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療愈不被父母認可的童年創傷?

2020-11-28 澎湃新聞

原創 meiyayibu meiya

1.

那些喜歡當孩子差評師的父母

我的一篇文章裡有一位女性讀者的留言說,

媽媽給她介紹了一個相親對象,媽媽認為那個男生哪哪都好,覺得女兒若能嫁給這個男生是女兒高攀了。除此之外,在家庭聚會上,媽媽的態度也是如此,一臉嫌棄地看著她,將她批的一無是處,將她的相親對象大大肯定一番,似乎那個男生就是十全十美的化身。

另一位讀者回復了這位女生,說自己的媽媽也是如此,對她的前夫百般滿意寵愛,對她卻百般挑剔羞辱。

我在心理諮詢中遇到很多類似的講訴。

「我爸媽對我總是打擊、批評、貶低,經常對我說『你看看別人,再看看你自己 』,他們經常對我冷嘲熱諷,印象中從未有一句認可的話,但是,他們對別人家的孩子卻滿口稱讚,很多認可,我一度以為自己不是他們親生的,所以他們不喜歡我。」

「我總感覺爸爸對我叔叔家的孩子比對我好,他經常跑去叔叔家聊天,對堂姐堂弟也很溫和和關心,會給他們買好吃的好玩的,對我總是一臉嫌棄和冷漠的樣子,也很少買東西送給我,他和他們的關係比和我的關係親密。」

「同學、朋友或者親戚家的孩子有時候到我家裡來玩,我會覺得不舒服,因為我媽對他們熱情又體貼,比對我都好,會把好吃的都拿出來給他們吃,總是誇他們如何如何好,我又如何如何不如別人。還有的同學、朋友會羨慕我有一個好媽媽,可是我卻覺得是我媽不好,甚至懷疑她不愛我。」

「我和男友準備訂婚,雙方父母見面時,我爸媽在男友父母和男友面前說我各種不好,比如懶,不太會做家務,也不太懂得人情世故等,讓婆家人包容我,同時該批評我的時候就批評。還誇男友的父母把兒子養育得這麼好。我父母的話語給我的感覺好像有人肯娶我,就是我天大的福氣。可是我的學歷是全家人裡面最高的,我的薪水是男友的三倍!我男友也覺得我父母說的有點過了,我覺得自己很沒有面子。」

……

為什麼有那麼多中國父母對自己的孩子批評、貶低,對別人的孩子卻是認可、讚賞呢?

這跟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關。

我記得電影《刮痧》中有一個片段:

當兒子丹尼斯打了老闆約翰的兒子(兩個男孩差不多的年紀),許大同要求兒子道歉,兒子不肯,他就打了兒子一巴掌。當時,作為一個美國人約翰完全不能理解為什麼許大同要打孩子,這在美國是一種虐待兒童的行為,而許大同後來給的解釋是為了給老闆面子,也是尊重朋友,亦是教子有方,但在美國人約翰看來很難理解。

為什麼許大同會覺得打兒子是給老闆面子,是尊重朋友,以及教育孩子呢?

那是因為他遵從傳統的儒家思想和家庭教育理念。

中國的文化中有「當面教子,背後教妻」 「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不成材」 等的觀念。

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視謙虛的品德,也認為抬高別人貶低自己是尊重別人的一種方式。所以,古人稱自己的兒子為"犬子",老婆為"拙荊","賤內" ,稱對方的父親為"令尊",兒子是「令郎」,女兒是"令愛"。

這些傳統延續下來,很多父母在對待子女和教育子女上的態度往往就是:

1、奉行打罵教育,各種批評、打擊孩子,認為這樣才能夠讓孩子成才;

2、經常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進行對比,抬高別人的同時將子女貶的一無是處。

殊不知,這樣的家庭教育方式更多的只會帶來傷害,基本上有這幾大傷害:

讓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對自己的認可和喜愛,誤以為父母不認可自己,不愛自己;

讓孩子極度缺乏自信,自卑,覺得自己樣樣不如別人,對自己缺乏客觀的評價;

更糟糕的是孩子會內化父母對待自己的態度,也總是不認可自己,總是批評、否定自己,這一行為如果嚴重,孩子極可能就陷入抑鬱的泥沼中。

如果你的父母對待你的方式也是抬高別人貶低你,你可能要明白,他們可能並非不愛你,不認可你,而是他們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很深,認同「批評使人進步」「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不成材」等教育理念。

2.

