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豔的「破爛」!阜新收藏者要建「遼代鐵器博物館」

2021-01-16 瀟湘晨報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人耿文東潛心收藏30年,他收藏的不是金盤銀盞,不是書畫文玩,而是被人看作「破銅爛鐵」的近3000件鐵器,其中僅遼代的就有千件,如鐵釜、鐵鼎、鐵碗、鐵壺等生活用具,鐵鏵、鐵鋤、鐵趟頭、鐵牽引等農耕工具,鐵鏃、鐵矛、鐵梭鏢、鐵戰刀等兵器,鐵錛、鐵斧、鐵鑿、鐵鉤鎬等木工工具……門類齊全,令人眼花繚亂,考古專家認為這些收藏擁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眼下,耿文東正準備申建一座「遼代鐵器博物館」,讓大家都來看一看這些飽經滄桑的千年遺物。

鐵鼎

從廢品收購站淘到大批舊鐵器

今年52歲的耿文東,嘮起自己對遼代鐵器的執著,還要從小學時候說起。因為媽媽在廢品收購站工作,耿文東每天放學後,就來到媽媽的工作地點,看到大大小小的舊秤砣,感到很有趣,就央求媽媽給買下來。遇到親友、同學家有好玩的廢舊鐵器,他也要來收藏。慢慢地,耿文東收藏的鐵器越來越多、五花八門。

對古舊鐵器的偏愛,也讓耿文東對學習歷史產生濃厚的興趣。參加工作後,他訂了好幾本收藏類雜誌,並開始投入資金收購喜愛的鐵器。身邊的朋友都知道他有個收藏破銅爛鐵的愛好,發現哪裡有,就打電話告訴他,而他也不管路有多遠都要去看看。

像「馬」字的鐵烙印

有一年,耿文東聽說本縣太平鄉有個帶字的鐵器,他急忙打車去找,「可人家說東西已經賣到北京了。」耿文東趕緊讓計程車司機抄近路返回,好趕上當晚去北京的火車。中途被一條小河攔住去路,心急的耿文東讓司機開過去,結果連人帶車掉到河裡,只好找老鄉幫忙推車過河。

為了買到這件鐵器,耿文東跑了三次北京、兩次瀋陽,終於如願以償。「這件像個契丹文或是女真文『馬』字的寶貝,終於拿到手。」耿文東說,經專家鑑定,這是鐵烙印,是給飼養的馬匹做記號的工具。這些年,耿文東把工資收入的大部分用於購買五花八門的鐵器,家人很不理解。

鐵銀錠範

但讓耿文東心疼的是,因為鐵器在空氣中容易氧化,他的藏品有很多已經腐蝕損毀,留存下來的也需要保養,急需有關部門協助維護搶救,否則這些記載著歷史的寶貝將逐漸消失。

「我收藏這些鐵器,就想建一座遼代鐵器博物館。」耿文東告訴記者,現在全國沒有遼代鐵器博物館,只有阜新有這個條件,阜新是遼國中心地區,遼代出土的文物多。他收藏的鐵器,基本都產自阜新本地,大多是當地廢品收購站回收的「廢物」,都是當地人在日常生活中或是耕田犁地,或是興建房舍,或是深挖菜窖偶然發現的,因耿文東的收藏,它們被精心保存下來。「我要建立一個博物館讓大家來看,我想要補了這個缺。」耿文東說。

2011年,耿文東特意趕到瀋陽,邀請資深考古學家、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馮永謙去阜新,幫他看看收藏的這些鐵器。馮永謙告訴記者,到阜新一看,耿文東收藏的鐵器確實很豐富,不僅數量多,而且品類齊全,有的過去少見,或是未曾見過,確實值得研究。

遼代鐵器涵蓋八大類60多個品種

耿文東收藏的遼代鐵器都有哪些呢?經過仔細研究,馮永謙按使用功能給器物做了分類,然後進行時代鑑別,區分出遼代和其他年代的,並把其他年代的鐵器分別揀出。篩選後的這批遼代鐵器被馮永謙分成八大類60多個品種,包括農業生產工具鐵鏵、鐵犁鏡、鐵趟頭、鐵牽引、鐵鋤、鐵鐮刀、鐵垛叉、鐵鍘刀等,漁獵生產工具有鐵冰穿、鐵魚鉤、鐵鞭穗等,泥瓦工具有鐵泥抹子、鐵瓦刀、鐵夯頭等,木工工具有鐵錛、鐵斧、鐵鑿、鐵扁鏟、鐵鉤鎬等,鐵工工具有鐵鏟、鐵錘、鐵鉗、鐵銼等。車馬器類有鐵馬鐙、鐵馬銜、鐵烙印,還有鐵車輨(guǎn,嵌在車轂頭裡的金屬套),含四矩、五矩、六矩、六角等式樣。

