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科普:細數顛覆認知的有毒動物,殺死成千上萬人的竟不是蛇?

2020-10-11 書影清淺

說到有毒動物,大家首先能想到的就是蛇,這種特別軟的爬行動物,一提起來就讓人汗毛直立。

如果按照以年致死人數來統計的話,最致命的卻不是蛇。難道是黑寡婦蜘蛛?或者是蜂類大家族?要知道蜂類致死的人數比蛇、蠍子、蜘蛛加起來還多,將近10倍的差距。

其實,每年殺死成千上萬人的動物是——蚊子。相信每個人在夏天都對蚊子深惡痛絕,這個生存了幾億年的動物,每每一落下,身上就起個包。即使被蚊子叮了這麼多年了,並沒中毒呀。

蚊子的主要危害是傳播多種疾病:瘧疾、登革熱和黃熱病,蚊子不像毒蛇,本身攜帶病毒,但卻是病毒的搭車客,疾病傳播者。只死於瘧疾的人就能達到60萬人,登革熱差不多1萬人,而蚊子能夠傳播的疾病還在增長。

關於有毒動物的科普,不得不提克麗絲蒂 • 威爾科克斯博士的《有毒:從致命武器到救命解藥,看地球致命毒物如何成為生化大師》這本書。

作為《史密森》雜誌2016年度優秀科普書,帶給我們關於有毒物種、對毒液的研究成果甚至對人類影響的科普知識。

作者以有趣生動的口吻向我們娓娓講述研究者們為何對這些有毒動物如此著迷,而這些動物又是如何影響我們人類的生活、生存方式的。

克麗絲蒂 • 威爾科克斯是夏威夷火奴魯魯的一位科學家兼科學作家,可以在《發現》《紐約時報》等媒體看到她的著作。

而她從小就對有毒動物感興趣,小時候在海邊就被藍色泡泡的僧帽水母吸引,即使被刺,但熱情並未消退。到了大學,她仍然對仙后水母感興趣。

後面自己選擇了毒素作為自己的研究課題,經常與實驗室的人們去世界各地探尋那些有毒的動物,比如鴨嘴獸、子彈蟻等。

這本書集合了特別多的毒素研究者的科研成果,也講述了那些有毒動物獨特的放毒方式。同時也告訴我們這些有毒動物如何推動了人類的進步,促進了人類進化,改變了很多醫療方式。

走進有毒動物的世界,竟然挺有趣

當我們走進有毒動物的世界中,你可能會不再覺得恐怖,而覺得有趣。比如讓科學家們關於鴨嘴獸是否有毒長達幾十年的爭論。

說到鴨嘴獸,是一種介於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的橋梁——會產卵的哺乳動物。它的外觀,也引起科學家們的極大興趣:海狸似的尾巴,鴨子一樣的喙,還有水獺似的腳,簡直就是四不像。

早在1816年,就有巴黎大學的教授描述過鴨嘴獸的毒刺是一種有毒武器。但在1823年有名醫學評論家說對鴨嘴獸詳細解剖之後,發現鴨嘴獸無毒。整個19世紀,認為鴨嘴獸無毒盛極一時。

直到19世紀末,隨著毒素科學的發展,才被證實鴨嘴獸有毒。

除了那些讓人感到疼痛的毒素,比如被蜂蟄、被水母蟄,還有一種可以操控意識的有毒動物比如能夠讓螳螂喪失意識的扁頭泥蜂

如果提到蟑螂大家都會想起它們頑強的生命力,完全就是星爺所說的打不死的小強。但扁頭泥蜂卻能夠讓它們乖乖就範,喪失逃跑的意識,還要乖乖洗好成為幼年扁頭泥蜂的口糧。

無論是動物還是人類的大腦,核心都是神經細胞,扁頭泥蜂的毒素更強的一點就是可以將毒素直達蟑螂的腦部,將蟑螂控制住。當這種毒素進入到蟑螂的大腦中後,開始是前足有短暫的麻痺,麻痺消失之後就開始清潔自己。之所以蟑螂會這樣,研究者們猜測可能與扁頭泥蜂的類多巴胺毒素有關。

