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島紅島海域出現一隻頭像狗的稀有動物,在海面上跳來跳去,它不怎麼怕人,見船來還十分調皮,隔老遠用前肢拍打水面。船上的都沒見過這東西,大家猜測很像海豹。
但動物專家辨認後認為,從外貌與體態來看絕對不是海豹。大家知道,海豹、海獅與海狗的外形很像,就連臉上的神情也十分相似。但是,海狗的毛髮更加細軟蓬鬆,頭部更短更圓。青島這次出現的動物很有可能就是北海狗。
北海狗主要生活在北太平洋,偶爾會出現在中國北方海域,但它們不常住,是洄遊途中被風浪衝向中國沿岸的。據報導,1971年,青島近海曾經捕獲到1頭北海狗;1989年,江蘇省如東縣又捕獲1頭重40公斤的北海狗。此後一直沒有報導,直到今年又被漁民發現。
北海狗是海狗亞科下北海狗屬物種,也是體型最大的海狗。北海狗有一個十分明顯的特徵,就是頭像狗,鼻子很短,僅略微突出於嘴部。此外,成年雄性北海狗的頭頂長有一個冠,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白。
雄性北海狗體長1.5-2.1米,尾巴很短,不到10釐米;體重驚人,重達200-270公斤;雌性北海狗體長要稍微短一些,也就1.5米左右,體重只有雄性的一半,約為110-140公斤。一看數據,北海狗的體型還算大,但和北海獅比起來,的確有些袖珍。
長長的鬍鬚,一根根向下耷拉著。你可別小看這些長鬍鬚,它如同一臺精密的雷達系統,能隨時隨地感知周圍環境的變化。這不僅能讓北海狗輕易找到食物,而且能避免獵食者的偷襲。
兩條鰭狀肢,大而厚,邊緣如刀鋒般輕薄,中段厚實隆起,通體漆黑,在海中遊動時,靈活異常。後鰭肢可曲向前方,藉此能在陸上行走,不過速度很慢。
北海狗是恆溫動物,全靠其厚厚的皮毛與一層厚厚的皮下脂肪來進行保暖。
北海狗長著厚實的毛皮,體表有長長的針毛,之下覆蓋下的濃密而柔軟的絨。雌性北海狗全身覆較淺的灰褐色貼身皮毛;而雄性北海狗身上長著深褐色皮毛,而且脖子長滿長毛,如此一來,在打鬥時鬃毛就能保護其脖子不被咬傷。
皮下厚達15釐米左右的皮下脂肪,就像厚厚的棉被包裹全身,能鎖住北海狗體內的熱量,同時隔絕外面的寒冷,從而保持身體溫度的恆定。
北海狗作為群居動物,白天多在海水中覓食,一到晚上就遊到岸上睡覺。每年都喜歡去旅遊——洄遊,旅遊時也是成群結隊的。
每年洄遊時,都要耗費半年多的時間,整個航程要走2000-5000公裡。在洄遊過程中,北海狗從來就不喜歡靠岸休息,也是是害怕人類,一般與海岸保持約10-15公裡遠的距離。
北海狗擅長遊泳。在海裡,通過這對鰭狀肢來來回回划水,用搖擺著的尾巴控制左右方向,北海狗的遊動速度可達20-25公裡/小時。縱身一躍,展開雙鰭,一擺尾巴,就能潛至水下80米。
到了陸地上,鰭狀肢則成了北海狗撐地爬行用的兩根拐杖。儘管北海狗在陸地上行動十分笨拙,但比起海豹來,那要快多了,最快速度可達每小時8公裡。
據《當代生物學》雜誌介紹,北海狗會在海洋中遊行時,能關閉一半大腦來小睡一會。但它一到上岸睡覺,則恢復到非快速眼動睡眠和快速眼動睡眠交替的狀態。
北海狗從來就不愁吃,它的食物來源十分廣泛,主要以各種中小型魚類為食,如鱈魚、鯷魚、鯡魚、毛鱗魚,也吃各種海蟹與貝類。
