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現在的屏幕上古裝劇挺多,但涉及漢族以外其他民族的則少之又少。最近,電視劇《燕雲臺》上線熱播,除了劇情之外,涉及當時遼國契丹民族的「服化道」可圈可點,且一一看來。
髮型篇
古代遊牧民族的髮型應該是什麼樣的?很多人會模模糊糊地回答「辮子」「散發」「剃頭」等元素。但具體匈奴什麼樣,蒙古什麼樣,契丹又是什麼樣,估計大家就說不上了。
當然,這不怪你,畢竟很多影視作品裡也傻傻分不清。比如幾個古早版本的《天龍八部》,裡面的耶律洪基大王居然是整個兒束髮,跟漢人沒有任何區別。想來可能是當時做假髮成本比較高?不知道。
那麼,真實的契丹人髮型是什麼樣的呢?
雖然我們不能穿越到契丹人的時代,但好在他們留下了許多圖像資料。比如這幅五代時期的《卓歇圖》:
五代 胡瓌 《卓歇圖》 故宮博物院藏
這幅畫作者胡瓌自己就是契丹人。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男子都是幾乎剃光了頭,只在兩邊留下兩個小辮。正如沈括在《<熙寧使契丹圖抄>疏證稿》中描述的那樣:「其人剪髮,妥其兩髦。」當然這只是基本款,具體又有多種花樣,比如:
遼 敖漢旗喇嘛溝遼墓《備獵圖》 敖漢旗史前文化博物館藏
可以看到,遼人有的會在前額留一圈稀疏的劉海,圍成標準「地中海」;有的會把小辮結成髮髻垂在腦後。在具體的遼墓壁畫中,我們看到的放蕩不羈的髮型就更多了。
他們對這種小辮有多痴迷呢?比如山西大同下華嚴寺的薄伽教藏殿,很多人來這都是為了看著名的「東方維納斯」,即「露齒菩薩」,但其實這些遼代塑像裡有趣的地方還非常多。比如菩薩們個個耳邊都有兩條小辮子,以至於沈從文先生將菩薩有小辮當成斷代為遼的依據之一。
比如這尊普賢菩薩,漢地菩薩中極少見到這種小辮
當然文物是不會動的,想看動的「遼人」可以點開《燕雲臺》。隨便一截圖,千年前的契丹漢子就迎面而來,想來劇組在假髮這塊沒少下本錢。
而且我也真佩服剃髮的演員們。至少讓我剃光頭拍戲我是不願意的……
說起來,遼人的這種奇特髮型歷史還非常古老。他們的祖先烏桓和鮮卑,早在東漢時就就開始剃頭了。據《後漢書》記載,烏桓「父子男女相對踞蹲,以髡頭為輕便」,鮮卑「婚姻先髡頭」——那麼,像耶律璟、耶律賢那種留髮披肩的髮型有沒有呢?其實也有的:
哈拉海場遼墓《備行圖》 遼上京博物館藏
我猜劇裡幾個主要角色不剃頭是為了更好的觀感(畢竟我們這種熬夜修仙黨已經見不得禿頭了),但能做到其來有自,在史實上吻合,也是很難得的。而且有專家推測這種留髮可能是當時民族融合的體現。
服飾篇
說完髮型我們說服飾。這幾年漢服熱方興未艾,有網友曰:「漢服不是突然火起來了, 而是那些小時候喜歡披床單的孩子長大了。」
如果你手邊有一塊床單,你可以試著把他圍成一件漢服的樣子。如果衣領是一個小寫y,我們就一般把它叫做「右祍」;如果是鏡像的小寫y,我們就一般把它叫做「左祍」。而這兩種衣領因為是交疊的,都叫「交領」。這是漢服最傳統而古老的樣式。
明 徐璋 《松江邦彥畫像》 南京博物院藏
與此同時,還有一種「圓領」也在漢服中大行其道。隨便找個明代的劇,裡面那種帶補子的官服就是圓領,同樣分左右祍。
作為遼人來說,他們為了遊牧穿起來方便,一般喜歡圓領,但也有交領。比如下面這幅壁畫,右上方男子穿著為圓領,兩個童子左為交領左衽,右為交領右衽:
河北宣化遼墓《備茶圖》
這些服飾,在《燕雲臺》中都能看到:
可能有細心的童鞋發現了:為啥「南人」比如韓德讓穿的都是右祍,遼人比如耶律賢穿的都是左衽?
原來這也是古代漢遼兩族的穿著習慣。漢族推崇右祍,所以孔子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就是說沒有管仲,我大概就要當披頭散髮、穿著左衽的人了!
而這左衽孔子不喜歡,恰恰遼人喜歡。據《契丹國志·兵馬制度》記載:「又有渤海首領大舍利高模翰兵,步騎萬餘人,並髡髮左衽,竊為契丹之飾。」比如我們看這一對小人兒,圓領和交領都是左衽:
遼 契丹男女侍石俑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上面提到的《卓歇圖》,也是交領左衽:
但隨著民族融合,也有相當一部分遼人穿起了右祍,比如上面提到的《備茶圖》裡的童子,雖然很少見:
所以就從這個細節來說,《燕雲臺》把左右祍分得這麼清楚真的是很良心了。
除了衣領,劇裡還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地方,比如胡輦出嫁時的裝扮,特意給了冠帽一個鏡頭:
它的原型是遼代陳國公主墓出土的銀鎏金高翅冠:
遼 銀鎏金高翅冠 內蒙古考古研究所藏
要知道,敢給「服化道」特寫的古裝劇可不多!
對於一部古裝劇來說,優良的「服化道」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往往會成為意想不到的槽點。《燕雲臺》在這方面表現得不錯。而且,劇裡體現的包容和平等的精神,也多有展現。且不說劇情,就拿上面提到的髮型和服飾來說吧:遼人早期剃頭,後來也有了長發;圓領袍最早是遊牧民族的服飾,唐代起在中原流行起來,並成了宋明官服重要款式之一。
拉拉雜雜說了半天,最後希望大家除了劇情,也要了解一下當時的時代背景。這樣追劇的時候不僅能學到知識,而且更有代入感!
撰文 | 吳二棒
編輯 | 滕賢慧
來源:光明日報「文化溯源」融媒體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