而扁頭泥蜂要做的就是去尋找一處合適的地點,一處黑暗的洞穴安置自己的孩子和這名被控制的蟑螂。當它們再返回到蟑螂那裡時,蟑螂已經完全喪失逃跑的意願了。泥蜂還會牽著蟑螂的觸鬚,像牽著馬的韁繩一樣,把蟑螂拖到之前找到的洞穴中。

你肯定想不到,這些聽上去有趣的故事,竟然發生在有毒動物身上!大自然就是如此奇妙,而又都符合自然發展規律。

因為釋放毒素代價高昂,促進了它們的進化

鴨嘴獸的毒性具有季節性,繁殖季才會製造最強效的毒素,也就是說鴨嘴獸放毒是為了爭奪配偶。

昆蟲學家給子彈蟻這樣一個冠名:全世界咬人最疼的昆蟲。他用「施密特疼痛指數」來衡量被咬的疼痛指數,從無害0到無法描述的疼痛4,而子彈蟻的疼痛指數是4+,是唯一一個超過4的動物。

如果你被蜂蟄過,這種疼痛指數也只有2,可想被子彈蟻咬中的話,會有多痛。正因為被子彈蟻咬上,疼得就像中槍一般,也是名字的由來。

子彈蟻帶給人的疼痛如此強烈,只是一個目的:自保大多數有毒動物釋放毒素都有兩個目的:輔助捕食獵物,或者自保、趕走潛在的掠食者。

為了能夠躲避敵人,它們必須持續製造體內的毒素,意味著它們要消耗體內的大量能量。正因為這樣,也促進了它們的進化。

比如蛇需要將靜止代謝率提高11%並持續3天時間,才能更新體內毒素;蠍子需要提高20%-40%靜止代謝率,並且需要持續8天時間。

所以大多數有毒動物輕易不會使用它們的武器,除非是真正受到生命威脅。它們都會精打細算,因為身體的能量需要維持基本生存,需要尋找配偶,還需要繁衍後代。

為了生存,很多有毒動物由無毒進化為有毒,比如有個鮋形目的祖先就因為產生了某種毒素,代代相傳,成為了有毒動物,像毒鮋、鮋魚等。可能是釋放毒素太耗費體力了,有的丟失了放毒的本領,比如石斑魚。

對毒物研究推動人類進步

有毒動物研究者們可不是那麼自虐,只為有趣就接觸這些讓人有生命危險的有毒動物,正如作者克麗絲蒂 • 威爾科克斯《有毒》所說:死亡是我們關注有毒動物的第一驅動力。

雖然蛇是我們特別害怕的動物,但蛇也有天敵,也就是蛇食者,比如在《叢林之書》中提到的一個故事:一隻年輕的貓鼬從眼鏡蛇中救下了一對英國夫婦,被讚美為英勇等。其實還有像吃蛇的負鼠,食蛇鷹、某些臭鼬等,都是食蛇者。

但這些動物,為什麼不怕蛇的毒素?就像很多動物經過億萬年的進化,擁有強大毒素攻擊獵物或自衛,同樣的也有很多動物演化出了強大的防禦機制,足以抵抗強大的毒素。前面說的這些蛇食者正是如此。

就像我們的疫苗,可以是病原體的蛋白質片段,也可以是一種病毒或細菌,都可以不染病卻能激發身體的免疫系統,為身體創造出抗體。基於這些生態學,科學家們認為毒素也可以引發免疫系統,創造出了有效的解藥:抗毒血清

