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養老機構專業護工普遍短缺 養老護理行業為何留不住年輕人?

2021-01-08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11月29日消息(記者孔穎)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至2019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2.54億人,佔總人口的18.1%。今年3月,民政部發布數據顯示,全國有200多萬老人入住在約4萬個養老院,但工作人員只有37萬,其中真正的護理員只有20多萬。與此同時,一個護理員平均要服務近10個老人。

上海的養老護理員隊伍平均年齡偏高,已達50.9歲;學歷水平偏低,大專及以上學歷僅佔4.4%。某種程度上,年齡和學歷等因素都決定著護理服務能力。

而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加深,老齡人口、失能老人的數量都會增加。就即使是目前,我國目前有超4000萬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按照護理員與老人1比3的養護比推算,也需要養老護理人員上千萬。而護理服務從業人員不僅數量不足,也存在著缺乏規範培訓等問題。

現在幾乎所有養老院都喊著缺人,但大量專業人才卻選擇離開養老領域;同時養老服務業護理一線留不住年輕人,是長期以來困擾養老服務行業的「頑疾」。年輕人為什麼不願意留在這個行業?

養老護理員何苗苗:我朋友也挺多,沒人選擇這個行業,他們看著咱們幹這個活,就接受不了,好像是一份挺丟人的工作。

石林成:工資太少了,在北京,幹別的行業一個月也能拿個五六千工資,而我們活也很累,就拿個三四千。

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畢業生孫彥云:之前接觸的老人一般就是自己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在這裡一接觸,200多300多人(需要照顧)。

調查發現,目前養老行業薪酬待遇普遍偏低,很難吸引和留住專業人才,另外,青年人覺得這個職業沒有面子,還有一些學生對養老行業不了解,就業後,發現理想和現實存在差距。

為推進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建設,提高養老服務人才隊伍整體質量,近日,北京市民政局等多部門聯合出臺了《北京市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培訓實施辦法》,共18條內容,其中首次將崗位補貼與護理員職業技能等級掛鈎,設立養老護理崗位獎勵津貼,按照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分別給予每人每月500元、800元、1000元、1200元、1500元的崗位獎勵津貼。

為引導更多生力軍加入養老服務行業,《辦法》還設立畢業生入職獎勵,按照本科及以上6萬元、專科(高職)5萬元、中職4萬元的標準,分三年發放入職獎勵。《辦法》將從2021年1月1日起實施。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表層看到的是增加了入職補貼,增加了崗位補貼,但它實際上都是和整個職業技能等級,今後的成長、未來趨勢相掛鈎的,通過這樣一個補貼,使我們在養老服務領域一些服務隊伍的專業性能夠不斷提升,希望它進入到職業化軌道,使他感覺到自己在社會上具有價值。」

近年來,用「錢」吸引和留住高學歷、高素質人才成為多地向養老行業「輸血」的手段。據不完全統計,已有安徽、湖北、廣東、浙江、四川、福建、山東、江蘇等省份部分地市出臺類似政策。

因就業市場需求大,近年來,已有200多所院校開設了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逐步構建了從技工院校、中職學校、高職學校到本科學校立體化專業教育體系。例如:上海市民政局與上海開放大學合作,開辦了上海首個專門培養養老服務人才的「老年服務與管理」大專班,通過對在崗的養老護理員進行職業水平提升,為其提供專業化學習機會和學歷教育的提升通道。

11月21日,「2020年首屆長三角養老護理職業技能大賽」閉幕式在上海舉行。本次比賽面向長三角地區近8000家養老機構的15萬名養老護理員發起預選。

而此前,教育部辦公廳等七部門《關於教育支持社會服務產業發展提高緊缺人才培養培訓質量的意見》中,就把老年服務專業作為急需緊缺專業予以政策傾斜。

去年10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民政部聯合頒布《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2019年版)》(以下簡稱新《標準》),較此前版本放寬了養老護理員入職條件,將從業人員的「普通受教育程度」由「初中畢業」調整為「無學歷要求」。那麼如何真正讓人進來留得住,特別是年輕人能夠在這個行業中找到留下來的理由?

目前在養老機構裡,從事護理工作的大多數是在40歲以上,從業人員老化,後備人才不足,已經制約了我國養老行業發展。一些養老機構已經著手加大對年輕養老護理人員的培養。養老機構負責人唐浩說:「他們學習能力更強,對老人的關愛度更加自然,對於未來的人才儲備是有好處的。」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黨俊武認為,要想留住年輕人,除了在待遇上提高,更需要綜合施策,加快人才專業化、體系化培養,增強養老職業榮譽感和社會地位,同時,還需要做大做強養老產業。黨俊武說:「現在養老服務人才之所以比較緊缺,這個行業現在還在起步階段,盈利模式也不是完全清晰,他一個月才拿三四千塊錢工資,工作勞動強度大,關鍵還沒有社會地位。我覺得做強做大這個產業才是吸引人才的根本,不光是養老服務行業,所有行業只要這個行業好了,人才自然就來了。」

