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三分天下 。各路英雄豪傑都是歸魏、蜀、吳三國所有,而這其中因戰功能力,也有高低之分!當時魏、吳兩國都有一個職位「大都督」!看過三國演義的小夥伴們一聽到這個稱號,最先想到的肯定是東吳大都督周瑜。當時是周瑜在東吳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那麼今天就來說說周瑜「大都督」這個稱號到底是一個什麼的官位,權力到底有多大?
從周瑜領兵抗拒曹操開始,人們習慣於把東吳在前線統兵的將領稱之為大都督,其後有魯肅、呂蒙和陸遜都處在這個位置上,直到陸遜當上了上大將軍為止。
大都督這個稱呼正式出現在黃武元年,劉備率領蜀漢大軍徵伐吳國,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抗擊劉備。由於他率領的將領都是老資格,功勞大,如朱然、潘璋等人,都參加過江陵討伐關羽的戰役並立有大功,所以孫權還給了陸遜假節的待遇,為的就是讓他有威權能夠控制這些將領。
而且大都督這個官職屬於一品,不常置,屬加官(加官就可以當是臨時了)。加此官者,頒與代表天子威權的黃鉞以節制持節將軍等高級將領。說直白點就是個臨時在外代表天子行駛權力的封號!而且只有東吳才有這麼大的權力!這一點卻也說明了「大都督」這個封號在東吳的無上權力,但是在魏國這個封號就很平常了!
魏國施行的是州郡領兵制,「大都督」在魏國其實就和四方四徵將軍的封號其實是一樣的,主要職責是都督地方軍事。
曹魏的都督地方諸軍事,分西線,中線,東線,北線。
北線為都督河北,重要性最弱,基本上可以忽視。西線為魏蜀前線,都督雍涼。後分為兩都督:一為都督雍涼(或都督關中),一為都督隴右。固定配置為徵西將軍或鎮西將軍。中線為魏吳前線,都督荊州。後分為兩都督:一為都督荊州(都督江北),一為都督江南,大約前者鎮新野或宛,後者鎮襄陽。固定配置為徵南將軍。東線為魏吳前線,分為淮南和徐青兩部分。淮南為都督揚州(廣義的應該包含豫州),後分為兩都督:一為都督揚州,一為都督淮北。徐青的重要性要次於淮南,打的仗不多,後期廣陵一帶基本上成了無人區隔離帶了。這一線固定配置為徵東,鎮東,鎮南等。
這個制度就代表了「大都督」在魏國屬於那種一方封疆大吏的封號,而且這個封號也是這些鎮守一方的將軍的一個後綴封號而已!並不能代表多大的意義!而且魏國的最高權力除了皇帝就是「大將軍」這個實權官位。「大都督」其實對「大將軍」來說還是低了幾級!
三國中為什麼只有東吳和魏國有「大都督」的封號呢?其實蜀國自劉備去世後,所有權力都在諸葛亮手中,出兵打仗也是諸葛亮領軍,作為丞相的他當時比皇帝的地位還高點,也就沒必要給自己加什麼沒用的封號了,後期姜維統領全國兵馬用的也是「大將軍」這個聽起來比較實在的稱號!所以說三國中除了在東吳,「大都督」這個官位只是一個封號罷了,而且在東吳他的權力還只是臨時作戰的時候才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