抗毒血清從那些曾被視為絕對致命的物種手中挽回了無數生命,比如抗蛇毒血清中的蝮蛇毒血清,就對竹葉青蛇和烙鐵頭蛇有療效。科學家們還研究蛇食者的生理學機制,也研製出了相似的蛋白質,為抗毒血清研製出更廉價的替代品。

人類根據有毒動物的防禦機制、放毒機制,研究出很多可以應用到人類身上的物品。

比如水蛭和身上的毒素抗凝劑已經入藥多年,既可以用活水蛭治病,也有醫生使用水蛭治療靜脈曲張。

吉拉毒蜥的毒素化合物徹底改變了醫生治療糖尿病的方式,蜂毒的一種主要成分會攻擊並殺死人體免疫缺陷病毒。

就像前面說到的扁頭泥蜂具有控制意識的毒素,那人類是否也可以製造出類似的神經藥物?

《有毒》這樣說過人類的未來:毒素還能幫助我們生產出無依賴性、不致癮的強效鎮痛藥,它可以關閉特定的神經細胞,同時避免激發其它細胞。可能還能治癒現在的某些絕症,比如癌症。

億萬年的演化,大自然打造了有毒動物,而人類將這些研製成藥物,它給我們的益處遠遠大於害處。

毒物的出現,原來是生命的另一種機會!

