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獵是不可能捕獵的,食腐才可以維持得了生活

2020-09-22 貓盟CFCA

提起食肉動物,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狼群圍獵野牛,老虎突襲野豬,以及金雕在空中掃視獵物的場景。

然而,有一些食肉動物很少自己捕獵,靠揀現成的獸屍生存,我們稱之為清道夫

西班牙,兀鷲吃鹿屍

1 何為清道夫?

清道夫,又叫食腐動物。生態學上,只要吃不是自己捕獲的獵物,就叫食腐,與食物是否腐爛無關

有趣的是,群居食肉動物吃本群其他成員捕獲的獵物,也屬於食腐

例如,雄獅吃雌獅的獵物也被生態學家認為是「食腐」,雄獅經常「食腐」的名聲其實就是這麼來的。

與清道夫相對應的是自己捕獵的食肉動物,生態學上叫做捕食者,又叫掠食者。那麼,哪些食肉動物是清道夫呢?事實上,所有食肉動物都或多或少有食腐傾向

貓科通常被認為是最純正的捕食者,然而它們也不會拒絕到嘴的免費美味,就連獵豹都有食腐的記錄,人們曾在納米比亞看到三隻獵豹吃一具長頸鹿屍體。

清道夫赤狐,Marc Baldwin拍攝

犬科的大型種類如狼、豺和非洲野犬,主要是捕食者,然而當它們和貓科在一起也食腐貓科的獵物,扮演清道夫的角色。中小型犬科包括郊狼、胡狼、貉、赤狐都經常做清道夫。

鬣狗科的三種鬣狗,鼬科的狼獾都是職業清道夫,一些小型鼬科如松貂也喜歡食腐。熊科除北極熊是純肉食性的捕食者以外,其他熊都是雜食性動物兼清道夫。

有蹄動物中的清道夫,主要是野豬。一些常見齧齒動物如大家鼠、小家鼠,也都是清道夫。

鳥類中地清道夫首推兀鷲和烏鴉(渡鴉),實際上,海雕、松鴉、鵟、金雕和蒼鷹,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食腐。

斑鬣狗和白背兀鷲在吃一具老獅子的屍體,引自Wild act

清道夫分專性清道夫兼性清道夫,專性清道夫都是一些無脊椎動物,如食屍蟲、麗蠅。

脊椎動物清道夫無一例外是兼性的。這是因為脊椎動物體型較大,單純食腐難以養活自己。

大型食肉動物中,狼獾和棕鬣狗的食腐程度最高,然而它們偶爾也自己捕獵。

在納米布沙漠,棕鬣狗吃的南非海狗有3%是自己捕殺的,而在北歐,狼獾吃的馴鹿有10%來自自己捕獵。

因此,捕食者與清道夫的界限是不明確的,肉食性脊椎動物中沒有絕對的捕食者,也沒有絕對的清道夫

狼獾的食物組成(引自Mattisson, J., 2011,食肉的心 翻譯)

2 清道夫的基本功

清道夫喜歡什麼樣的動物屍體?

與自然死亡的動物相比,它們更喜歡吃捕食者的獵物。因此捕食者獵物傳播傳染病的風險比較低,而且來源穩定,更容易尋找。只要循著捕食者的蹤跡,總能找到獸屍。

多數清道夫都或多或少有迴避自然死亡獸屍的傾向,尤其是近親或同類的屍體。只有河馬經常吃同類屍體,結果導致炭疽病大規模流行。河馬不是職業清道夫,沒有經過這方面的適應性演化。

波蘭別洛韋日森林三種獸屍被主要清道夫食腐的比例,顯示野豬在有意迴避同類屍體(引自N. Selva等,2005)

