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社@四川|一趟車一輩子,綠皮「小火車」上的「阿呷車長」

2021-01-14 新華網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吳光於、李力可

  成昆鐵路沿線上,有許多鐵道兵墓園。50年來,他們注視著鐵路和列車,阿西阿呷也在列車上注視著他們。「我常常在想,只有把列車值乘好,才對得起他們拼過的命」

  ▲在「小慢車」上,阿西阿呷給孩子們輔導作業,鼓勵他們好好學習,走出大山,踏上成才的希望之路。龔萱攝

  傍晚的普雄火車站,從南駛來的5634次列車進站後,站臺迎來一陣喧囂。

  當蹬著高跟鞋的女孩挽著男友胳膊踩著輕快的步子離去,當盤著粗黑髮辮的彝族大娘坐在行李上燃盡菸斗中最後一撮菸絲,當站臺邊的小餐館後廚飄出蒜苗炒回鍋肉的香氣,小小的車站漸漸歸於寂靜。

  50年前,在30萬築路大軍的卓絕努力下,連接川滇兩省的鋼鐵大動脈——成昆鐵路通車。在四川境內,它穿越茫茫大涼山,將曾經閉塞的土地與外界連通,沿線誕生了許多「火車拉來的城鎮」。

  普雄便是其中之一。因為鐵路,它比所在的越西縣更有名氣。

  45歲的列車長阿西阿呷有著彝家女子的清秀臉龐,聲音中氣十足,身材微微發福。過去24年,她每周都要在這個小站與攀枝花間往返兩次,她值乘的5633/5634次列車,幾乎是她的整個世界。 成昆線邊的彝家女

  普雄站每天會通過30多對列車,阿西阿呷能通過不同的鳴笛聲,分辨出進站的是貨車還是客車,是特快還是普快……這樣的本領,在她很小的時候便有了。

  1971年,阿呷的父親從部隊轉業,分配到成昆線上的白石巖站,車站便成了他們的家。

  小鎮地處偏遠山區,火車是當時唯一的公共運輸工具。父母無論是走親戚,還是買米、買油,都要坐火車。

  阿呷記得,生活在車站邊的人們,每當聽到汽笛聲,無論乘車與否,都會停下手中的事,去月臺上看一眼。那時候的她,並不知道,無盡延伸的黑色鐵軌,將帶給她與同齡的大涼山女孩截然不同的命運。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大涼山很少有女童上學。但因為鐵路,阿呷一家的觀念走到了前面。

  小時候,阿呷每天清晨都要坐上綠皮火車,到10公裡外的乃託鄉上學。

  「記得讀一年級時,班裡還有5個女生,二年級時就只剩兩個了。爸爸身邊基本都是漢族兄弟,對我家的影響很深。如果沒有爸爸的這份工作,我應該十六七歲就會嫁人,現在過的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她說。

  在父親的極力支持下,阿呷一直念完了初中。她的生活軌跡,也一直也未曾離開過鐵路。她常常在路上偷偷觀察車廂裡的面孔,努力從他們的身上尋找「外面的世界」的痕跡。

  她也羨慕那些穿著制服的列車員,覺得舉手投足間都有一種神氣。1996年,她終於脫下了便裝,換上制服,理正帽簷,戴上工牌,成為越西車站的一名客運員。第二年,她踏上了熟悉的綠皮車,成了一名列車員。

  普雄與攀枝花之間距離353公裡,沿途停靠26個站,時速40公裡,全程要行駛9小時零8分鐘。全程票價25.5元,最低票價2元,價格已經30多年沒有變過。

  這樣慢速的長線運行列車,在如今的中國鐵路網中已十分罕見。在崇尚速度的高鐵時代,它依然帶著獨特的節奏,充滿活力地運行著。曾經隱匿在地圖中的一個個大涼山拗口的音譯地名,也因列車的停靠變得讓人熟悉。

