業績大滑坡,股價大跳水,誰能想到這會是昔日的大牛股安達科技?
1月28日,停牌一年兩個月的安達科技恢復轉讓,開盤暴跌90%,最終收於2.61元/股,全天暴跌77.54%。
依靠「IPO+扶貧概念+業績連續暴漲」,安達科技成為新三板二級市場上人人爭搶的籌碼,股東戶數近千人。
而今日上演的卻是新三板大型割肉、抄底現場。全天成交量2100萬股,換手率7.2%,失望者虧損離場,抄底者一日浮盈即超100%。
眼下,業績回到3年前,市值蒸發近35億,下一步該怎麼走?這是擺在安達科技面前最緊迫的問題。
業績大滑坡,股價大跳水
2018年7月30日,安達科技(830809.OC)宣布撤回IPO申請;
2019年1月14日,安達科技發布業績預告,預計淨利潤不超過4800萬元,2017年淨利潤為2億元,同比下滑超76%。
「本期業績重大變化的主要原因為行業競爭加劇,動力電池正極材料銷售價格大幅下降。」這是安達科技在2018年業績預告中給出的解釋。
因為申請IPO,安達科技於2017年11月27日停牌。停牌前股價連漲8天,停牌前一交易日成交金額達2.3億元,收盤價11.62元/股,對應PE19.8倍。
新三板公司停牌超過一年,復牌大多難逃暴跌命運,更不用說撤回IPO+業績大滑坡的安達科技,公司近千名集郵黨將接連遭受打擊。
2019年1月28日,停牌一年零兩個月的安達科技終於恢復轉讓,復盤股價即跳崖,跌幅一度高達90%,最終收於2.61元/股,暴跌77.54%,對應PE7.61倍。
安達科技全天成交2100萬股,換手率為7.2%。顯然,不少失望透頂的集郵黨割肉離場,也有不少投資者「慕名而來」抄底。並且,以開盤價1.16元/股買入的投資者,截至今日收盤,100%的浮盈已入帳。
昔日的大明星公司安達科技,到底是怎麼了?
業績大滑坡,都是磷酸鐵鋰的「鍋」?
安達科技是一家從事新能源動力鋰電池正極材料——磷酸鐵、磷酸鐵鋰研產銷一體的公司。
從近兩年收入構成來看,磷酸鐵鋰是最主要的收入來源。2017年磷酸鐵鋰的收入達9.27億元,佔總收入的比例高達86.21%。那麼,2018年淨利潤大幅下滑,自然是磷酸鐵鋰的「鍋」。
隨著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騙補亂象及國家補助政策的調整,波動著新能源動力電池材料公司的情緒,加之以三元材料作為正極材料的動力電池面世和市場的迅速佔據,以磷酸鐵鋰為材料的老一代電池正在逐漸被取代。
2018年前三季度磷酸鐵鋰電池市場份額降至不足40%,而2016年佔比超過70%。與此同時,根據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GGII)調研數據顯示, 2018年三季度磷酸鐵鋰材料的主流價格為6萬元/噸左右,相比年初9-9.5萬元/噸的價格,同比下降35%左右。
業界的共識是,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調整後,能量密度不夠高的磷酸鐵鋰動力電池需求低迷,是導致磷酸鐵鋰材料產能嚴重過剩、價格不斷下跌的主因。
從上圖也可以看到,2016年以來,磷酸鐵鋰的價格呈階梯式下滑。2018年7月到9月間,價格更是直線下跌,難怪安達科技預計2018年的淨利潤同比下滑超76%!
「有些電池廠或材料廠是磷酸鐵鋰和三元並行,但有些企業一直走磷酸鐵鋰路線,2018年日子比較慘澹。」業內人士這樣說。安達科技明顯屬於後者,競爭加劇、單價降低,業績大滑坡。
更重要的是,讀懂君看到,安達科技很可能正遭受著第一大客戶的「背叛」。
成也比亞迪,敗也可能比亞迪?
安達科技的人生,總結起來就一句話,成也比亞迪,敗也可能比亞迪。
近幾年來,公司的第一大客戶是比亞迪,2017年比亞迪貢獻了8.37億元的收入,佔營收的77.78%;2018年上半年,比亞迪佔其總收入的77.36%。
簡單來說,安達科技做的生意,主要是生產磷酸鐵鋰,然後賣給比亞迪。那幾年,背靠比亞迪,業績飛速增長。
2014、2015、2016年,安達科技營收分別達到7464.80萬元、2.07億元、9.12億元;淨利潤分別達到1638.12萬元、4945.16萬元、2.66億元。
從安達科技的營收構成來看,短期內能讓它業績大幅下滑的,除了材料價格腰斬外,最大的可能就是比亞迪了。
目前,新能源汽車的電池主要採用以磷酸鐵鋰作為正極材料的動力電池和以三元材料作為正極材料的動力電池。
特斯拉採用的就是三元電池。與磷酸鐵鋰電池相比,三元電池能量密度高、低溫性能好、可靠性高、壽命長等,具有更長的續航能力。
基於此,國內多家車企也都相繼投奔三元電池陣營,包括北汽新能源E150EV二代車、長安逸動等。目前比亞迪商用車和E6仍然在使用磷酸鐵鋰電池,乘用車2018年已經全部換裝三元電池。
2018年,比亞迪還在青海新增了24GWh的三元電池產能,加上截至2017年底16Gwh的總產能(其中6Gwh是三元電池,10Gwh是磷酸鐵鋰電池),預計2019年年底動力電池總產能達40Gwh。
大客戶比亞迪的一系列動作於安達科技來說無異於「釜底抽薪」。安達科技雖然一直在努力研發新型材料,2018年半年報顯示,當期的研發費用達1122萬元,同比增長100%。
但需要注意的是,「以前走磷酸鐵鋰路線的中小企業要轉換三元路線就沒那麼容易。一來原來上遊供應商的關係都在磷酸電池體系上,要重新建立三元體系比較困難;二來還要與現有電池廠在客戶資源上展開競爭。」市場人士指出,所以想要突圍並沒有那麼容易。
那麼,經歷這番大動蕩之後,安達科技的明天在哪裡?
(文章來源:讀懂新三板)
(責任編輯:DF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