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人耿文東潛心收藏30年,他收藏的不是金盤銀盞,不是書畫文玩,而是被人看作「破銅爛鐵」的近3000件鐵器,其中僅遼代的就有千件,如鐵釜、鐵鼎、鐵碗、鐵壺等生活用具,鐵鏵、鐵鋤、鐵趟頭、鐵牽引等農耕工具,鐵鏃、鐵矛、鐵梭鏢、鐵戰刀等兵器,鐵錛、鐵斧、鐵鑿、鐵鉤鎬等木工工具……門類齊全,令人眼花繚亂,考古專家認為這些收藏擁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眼下,耿文東正準備申建一座「遼代鐵器博物館」,讓大家都來看一看這些飽經滄桑的千年遺物。
鐵鼎
從廢品收購站淘到大批舊鐵器
今年52歲的耿文東,嘮起自己對遼代鐵器的執著,還要從小學時候說起。因為媽媽在廢品收購站工作,耿文東每天放學後,就來到媽媽的工作地點,看到大大小小的舊秤砣,感到很有趣,就央求媽媽給買下來。遇到親友、同學家有好玩的廢舊鐵器,他也要來收藏。慢慢地,耿文東收藏的鐵器越來越多、五花八門。
對古舊鐵器的偏愛,也讓耿文東對學習歷史產生濃厚的興趣。參加工作後,他訂了好幾本收藏類雜誌,並開始投入資金收購喜愛的鐵器。身邊的朋友都知道他有個收藏破銅爛鐵的愛好,發現哪裡有,就打電話告訴他,而他也不管路有多遠都要去看看。
像「馬」字的鐵烙印
有一年,耿文東聽說本縣太平鄉有個帶字的鐵器,他急忙打車去找,「可人家說東西已經賣到北京了。」耿文東趕緊讓計程車司機抄近路返回,好趕上當晚去北京的火車。中途被一條小河攔住去路,心急的耿文東讓司機開過去,結果連人帶車掉到河裡,只好找老鄉幫忙推車過河。
為了買到這件鐵器,耿文東跑了三次北京、兩次瀋陽,終於如願以償。「這件像個契丹文或是女真文『馬』字的寶貝,終於拿到手。」耿文東說,經專家鑑定,這是鐵烙印,是給飼養的馬匹做記號的工具。這些年,耿文東把工資收入的大部分用於購買五花八門的鐵器,家人很不理解。
鐵銀錠範
但讓耿文東心疼的是,因為鐵器在空氣中容易氧化,他的藏品有很多已經腐蝕損毀,留存下來的也需要保養,急需有關部門協助維護搶救,否則這些記載著歷史的寶貝將逐漸消失。
「我收藏這些鐵器,就想建一座遼代鐵器博物館。」耿文東告訴記者,現在全國沒有遼代鐵器博物館,只有阜新有這個條件,阜新是遼國中心地區,遼代出土的文物多。他收藏的鐵器,基本都產自阜新本地,大多是當地廢品收購站回收的「廢物」,都是當地人在日常生活中或是耕田犁地,或是興建房舍,或是深挖菜窖偶然發現的,因耿文東的收藏,它們被精心保存下來。「我要建立一個博物館讓大家來看,我想要補了這個缺。」耿文東說。
2011年,耿文東特意趕到瀋陽,邀請資深考古學家、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馮永謙去阜新,幫他看看收藏的這些鐵器。馮永謙告訴記者,到阜新一看,耿文東收藏的鐵器確實很豐富,不僅數量多,而且品類齊全,有的過去少見,或是未曾見過,確實值得研究。
遼代鐵器涵蓋八大類60多個品種
耿文東收藏的遼代鐵器都有哪些呢?經過仔細研究,馮永謙按使用功能給器物做了分類,然後進行時代鑑別,區分出遼代和其他年代的,並把其他年代的鐵器分別揀出。篩選後的這批遼代鐵器被馮永謙分成八大類60多個品種,包括農業生產工具鐵鏵、鐵犁鏡、鐵趟頭、鐵牽引、鐵鋤、鐵鐮刀、鐵垛叉、鐵鍘刀等,漁獵生產工具有鐵冰穿、鐵魚鉤、鐵鞭穗等,泥瓦工具有鐵泥抹子、鐵瓦刀、鐵夯頭等,木工工具有鐵錛、鐵斧、鐵鑿、鐵扁鏟、鐵鉤鎬等,鐵工工具有鐵鏟、鐵錘、鐵鉗、鐵銼等。車馬器類有鐵馬鐙、鐵馬銜、鐵烙印,還有鐵車輨(guǎn,嵌在車轂頭裡的金屬套),含四矩、五矩、六矩、六角等式樣。