因此,發現捕食者的獵物就成了清道夫第一項基本功。捕食者的足跡、獵物的哀鳴以及空氣中的血腥味都可以幫助清道夫定位捕獵現場。

兀鷲、烏鴉等鳥類清道夫通常以視覺探察獵物,而熊、鬣狗和狼獾等獸類清道夫則多以嗅覺發現獵物。

天上飛的通常比地上跑的先發現獸屍,而一旦烏鴉、兀鷲降落,將很快吸引地面清道夫聚集。

在開闊地發現獸屍比在森林裡容易,在天熱的時候發現獸屍比在天冷時容易

因此,在非洲稀樹大草原,清道夫找到捕食者的獵物遠比在北方的針葉林裡容易得多。

清道夫獲得捕食者的獵物,主要有三種方式:搶劫、偷竊揀剩飯

前兩者都是很危險的,因為捕食者是天生的殺手,一不留神清道夫自己也成了獸屍。沒有點本事,還真不敢在太歲頭上動土,與捕食者周旋的能力,就是清道夫們的第二項基本功

棕熊搶狼的獵物,引自Anne-Marie Kalus

大型清道夫大多行動笨拙,捕獵能力不佳,棕鬣狗只能捕殺跳兔、羚羊羔等小動物,就這樣,捕獵成功率還低至4%。不過,斑鬣狗仍保留了高超的狩獵技術,這是個例外。

捕獵雖不在行,但搶起食來打架卻是一把好手。棕熊、鬣狗和狼獾,個個身強體壯、皮糙肉厚,如果說捕食者是精緻的殺手,清道夫就是頑強的戰士。鬣狗能趕跑獵豹、花豹,棕熊甚至能趕跑狼群和老虎。

小型清道夫則多以機動性見長,如非洲著名的「胡狼大帝」,經常跟著獅子蹭飯吃,由於它很靈活,獅子抓不住它。

類似的情況,還有郊狼和赤狐跟蹤狼,松貂跟蹤歐亞猞猁。兀鷲和烏鴉會飛,地棲捕食者難以傷到它們。

黑背胡狼總喜歡跟著獅子,引自readysetsafari

最後的一項基本功是處理食物的能力。當獸屍流轉到清道夫手裡的時候,剩下的肉往往不多了。因此,一名稱職的清道夫必須能啃得動骨頭。犬科、熊、狼獾和鬣狗都能將整具獸屍吃的一塊骨頭不剩,它們發達的頰齒是十分有效的碎骨工具。

貓科動物的頰齒除特化切割鮮肉的裂齒外,餘者皆已退化,處理不了骨頭,因此貓科註定演不好清道夫這個角色,只能偶爾客串下。

雖然獅子搶鬣狗獵物甚至比鬣狗搶獅子還多,但獅子最多吃掉獵物的70%,通常只有20~30%,就要再丟給鬣狗。

食肉目(家犬)的牙齒,頰齒(前臼齒和臼齒)是噬骨的關鍵,而貓科的頰齒已經嚴重退化了

噬骨能力,決定了拾荒生活對該物種生存和發展的價值,因而是清道夫最關鍵的一項基本功,也是清道夫和捕食者最本質的區別。

3 清道夫和捕食者的博弈

捕食者和清道夫的較量,是一場博弈。清道夫想吃免費的晚餐,但不能把小命弄丟了。捕食者不想將辛苦捕到的獵物拱手讓人,但不願冒受傷的危險。

從雙方博弈心理來看,捕獵能力越差的食肉動物,搶起食來就越兇,因為搶不到就要餓肚子。

而處理屍體能力越差的食肉動物,就越害怕受傷,因為它們無法從食腐中獲得足夠營養,喪失捕獵能力就意味著死亡。

因此,在搶食爭奪戰中,狼獾、鬣狗和棕熊往往勇往直前,貓科表現得非常謹慎,狼則介於二者之間。這也是為什麼棕鬣狗或三隻豺實力不如雄豹,卻往往能搶到後者獵物。

納米比亞,棕鬣狗搶了雄豹獵物,引自Anton Crone

捕食者和清道夫已經經過千百萬年的協同演化。清道夫既想吃飽,又要盡力避免與捕食者起衝突。

赤狐喜歡跟蹤狼找吃的,但它不敢跟蹤猞猁,因為猞猁習慣於在附近看守獵物,有些赤狐因偷食而被猞猁捕殺。狼獾發現猞猁捕殺的馴鹿,就將鹿屍分解成小塊,運到自己的「倉庫」藏起來,這樣可以避免與猞猁直接衝突。