兵器更是琳琅滿目,有鐵矛、鐵鏃、鐵標槍、鐵梭鏢、鐵戰刀、鐵鳴鏑、鐵蒺藜等。還有不少鐵刑具,如鐵手銬、鐵腳鐐等。

遼代的鐵質生活用具,更是五花八門,讓人耳目一新,如鐵釜、鐵鐺、鐵鼎、鐵碗、鐵匙、鐵壺、鐵剪、鐵鎖、鐵人、鐵動物(鐵牛、鐵狗、鐵鹿等),鐵熨鬥還有不同花色之分……

從事考古工作60多年,馮永謙從未在一地一次見過如此多數量的遼代鐵器,這麼多鐵器聚集於一處,反映出遼代的冶鐵技術相當發達,農耕工具顯示出當時農業生產很是先進,鐵車馬器具印證了當時道路交通順暢、車輛往來頻繁,生活用具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社會生活狀態。馮永謙說:「鐵器是歷史發展的見證者,如果能將其保存下來,不致湮滅,並為世人所知,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這些鐵器,生鏽掉渣、佔地方,難登大雅之堂。這些耿文東都不計較,數十年來當作寶貝收藏。這種精神也打動了我。」因此,馮永謙應耿文東的約請,開始埋頭撰寫一本《遼代鐵器考古研究》的專著,書中首先梳理了全國各地遺址、城址、墓葬等出土的遼代鐵器,內容全面,作為佐證比對,又詳細研究了耿文東在阜新發現的鐵器,為其進行特點、功能分析和年代考證。馮永謙告訴記者:「阜新發現的這些鐵器,不是考古出土的,而是由當地廢品收購站揀選出來的,沒有地層和出土關係,因此需要深入研究。經過排比梳理,我在3000件鐵器中挑選出各類具有代表性鐵器400多件,確定為遼代無疑,才最後錄入書中。」這本遼代鐵器專著被列入國家出版基金項目,2018年末,正式由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填補了遼代鐵器研究的空白。

首次發現遼代鐵質摺疊式梳妝架

近日,耿文東向記者展示了他的諸多珍藏。其中,有幾件少見的器物頗為搶眼:有一件三足極大鐵火盆,直徑103釐米,高31釐米,估計重量有100公斤,需要三五個人才能把它挪動。物件保存較好,盆下有3隻獸腳支撐,盆上有明顯的獸面花紋,還有4個提環,這是為方便搬動安置的。

極大號鐵火盆。(馮永謙供圖)

馮永謙介紹,鐵火盆是遼代時人們取暖的用具,由於北方冬天寒冷,常用火盆蓄炭燃火取暖。鐵火盆是考古發現中首見於遼代的出土實物,非常珍貴,有鐵質的,也有銅質的。阜新發現的鐵火盆數量較多,製作精緻。這件碩大的火盆,花紋還能看得清晰,說明當時手工藝相當發達,推測這應是一個公家用的物品。

還有一件大傢伙——六鋬(pàn)耳大鐵釜,直徑83釐米,高60釐米,是遼代做飯的工具。馮永謙說,此釜體形碩大,在目前所發現的遼代六鋬耳鐵釜中,其容量是最大的。據此可知,此釜一定是供人數眾多時使用的,估計能做出200碗米飯。

摺疊式鐵梳妝架。(耿文東供圖)

另有一個摺疊式鐵梳妝架,製作精美:由鏤空鐵條鉚接與環套組裝,中間有軸可摺疊,應為現代摺疊椅的「老祖宗」,其構思新奇,方便攜帶,非常適合契丹遊牧民族的特點。而且細看梳妝架靠背上有多層紋飾,中間一個葫蘆形花瓶,瓶口伸出一根莖、5朵如意雲狀花,周圍對稱裝飾5隻曲頸靈動的仙鶴,無論造型和紋飾都非常別致。「過去沒有見過,十分珍貴。」馮永謙介紹說,在河北省張家口市遼代張氏墓中,曾出土過相似形制的梳妝架,但那個是木質的,沒有這個紋樣複雜,這個應是國內首次發現的千年前的遼代鐵質梳妝架。