相對小巧的體型給了北海狗一些靈活和速度方面的優勢,加上它聽覺和嗅覺靈敏,可在清澈的海水中識別獵物;即使在渾濁的水中,它們也有特別的技能,它能利用聲吶回聲定位來捕捉獵物。
北海狗看起來笨重,其實別人還是很聰明的,它一般在傍晚時捕食,這樣一來就避開了與鯊魚、虎鯨相遇。捕食時,北海狗會潛入水下,悄悄地跟在魚的後面,隨後衝上去咬住。即使是遊得很快的鱒魚、狼魚、東方鱈魚,北海狗也追得上。
北海狗進食沒法咀嚼,多是囫圇吞棗,直接吞下食物。這由不得它,因為北海狗的牙齒不行,僅僅用來咬住獵物,卻不能撕咬和磨碎獵物。可見,它們頂多也就填飽一下肚子,根本就享受不到食物的美味。
食物不咀嚼,便咽下肚子,自然就會增加胃的消化困難。所以,北海狗為了讓胃裡的食物儘快消化,只能吞食一些石頭來幫助磨碎胃裡的食物。
每年5月底,雄性北海狗就到達繁殖地。有趣的是,北海狗一般能通過太陽的位置以及海水散發的氣味,回到自己所出生的島嶼上。洄遊回來後,它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爭奪地盤。
為了爭奪一小塊風水寶地,不得不餓著肚子時常與兄弟彼此驅逐。當然,如果咆哮不能趕走對方,它們就會大幹一場。沒辦法,佔到一個好位置,就有許多「妹子」從海裡上岸來找自己。
7月初,也就在雄性北海狗領地爭端平息之後,雌性海狗就來了。上岸後,雄性海狗吸引雌海狗前來泡水乘涼,然後就把雌海狗納為自己的「後宮」。
地盤好、個子大的雄性北海狗,一隻就霸佔了80-150隻雌性海狗。而那些體型比較弱小的北海狗,很多時候只能找到1-2隻雌性海狗作為自己的「太太」。最可憐的是那些單身北海狗,不僅沒「老婆」,還要遭人欺侮。
最有意思的是,科學家發現一些剛剛成年卻還沒有爭到交配權利的年輕雄性海狗,它們在欲望的驅使下,成群結隊去打企鵝的主意。
多數雌性北海狗上岸後,首要的任務是分娩。肚子裡那隻小寶寶,已經和母親一起出海了近12個月。產仔過後不到一周,雌性海狗又重新發情。
北海狗的懷孕期比人類還長,通常為12個月,胚胎在卵子受精後的頭5個月內並不發育。一般交配之後,雌性海狗在第2年才產下幼崽,很明顯,孩子它爹不是如今的大叔,而是去年那個大叔留下的孩子。也就說,孩子一生下來就不知道誰是他爹。
幼崽出生後,皮毛呈純黑色。母海狗照料幼崽2天後,就必須下海捕食,靠多吃點東西來恢復體力。不用擔心,母海狗會按時回到岸上給幼崽餵奶,而且照顧幼崽約4個月。
奇怪的是,那麼多幼崽擠在一起,母海狗是怎麼找到自己孩子的呢?這個不用擔心,它們是靠幼崽身上散發出來的氣味與叫聲來分辨的。
幼崽經過1年的成長後,體色慢慢轉化為灰褐色。當小海狗渾身披覆著灰褐色毛皮時,標誌著它長大成年了,可以開始獨立生活了。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海狗幼崽一般要在母海狗保證其有吃有喝的情況下,才能保持其細密牙齒的健康生長。只要母海狗停止對幼崽的撫養,或者停止食物供應,海狗幼崽的牙齒便會暫停生長。
北海狗面對的天敵是鯊魚、虎鯨與北極熊,北海獅和北極狐偶爾也會捕食北海狗幼崽。如今,它最主要的威脅是人類,由於人類對北海狗毛皮的欲望,使得這個物種幾乎滅絕。
雪靈谷自然實驗室/出品
參考資料:當代生物學、大自然雜誌、科學之友雜誌、科學通報雜誌、中國科學報、大自然探索、動物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