同樣,捕食者也做出了相應的適應性調整。在有棕熊的地區,狼傾向於減少對大型有蹄類的捕殺,因為獵捕大獵物耗時費力,還容易被熊搶去,白忙一場。

在非洲稀樹草原,捕食者面臨的清道夫壓力是最大的,為了儘快多吃一些獵物,這裡的食肉動物都練成了「大胃王」,遠比歐亞和美洲的近親能吃。

獅、獵豹能一次吃下相當於自身體重22~25%的食物,而虎、美洲虎和山獅則只能吃下自身體重的15%左右。

類似差異也存在於非洲黑背胡狼和歐亞金背胡狼兩種清道夫身上。

非洲大草原是清道夫的天堂

非洲的食肉動物每天都在清道夫的包圍下生活,這促進了群居的演化,與其把獵物丟給清道夫,它們更願意與自己的親族分享。

社會性最強的食肉動物斑鬣狗生活在非洲,而兩種非洲大貓——獅子和獵豹,也是貓科中群居性最強的

為了避免流血衝突,食肉動物們建立起一套優勢等級,即在獸屍邊上按一定順序進食。在南非草原,獸屍邊的進食順序是:獅子>斑鬣狗>非洲野犬>棕鬣狗>花豹>獵豹>黑背胡狼

然而,當成年雄獅不在場,斑鬣狗數量超過雌獅和亞成年獅的3.7倍,就可以驅逐獅子,而大雄豹有時可以打跑落單的斑鬣狗。

在南亞和東南亞的密林裡,虎>豺>豹,但大群豺不畏虎,豹可以擊敗落單或小群豺。而在較靠西更為開闊的生境中,通常認為,虎>縞鬣狗>豹>狼>流浪狗,但縞鬣狗、豹、狼之間的關係尚缺乏系統研究。

在北方針葉林中,棕熊>老虎>狼>山獅>狼獾≈歐亞猞猁。不過,棕熊通常只能趕跑雌虎,大群狼不懼母棕熊和年輕公熊,山獅也不會把一或兩隻狼放在眼裡。在北極地區,棕熊優於北極熊和狼。

阿拉斯加北部,棕熊從北極熊手中搶到了鯨屍,引自Steven Kazlowski

優勢等級相近的食肉動物因獸屍發生爭鬥,遵從「先佔規則」。即衝突發生時正佔有獸屍的一方具有心理優勢,表現得更為強勢

注意,不是獸屍的最初所有者,而是獸屍的現時佔有者,而來搶獸屍的一方心理處於劣勢,更容易做出退讓。

例如,狼獾從來不搶劫歐亞猞猁,但如果狼獾竊取了猞猁獵物,即使猞猁返回發現了,通常也會尊重狼獾此時的佔有。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棕熊和雄虎身上,棕熊通常只搶劫雌虎,不搶雄虎,但如果棕熊趁雄虎不在而將獵物據為己有,即使雄虎返回,想讓棕熊交還獵物也沒那麼容易了。

4 清道夫的生態意義

捕食者調節著食草動物的種群數量,其捕獲的獵物又養活了大量清道夫,毫無疑問是生態系統中的關鍵種。那麼,清道夫在生態系統中有什麼作用呢?

狼獾,職業清道夫

捕食者獵捕的獵物總是吃不完的,清道夫的任務,就是在多餘獵物被分解者(細菌、真菌)分解之前,將這部分能量重新帶回食物網

例如,胡狼偷了獅子的獵物之後,又可能被花豹所捕殺,它攝取的這部分能量就重新回到食物網了。

因此,清道夫更多的是開發新的生態龕位(如啃掉捕食者處理不了的骨頭),它們是來截胡分解者的,而不是來危害捕食者的。清道夫的存在,對提高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穩定性有重要意義

導致恐龍滅絕的白堊紀末大滅絕事件,是由隕星撞擊、灰塵遮天蔽日引起的,當時光合作用完全停止,植物全部枯萎,這種情況下食草動物和捕食者首先餓死了,而清道夫堅持到了最後。

