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裡來了致富「鑰匙」。 董兵 攝
峰林起舞。 邵穎 攝
廖聲田 田育才
初冬的張家界市永定區羅塔坪鄉水田坪村,漫山遍野五彩斑斕,豐收的喜悅掛在村民臉上,村裡迎來更大的豐收——莓茶扶貧產業開始見效。
「好政策落地,家鄉機會多了!」外出打工的楊世松毅然返鄉,開起農家樂,種植起莓茶,不僅脫了貧,還脫了單,娶了媳婦。
在張家界,無數個「楊世松」已經拔掉「窮根」、摘下「窮帽」,迎來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特別是今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和影響,張家界廣大幹部群眾勠力同心、眾志成城,向貧困發起總攻,繪就一幅出彩絢麗的「美麗答卷」:全市358個貧困村如期出列,249163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發生率由20.1%下降到0,減貧目標全面完成。
合力攻堅 不獲全勝不收兵
今年2月,省政府發布批覆意見,同意桑植縣脫貧摘帽。至此,張家界攻克了脫貧攻堅最後一個「堡壘」。
脫貧攻堅四個字,被歷屆市委、市政府「刻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
全國鄉村旅遊與旅遊扶貧工作推進大會在張家界召開。 向韜 攝
市委書記虢正貴上任後,聚焦最多的主題就是「脫貧攻堅」,從田間地頭、農家小院,到扶貧車間、產業基地,四個區縣都有他指導脫貧攻堅、看望貧困群眾的身影。
市委副書記、市長劉革安,也時刻關注著「脫貧攻堅」,多次深入鄉鎮、村居調研扶貧。
「黨員幹部走在前,脫貧攻堅就不難。」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率先垂範下,全市各級黨組織充分發揮戰鬥堡壘作用,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領頭雁」;廣大黨員幹部勇挑重擔、甘於奉獻,像禾苗一樣紮根土地,讓黨旗高高飄揚在脫貧攻堅一線。
張家界市委辦駐村工作隊隊員吳鳳庸,剛到桑植縣洪家關白族鄉駐村時,面對人生地不熟的狀況,他選擇最「笨」卻最實用的辦法——用腳跑遍每家每戶,用手繪出村裡地圖。
從手繪地圖到心有圖,吳鳳庸摸清了全村情況,吃透了村情民意,解決村民難題,被群眾稱為「貼心人」。
一級做給一級看,一級帶著一級幹。市四大家主要領導聯繫四個區縣,市縣鄉村四級脫貧攻堅指揮部、市縣兩級120餘個行業扶貧部門、911支駐村工作隊、3.28萬結對幫扶幹部,用情用力推進脫貧攻堅。他們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帶領群眾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
「走村不漏戶、戶戶見幹部。」在永定區合作橋鄉,每季度都要開展一次黨員幹部遍訪貧困戶活動,誰家經濟特別困難、誰家老人重大疾病,黨委書記陳星等人一清二楚。
張家界還把作風建設貫穿脫貧攻堅全過程,市紀委市監委成立扶貧領域作風問題專項治理辦公室,市脫貧攻堅指揮部成立督查督辦組,堅決防止和糾正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持續整治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擰緊「發條」。
上下同心齊攻堅,不獲全勝不收兵。今年,張家界創新性提出的脫貧攻堅解難題「四個一」活動,即結對幫扶幹部需宿村一晚、在貧困戶家中吃一餐飯、為貧困戶打掃一次環境衛生、一起商量幫扶措施,全力為貧困群眾解難題、幹實事、幫真忙。36名市級領導聯繫75個鄉鎮(街道)和75個村,3.28萬名結對幫扶幹部分赴各村,夜宿農家,與村民話家常、尋對策,為貧困村與貧困群眾解決生產生活難題近8萬個。
決戰貧困 旅遊扶貧成樣本
乾淨整潔的院落、風格統一的木屋、精彩紛呈的民俗文化、淳樸原始的自然景色……每到周末,大山深處的「蘇木綽」,吸引著眾多外地遊客前來觀光。