交股鐵剪子

還有兩把交股鐵剪子,將目前發現的遼代交股鐵剪增加到4把。馮永謙告訴記者,從戰國以來,考古發現古人的剪子都是8字形的環股剪子,直到遼代出土遺物開始,才出現這類交股鐵剪子:剪子中部圓孔鉚合交叉,剪柄手握處外曲為環,與現代的剪子相似。2018年在朝陽市西大營子村遼代遺址中出土一把。1980年,瀋陽市康平縣克寶窩堡遼墓也有出土。這證明交股鐵剪子在遼代已經使用,且使用範圍較為普遍。

鐵匜

藏品中還有一種鐵匜(yí)很特別,相當於今天的水瓢,不同的是有個弧形嘴。馮永謙說,這是當時有錢人家洗手用的,一人持鐵匜倒水,下邊還有一個水盆接著水。

鐵犁鏡,是重要的農具,與鐵鏵配合使用翻土起壟。有趣的是,藏品中很多鐵犁鏡上都有凹陷或凸起的銘文,如「趙」「寇」「山路劉□(無法辨認的字)所造」等,這是鐵匠鋪的標誌。此外,藏品裡還有一些大小不等的鐵質動物,有牛、羊、狗等,目前還不清楚它們的用途,有待進一步研究。

史記

「三冶」系今大石橋、鞍山、遼陽

契丹人自建國初就重視冶鐵業,興冶採煉,製造生產生活器具,「契丹」一詞便有「鑌鐵」之意。據《遼史·卷六十食貨志下》記載:「自太祖始並室韋,其地產銅、鐵、金、銀,其人善作銅、鐵器。又有曷術部者多鐵,『曷術』,國語鐵也。部置三冶,曰柳溼河、曰三黜古斯、曰手山。神冊初,平渤海,得廣州,本渤海鐵利府,改曰鐵利州,地亦多鐵。東平縣本漢襄平縣地,產鐵礦,置採煉者三百戶,隨賦供納。以諸坑冶多在國東,故東京置戶部司,長春州置錢帛司。太祖徵幽、薊,師還,次山麓,得銀、鐵礦,命置冶。」

從這段記載可知,遼國開疆拓土過程中,兼併進來的室韋人、渤海人,多善作銅、鐵器,且當地多產鐵礦,推動了冶鐵技術的發展。據馮永謙考證,室韋人,居今黑龍江流域,當地礦產豐富。契丹部族之一曷術部,在今遼陽南,其設置的3個冶煉機構,其一「柳溼河」,為今營口大石橋市流經湯池村附近的大清河;其二「三黜古斯」,為今鞍山市舊堡;其三「手山」,為今遼陽縣首山。

在今遼西、遼北、遼南等地,遼代出土的鐵器文物同樣廣泛分布,數量大。而作為遼王朝腹心之地的今阜新,更是鐵器的密集分布區。考古發現,阜新地區遼城眾多,有23座遼代城址,這些歷史背景也成就了耿文東的鐵器收藏。

遼代鐵器種類繁多,尤其是發達的農業生產工具,促進了遼代農業發展,令人民生活富足。《遼史》載,遼景宗時,「保寧七年(975年),漢有宋兵,使來乞糧,詔賜粟二十萬斛助之。非經費有餘,其能若是。」遼聖宗開泰九年(1020年),「燕地飢,戶部副使王嘉請選船,募習海漕者,移遼東粟餉燕。」這說明當時遼東地區農業生產發達,糧食儲備充裕,荒年可以賑災,印證了遼代使用先進的鐵質農耕工具的成果。

《金史》上有一段記載,可以證明,在遼代,鐵質農具已被廣泛使用。

金收國元年(1115年),金太祖剛起兵反遼時,「宗雄已得利,擊遼右軍,遼兵遂敗,乘勝追躡至其營,會日已暮,圍之。黎明,遼軍潰圍出,逐北至阿婁岡,遼步卒盡殪(yì,死),得其耕具數千,以給諸軍。是役也,遼人本欲屯田,且戰且守,故並其耕具獲之。」這段史實,記錄金兵一次戰鬥就繳獲遼軍耕具數千件,可見遼代使用鐵質工具的數量之大。