老有所養是民生要計,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解決多層次養老人才短缺問題,需要政府、市場、社會、家庭和個人綜合施策。未來解決好養老專業人才「不願來」「用不上」「留不住」的問題,還需要多措並舉,多方發力,靠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業留人。

相關焦點

  • 「一患一陪護」催生護工剛需 人才短缺愈發凸顯
    院方還出臺了專門的護工管理規章制度,建立標準化操作細則,讓護工工作更專業,受到患者和家屬好評。成都市慢性病醫院副主任醫師李雪介紹,護士與護工的捆綁管理,其實是將責任整合,形成一個更有效的團隊,不再是各幹各的工作。護士有責任指導護工,強調某一階段的病人該注意哪些方面的生活護理,而出現護理障礙後,護工有責任與護士一起來解決問題,讓醫療護理和生活護理齊頭並進,讓病患康復得更好。
  • 「養老頭條」寵物治療已成為老年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眾所周知,在我國,目前老年人的物質生活已得到基本滿足,但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服務嚴重不足,尤其是農村老年人的精神孤獨問題尤其突出,在為老年人提供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和精神慰藉」四大服務中,精神慰藉是最為嚴重的短板。今天有兩條國外的資訊,講的都是利用動物對老人進行心理慰藉的事兒。小編覺得,這真值得國內養老服務機構甚至家庭借鑑。
  • 養老機構運營最易忽視的「角落」!
    國家不斷頒布新的養老產業相關規範和標準,這是對整個養老行業健康發展的有效保障,如《養老院服務質量大檢查指南》《養老機構等級劃分與評定》等國標實施指南。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一旦出現意外,與之相關的標準要求都將有可能被家屬用來加重機構所承擔責任的比例。風險防控注重全面性、全院性和全流程性,如同一條鐵鏈,首先斷開的必定是最為薄弱的環節。
  • 養老服務強制性國家標準規定:防止在養老機構兜售保健食品和藥品
    來源:百家號-食品視界 / 作者:秋山輝我國不僅是人口大國,也是老年人口數量眾多的國家,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已達2.5億,我國已提前進入「未富先老」的老齡化社會。近日,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標準委發布強制性國家標準《養老機構服務安全基本規範》。該標準規定,應防止在養老機構內兜售保健食品和藥品。同時,在老年人飲食安全方面,養老機構也應盡到安全防護作用,包括飲食方法和食品質量等方面的食品安全保障。
  • 甘肅兩年內將培養培訓養老護理員4萬人
    記者從省民政廳獲悉,2021至2022年,我省將培養培訓養老護理員4萬人,進一步規範養老護理職業行為,加強養老護理員隊伍建設,提高養老護理職業化、專業化、規範化水平,更好滿足養老服務需求。為此,省民政廳、省人社廳、省財政廳聯合制定了《關於加強全省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的實施方案》,並於1月4日起實施。《方案》明確,優先培訓全省各類養老機構、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組織籤訂勞動合同或試用合約的護理服務人員(包括家政服務、物業服務以及自願從事養老護理工作的省高校醫學專業、醫學類院校和開設有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院校的畢業學生)以及失能對象家庭成員。
  • 【基層採風】開展養老護理培訓 提升養老服務質量
    東湖區時間銀行公園街道分行開展養老護理服務「理論+實踐操作」培訓活動11月26日下午,東湖區時間銀行公園街道分行在東湖區時間銀行總行開展養老護理服務
  • 養老機構運營中最容易被忽視的角落——檔案管理
    國家不斷頒布新的養老產業相關規範和標準,這是對整個養老行業健康發展的有效保障,如《養老院服務質量大檢查指南》、《養老機構等級劃分與評定》等國標實施指南。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一旦出現意外,與之相關的標準要求都將被家屬用來加重機構所承擔責任的比例。風險防控注重全面性、全院性和全流程性,如同一條鐵鏈,首先斷開的必定是最為薄弱的環節。
  • 養老機構讓失智症老年人安心託養
    《嘉興市養老機構失智症照護專區建設與服務指南》出臺以來,南湖區各大養老機構紛紛推進建設,日前,記者走訪了幾家養老機構,了解機構內失智症老年人是如何託養的。記憶丟失、情緒不穩定是失智症老年人早期表現之一,折磨著患者的身體健康,也給家屬帶來極大的精神壓力。光大百齡幫·南湖頤養中心內的一位陸奶奶就有此症狀。
  • 孝德智慧養老:讓失能失智老人及家庭走出照護困局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失能失智老人家庭普遍需要專業護工幫助,但是好的護工一人難求,對於這兩類老人的照護問題,已成為數千萬家庭難以承受之痛。隨著科學技術的逐步普及,是否可以通過智慧化手段,解決這一具有普遍性的社會痛點問題?南京孝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聯合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正通過智慧養老解決方案,為這一問題提供新的視角與答案。
  • 求解失能失智老人養老困局
    藉助康養體系試點契機,寧波市海曙區依託轄區內唯一一家擁有專業康復資源的公辦養老機構——廣安養怡院,與老城區望春街道籌備共建康養聯合體;溫州鹿城、甌海等地,利用鎮街養老服務中心運營商的資源優勢,分別與周邊民辦醫院、護理站、衛生服務中心、專業養老服務組織共建康養聯合體推進試點工作;嘉興嘉善將康復輔具租賃納入長期護理保險範疇,並設立輔具租賃服務中心,推出護理床、電動輪椅等康復輔具租賃項目,以滿足失能老人的多種康復需求