很多父母缺乏認可他人的心理能力

拋開受傳統文化影響這一點,為什麼那麼多中國父母總是批評、貶低、打擊、否定自己的孩子?

還因為很多中國父母的心理功能有問題,他們的心理並沒有成熟和完善到能夠欣賞和認可他人的程度。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愛利克•伯奈(E Bernc)依據對自己和他人所採取的基本生活態度,提出了四種人際交往心理模式:

(l)我不好一你好:通常這類人很自卑,在人際關係中容易放棄自我或順從他人,他們會花很多的努力去贏得他人的讚賞。

(2)我不好一你也不好:這類人不喜歡自己也不喜歡別人,看不起自己,也看不起別人,內心十分孤獨。

(3)我好一你不好:這類人總認為自己是對的,而別人是錯的,把人際交往中失敗的責任推在他人身上,常導致自己固執己見。

(4)我好一你也好:這類人相信自己,相信他人,能夠接納自己和他人,正視現實,並努力去改變他們能改變的事物,善於發現自己和他人的優點與長處,從而使自己保持一種積極、樂觀、進取的心理狀態,是一種成熟、健康的人際交往心理模式。

第四種人際交往心理模式對一個人的心理成熟度要求是比較高的,它要求一個人的內在是有安全感的,是充實的,是能夠接納不完美自己的,是對自己持基本肯定和信任的,於是他對世界,對他人也會持肯定和信任的態度。

很多人的內心模式是分裂對立的,只有對錯、好壞之分。如果父母認可和欣賞孩子,說明父母能感受到孩子的好,那麼對心理不成熟的父母來說,當感受到孩子好的時候,就會將自己感覺為不好,當感受到孩子不好的時候,就會將自己感覺為好,即「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模式。

所以,我們會看到有些父母在貶低自己孩子的時候,會有一種優越感,高高在上,甚至洋洋得意的感覺,因為他們通過貶低孩子,感受到了自己的好與強大。

實際上,當我們發自內心的去欣賞、去認可別人,感受到別人的「好」時,並不會減損我們自身的「好」,也不代表我們會比別人差。

很多父母做不到對孩子發自內心的認可和欣賞,是因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也沒有被父母發自內心的認可和欣賞過。你也可以簡單理解為他們沒有被好好愛過,所以也不知道如何正確地愛孩子。

3.

學會建立起自己的評價體系

如果你是那個總被父母貶低、否定、打擊的孩子,你可以做些什麼讓自己更快樂?

講講我自己的故事。

前兩年的春節,我和我媽都去了四川老家,她看到了一年多沒有見的我女兒小巴掌。

之後,我們各回各家,一天視頻聊天。

她不停地說小巴掌又瘦又矮,營養不良的樣子,讓我給她吃肉吃雞蛋吃蘋果。我回她,小巴掌魚、肉都吃,但不吃雞蛋(雞蛋會過敏),水果也每天都有吃,香蕉、獼猴桃、草莓什麼的。

