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解同人卦,解卦後認為同人卦講的是周得天下後,周公對周朝可以長治久安的戰略布局,講的是周公的軍事戰略思想。
同人卦:初九:同人於門,無咎。「門」指的是「成周」,周成王建都洛邑;洛邑又叫東都,也稱成周。成周洛邑是宗周豐鎬的門戶,洛邑其中一個營建用意便是成為宗周豐鎬的屏障,成為阻擋叛亂的門戶。同人於門,講的是在成周洛邑聚集諸侯和軍隊討伐不服,故曰「無咎」,沒有過失,沒有過錯。
同人卦:六二:同人於宗,吝。「宗」指的是「宗周」,豐京、鎬京二京,也稱宗周。同人於宗,講的是在宗周豐鎬聚集諸侯和軍隊討伐不服,也就是說中原已經失守,宗周的東方已是天下大亂,不得以只能在宗周聚集還臣服的諸侯和軍隊,東徵討伐不服,故曰「吝」,羞愧。沒有及時察覺不服,及時平叛,導致天下大亂,此為「吝」,羞愧。
西周時期周朝有三都「岐周」、「宗周」、「成周」;三都都是一都兩邑。西周都邑的設置與變遷,與殷商、岐周之間勢力消長,相互鬥爭有直接關係。
岐周:周先祖古公亶父建都岐邑,奠定了周國崛起興盛的基礎。此後周人之國便稱「岐周」。
宗周:豐京、鎬京二京即宗周。周文王繼位後,將周都從岐邑遷至灃水西岸的新都豐京。周武王時又在灃水東岸建立鎬京。豐京是周朝宗廟和園囿的所在地,鎬京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合稱豐鎬。豐鎬二京即宗周,《詩經·小雅·正月》云:「赫赫宗周,褒姒滅之。」
成周:周成王時期,建都洛邑,稱「成周」。為了控制東方,威服南土,周公決定「作大邑成周於土中。」周公定鼎於郟鄏,建都洛邑。這裡地處天下之中,是伊、洛、瀍、澗四水流經之地,土地寬平,千裡沃野,是天然的糧倉。在它的東邊,又有伊闕之險隘,是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地。這樣,西起周原,東至雒邑,即渭、涇、河、洛一帶皆為周的王畿之地。西邊以鎬京為中心,是周人發祥之地,稱為「宗周」;東邊以洛邑為中心,是東方重鎮,也是保護宗周的門戶。
周公營建洛邑目的:一是洛邑居「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裡均」(《史記·周本紀》),周王在此朝會諸侯;二是接受三監之亂的教訓,建都洛邑,駐紮成周八師,東可以控制東方各諸侯國,西可以保衛宗周,南可威服淮夷,北可扼幽燕。
洛邑成為周王朝的東都、東方的重鎮,對鞏固周王朝的統治起了重要作用。
同人卦:九三:伏戎於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把戎車埋伏在草木樹林中,駐兵在高山上,使敵人多年不敢興兵。)。指的是憑藉高山險峻地勢,把軍隊和作戰工具駐紮於此,使敵人不敢興兵作亂。這也是建都洛邑的目的,洛邑東邊有伊闕之險隘,是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地;此外還有函谷關之要塞和潼關之險;皆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
《孫子兵法·軍爭篇》:「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此用兵之法也。」用兵的原則是:對佔據高地、背倚丘陵之敵,不要作正面仰攻,…….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則。高陵勿向:不要去攻擊佔據了高地的敵軍。背丘勿逆:不要去攻擊背靠著丘陵的敵軍。
同人卦: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把憑藉其城牆,是敵人攻克不下來,吉利。)。指的是建都邑時要建立高大的城牆,憑藉高牆使敵人不能攻克。成周洛邑是天然的糧倉,並駐紮有成周八師,周王可以朝會諸侯,並且東可以控制東方各諸侯國,西可以保衛宗周,南可威服淮夷,北可扼幽燕。
劉邦稱帝,朱元璋得天下,靠的都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1972年12月10日《關於糧食問題的報告》毛澤東說:「根據我們現在所處的國內外形勢和我們所堅守的社會主義制度和無產階級立場,我們要『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
把九三和九四爻合在一起便是秦始皇修築長城,抵禦匈奴的戰略思想。
對於成周洛邑的營建,在《尚書》的《召誥》和《洛誥》中作了簡明而概括的記載。成周的初步規劃並營建是在周武王滅商之後,《逸周書·度邑》、《史記·周本紀·第四》都記載有周武王選址時的情景:周武王滅商後,由於豐鎬偏西,不能控制殷商舊族廣泛分布的東方地區,武王曾為此夜不能寐。武王對周公說:「商朝建立時曾經任用有名之士三百六十人,才使殷朝存續。如今殷商政亂已六十餘載,周人才得以定鼎中原,我還不能使上天賜給周朝的國運永葆不變,哪裡顧得上睡覺」。
為鞏固新政權,武王最後決定,為確保周朝的國運昌盛,一定要把靠近天室山周邊殷人曾經聚居之地的殷商頑固勢力清除,並在此「定天保」建立都城,以此確保西方的安定。之後周武王南望三塗,北望嶽北,觀察黃河,仔細察看了洛水、伊水地區。武王認為,從洛水灣直到伊水灣,地勢平坦沒有險阻,是從前夏朝定居的地方,並且離天室山不遠,是建都的好地方。於是周武王對在洛邑修建周都進行了初步測量規劃,然後離去。
周武王解決了新的都城規劃,」營周居於雒邑而後去「,終於可以安心的:」縱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虛;偃幹戈,振兵釋旅:示天下不復用也。」
未及兩年,周武王崩。天下未集,周成王繼位後,三監叛亂,周公東徵三年,始得平定。周公代周成王執政,於是成王將武王的計劃付諸實施,使召公復營洛邑。
召公在選勘新都址時,充分考慮了周武王的遺願。據《尚書·召誥》載:成王派太保召公到洛邑察看地形,具體現劃建都的地址。召公在途中走了半個月,三月初五到達洛邑。初七日,召公指使殷民在洛水北岸規度城郭、宮空、宗廟、朝市的位置,到十一日規劃完成。
周公到達洛邑後,全面視察了新邑,並且進行了佔卜,在澗水東、澗水西之間和瀍水東的洛水之濱營建新邑,皆卜兆大吉。於是周公便把營建洛邑的地圖和卜兆呈送給周成王,得到周成王的讚許批准後,於十四、十五日,殺牛、羊、豬等犧牲,在新邑立廟祭地 。又過了七天,周公向各諸侯國氏和殷民頒布命令,之後命令殷民開始大舉動工,經過八九個月的興建,年底成周城便告建成。
下周發布我解的「同人卦」:周公的軍事戰略思想;卦十三,乾上離下,天火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