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什麼時候,才會感嘆人生匆匆,過往難追?我想,大概就是當我們成年後,步入婚姻、生育子女,再看著孩子一點點像小樹苗一樣,從破土發芽到抽枝挺拔。回首過往,作為父母的我們,對於孩子人生中的每個「第一次」,多少都抱有見證參與的期待。
但往往在當下,因為各種內在與外部的原因,我們總是匆匆一瞥,過後再感嘆只能悵然錯過。
小陶虹曾在節目中聊到丈夫徐崢與女兒的相處故事,她說女兒出生後,正是徐崢工作最忙的時間,有時可能十天半個月都回不了一趟家。
為了讓女兒記住爸爸的樣子,她常常拿著徐崢的照片,告訴女兒這是爸爸,以至於女兒開始說話後,一看到相框就喊爸爸。
其後甚至因為長久不見,女兒直接把徐崢當做是陌生叔叔,當面問他:「你怎麼不回你自己家,你怎麼還在我家待著。」
有一點好笑,又有一點心酸,為了自己的事業的野心,為了家庭的物質需求,徐崢得到一些,又失去了一些。他作為一個「相框爸爸」,失去了孩子成長過程中太多的「第一次」,這些,成為了遺憾,永遠無法失而復得。
而轉頭再看小陶虹,卻有一種難得的心闊淡然,從容有序。她那時因為高齡產女,身體和精神的狀況都並不算好,也就趁此機會將外物統統放下,專心地陪女兒成長。
那幾年,與丈夫事業騰飛並行的,是她淡出公眾視野,專注於女兒與身邊的一花一草一點小物,不錯過那些不起眼的片段。
想要得到什麼,總歸需要付出一些代價,她把那部分事業的發展當做代價,換取那幾年對女兒紮實的陪伴,至少做到對自己問心無愧。
可能正因為坦然接受自己的交換,待到重新回歸熒幕,她也依舊笑意盈盈,「調侃」丈夫與女兒的趣事,而自己卻巋然不動。
說實在的,同為媽媽的我,是羨慕小陶虹的。羨慕她付出時平心靜氣,收穫時坦坦蕩蕩,仿佛在告訴全世界:我第一次做媽媽,盡力了。如果不夠好,那也留待時間去檢驗吧。
是啊,我們都是人生第一次做媽媽,如果做不到十全十美,那不也很正常嗎?
2020年是特別的一年,在這一年裡,無論是我與身邊的朋友,還是遠方不認識的陌生人,都共同經歷了許許多多的「人生第一次」。第一次在惶惶不安中迎來春節,在不確定的消息裡,輾轉反側。第一次被困在家中這麼長時間,休了長長的假,只能透過明亮的玻璃窗,看看外面白晝黑夜的變化。
度過了艱難萬險的上半年,我在下半年,迎來了朵朵人生中又一個重要的「第一次」:離開幼兒園,第一次踏入小學的校門。
第一次,意味著面對的是全新而陌生的事物,而當這個事發生在孩子身上時,往往做媽媽的,焦慮感就會無限上升。到了我自己身上,那就是在入學前的那個暑假裡,反反覆覆確認的各項「開學必備」,有時看著朵朵在那兒玩,都要暗自擔心。
朵朵能適應學校生活嗎?在學校會不會跟同學處不來,被欺負呀?如果有什麼課學不好,我能不能輔導?要是考試沒考好,朵朵沮喪了怎麼辦?
我又一次陷入了「新手媽媽」的狀態,對著未知的情境,焦頭爛額。這樣的狀態,持續到朵朵背上小書包,開始小學生活。看著朵朵走進學校,開開心心跟我揮手拜拜時,我突然豁然開朗。
為人父母的過程,就是不斷見證孩子經歷各種各樣「第一次」的過程,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任何人其實都並沒有「作弊」的辦法,為人父母者能為孩子引路、參考,卻不能代替他們經歷一切。
小到孩子第一次開口說話,大到選學校成家立業。都說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
但我一直覺得,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再是親密,我們仍舊只是旁觀者,至多是一個沉默的保護者、陪伴者。
那些憂愁、不舍與糾結,歸根到底是父母自己的事,是我們「長憂九十九」的自我安慰。
孩子終將會以自己的方式,漸漸長大,他們會遇到新的人、新的事,他們在經歷更多「第一次」時,不再需要我們握住他們的手。
養兒育女,終為分離,珍惜他們還會主動伸來小手握住我們的每一個瞬間,才能免去那些錯失的遺憾與悔恨。
你什麼時候第一次親身體驗了「分離焦慮」呢?相信大多數媽媽都跟我的經歷類似——那就是第一次送娃去上幼兒園。
看著哭得撕心裂肺的娃,做媽媽的只能躲在門後偷偷看著,默默念著,悄悄抹把淚。
可是孩子的成長是一件必須的事,他們迎風而長,悄悄在我們的眼皮下,「呼啦」一下就長高長大了。他們童年的每個特殊時刻,都是值得用心記錄的。
所以當我帶著朵朵一起看別的小朋友第一次上幼兒園、上小學,那種感覺非常奇妙。屏幕上的孩子們,哭得撕心裂肺,在幼兒園老師的懷中如同一隻小小泥鰍,左撓右扭,伸出肉肉的小手「挽留」將要離去的媽媽:
「媽媽……不要!」其慘烈程度堪比最催淚的虐心大片。而媽媽只能遠遠站著,無奈而心疼地反覆安慰著「媽媽下課就來接你,寶貝兒。」可惜孩子依舊故我,哭聲伴隨著尖叫,只是反覆重複著「不要、不要」,她就是不要離開媽媽。
我看得心有餘悸,朵朵看得嚴肅認真。待到主持人一個一個問起小朋友們:「第一次上幼兒園的時候,你哭了嗎?」
還沒等節目裡的小朋友們回答,朵朵就仿佛打開了話匣子:「媽媽,我第一次上幼兒園肯定沒哭!」
我疑惑:「真的沒哭嗎?」朵朵好像自己也不太記得究竟有沒有哭,但是「小女子漢」的尊嚴讓她必須撐住:「我覺得我沒哭。」
一個「覺得」,似乎讓這種氣勢稍稍弱了些,但也不妨礙我們繼續觀摩「別人的人生」。
父母眼中,孩子永遠是個稚嫩天真的孩童,而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他們卻會突然化身哲學家,道出意想不到的人生真諦:
「- 那麼勇敢啊,為什麼這麼堅強啊?
- 因為長大了」
還有小男孩,把爸爸教他的話,一字一句地講給了所有在看他的人:
「爸爸送到你幼兒園,你千萬別哭。你就大步地,不要家長陪,大步地往幼兒園裡走,這就是勇敢!」
而有時候,孩子們又會重回他們的天真爛漫,把心裡話說給全國的觀眾聽:
「- 幼兒園的老師好不好呀?
- 很好,都不錯,都蠻兇的。」
他們在幼兒園中經歷分離,學會在家之外的小小世界裡蹣跚前行,走過的每一步,都是在學習與世界相處的第一次!
他們的人生,還有無數次這樣的第一次,我們扶著他們、陪著他們、看著他們,走過每一個人生的「第一次」。
這樣一部紀錄片裡特別的一集,卻有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名字——《人生第一次·我快被媽媽「搞」瘋了》。
不對啊,明明是媽媽快被你們「笑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