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錦鯉媽咪原創作品,歡迎個人轉發、收藏」
前幾天和群裡的小夥伴聊天,談到孩子大了一些該怎麼帶,一位寶媽突然說到,「無論如何我不會想我父母對我那樣來待孩子。」
我有些好奇,事後特意找了這個寶媽私聊,她和我說了許多,我才知道這個寶媽當時那句話的含義,她小時候的童年幾乎徹底被父母忽視了。
她給我描述的印象最深刻的場景,母親忙著翻看手裡的帳本,對她開心拿回家的獎狀視而不見,她向母親抱怨時,母親頭也不抬,「媽媽這麼拼命努力還不是為了給你一個更好的生活!」
母親怪她不理解爹媽的心,在父母看來,孩子完全忽略了父母所作所為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但同時她也明白了,父母根本不懂她,不知道她到底需要什麼。
她只想父母能多抽出一些時間陪陪她,在她需要父母的回應時能得到一個擁抱。
相似的情景並不少見。父母忙於生計忽略了孩子的成長;有了小女兒、小兒子忽略了大寶的父母;想和父母撒嬌分享心情卻被父母敷;甚至取得了成績沒等炫耀就被父母潑冷水。
這種情況就是典型的「童年期情感忽視」。
什麼是「童年期情感忽視」?
童年期情感忽視——簡稱CEN(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是由臨床心理學家Dr. Jonice Webb提出的一個概念。指的是一種由於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所造成的創傷。
大部分人小時候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只是有的人嚴重有的人遇到的次數少。相比家暴或者虐待孩子,情感忽視所帶來的創傷顯得既隱秘又似乎微不足道。
但實際上,它能給孩子帶來的傷害與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嚴重的多,儘管大多數時候父母可能只是無心之舉。
Dr. Jonice總結的情感忽視分門別類有很多種,不光是忽視對孩子的情感回應,還包括對著子女期待過高而形成的落差傷害,還有敷衍孩子的情感表達,以及對孩子欺騙造成孩子自尊受挫、自卑等等。
我們總說父母是鏡子,一舉一動孩子都在模仿,但實際上,鏡子的意義遠不如此,它還包含著反饋和回應的意思——父母要積極的對孩子的情感表達做出回應。
孩子的所有喜怒哀樂在父母那裡都得不到回應,如同泥牛入海,反過來孩子們多半還會被嗆一句「我們這拼還不是為了你!」而變得心生慚愧。
「在我童年最美好的那些回憶裡,父母其實從未真正登場過。」何其悲哀。
父母哪些情況下會導致孩子容易被「情感忽視」?
1、父母過度的「控制欲」
有些父母孩子面前不苟言笑,很有父母的身份感,會強制孩子按照自己的規矩辦事,按照自己的喜好來安排孩子的人生,也不會傾聽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這種父母養育出來的孩子多半會是兩種結果,「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發。」要麼被父母卡的死死的,長大後變得懦弱自卑,要麼會奮起反抗,長大後脾氣暴躁,喜歡一意孤行。
顯然,哪種結果都不是我們想要的。
電視劇《小歡喜》中,陶虹飾演的宋倩顯然就是這類型的母親,對女兒嚴格的同時一心想著女兒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好在最後,孩子的奮力反抗讓母親清醒了,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可惜生活不是電視劇,太多孩子在父母的控制下度過了不屬於自己的一生。
臺灣神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也有一個荒誕的故事,母親得到了一個神奇的遙控器,可以讓兒子的人生不斷重啟。
只要孩子的行為做法不符合母親的想法,母親就會用遙控器重啟孩子的人生,可怕的是每次重啟孩子的記憶都會保留,這樣孩子只有按照母親的想法去做去生活,人生才得以繼續下去。
2、父母追求完美
有些父母不單單是控制欲強,更會近乎變態的「追求完美」,孩子做的再好也不會表揚,只會繼續要求孩子更努力,哪怕孩子的進步很大,家長也不會表揚一句,只會繼續打擊。
某些時候,這類家長的出發點我們或許理解一二——很多「追求完美」的家長在旁人面前或許不會吝嗇對自己孩子的讚美,只是在孩子面前永遠不會表揚一句,「怕孩子驕傲」。
想起前幾年看到的一則新聞讓我深有感觸,一名品學兼優的女生一舉考上了哈佛大學,可母親對女兒的成績依然不滿意,儘管在背地裡她早把女兒當成了驕傲。
結果令這位母親沒想到的是,在某次成績出來後,自己的習慣性打擊讓自己永遠的失去了女兒——孩子自殺了。母親再怎麼後悔也於事無補了。
在父母這種「變態」的追求完美教育之下,孩子也會「深受其害」把自己的目標設立的過於不切實際,最終導致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