最終,清道夫們將生命的火種傳承到了新生代的黎明。

歐亞兀鷲

20世紀90年代,印度人廣泛應用一種名為雙氯芬酸的獸藥來給牛群消炎,結果卻無意中導致大量兀鷲被毒死,使兀鷲的分布縮減到只有原來的3%。

這一職業清道夫的銳減使獸屍存在時間大大延長,同時流浪狗和大家鼠等非專業清道夫數量劇增,最終導致狂犬病在該國大規模流行。

可見,清道夫在生態系統中有著自己的獨特價值和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 Pain, D. J., Cunningham, A. A., Donald, P. F., Duckworth, J. W., Houston, D. C., Katzner, T., ... & Timmins, R. (2003). Causes and effects of temporospatial declines of Gyps vultures in Asia. Conservation Biology, 17(3), 661-671.

2. Selva, N., Jędrzejewska, B., Jędrzejewski, W., & Wajrak, A. (2005). Factors affecting carcass use by a guild of scavengers in European temperate woodland. Canadian Journal of Zoology, 83(12), 1590-1601.

3. Turner, K. L., Abernethy, E. F., Conner, L. M., Rhodes Jr, O. E., & Beasley, J. C. (2017). Abiotic and biotic factors modulate carrion fate and vertebrate scavenging communities. Ecology, 98(9), 2413-2424.

4. Mattisson, J., Andrén, H., Persson, J., & Segerström, P. (2011). Influence of intraguild interactions on resource use by wolverines and Eurasian lynx. Journal of Mammalogy, 92(6), 1321-1330.

5. Dudley, J. P., Hang'Ombe, B. M., Leendertz, F. H., Dorward, L. J., de Castro, J., Subalusky, A. L., & Clauss, M. (2016). Carnivory in the common hippopotamus H ippopotamus amphibius: implications for the ecology and epidemiology of anthrax in A frican landscapes. Mammal Review, 46(3), 191-203.

6. Mills, G., & Hofer, H. (1998). Hyaenas: status survey and conservation action plan (No. 333.959 H992). IUCN, Gland (Suiza). SSC Hyaena Specialist Group.

7. Seryodkin, I. V., Miquelle, D. G., Goodrich, J. M., Kostyria, A. V., & Petrunenko, Y. K. (2018). 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Amur tiger (Panthera tigris altaica) and brown (Ursus arctos) and Asiatic black (Ursus thibetanus) bears. Biology Bulletin, 45(8), 853-864.

8. Seryodkin, I. V. (2016). Behavior of brown bears during feeding in the Sikhote-Alin. Achievements in the Life Sciences, 10(1), 38-47.

9. Owens, M., & Owens, D. (1984). Cry of the Kalahari.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10. Karanth, K.U. [原著], 黃以天, 解焱[譯]. 狩獵臺上的風景:瀕危食肉動物的科學拯救之路,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7.

11. Kortello, A. D., Hurd, T. E., & Murray, D. L. (2007). Interactions between cougars (Puma concolor) and gray wolves (Canis lupus) in Banff National Park, Alberta. Ecoscience, 14(2), 214-222.

12. López-Bao, J. V., Mattisson, J., Persson, J., Aronsson, M., & Andrén, H. (2016). Tracking neighbours promotes the coexistence of large carnivores. Scientific Reports, 6, 23198.

13. Cooper, S. M. (1991). Optimal hunting group size: the need for lions to defend their kills against loss to spotted hyaenas. African Journal of Ecology, 29(2), 130-136.

14. Miller, S., Wilder, J., & Wilson, R. R. (2015). Polar bear–grizzly bear interactions during the autumn open-water period in Alaska. Journal of Mammalogy, 96(6), 1317-1325.

15. Tallian, A., Ordiz, A., Metz, M. C., Milleret, C., Wikenros, C., Smith, D. W., ... & Swenson, J. E. (2017). Competition between apex predators? Brown bears decrease wolf kill rate on two continent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84(1848), 20162368.