她說,草莓裡有農藥,人家半夜偷偷去打農藥,不要給孩子吃。

接著又說,孩子吃得不好,長得不好,讓我給孩子吃好點,吃多點,不要餓著孩子。

我有點煩了,就對她說:「我就一個寶貝女兒,怎麼會不給她吃好的?現在哪個正常的家庭會讓孩子挨餓?」

她似乎根本沒有聽到我說的話,繼續講要給孩子吃雞蛋吃蘋果。

我有點生氣了,想狠狠地懟她,或者攻擊她也沒有把我外甥女養得有多好(真是相愛相殺一對母女),但是我控制住自己,直接問她:「你是不是想說我沒有把孩子養好?」

她否認道:「不是,我就是覺得孩子又瘦又矮。」

我回她:「每個孩子都不一樣。而且爸爸瘦瘦的,你也不高,我小的時候也很瘦小,孩子遺傳了我們的基因,自然不高不胖。」

後來,我轉移話題,將這個話題就此終結了。

但是掛了電話之後,我心裡還有點生氣,不僅僅是生我媽的氣,而是生自己的氣,以為自己修煉了這麼多年了,面對我媽的不認可會很淡定。在過去的很多年裡,我努力做到父母說父母的,我做我做的,不把他們對我的評價太當回事,沒想到現在涉及到女兒的時候我這個當媽的不淡定了,我媽對我女兒的否定還是會讓我心煩。

進行自我分析:她以前就極少認可我,總是打擊、挑剔我(這也是我不喜歡和我媽打電話的原因),現在又說我的孩子不好,當她說我的孩子不好時,我就會感覺她在說我不好。當我因為這一點生氣時,說明我還是很在意她對我的評價,她不認可,她打擊否定我,我還是會心裡不舒服。

於是,我再次告訴自己:媽媽內心自卑,也是一個不太會認可別人的人,但是她的不認可並不代表我不好,媽媽的不認可也並不重要,我真的不必在乎她對我評價和看法,我做我自己就好。

前段時間,我媽來我家玩了快兩個月。之前她從沒有在我們新家生活過。這期間,她經常對我說我的丈夫大衛哪裡哪裡不好,比如穿衣服邋遢,不喜歡晚上洗澡,喜歡早上洗澡,個人衛生習慣很差啊。我媽不僅對我說,還在我家打視頻電話給我姨媽說,嘮嘮叨叨說我丈夫不好可以講十幾分鐘。甚至有時候,連大衛都聽到我媽在對我說他的壞話,不過大衛對此只是對我露出無奈的苦笑。

剛開始,我還能忍受,但時間久了,我覺得我媽越界了,讓我難以忍受。

有一次我直接和媽媽說:媽,你是不是不喜歡我老公?

我媽說:沒有不喜歡,反正他又不是我老公。

我說:是的,他不是你的老公,是我的老公,所以我喜歡就可以了。但是,你不能一直在我面前說我老公的不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和優點,你可以多看看他做得好的地方,而且你說的那些在我眼裡並不是缺點,他只是和你不一樣,喜歡早上洗澡不喜歡晚上洗澡,並不代表他就不好。總之,不管他在你眼裡如何,你不要在我面前說他不好了。

我媽聽了我的話,之後再也沒有在我面前說我老公哪哪不好,至於她有沒有和別人去說,反正我聽不到也無所謂。

現在的我,不僅能夠擺脫追求媽媽認可的心理,還能夠在媽媽面前去維護自己的邊界。

我現在真心覺得父母對我的認可沒有那麼重要,他們認為我好與不好,並不代表我真的好或者不好,我有對自己的一套評價體系。

這也是我想對那些總被父母批評、打擊、否定的孩子說的話。

首先,父母不認可你,否定你,批評你,並不代表你就真的不好,很可能是他們缺乏欣賞、認可他人的能力。所以,你不必因為父母的不認可而自卑。

父母不認可你,也有可能是你不符合他們的期待或者沒有完成他們自己的需要和夢想。比如父母重男輕女,想生個男孩,而你是女孩。比如有的父母有名校情結,當年自己很想考北大清華,沒考上,就期待孩子考上名校,孩子沒考上,就不認可孩子。再比如,父母自己一直渴望當公務員或者當官,對你也有這樣的期待,你沒有從事公職,他們便不認可你。