【來源:東北新聞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四川民辦博物館:建「聚落」或「隔山打牛」
    可能與傳統博物館有差別,但這是民辦博物館的生存道理。」建川博物館館長樊建川如是說。  建川博物館聚落位於成都市大邑縣安仁鎮,佔地500畝,投資數億元,2004年建成開館。博物館聚落內建有抗戰、民俗、「文革」時期藝術品和地震四大系列30餘個分館,館藏文物目前已達1000萬件,是目前國內民間資金投入最多、建設規模和展覽面積最大、收藏內容最豐的民辦博物館。
  • 科爾沁區莫力廟福巨遺址為遼代龍化州
    科爾沁區莫力廟福巨遺址為遼代龍化州近日,由科爾沁區與內蒙古民族大學共同承辦的第十四屆遼金契丹女貞史學術研討會圓滿結束。來自全國的史學界專家學者得出結論:科爾沁區莫力廟福巨遺址為遼代龍化州。在科爾沁草原腹地, 通遼市科爾沁區莫力廟蘇木福巨嘎查北約2.5公裡處,在一處沙質臺地上,沉睡著一座千年的遼代古城遺址。
  • 建川博物館的「豬堅強」
    建川博物館的「豬堅強」,四川建川博物館近日收養了一頭在地震廢墟裡存活了36天的豬,並為其取名「豬堅強」。建川博物館樊建川館長說:「它也是一個地震紀念物品的實體,代表了一種堅強的精神,給它起個名字叫豬八戒,不,叫豬九戒……叫豬堅強!」(記者 黃一鳴)豬堅強身輕體健豬堅強今年六歲,對豬而言,現在她正值壯年,特別是在她減肥成功又開始走路之後。
  • 東北進入「冬捕」季 古老遼代捺缽祭祀再現
    由於遼代帝王隨季節氣候和水草變化,四時遷徙,故「捺缽」分為「四時捺缽」,即「春水」「夏涼」「秋山」「坐冬」。其中「春捺缽」的活動以捕魚獵雁為主。在康平臥龍湖的冬捕現場,一陣號角聲中,一身黃袍的「遼代帝王」出場,伴隨著鼓樂聲帝王跪拜天地、聖祖。在帝王宣召下,一身獸皮的魚把頭入場,叩拜湖神,向湖神敬酒,並把酒灑在漁網上。隨後魚把頭確定了頭魚捕撈點,捕上的頭魚最終以19.8萬元的價格拍出。
  • 遼代金銀器的器形,變化多樣,很大程度上吸收唐代金銀器造型
    遼代金銀器的器形,變化多樣,很大程度上吸收唐代金銀器造型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一下有關於遼代的金銀器,大家有沒有在博物館見到過這個時期的器具呢?遼代的器具在很大程度上,也都是由唐代的金銀器樣式演變而來的哦。話不多說,快點和我一起看下去吧!
  • 「頭雁」領航 群雁齊飛——寫在嘉寓阜新清潔能源產業基地「雲投產...
    12月28日,嘉寓阜新清潔能源產業基地舉行「雲投產」啟動儀式。從籤約到投產僅用5個月,嘉寓在阜新創下成立33年以來項目建設速度之最。從光伏光熱到氫能,從5億元到120億元,嘉寓一年內兩度大手筆投資阜新,創下有史以來單體項目投資金額之最。是什麼讓嘉寓頻頻跑出高速度,敢於投下重資?
  • 阜新廢棄礦山亦是「金山銀山」
    確立「生態立區」發展戰略新邱是阜新百裡礦區挖出第一鍬煤的地方,也是最早出現資源枯竭的地方。2018年,隨著10家民營煤礦全部關閉退出,工人們關停電鎬和機車,走出礦山。新邱這個因煤而建的獨立工礦區,自1897年以來第一次無煤可挖。
  • 孝感手動永磁除鐵器工作原理
    孝感手動永磁除鐵器工作原理臨清市鑫運機械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為一體的專業多年從事除鐵設備與計量設備設計與製造的廠家,並與從事多年的設備專家、專業人士攜手組建,從事設備設計、設計製造、加工安裝、調試(直接生產工藝調試)一條龍服務。
  • 六月新展多 快去博物館打卡 - 廣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6月5日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齊魯漢風」展  6月5日,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將啟幕「齊魯漢風」展,將來自山東八家博物館、以漢代諸侯王墓出土為主的文物集中展出,通過與南越王墓文物的對比,展現出漢代大一統底色下文化融合的趨勢。