「吃上了香噴噴的旅遊飯,僅農家樂一項純收入達5萬多元。」對於永定區王家坪鎮馬頭溪村的建檔立卡戶全慶根來說,旅遊扶貧讓他的日子越過越好。
脫貧攻堅以來,張家界堅持「一手抓旅遊、一手抓扶貧,以旅遊反哺農村」,用旅遊景點、旅遊線路、旅遊商品、旅遊就業等方式,激活「美麗經濟」,引導貧困群眾融入旅遊產業鏈,在山水之間逐夢「綠富美」。
「旅遊發展起來了,賺錢的門路也多了。」桑植縣苦竹河村貧困戶瞿春華,自從茅巖河九天洞景區開業後,在附近擺起了小攤,賣起了玉米、紅薯等土特產,每天有上百元收入,「遊客多的時候,一天能掙三四百塊錢。」
2017年,張家界制定了《關於在「錦繡瀟湘」全域旅遊基地建設中發揮龍頭作用的意見》,「三星拱月、月照三星」的全域旅遊格局基本形成。永定區石堰坪村、馬頭溪村,將美麗山水串聯成線、成片,打造「蘇木綽」新景,引來了遊客,也為貧困群眾帶來了致富機會;武陵源龍尾巴村重點打造民宿產業,吸引8萬人次國內外遊客到訪,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全村80%以上參與到鄉村旅遊;慈利縣南山坪村叫響「南山桃源」鄉村旅遊品牌,可賞花、摘果、玩戶外,人氣爆棚;桑植縣洪家關村與旅行社合作,一次瞻仰參觀、一場民俗體驗、一堂革命故事、一頓紅軍簡餐「四個一」紅色旅遊模式風生水起……
靠吃「旅遊飯」,武陵源、天門山、大峽谷等景區直接帶動周邊24個貧困村、2.3萬名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年人均增收1200元以上;全市3條旅遊扶貧產業帶和24條鄉村旅遊精品線路,輻射帶動了205個村、1.86萬貧困戶、6萬餘名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景點扶貧、線路扶貧、商品扶貧、就業扶貧,打造了旅遊扶貧的『張家界樣本』。」據統計,張家界市直接從事旅遊業的人數達10萬餘人,帶動人口數達20萬人以上,旅遊扶貧在脫貧中的貢獻率達40%以上。
2018年,全國鄉村旅遊與旅遊扶貧工作推進大會在張家界舉行。2019年,張家界旅遊扶貧經驗走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向世界分享。
致富有路 安居樂業幸福來
「趕上好政策,才有好日子!」家門口就是通往縣城的主要道路,往前坪一站就能直接上車,慈利縣江埡鎮佛榻坪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夏平恆感覺日子「真是太幸福了」。之前,他居住在安置點對面的深山裡,「從這裡出發,過200米的鐵索橋,還要再爬10多裡路的坡。」
慈利縣零陽鎮墨硯村貧困戶搬進新房。 楊年春 攝
張家界創新易地扶貧搬遷舉措,讓村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生活好」。從資金籌措、地點選調,到讓貧困群眾喜遷新居;從妥善安置貧困家庭子女就學到貧困戶就業;從生活點滴到基礎設施公共保障……脫貧攻堅以來,全市34698名搬遷群眾,實現了從「好房子」到「好日子」的轉換。
「搬得出」只是初步改變生活條件,「穩得住」才能確保生活持續向好。產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
張家界結合生態優勢,大力發展大鯢、莓茶、杜仲、葛根、蜂蜜五大優勢農產品,鞏固發展區域特色產業,用產業發展託起貧困群眾「穩穩的幸福」。
同時,充分發揮農業園區、龍頭企業在輻射帶動貧困村和貧困戶脫貧方面的主力軍作用。目前,全市358個貧困村100%成立合作社,有產業發展能力、意願的貧困人口100%得到產業扶持,實施各類產業扶貧項目7983個;與新型經營主體建立持續穩定利益聯結機制的貧困人口達20多萬人,佔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總數的80.6%。
貧困漸行漸遠,幸福真正來臨,老百姓的笑容是扶貧成效最真實的體現。
桑植縣陳家河鎮消費扶貧。 向韜 攝
在武陵源區中湖鄉石家峪村,有一個「心」形圖案組成的笑臉牆,這是村裡為老人們抓拍的一組笑臉。69歲老人向延其說:「黨的政策這麼好,俺吃不愁、穿不愁,開心吶!」