像這些情況其實都是父母的問題。

總之,記住父母不認可你,並非都是你的錯,你的不好。

其次,父母的認可也並沒有那麼重要。

作為孩子,我們依賴父母而生存。所以,會把父母的評價和認可看得那麼重要。但是,現在我們作為一個成年人,無論在經濟上,生活上,還是人格層面我們和父母都是獨立平等的個體。父母說你好,你不會發家致富,父母說你不好,你也不會忍凍挨餓。但是如果你非常在意父母的認可,那麼他們的否定和批評就會令你的內心非常痛苦。

再次,不要和父母的不認可糾纏,分清什麼是父母的事情,什麼是自己的事情。

父母不認可我是父母的事情,我做我該做的事情,過我想過的生活,我也依然可以對父母好,帶父母出去玩,送父母禮物,關心他們等,但是不表示我的內在要和父母糾纏在一起。

最後,要為自己而活,而不要為了父母的認可而活。

有的子女一生的努力都是為了獲得父母的認可,但是現實是,如果父母無論他/她怎麼做都對他/她不滿意怎麼辦呢?就像在重男輕女的家庭,女兒再優秀,父母一樣不認可她,還是會覺得兒子好,哪怕這個兒子其實在啃老。

有些父母,不管自己的孩子多優秀,哪怕當總統,考了博士,當了CEO,永遠覺得還是別人家的孩子好。

與其為了獲得父母的認可而活,不如為自己而活,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註:文中圖片來自豆瓣電影《刮痧》的劇照