  • 遼代髮型服飾什麼樣?看這裡就對了
    當然這只是基本款,具體又有多種花樣,比如:遼 敖漢旗喇嘛溝遼墓《備獵圖》 敖漢旗史前文化博物館藏可以看到,遼人有的會在前額留一圈稀疏的劉海,圍成標準「地中海」;有的會把小辮結成髮髻垂在腦後。在具體的遼墓壁畫中,我們看到的放蕩不羈的髮型就更多了。他們對這種小辮有多痴迷呢?
  • 瀋陽古舊鐘錶博物館:指針轉動,留下時間的故事
    在瀋陽和平區阜新四街,有一座古舊鐘錶博物館。這是一棟普通居民樓,裡面卻琳琅滿目,古董鐘錶比比皆是。 指針轉動,留下的是永恆的經典;「嘀嘀嗒嗒」,講述著時間的故事。沒有重樣 百年鐘錶3000餘件聯繫上瀋陽古舊鐘錶博物館館長李韜時,他正在內蒙古通遼,為當地科爾沁後旗小學安裝智慧校園2.0設備。「免費安裝的,一次公益活動。」李韜簡單地說。提起心愛的古鐘錶收藏,李韜的熱情馬上被點燃了。「目前古舊鐘錶博物館展館有兩處,分別在瀋陽三農博覽園和阜新四街的辦公室。
  • 800歲遼代遺址如今成了玉米地(圖)
    長弓騎射,近身肉搏,一處記錄著800多年前遼代歷史的雙州城遺址,如今已是玉米地。  近日,省政府全面啟動遼河治理攻堅戰,要求恢復兩岸原始風貌。遼河瀋陽段的著名文物保護單位遼代雙州城再次引起關注。  26日14時許,記者來到瀋北新區石佛寺鄉石佛寺村,高坡上荒草叢生,地面上儘是玉米梗和乾癟的玉米葉子。
  • 國外網友為自家寵物豚鼠建微型藝術博物館
    國外一名網友Teresa Mistretta為她的寵物豚鼠建造了一個小型藝術博物館,以此來打發閒餘時間。那些圖片畫作非常吸引我,我喜歡這些毛茸茸的小傢伙們,於是我也想給我的豚鼠Maisie建一個藝術博物館。」Teresa Mistretta介紹到。  Teresa Mistretta是一名老師,也是新澤西州富蘭克林鎮動物收容的一名志願者。
  • 崇安50公斤強磁吸鐵器質量好價格優
    崇安50公斤強磁吸鐵器質量好價格優河北鑫譽電磁設備有限公司是國內外較早的一家專業磁選除鐵設備研發生產的磁選機廠家,公司主營產品:廢鋼電磁吸盤、電磁吸鐵機、起重電磁鐵、電磁吸盤、鋁水電磁吸盤、電永磁吸盤、除鐵器、磁選機、乾式磁選機、溼式磁選機、小型磁選機、、金屬磁選機以及單傳動高壓輥磨機等,公司擁有專業的技術人才和磁選研究技術
  • 唐代晚期,草原絲綢之路暢通,遼代金銀器以唐為媒介吸收西方文化
    唐代晚期,草原絲綢之路暢通,遼代金銀器以唐為媒介吸收西方文化今天小編要帶給大家的文章依舊與遼代的金銀器有關。雖然遼代的很多金銀器都是根據唐代的技術流傳下來,但是在那個時代,也已經開啟了同西域人的交流。遼代的很多金銀器也吸取了很多西方的因素,形成了獨有的一些特點。
  • 建川博物館館長:豬堅強被記者誤傳成朱堅強(圖)
    建川博物館館長說:「它也是一個地震紀念物品的實體,代表了一種堅強的精神,給它起個名字叫豬八戒,不,叫豬九戒……叫豬堅強!」  正在展覽中的《震撼5·12-6·12日記》特別紀念展再度引起關注,因為主辦方四川建川博物館近日收養了一頭在地震廢墟裡存活了36天的豬,並為其取名「豬堅強」,引起各界強烈反響。
  • 牛誤食鐵屑後如何處理牛胃取鐵器
    為了避免更多損失一定要使用磁籠就牛胃的鐵絲,鐵釘等吸附掉。那麼如何使用牛胃取鐵器取出牛胃裡的鐵釘呢?下面請看中農基業小編的介紹。  一、先確定牛胃內是否有金屬異物  1、採用金屬探測器檢查牛瘤胃內是否有金屬異物。  2、採用指南針靠近牛瘤胃體表部位,若指南針發生偏移則有較大可能有金屬異物存在。
  • 國慶假期眾多遊客赴建川博物館看望「豬堅強」
    據建川博物館工作人介紹,今年國慶假期期間,很多遊客都前往建川博物館遊覽,其中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來看看「豬堅強」,「有些人打電話過來諮詢,直接就問能不能看到『豬堅強』。」遊客對此表示,「它是活著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