在慈利縣三合鎮關巖村,蔥鬱的茶園與貧困戶的笑臉相映成畫,成為脫貧攻堅路上一道亮麗的風景。困難戶夏昌紅在扶貧政策和黨員幹部的帶動下,依靠勤勞的雙手種茶賣茶甩掉了「窮帽子」。
在桑植縣龍潭坪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走出大山心敞亮,幸福來自共產黨」等字樣貼在嶄新的樓房上。曾經的貧困戶文紹冬搬出了山溝溝,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居,臉上的笑容格外燦爛。
「打贏脫貧攻堅戰不是終點,而是新的奮鬥起點。」張家界市委書記虢正貴表示,當前,張家界正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接續奮鬥,積極推進脫貧攻堅戰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機融合,增強扶貧成效的可持續性,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力實現鄉村振興的偉大目標闊步邁進。
脫貧故事 幸福述說
路通帶來百業興
村民敲開致富門
講述人:桑植縣八大公山鎮車大河村書記 劉海棠
車大河村山高路遠,離縣城有130多公裡,由於山路崎嶇,進城一趟坐車都要5個多小時。多年來,村民飽受出行難困擾。
路不通,致富也成了奢望。以前,村裡種植黃柏、杜仲、茶葉、青錢柳等,迎來大豐收,卻因道路不通,運輸不便,無法「飛」出大山。到2016年,村裡貧困發生率仍然高達59%。
要想富,先修路。近幾年,村裡累計投入4100餘萬元,修通硬化5米寬通村路14.8公裡,3.5米寬通組路7.8公裡,通達公路15公裡,基本解決了村民出行難題。
如今,在車大河村,老百姓出門辦事,一會兒工夫就能到鎮裡,從村裡到縣城也縮短到了3個多小時。
解決了「出行難」,村裡的土特產品也一車車運出大山。車大河村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村民們有了穩穩的幸福感。(田育才 黎治國 整理)
點評:通了出山路,就能打通致富路,車大河村的故事再次印證了這個道理。貧困地區,往往區位條件不佳、自然環境較差,基礎設施薄弱,制約了經濟社會發展。
路是鄉村通往外部世界的通道,道路暢通可實現人暢其行、貨暢其流。為補齊道路短板,桑植縣自2014年以來,投資超12億元,完成建制村和自然村公路通暢任務1755公裡、窄路加寬773公裡,128個退出貧困村完成公路建設684公裡,村民的出行條件大為改善。此外,張桑高速、黔張常鐵路相繼通車,桑植圓了多年的「高速夢」「高鐵夢」。
群眾出行方便了,農產品出山,帶旺了貧困地區的產業,貧困群眾的日子也一日好過一日。事實證明,一條條暢通的道路,不僅是脫貧路,更是幸福路、民心路。
搬入新居享樂業
遷走貧困奔小康
講述人:張家界市永定區教字埡鎮七家坪村村民 向佐朋
搬遷前,我家居住在交通不便、地質滑坡的半山腰,是那種簡易的木頭房,下雨天漏雨不說,冬天四面透風,夏天蒼蠅滿屋。
過去,由於家境貧窮,長期在外打工。2016年底春節回家,我發現村裡的道路拓寬了,還新安裝了路燈,一打聽才知道村裡來了省住建廳扶貧工作隊,村裡的基礎設施得到了很大改善。
駐村工作隊進駐後,我家享受了易地搬遷政策,從半山腰搬到交通方便的山腳下,一家3口住進了嶄新的磚瓦房。如今,全村像我家這樣享受易地搬遷的共有9戶,駐村工作隊還給村裡修建了12套陽光保障房。
由於父母身體不好,我留在村裡發展。2018年春,在駐村工作隊的支持下,我和村裡大戶共同成立了莓茶專業合作社,開始種植莓茶,不光自己賺到了錢,還帶動了其他農戶。
去年,我給家裡的房子貼了瓷磚,購置了冰箱、電視、洗衣機等一系列家用電器,已經跟城裡的房子沒啥區別了。我家已經從一個貧困家庭成了小康家庭。(田育才 鄭龍騰 整理)
點評:安居才能樂業。地處武陵山脈腹地的永定區,屬省級貧困縣,多個鄉鎮、村組群眾常年居住在高寒、石山等生存環境差、生態環境脆弱、地質災害隱患多的區域。
對於產業發展條件不足、土地貧瘠、自然資源不豐富的地方,依靠當地的發展難以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就需要通過易地扶貧搬遷的方式,讓貧困群眾「挪窮窩」,告別貧困的生活,迎來新的生活。