16. Gunther, K. A., & Smith, D. W. (2004). Interactions between wolves and female grizzly bears with cubs in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Ursus, 15(2), 232-238.

……更多瀕危物種,你還可以讀……

象徵長壽的中國龜鱉,如今命落窮途

獐:都瀕危成這樣了,又被人幹掉23隻!

雲貓 | 雲豹 | 老虎 | 華南虎 | 華北豹 | 豹貓 | 寵物豹貓 | 荒漠貓 | 猞猁 | 猛禽 | 毒蛇 | 救助 | 北京華北豹 | 四川金錢豹 | 荒野 | 西雙版納 | 山西馬坊 | 新龍 | 貓盟 | 長耳鴞 |黃鼠狼| 野豬 | 豹吃牛 | 帶豹回家 | 豹吃人嗎 | 喬治·夏勒 | 個體識別 | 尋豹啟事 | 貓盟周邊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存在那麼多動物自己不捕獵,光撿現成的?
    清道夫,又叫食腐動物。生態學上,只要吃不是自己捕獲的獵物,就叫食腐,與食物是否腐爛無關。有趣的是,群居食肉動物吃本群其他成員捕獲的獵物,也屬於食腐,例如,雄獅吃雌獅的獵物也被生態學家認為是「食腐」,雄獅經常「食腐」的名聲其實就是這麼來的。
  • 闢謠:斑鬣狗以食腐為主?錯,實際上它的「表親」才是
    談到遠在非洲大草原的斑鬣狗,人們一直沒有好印象,認為這種動物不愛乾淨,經常吃腐肉,而且捕獵手段殘忍,經常是在獵物還沒有死亡的時候就已經進食。另外,獵豹等動物花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捕獲的獵物,也時常被斑鬣狗不費吹灰之力就給搶走了。所以總的來說,如果以人類的角度來看待斑鬣狗的話,它就像是一個十足的小人,總是缺少那麼一點點「正人君子」的氣息。
  • 說好了一起捕獵,有的食肉動物卻做了清道夫
    清道夫,又叫食腐動物。生態學上,只要吃不是自己捕獲的獵物,就叫食腐,與食物是否腐爛無關。有趣的是,群居食肉動物吃本群其他成員捕獲的獵物,也屬於食腐,例如,雄獅吃雌獅的獵物也被生態學家認為是「食腐」,雄獅經常「食腐」的名聲其實就是這麼來的。
  • 鬣狗在吃腐食的時候,為什麼不驅趕旁邊等待的禿鷲?
    鬣狗家族也是群居狀態,但只有斑鬣狗屬於穩定的群居,也就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群居生活。而其他鬣狗大多是短時的群體或者單獨出沒,這是因為鬣狗可以食腐,而腐肉沒有威脅,且數量有限。所以它們沒必要聚集在一起捕食,只有斑鬣狗更傾向於自己捕食。斑鬣狗在捕獵時,通常是雌性捕獵。
  • 捕獵不行,搶劫存糧能力一流—棕鬣狗
    ,即使被偷也可以偷同類的彌補棕鬣狗危機意識極重,未雨綢繆,離開獵物屍體時,70%的概率會將部分屍體帶走,通常一條腿,存著日後食用。這些獵物可能藏在與河床相接,離發現地100—600米的茂密灌木叢中。第二天天黑前,棕鬣狗將重回進食。某些獵物能運輸2km或更遠的距離,放置到巢穴或休息點。藏食真是一個良好的習慣,當屍體主幹部分吃完時還有剩餘,支撐數日;同時也是一種高效的競爭方式。棕鬣狗發現一具大型屍體時,在其他同類到達前儘可能迅速肢解、拾起,一氣呵成帶走獵物1條腿,甚至多達3條腿。