相關焦點

  • 有毒科普:細數顛覆認知的有毒動物,殺死成千上萬人的竟不是蛇?
    說到有毒動物,大家首先能想到的就是蛇,這種特別軟的爬行動物,一提起來就讓人汗毛直立。如果按照以年致死人數來統計的話,最致命的卻不是蛇。難道是黑寡婦蜘蛛?或者是蜂類大家族?要知道蜂類致死的人數比蛇、蠍子、蜘蛛加起來還多,將近10倍的差距。
  • 《有毒》:控制意識是天方夜譚?扁頭泥蜂的超控術顛覆你的認知
    《有毒》是她寫的一本關於毒液的科普書,這本書一出版就獲得了廣泛的讚譽,列於科學書籍排行榜前三名,被《史密森》雜誌評為2016年度的優秀科普書。克裡斯蒂·威爾科克斯在這本書中顛覆了以往我們對毒物毒液的刻板認識。
  • 地球上存在著的8種致命的有毒動物
    但是毒液的強度還取決於其他幾個因素,包括有毒動物攻擊的人或對象以及他們遭受攻擊的部位。 有時候,它們所進行的叮咬可能對人體有劇毒,但對其他動物幾乎沒有影響,而且不同毒素對不同的部位,也可能存在很大不同。今天,小文就與你探討,地球上存在著的8種致命的有毒動物。
  • 《有毒》|如何正確看待有毒生物和毒液?
    鴨嘴獸的毒性讓人痛不欲生,但它釋放的毒素卻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科學家發現,鴨嘴獸的毒腺內,共有86種不同的毒質基因,就像是有人從各種各樣的有毒生物上剪下這些基因,又把它們拼接到鴨嘴獸的基因組裡一樣。為什麼鴨嘴獸身上會有這麼多其他動物的基因呢?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為,地球上很多動物很有可能有著同一個祖先,在經過幾百萬年的進化演變後,演化出不同的物種。
  • 逃脫有毒的眼鏡蛇!
    1.逃脫的有毒眼鏡蛇2011年,有毒的埃及眼鏡蛇逃離布朗克斯動物園後,紐約人緊張了6天。這條母蛇從圍場消失後立即成為頭條新聞,一夜成為紐約最新高手。在眼鏡蛇失蹤的短時間內,它甚至獲得了相當多的粉絲,一些網際網路用戶甚至為逃跑的動物創建了社交媒體帳戶。
  • 作為我們的「敵人」,有毒動物幫助我們變成了今天的樣子
    有毒動物們(蛇、河豚、科莫多巨蜥、蜘蛛、章魚、蝸牛、鴨嘴獸和黃蜂等)所含毒液對人類到底有什麼影響,有毒動物們在生態體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毒液為何具備改變當代生物化學和醫學發展的非凡潛力,作者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 毒蛇,為什麼有的蛇有毒?蛇毒是怎麼來的?
    那些身中蛇毒而死的動物,往往都是因為蛇的毒液深入到了它們的淋巴和循環系統,如果不是被毒蛇咬傷,僅僅是毒液噴射在了沒有傷口的身體表面,這些毒液是對生命構不成任何威脅的。也就是說,蛇毒的確是一種可怕、但又不像大家想像的那麼可怕的一種特殊物質,其毒性的保存時間也因放置環境而有所不同,短則不超過24小時,長則可二三十年內不完全消除毒性。
  • 不是段譽,別亂吃蛙!盤點那些有毒卻讓人難以割捨的美食
    但是現實正好相反,誤食有毒食物後,輕則噁心嘔吐,重則不治身亡。在這裡,小編來盤點一下那些有毒卻讓人難以割捨的美食吧!二、河豚河豚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河豚含有河豚毒素,這種毒素能使人神經麻痺、嘔吐、四肢發冷,進而心跳和呼吸停止。一種比古柯鹼效力大100倍的麻醉藥,比馬錢子毒25倍。從一隻中等體型河豚中提取的白色粉末——一片阿斯匹林的1/10大小就可以毒走30個人。一毫克能致人於死地的毒藥只有針尖大小。河豚是人類餐桌上最毒的動物,而且其毒性現在還無藥可解。但是就是有民眾為吃河豚以身犯險,如果掌握了烹飪方法還可以,如果不懂得如何食用,還是謹慎點好。
  • 動物為何會身藏劇毒:太攀蛇一口毒液殺死25萬隻老鼠
    我們經常會聽說毒蛇、毒水母和毒蠍子致人死亡的故事。這些動物體內含有不同數量的毒液,比如太攀蛇咬一口所釋放的毒液足以殺死25萬隻老鼠,大理石芋螺的一滴毒液可以殺死20個人等。這些動物生產的毒液為什麼要遠遠超過實際需要量?對於這樣的問題,英國廣播公司科學記者約什-賈巴蒂斯通過探險研究活動,試圖探尋其中的原因。
  • 動物為何會身藏劇毒:太攀蛇一口毒液可殺死25萬隻老鼠
    我們經常會聽說毒蛇、毒水母和毒蠍子致人死亡的故事。這些動物體內含有不同數量的毒液,比如太攀蛇咬一口所釋放的毒液足以殺死25萬隻老鼠,大理石芋螺的一滴毒液可以殺死20個人等。這些動物生產的毒液為什麼要遠遠超過實際需要量?對於這樣的問題,英國廣播公司科學記者約什-賈巴蒂斯通過探險研究活動,試圖探尋其中的原因。