原標題:《怎麼療愈不被父母認可的童年創傷?》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4種跡象,代表你有還未療愈的童年創傷,會影響一個人的健康
    蕭伯納在《父母與孩子》裡寫了這麼一句話。童年時代是生命在不斷再生過程中的一個階段,人類就是在這種不斷的再生過程中永遠生存下去的。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強迫性重複」,它指的是一個人會不斷的去重複自己童年時期的創傷體驗,實際上是源自於潛意識裡想要「改寫過去」的需求。
  • 被忽略的童年創傷,真的會伴隨一生嗎?
    但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遭遇過童年陰影。有可能是父母無意一句傷人的話:「你看看別人,怎麼就你不省心」、「你是姐姐,為什麼不能讓一下弟弟」、「我工作那麼忙,沒時間陪你」也有可能是童年被無視的一個願望:比如即使考了第一名也沒有買的玩具;還有可能是掩蓋在每一句「我是為你好」之下的那些壓力:「我打你是為你了你好」、「我這麼辛苦也是為你了好」。
  • 童年創傷會影響人的一生
    經歷創傷的兒童因其快速發育的大腦非常脆弱,所以早期兒童創傷或許會改變大腦結構,進而影響智力發育和調節情緒的能力。通常情況下,身體的壓力反應系統由兩種激素調節:皮質醇和催產素,前者在壓力事件發生時會使身體產生大量的壓力,後者在壓力過去後會使皮質醇水平下降。這一系統會因創傷而崩潰,使皮質醇水平不受控制,讓身體處於緊張和脆弱的狀態。
  • 童年心理創傷怎麼破?巧用復原力打造幸福人生
    媽媽不想讓失去爸爸這個創傷對點點產生太大太久的影響,所以這段時間對點點都是百依百順、有求必應。但媽媽也覺得總這樣也不行,除了自己特別累,對孩子的成長也不好。於是,問題來了,如果孩子在童年時的心理創傷已經存在,那麼如何才能幫助孩子走出困境,追求幸福的人生呢?方法總比問題多,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童年心理創傷怎麼破?一、傷害本身就只是傷害嗎?
  • 療愈內在小孩四步走:看到、接納、寬恕、成為自己!
    每個人的童年似乎都會或多或少的受過傷。童年的創傷、受傷的內在小孩。 會在我們長大成人之後依然深深的影響著我們生活、工作、財富、家庭的各個層面。 讓我們不停的陷入創傷的限制,重複創傷的模式。
  • 《重啟人生》:原生家庭帶給我們創傷,就不要再把傷害傳給孩子
    《重啟人生》是作者在熟讀國內外有關創傷及原生家庭創傷著作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分析、實踐總結出了系統性解決代際創傷的理論和方法。本書對代際創傷的概念、原因、表徵、影響、內容、療法等,都有著極為詳細的論述。尤其是在代際創傷療愈方面,分別從一般步驟、內在小孩、身心靈、內在關係模式等四個方面進行了全息式的闡述。電視劇《都挺好》熱播以後,蘇明玉很讓人同情。
  • 當我們談論童年創傷,我們在談論什麼?
    虐待可以是有意圖的或者無心的,虐待者可以是孩子很親近的人(父母或朋友),也可以是陌生人;虐待的過程可以是一次性的,也可以是年復一年的;行惡者的人數可能是一人,也可能是數人;施虐者的動機也是多樣的,有些可能是有性動機,有些可能是尋求掌控感和權力感,有些只是被好奇心所驅使。 那麼,關於童年階段的「受虐」和「創傷」的定義,我們可以怎樣描述呢?
  • 療愈創傷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原來只需這一招!
    在諮商工作中,我有機會接觸到某些個案,他們因為人為的暴力、虐待或創傷而必須承受身心的痛苦,被迫處理這些創傷經驗對他們生活各個層面(親密關係、工作表現、自我價值、世界觀等)所造成的負面影響,這個歷程有時候是終其一生都跟隨著他們,其中的掙扎和艱辛是沒有類似經驗的人很難想像的。從助人工作者的角度來看,除了希望降低他們所感受到的痛苦之外,也希望改善這些創傷經驗對他們生活的負面影響。
  • 《重啟人生》:你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你可以選擇自我療愈之法
    這本書是她在原生家庭代際創傷的自我療愈中,自己一步一步地總結出來的。她表示,自從開始思考這個療法,並運用到自身,直到真正完全地療愈自己,大概花了五年時間。這本書是國內第一部專門寫代際創傷的著作,對代際創傷的概念、原因、表徵、影響、內容、療法等,都有詳細的論述。
  • 張栢芝:走出原生家庭,自我療愈、重啟人生