  • 獅子和老虎作為頂級獵食者,誰能捕獵它們?它們的屍體到哪裡去了
    獅子雖然是頂級獵食者,但是還有許多食肉動物也都都可以捕殺獅子。諸如非洲的尼羅鱷、鬣狗都可以對獅子進行捕獵。 其中鬣狗與獅子又是世代結怨,許多幼獅及母獅子都被鬣狗捕食。除了食肉動物可以對獅子造成威脅,本該作為獅子獵物的非洲野牛,它們脾氣暴躁,橫衝直撞,也是每年殺死獅子最多的食草動物。
  • 小森生活大型動物怎麼捕獵 捕獵大型獵物攻略
    小森生活可以模擬經營自己的世界,也可以根據劇情的發展進行我們的養成計劃,有更多豐富的劇情等著我們去探索。那麼在這款遊戲中大型動物怎麼捕獵?怎麼捕獵大型動物?下面就來和小編一起看看吧。
  • 鬣狗在吃腐食的時候,為什麼不捕食旁邊禿鷲?僅僅是驅趕一下?
    在草原上,一隻鬣狗發現了一頭斑馬的屍體,馬上跑過去進行啃食,而一旁的禿鷲也聞到了屍體的味道,飛了過來。面對想要來搶食的禿鷲,鬣狗死死的咬著斑馬屍體,還在不停的驅趕禿鷲。有細心的網友就問了:鬣狗在吃腐食的時候,為什麼不抓捕旁邊等待的禿鷲?僅僅是驅趕一下?
  • 闢謠:世界上最大的鷹-阿根廷巨鷹以捕獵獅子為食?錯的離譜
    生物學家根據化石復原了阿根廷巨鷹生前的樣貌,由於阿根廷巨鷹的頜骨不發達,因此,生物學家認為它並不是靠喙來殺死的獵物,所以,生物學家將阿根廷巨鷹復原為禿鷲的「PLUS」版。如下圖:阿根廷巨鷹是一種生活在中新世晚期(距今約600萬年前)的一種大型的鳥類,由於其體型太大,古生物學一度懷疑過它能否飛行。
  • 為何獅群中的雄獅很少參與捕獵?原來雄獅捕獵常遭母獅嫌棄
    為何獅群中的雄獅很少參與捕獵?原來雄獅捕獵常遭母獅嫌棄如果說哪種貓科動物最複雜,恐怕非獅子莫屬了。無論是在身體構造上還是在生活習性上,獅子都和其他貓科動物有很大不同。比如說,獅子是唯一的一種雌雄兩態的貓科動物,母獅沒有鬃毛,雄獅則長著長長的鬃毛;獅子是唯一的一種群居性貓科動物,它們常常以家族為單位結群生活;一個獅群中的雄獅和母獅有著比較明確的分工,雄獅主要負責巡視和保衛領地,母獅則主要負責捕獵和養育幼崽……那麼,為何獅群中的雄獅很少參與捕獵呢?
  • 闢謠:斑鬣狗並不是食腐動物,印象中你不知道的斑鬣狗
    二、斑鬣狗是食腐動物自然界當中有著許多的食腐動物,但是這些動物無一例外都是小型的動物,有些大型動物也會食腐,例如:禿鷲、熊、斑鬣狗等等,但是大型的動物需要大量的食物來補充自己的能量,僅靠食腐為生它們將難以生存下去,即使是食腐為生的禿鷲在食物匱乏時也會進行捕獵來填飽自己的肚子
  • 上次是豬獾,這回是野兔淪為口中食,可捕獵狼
    其實,不同猛禽地理分布不同,在不同的生態類型中扮演的角色也各不相同。所以,這樣的對比倒是有點「關公戰秦瓊」的意味。西域兀鷲兀鷲碩大的體型可以使它在爭搶食物時佔得先機,然而捕捉活的獵物並不擅長,猛雕生活在非洲,是非洲大陸上極具統治力的猛禽;白頭海雕、虎頭海雕則在捕魚技能上傲視「群雕」。
  • 闢謠:蛙類都靠舌頭捕獵?不,這種蛙沒有舌頭,捕獵靠「手」
    但是,它們的主要食物以小型的昆蟲為主,所以也不需要太強大的牙齒以及爪子,因此,蛙類進化出了可以伸縮的舌頭。蛙類在捕獵時,舌頭會以重力12倍的加速度準確的碰到獵物,並且將獵物牢牢的「卷」在裡面,最後送入口中。所有的蛙類有著共同的特徵,那就是生長是完全變態的。幼年的蛙類就是蝌蚪,它們會經過從卵生到蝌蚪(有尾巴),再到尾巴退化,出現四肢,最後成為最終形態的蛙類。