  • 從致命武器到救命解藥,有毒動物如何成為生化大師?
    《有毒》內容簡介生物學家克麗絲蒂 威爾科克斯探索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有毒動物,帶領讀者了解毒液的演化、其細緻的運作方式、對人類的影響,以及毒液為何具備改變當代生物化學和醫學發展的潛力。她講述有毒動物研究者如何「以身犯險」,同時置入多種科學知識,包括化學分析、細胞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免疫學、神經科學、藥物動力學、人體生理學等。
  • 杭州周邊有人被蛇咬傷 三角形頭的蛇一定有毒嗎
    天氣暖了,氣溫超過20℃,蛇就會活躍起來。」袁丞達是杭州市中醫院皮膚科的醫生,他告訴錢江晚報記者:「醫院每年收治的毒蛇咬傷病例在700~800人,傷者基本都是周邊農民,一般是在田間、山林幹活的時候被有毒蛇類咬傷。」浙江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的動物專家金偉告訴錢報記者:「浙江有毒的蛇其實很少,蛇類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
  • 最毒的蛇是什麼?它的毒液是眼鏡蛇的20倍,一滴可殺死20萬隻老鼠
    提起毒蛇,想必沒有人不會害怕,畢竟就連無毒蛇都讓人心裡發顫,更何況是有毒的蛇。大家最熟悉的毒蛇應該就是眼鏡蛇了,眼鏡蛇也是常常出現在電視中,而眼鏡蛇不僅有毒,還會噴射毒液,特別是頸部撐開的眼鏡蛇更讓人難以忘懷。不過眼鏡蛇雖然有毒,但它卻不是世界上最毒的蛇。
  • 它們到底是有毒呢,還是有毒呢?
    你吃了河豚,你中毒了;蜘蛛咬了你,你也中毒了。卡洛斯被毒液侵蝕,整條手臂隨即陷入劇烈的疼痛中。在無法獲得醫療服務的境地之下,這種疼痛整整持續了五個小時之久。也正是這樣痛苦的經歷,讓卡洛斯意識到,格林寧蛙是能夠注毒(Venomous)的。
  • 種類繁多的蛇
    我是久違,今天我們學習新的動物——蛇,提起蛇,可能腦子裡一下就出現了這些細細長長不停吞吐著舌頭的可怕動物。也可能想起電視劇中的可愛的蛇寵,還有帥氣的蛇王子,修煉千年的白素貞。那麼,你知道嗎?蛇還是一種古老的動物呢,它們存在的歷史,比人類的歷史可長得太多了,在距今1.5億年前的侏羅紀,地球上就已經有蛇了。
  • 最致命的有毒動物?能殺80人的青蛙或「無毒」
    作為一名研究毒液的科學家,我被問到最多的問題就是——什麼是最致命的有毒動物?你認為答案很簡單?並非如此,要在自然界中給「動物對人類的致命性」下個定義絕對是個麻煩事。首先,你要搞清楚你的問題究竟是什麼,是想問「哪種動物最有可能致我於死地?」,還是「我最應該避免與哪種動物接觸?」
  • 植物科普:植物分泌出的乳白色汁液,是否有毒?
    植物科普,走進科學。在自然界中生存著許多生物,不管是動物,還是植物,都以自己的姿態存活於世間。但是在物競天擇的自然法則之下,許多生物都進化出了一套保護機制。如我們熟知的毒蛇、毒蜘蛛這些動物,就會通過分泌毒液來保護自己,或用以捕食獵物。
  • 蛇類中的小可愛——豬鼻蛇,微毒卻傷不了人,遇到危險直接裝死
    比如動畫片《葫蘆娃》裡的蛇精,寓言故事《農夫與蛇》,還有電影《狂蟒之災》,無一不不給我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陰影。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蛇類都是那麼奸詐惡毒的,像我們今天主角豬鼻蛇就不一樣,完全顛覆我們對蛇的認知。
  • 既下蛋又哺乳、且有毒,顛覆哺乳類印象的鴨嘴獸
    相信大家都知道,哺乳類動物幾乎都是胎生的。正所謂「十月懷胎」+哺乳是大部分哺乳類動物的標誌。這也是哺乳類動物歷經億萬年來演化,提高後代存活率的一種繁殖方式。但凡事都有例外——鴨嘴獸。它是地球上為數不多的卵生哺乳動物之一(即下蛋、又哺乳),而且有毒。在人們發現它們後,簡直顛覆了科學家對哺乳動物的印象,一度認為是一個惡作劇。
  • 男子收養兩頭蛇 雙頭蛇有毒嗎?照片曝光(圖)
    據報導,近日,美國堪薩斯州一男子收養了兩一條兩頭蛇,據悉,兩頭蛇出現的機率估計是萬分之一,且存活率不高。兩頭蛇有毒嗎  資料圖片:兩頭蛇  中新網4月13日電 據外媒報導,日前,美國堪薩斯州現兩頭蛇。42歲的蛇迷塔爾博特在野外發現這條怪蛇,並收養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