兵器更是琳琅滿目,有鐵矛、鐵鏃、鐵標槍、鐵梭鏢、鐵戰刀、鐵鳴鏑、鐵蒺藜等。還有不少鐵刑具,如鐵手銬、鐵腳鐐等。
遼代的鐵質生活用具,更是五花八門,讓人耳目一新,如鐵釜、鐵鐺、鐵鼎、鐵碗、鐵匙、鐵壺、鐵剪、鐵鎖、鐵人、鐵動物(鐵牛、鐵狗、鐵鹿等),鐵熨鬥還有不同花色之分……
從事考古工作60多年,馮永謙從未在一地一次見過如此多數量的遼代鐵器,這麼多鐵器聚集於一處,反映出遼代的冶鐵技術相當發達,農耕工具顯示出當時農業生產很是先進,鐵車馬器具印證了當時道路交通順暢、車輛往來頻繁,生活用具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社會生活狀態。馮永謙說:「鐵器是歷史發展的見證者,如果能將其保存下來,不致湮滅,並為世人所知,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這些鐵器,生鏽掉渣、佔地方,難登大雅之堂。這些耿文東都不計較,數十年來當作寶貝收藏。這種精神也打動了我。」因此,馮永謙應耿文東的約請,開始埋頭撰寫一本《遼代鐵器考古研究》的專著,書中首先梳理了全國各地遺址、城址、墓葬等出土的遼代鐵器,內容全面,作為佐證比對,又詳細研究了耿文東在阜新發現的鐵器,為其進行特點、功能分析和年代考證。馮永謙告訴記者:「阜新發現的這些鐵器,不是考古出土的,而是由當地廢品收購站揀選出來的,沒有地層和出土關係,因此需要深入研究。經過排比梳理,我在3000件鐵器中挑選出各類具有代表性鐵器400多件,確定為遼代無疑,才最後錄入書中。」這本遼代鐵器專著被列入國家出版基金項目,2018年末,正式由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填補了遼代鐵器研究的空白。
首次發現遼代鐵質摺疊式梳妝架
近日,耿文東向記者展示了他的諸多珍藏。其中,有幾件少見的器物頗為搶眼:有一件三足極大鐵火盆,直徑103釐米,高31釐米,估計重量有100公斤,需要三五個人才能把它挪動。物件保存較好,盆下有3隻獸腳支撐,盆上有明顯的獸面花紋,還有4個提環,這是為方便搬動安置的。
極大號鐵火盆。(馮永謙供圖)
馮永謙介紹,鐵火盆是遼代時人們取暖的用具,由於北方冬天寒冷,常用火盆蓄炭燃火取暖。鐵火盆是考古發現中首見於遼代的出土實物,非常珍貴,有鐵質的,也有銅質的。阜新發現的鐵火盆數量較多,製作精緻。這件碩大的火盆,花紋還能看得清晰,說明當時手工藝相當發達,推測這應是一個公家用的物品。
還有一件大傢伙——六鋬(pàn)耳大鐵釜,直徑83釐米,高60釐米,是遼代做飯的工具。馮永謙說,此釜體形碩大,在目前所發現的遼代六鋬耳鐵釜中,其容量是最大的。據此可知,此釜一定是供人數眾多時使用的,估計能做出200碗米飯。
摺疊式鐵梳妝架。(耿文東供圖)
另有一個摺疊式鐵梳妝架,製作精美:由鏤空鐵條鉚接與環套組裝,中間有軸可摺疊,應為現代摺疊椅的「老祖宗」,其構思新奇,方便攜帶,非常適合契丹遊牧民族的特點。而且細看梳妝架靠背上有多層紋飾,中間一個葫蘆形花瓶,瓶口伸出一根莖、5朵如意雲狀花,周圍對稱裝飾5隻曲頸靈動的仙鶴,無論造型和紋飾都非常別致。「過去沒有見過,十分珍貴。」馮永謙介紹說,在河北省張家口市遼代張氏墓中,曾出土過相似形制的梳妝架,但那個是木質的,沒有這個紋樣複雜,這個應是國內首次發現的千年前的遼代鐵質梳妝架。