為此,永定區結合美麗鄉村和新型城鎮化建設,採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等形式,先後投入3.85億元,精準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642戶5914人,有效解決了「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問題。「十三五」以來,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及後續產業發展,累計實現1608戶5844名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扶貧車間建村頭
就業增收嘗甜頭
講述人:慈利縣三合鎮關巖村貧困戶 夏昌紅
做夢也想不到,在我們這個偏遠的小山村裡竟然會建起現代化茶葉加工廠,引進電氣化茶葉加工生產線。
前幾年我的丈夫因病去世了,家裡一下子失去了經濟支柱,上有兩位老人需要贍養,下有兒子還在上學,而我除了會幹點農活,就是種茶、制茶,生活十分艱難。
在縣人大機關、國網慈利縣供電公司組建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我們村裡建一個扶貧車間,引進電氣化茶葉加工生產線,發展現代化茶葉加工廠項目。現在我就在家門口的扶貧車間上班,不僅每年有了2萬多元穩定工資收入,還可以照顧家裡的老人和兼顧地裡的農活。
而且鄉親們除了能以高於市場的價格把鮮葉賣給加工廠,還可以付一點加工費,在這裡加工製作成品茶葉。今年,我將自家的鮮葉送到加工廠,製成成品後自己銷售,僅春茶一季就銷售了1萬元。(田育才 朱淵 整理)
點評:在慈利的農村,有很多困難群眾和夏昌紅一樣,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不能在離家太遠的地方打工就業。
為了使他們實現長效脫貧,慈利縣委、縣政府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在土地、水電、資金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吸引和鼓勵企業家們到慈利農村去建設扶貧車間,為貧困戶就業增收提供了良好機會。
據了解,慈利縣現在共有扶貧車間33家,1488人實現就業,其中有貧困人口646人,平均每人每年增收800元。讓他們能夠在家門口實現穩定就業,端穩端牢自己的飯碗。
告別難喝泥腥水
喝上乾淨自來水
講述人:張家界市武陵源區中湖鄉青龍埡村村民 熊廷初
盼了好些年,咱也終於能和城裡人一樣,喝上自來水了!
水一直是我們村的一塊「心病」。以前,全村人共用一個水井,水井裡的水不太乾淨,有一股泥腥味。那時候,早上天剛亮,我就得起床挑水,把家裡的兩三個大水缸裝滿,然後才會去幹農活兒。
到了夏天,一旦發生長時間乾旱,還要到很遠的孫家溶水庫挑水喝。
2016年,中湖鄉實施偏遠村居供水工程,自來水通到老百姓家裡,村裡113戶建檔立卡戶396人的飲水問題得到解決,村民們告別了「靠天喝水」的苦澀歷史!擰開水龍頭,水譁譁直流,水量大、又清亮,一點異味都沒有。
如今,有了自來水,我們不再去外面挑水,還用上了洗衣機,生活方式都發生改變啦!有了自來水,村民把改廁、改灶、改路結合起來,小山村煥然一新。
(田育才 金洲 整理)
點評:飲水安全,實乃民生大事。從喝上水到喝好水,說起如今的幸福生活,84歲的熊廷初滿心喜悅。
的確,保障飲水安全是廣大農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之一。不少飲水困難的村莊,恰恰是在自然條件差、人口居住分散、工程建設難度大的地區。啃下這塊硬骨頭,需要各地直面困難,下好繡花功夫。
持續加大資金投入,因地制宜建設工程,創新管護機制……一系列舉措的推行,讓農民安全飲水得到有效保障。
從「飲水解困」到「飲水安全」,從「飲水安全全覆蓋」到「飲水安全鞏固提升」,武陵源農村安全飲水實現了從「面的覆蓋」邁向「質的提升」,3.5萬農村人口喝上了乾淨、方便、衛生的自來水,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