  • 明天我們怎樣養老?——各地養老新模式觀察
    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養老問題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記者近日在我國多個地區通過實地走訪,探尋各地養老產業的新模式,解鎖守護「夕陽紅」的幸福密碼。大數據幫忙,老年生活有「裡」也有「面」深秋時節,走進遼寧撫順東華園社區,養老中心笑聲陣陣。午後,91歲的安業興來到慧明居家養老中心,和居民們一起排演節目。「社區最近要辦一臺晚會,我負責給大夥指導排練。」
  • 呼籲關注,老年人能力評估師發展事關養老機構200萬老人照護服務
    為何國家要將老年人能力評估師納入到新職業當中?目前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經超過2.5億,而老年人能力不同,所需要的照護也各有差異。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認為,老人除了年齡、性別構成之外,還有健康、非健康、失能、非失能、生活自理、非自理以及失智等不同。「一句話,老年人能力是千差萬別的。」他說。
  • 中國養老新生態構建者——康老匯
    為了得知準確的數據,康老匯的工作人員做了相關調查,其數據顯示:想要購買老年產品,大部分人都是漫無目的的到處搜集,沒有專業做老年人用品的網站,這對養老行業的發展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阻礙。康老匯商城是康老匯品牌旗下,專注於老人健康生活的電子商務平臺。希望能通過此平臺,為大家提供更專業的老年用品、包括智能手錶、智能一體機、血壓計、血氧儀、豆奶粉、拐杖等。
  • 老有所樂託起幸福晚年——2020年我國養老服務事業取得全方位進步
    2020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是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的一年。實現全面小康離不開老年人的幸福安康,這一年,我國養老事業呈現出新變化和新成就,這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生動詮釋。截至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規模已達3億人,老有所依是每個家庭面臨的問題,完善養老護理體系,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可缺失的一環。
  • 「養老模範生」日本危機隱現,中國又該怎麼辦
    ,為居家養老的老人提供上門的家政服務,體檢、幫助洗浴、康復護理等。如何增加和培訓看護人員是日本養老產業亟須解決的問題。2019年4月,日本政府開始允許持「特定技能」的外國人在日本從事看護工作。除了專業的看護人員,日本很多養老機構也在積極僱用老年看護人員。以老養老正在成為日本社會的常態。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在茨城縣一家擁有大約30名員工的養老機構看護人員中,55—65歲的有10人左右,65歲以上有8人,70歲以上有4人,年齡最高者為84歲。
  • 廬陽區失智老人養老機構哪裡好_光明老年護理院後續服務有保障
    廬陽區失智老人養老機構哪裡好, 由於失智老人的生理心理特性,他們不大可能參與到較大規模的集體活動。作為獨立式護理機構可以提供護理和活動的靈活度,也增加了護理的安全性和獨立性。護理單元中,組成一個組團或者形成一個片區。有些養老機構把失智老人混合在大型社區中,為失智老人提供一些特殊的活動或者服務,在大型社區中失智老人能更加規律的生活並和其他老人減少差異。看看中國是如何做失智老人養老院!
  • 鶴壁:「公建民營」走出養老新路
    據悉,天山路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是鶴壁市採取「公建民營」模式建設的養老機構,由政府投資建設,民營企業鶴壁安泰養老服務有限公司負責管理運營,為轄區老年人提供集社區託養、日間照料、居家上門、智慧養老於一體的專業化服務,可承載周邊5個小區的養老需求。
  • 養老服務有特色種類齊,老人為何拿養老補貼買包子而不買服務?
    上門助浴、接送上下樓、清掃房屋乃至修腳、量血壓、掏耳朵等服務,都有養老機構提供。不過記者調查發現,為老服務種類雖然多,但是「掙錢」並不容易,很多養老機構提供的服務都在賠錢。養老機構想方設法豐富服務、尋找其中利潤點的同時,老年人的消費觀念也需要改進。養老服務 有特色種類齊現在的養老院都能提供什麼服務?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只要是老年人需要的,大都能提供。
  • 「家庭養老床位」開啟養老新模式
    □彭沛「十四五」規劃提出,「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十四五」期間,蘇州60周歲以上老年戶籍人口將突破200萬人。伴隨老齡化加快,老年人的空巢率、帶病率、失能率不斷提升,如何讓老年人溫馨從容地安享晚年?「家庭養老床位」開啟了全新的養老模式。
  • 獨生子女家庭「賺」了,國家新規下,養老壓力將減輕
    前言從建國初期的一家數個娃,到計劃生育政策推行過程中「獨生子女」成潮流,再到當下的鼓勵生二胎,我國人口政策隨著歷史進程的需求而不斷變化。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獨生子女家庭的數量就在不斷增長,隨著娃長大、父母老,兩人養四老的贍養負擔成為80後、90後乃至00後的肩頭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