    也曾有過灰色的童年,也曾一路跌跌撞撞,卻從未停下追逐幸福的腳步。正如《重啟人生》作者金尚所說:我們不能選擇原生家庭,卻可以選擇自我療愈。《重啟人生》是國內第一本研究代際創傷的專著,它對於原生家庭創傷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具體影響、相關療法等都有詳細論述,尤其注重實用性、可操作性,有很多「乾貨」,拿到手就可以直接操作運用,很適合個人成長療愈之用。
  • 愛的療愈,療愈關係也療愈自己
    第一、我們對於自己的不信任,自我貶抑,自我懷疑;因為父母的愛代表著信任、肯定、鼓勵和支持,而不被愛,則會感受到被懷疑,被否定,被批評以及被嫌棄......這些糟糕體驗,就形成了我們對自我價值的否定。第二、我們對他人不信任,害怕受傷,過度保護;當我們失去了父母愛的支持,我們就失去了探索世界的勇氣,在對外關係中就表現出過度自我保護,因為擔心被否定被批評被傷害,就會退縮逃避與人保持距離,內心充滿不信任。
  • 療愈創傷才能擁抱自我,找到你內心的聲音和旋律,跳你自己的舞
    每個人內心的傷口都需要被看到,否則我們會帶著自己的創傷,去受更多的苦。看到自己的創傷才能療愈自己,下面就介紹幾個諮詢的案例,希望能夠幫到同樣有問題的你。1、有一個女生來到我這裡諮詢,她很困惑的是當初很多男生都喜歡她,可是當某個男生和她親近之後,慢慢男生就會遠離她,即使她對男生求愛,都會被拒絕,最後她就找一個自己不愛的男人結婚。
  • 「不秒回,不秒接,就是不在意」,「作」背後的心理創傷
    「不秒回,不秒接,就是不在意」,「作」背後的心理創傷有多少女生認為,不秒回信息、不秒接電話,就是不在意;還有多少男生因為這句話帶來無端地爭吵,因為這句話被女生「作」。其實這些無理取鬧的背後是心理創傷,是為了獲得關愛。
  • 從小鼠到人類:父母的情感創傷會影響後代健康嗎?
    對其他群體的研究表明,早年挨餓的父母,其孩子——甚至是在子宮裡——患心臟病的機率更高。一項歷史記錄顯示,如果參加過美國內戰的士兵曾在戰俘中度過一段時間,他們的兒子會比其他退伍軍人的兒子更早去世(研究人員排除了社會經濟地位和產婦健康等因素)。不過,對人類的研究面臨顯而易見的反對:創傷可能是通過父母教養而不是表觀遺傳學傳遞的。
  • 臺灣6.7級地震,應激事件帶來的心理創傷我們該怎麼辦?
    創傷本身並不可怕,學會客觀的看待它,並通過自己的努力療愈與轉化,就會將創傷化為今生寶貴的財富。中國有句老話叫:「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即一個人失去什麼必然會同時得到什麼。當我們面對創傷後,要努力試圖弄清楚事件發生的來龍去脈,並且在痛苦中梳理清我們內心的各種感受以便更好理解自己。今天,給大家介紹幾種實用的療愈方法。
  • 真正的療愈 | 是釋放壓抑在體內的負能量
    作為人類,同樣受到無數的心理和身體威脅和創傷。 比如兩個小男孩打架,如果大人不幹擾,他們兩個扭打、哭鬧,自然地耗盡了所有的能量。 也許回到家還會向父母哭訴,嗚嗚嗚嗚,慢慢地他會自然地停止,而有趣的是,他們兩個明天又毫無芥蒂地玩在一起了。
  • 被拒創傷:被拒絕的傷與痛丨如何克服被拒絕的恐懼?
    所以,有些人在被拒絕和害怕被拒絕時,身體會有相應的不適反應,這就是創傷會影響我們軀體的感受。04我們這一代的「被拒創傷」我們這一代大多數人都經歷過「拒絕」,除了不可控的個人經歷外,「拒絕敏感者」是怎麼形成的呢?Romero Canyas 等認為個體在早期成長中的拒絕經驗會使他們形成一種對他人會拒絕自己的焦慮預期。
  • 《充氣娃娃之戀》:愛的療愈與「過渡經驗」
    筆者在觀影后想探討這樣一個問題,如何療愈一個在童年早期遭遇愛的創傷之人。這樣的人長大後往往孤單不喜歡與人交往,在自己的世界裡幻想縱橫馳騁,害怕失去,害怕受到傷害,缺少勇氣和信心。他的療愈需要一個「過渡階段」,在這個階段裡形成過渡經驗,為走出封閉式幻想做準備,一個溫暖、安全的、被接納的環境極其重要,就像在諮詢室環境裡治療師盡其努力營造的。
  • 童年情感缺失:「在我最美好的那些回憶裡,父母從未真正登場。」
    「本文為錦鯉媽咪原創作品,歡迎個人轉發、收藏」前幾天和群裡的小夥伴聊天,談到孩子大了一些該怎麼帶,一位寶媽突然說到,「無論如何我不會想我父母對我那樣來待孩子。」我有些好奇,事後特意找了這個寶媽私聊,她和我說了許多,我才知道這個寶媽當時那句話的含義,她小時候的童年幾乎徹底被父母忽視了。
  • 研究:童年或成年後受到心理創傷 會嚴重影響女性睡眠質量
    研究:童年或成年後受到心理創傷 會嚴重影響女性睡眠質量  Connor Feng • 2020-09-29 11:2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