交股鐵剪子
還有兩把交股鐵剪子,將目前發現的遼代交股鐵剪增加到4把。馮永謙告訴記者,從戰國以來,考古發現古人的剪子都是8字形的環股剪子,直到遼代出土遺物開始,才出現這類交股鐵剪子:剪子中部圓孔鉚合交叉,剪柄手握處外曲為環,與現代的剪子相似。2018年在朝陽市西大營子村遼代遺址中出土一把。1980年,瀋陽市康平縣克寶窩堡遼墓也有出土。這證明交股鐵剪子在遼代已經使用,且使用範圍較為普遍。
鐵匜
藏品中還有一種鐵匜(yí)很特別,相當於今天的水瓢,不同的是有個弧形嘴。馮永謙說,這是當時有錢人家洗手用的,一人持鐵匜倒水,下邊還有一個水盆接著水。
鐵犁鏡,是重要的農具,與鐵鏵配合使用翻土起壟。有趣的是,藏品中很多鐵犁鏡上都有凹陷或凸起的銘文,如「趙」「寇」「山路劉□(無法辨認的字)所造」等,這是鐵匠鋪的標誌。此外,藏品裡還有一些大小不等的鐵質動物,有牛、羊、狗等,目前還不清楚它們的用途,有待進一步研究。
史記
「三冶」系今大石橋、鞍山、遼陽
契丹人自建國初就重視冶鐵業,興冶採煉,製造生產生活器具,「契丹」一詞便有「鑌鐵」之意。據《遼史·卷六十食貨志下》記載:「自太祖始並室韋,其地產銅、鐵、金、銀,其人善作銅、鐵器。又有曷術部者多鐵,『曷術』,國語鐵也。部置三冶,曰柳溼河、曰三黜古斯、曰手山。神冊初,平渤海,得廣州,本渤海鐵利府,改曰鐵利州,地亦多鐵。東平縣本漢襄平縣地,產鐵礦,置採煉者三百戶,隨賦供納。以諸坑冶多在國東,故東京置戶部司,長春州置錢帛司。太祖徵幽、薊,師還,次山麓,得銀、鐵礦,命置冶。」
從這段記載可知,遼國開疆拓土過程中,兼併進來的室韋人、渤海人,多善作銅、鐵器,且當地多產鐵礦,推動了冶鐵技術的發展。據馮永謙考證,室韋人,居今黑龍江流域,當地礦產豐富。契丹部族之一曷術部,在今遼陽南,其設置的3個冶煉機構,其一「柳溼河」,為今營口大石橋市流經湯池村附近的大清河;其二「三黜古斯」,為今鞍山市舊堡;其三「手山」,為今遼陽縣首山。
在今遼西、遼北、遼南等地,遼代出土的鐵器文物同樣廣泛分布,數量大。而作為遼王朝腹心之地的今阜新,更是鐵器的密集分布區。考古發現,阜新地區遼城眾多,有23座遼代城址,這些歷史背景也成就了耿文東的鐵器收藏。
遼代鐵器種類繁多,尤其是發達的農業生產工具,促進了遼代農業發展,令人民生活富足。《遼史》載,遼景宗時,「保寧七年(975年),漢有宋兵,使來乞糧,詔賜粟二十萬斛助之。非經費有餘,其能若是。」遼聖宗開泰九年(1020年),「燕地飢,戶部副使王嘉請選船,募習海漕者,移遼東粟餉燕。」這說明當時遼東地區農業生產發達,糧食儲備充裕,荒年可以賑災,印證了遼代使用先進的鐵質農耕工具的成果。
《金史》上有一段記載,可以證明,在遼代,鐵質農具已被廣泛使用。
金收國元年(1115年),金太祖剛起兵反遼時,「宗雄已得利,擊遼右軍,遼兵遂敗,乘勝追躡至其營,會日已暮,圍之。黎明,遼軍潰圍出,逐北至阿婁岡,遼步卒盡殪(yì,死),得其耕具數千,以給諸軍。是役也,遼人本欲屯田,且戰且守,故並其耕具獲之。」這段史實,記錄金兵一次戰鬥就繳獲遼軍耕具數千件,可見遼代使用鐵質工具的數量之大。
【來源:東北新聞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