3、父母過於自戀
還有些父母永遠把自己當做核心,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需要孩子用行為來滿足自己的各方面需求,而壓根意識不到自己作為父母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
這種父母養育孩子在著某種程度上也是「親職化關係」的一種體現,即父母和孩子的身份在某些層面產生了顛倒。
在這種環境裡長大的孩子自我認同感會十分低下,長大後無法順利表達的自己的情感需求,重點是自己也完全意識不到。同時也會變得自卑、敏感。
4、父母缺失&放縱
還有一些孩子在生命中是沒有父母存在的,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離異、死亡、長期忽視等等,總體來說也分兩類,一種是父母確實不在了,另一種是父母存在卻「形同虛設」。
無論哪種來說,對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都是非常大的。在少管所裡接受管教的大部分孩子都存在類似的情況,要麼父母不在沒人管,要麼父母在卻過於放縱壓根不管。
我們熟悉的鋼鐵俠「小羅伯特唐尼」的父母,某種程度上來說對兒子的態度也是放縱過度。
他的父親羅伯特唐尼是知名的導演,同時也是典型的「嬉皮士」,這導致小唐尼在八歲時就開始吸食毒品。這也直接導致唐尼在今後的人生中跌宕起伏,差點兒陷入深淵永劫不復。
被譽為「中國網紅第一人」的沉珂,更是此類童年情感缺失代表的典型。
小時候沉珂家境殷實富足,父親是某上市藥企的老闆,母親常年在國外度假,小學四年級開始沉珂被父親轉入貴族學校上學,從此之後父母幾乎從她的生命中離場了。
沒有父母管教的沉珂開始接觸到「地下文化」,接觸吸毒,一發不可收拾,甚至在2008年2月自殺(未遂,15年復出)。
當年沉珂的一篇採訪其中一句話讓我記憶尤為深刻,「29歲了,我在現實生活中依舊無法獲得安全感。」
被忽視孩子們長大後會變得怎樣?
在我們印象裡,童年情感忽視是很多人都會經歷的事情,而相比虐待、欺凌等帶來的心理創傷,情感忽視似乎不值一提,但實際上,它對我們成年後的造成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1、低自尊&自我價值低估
童年經常被情感忽視得孩子長大後最突出的表現便是「低自尊」,同時過於低估自己的能力和價值,這往往是在小時候的生活中的得不到父母的表揚、稱讚、認同所造成的。
2、情感表達出現障礙
長期處於情感忽視的孩子長大後會出現嚴重的情感表達障礙,首先是自己意識不到自己明確的情感需求和感受,其次,當明確這種意識的時候又不會表達,並且覺得這種需求是羞恥的。
3、嚴重的空虛感
除了低自尊和情感表達障礙外,這類孩子長大後還會出現嚴重的空虛感,常常覺得好想丟了什麼,但又說不出來,更有甚者會對生活失去興趣,感覺什麼事都毫無意義。
4、抑鬱
上述三種情況嚴重之後帶來的最直接最表象的結果就是抑鬱。這也使大部分童年情感缺失者成年後會出現的最嚴重也最常見的心理問題。
5、成癮&不自律
童年情感確實還會造成孩子逐步對自己的生活失去控制感,進而變得極端不自律,放縱,在某些方面也會因此為了重獲控制感而形成成癮行為。
怎樣擺脫「童年期情感忽視」帶來的後果?
有過嚴重童年情感缺失的人,長大後面對最大的問題就是表達自己的感受,他們要麼是無法清楚地表述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想法,要麼就是羞於開口恐於表達,怕給別人帶來麻煩。
無論自己的感受是好是壞,無論自己的現在的心態消極還是積極,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敢於發聲,敢於表達是修復童年情感忽視帶來的創傷第一步,這沒什麼好羞恥的。
其次是仔細分析自己的內心,探索自己的這些情感需求,慢慢改變自己之前對於情感需求的認知,最後可以通過合理的方式逐步滿足自己這些心理需求。
這些事情都可應尋求心理諮詢師的幫助完成。
我們都希望自己能有「完美的父母」或者童年,但我們也知道這顯然不可能。
我們都是第一次生而為人,父母更是第一次為人父母,生活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自然是不可避免。
即便今天我們去了解童年情感缺失這個話題也不是為了指責父母,甚至向他們報復,只是為了能更好的了解自己,幫助自己。
經過我們自己曾被無意傷害,曾被父母忽視,但這依舊不影響我們做出改變,變得更好,成為更合格的父母。
「我的媽媽今年8歲了,我之所以說她8歲,是因為生下我之前,她只是一個女孩子,生下我之後,她才是一個媽媽,我今年8歲了,所以我的媽媽也8歲了。」
我是幸運的錦鯉媽咪,在生娃帶娃的路上過關斬將。關注我,學習最實用的孕產、育兒知識,有關於這方面的困惑,也可以給我發私信哦。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您,為您解決一點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