  • 為什麼食腐動物吃了腐肉沒什麼影響?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那麼,為什麼食腐動物吃了腐肉沒有什麼影響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食腐動物的食物以腐爛的肉類、糞便或是枯枝落葉為主。也就是說,食腐動物並一定只是吃腐肉的,比如蚯蚓就是一種食腐動物,它主要以土壤中的植腐物為食。無論是哪種食腐動物都在大自然的生態中充當著分解者或清道夫的角色。禿鷲是鷹科禿鷲亞科動物,它是一種大型的猛禽。
  • 科學家稱非洲雌性黑猩猩竟會造矛捕獵叢猴
    它們不僅會用石制工具砸食堅果,還懂得使用木棍捕捉白蟻。而今,美國科學家觀察發現,非洲雌性黑猩猩還懂得使用樹枝制矛,捕獵洞穴中叢猴。 黑猩猩捕獵叢猴的技能再次向人類展示了它們計劃捕獵過程、製作並使用工具的複雜智能。科學家的這一發現22日刊登在國際著名生物學刊物《現代生物學》上。
  • 貓咪是天生的捕獵者,為何現在的寵物貓,基本不捕老鼠了?
    大家都覺得,貓咪是天生的獵人,穀倉中,廚房裡,經常都會出現它們的身影,它們總是捕獵著害蟲,維持著家中的清潔,特別是對於農村的貓咪來說,抓老鼠等,簡直就是小菜一碟,但是如今的寵物貓,卻越來越不會捉老鼠,甚至還能夠和老鼠們和平相處,這是為什麼呢?
  • 史上最大的鳥:阿根廷巨鷹,真能捕獵獅子為食嗎?
    一直以來古生物界都認為生活在6百萬年前的中新世晚期的阿根廷巨鷹是地質史上出現過的最大鳥類,它的化石被發現時,頭骨長達55釐米,有一個巨大的鷹狀喙,恐怖的開口可以輕易吞下一隻兔子!2007年在PNAS上的論文顯示,對其發現的其它部位骨骼的建模後發現,阿根廷巨鷹的體重超過70千克!
  • 雪豹孕期的時候如何生存捕獵?
    大部分的貓科動物都要自己面對孕期捕獵的問題,因為幾乎所有的貓科動物都是獨居的,只有在發情期雌性和雄性才會共同生活一段時間,之後雄性就拍拍屁股走人了,接下來的撫養和「教育」問題都要雌性貓科動物來做。唯一的例外就是獅子,由於非洲大草原上危機重重競爭者又很多,因此獅子在進化之路上開始群居。
  • 自製捕獸夾非法捕獵40多隻白鷺
    通過排查,海寧市公安局丁橋派出所掌握到一條重要線索:轄區一本地人姚某存在長期非法捕獵野生動物的行為。在海寧市公安局食藥環大隊牽頭下,丁橋派出所民警依法傳喚了犯罪嫌疑人姚某。隨後,在姚某承包的蝦塘周圍,我們又發現了21個用來捕獵白鷺的捕獸夾。」丁橋派出所執法辦案隊隊長詹海鋒講述了當時的情景。「這些野鳥壞得很,我不抓它們,它們就要來禍害我,我也是沒有辦法。」落網後,63歲的姚某為自己非法捕獵白鷺的犯罪事實辯解道。根據姚某供述,他一直從事蝦塘養殖,而蝦塘是露天開放式的。
  • 淺談:抹香鯨喜歡捕獵大王烏賊的原因
    大王烏賊在海中的機動性較差,這是因為它的噴水能力較弱,但是它的身體中氨離子成分較多,因此它通常會生活在海水的上層,大約在200-400米的海水中。抹香鯨抹香鯨是現存最大的齒鯨,而齒鯨與鬚鯨最大的區別之一就是捕獵方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