  人們管這趟慢悠悠的列車叫「小慢車」,小和慢,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崇山峻岭間的「和諧號」

  綠皮的車廂,簡單的座椅,席地而坐的彝族老鄉,背簍裡不時探出的小雞仔腦袋……登上「小慢車」,如同坐上時光穿梭機,許多定格於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畫面開始在眼前一幀幀閃回。

  如今,這趟車已極少被外地的旅客選擇,乘客幾乎都是沿途的百姓。

  跟著阿呷穿過一節節車廂,不時有人跟她打招呼。「阿姐」「阿呷車長」人們如此稱呼她。在她口中,乘客們是「默粟」「阿媽默粟」「粟呂」「細來」(彝語:大爺、大娘、小夥子、姑娘),每個詞都帶著獨特的韻律。

  15節車廂,15幅彝鄉風情。

  纏著頭巾、懷抱小雞仔的老大娘,留著「天菩薩」、拿著菸斗的老大爺,嘰嘰喳喳一路說笑、背著書包上學去的女娃,剛進完貨、算著帳的小賣部老闆娘,刷著抖音、穿著時髦去串門的年輕人……慢悠悠的火車,如同一座流動的村莊。

  阿呷操著地道的彝語,深諳民族習慣和禁忌,儼然這座「村莊」裡的「村長」。

  列車上23年,她已記不清調解過多少次乘客之間的糾紛,當過多少次翻譯,幫過多少忙……

  彝族老鄉好酒,特別是火把節、彝族年,往往高高興興地上車,二兩酒下肚後打得頭破血流。

  列車員要不停廣播,一節一節車廂反覆叮囑提醒、勸架、調解。車廂裡噪音大,用上擴音器也得提高嗓門,長久下來,十個列車員裡九個有咽炎。

  人們也會乘著這趟火車迎親、送親。每逢這類喜事,阿呷總會來上一嗓子,老鄉們也會跟著唱和,歌聲一路飄揚。

  參加工作的第三年,阿呷在火車上親手接生過一位嬰兒。

  那天,她注意到一對年輕的夫婦在廁所裡很久沒有出來,敲開門後,發現女人即將臨盆。

  阿呷立刻將他們轉移到行李車上,用被單、紙箱搭起一間臨時「產房」,靠著回憶自己生孩子時醫生的指導,一邊指揮、鼓勵產婦。

  不多會兒,一個男嬰呱呱墜地,母子平安。

  當她剪斷臍帶的那一刻,忽然熱淚盈眶。「現在那個孩子應該21歲了,不知道長成什麼樣子。」阿呷至今常常會想起他。

  過去23年,出生在阿呷值乘列車上的嬰兒已經有16個,並非每次都順利。

  一次阿呷遇上產婦大出血,好不容易將她送上救護車後,有熱心人告訴她,產婦的丈夫有愛滋病,產婦有很大可能也被感染。

  阿呷看著自己有傷口的手,心裡陣陣發緊,幸而後來去防疫站做了篩查,確認無事。之後,她又在列車上當過好幾回接生婆。「心裡會有擔心,但是乘客有危險,我不可能不管。」她說。

  2008年6月,暴雨肆虐成昆線鐵路。

  一天清晨8點,列車到達沙馬拉達站時,阿呷沒有見到以往早早等待在站臺上的孩子們,只看到山坡上一群背著書包拼命奔跑的小身影。

  阿呷說,這些孩子總讓她想起兒時的自己。那時如果遇到慢車調度趕不上火車,她只能徒步10公裡去學校,途中一條800米的漆黑隧道讓她至今心有餘悸。

  那天,她果斷對接車站值班員聯繫客調,列車臨停,直到孩子們安全上車後,才緩緩啟動。

  2011年12月,冬天的普雄氣溫已至零下5攝氏度。

  發車時,阿呷看到一位身著單薄衣衫,蹲在連接處瑟瑟發抖的彝族小男孩。無論怎麼詢問,男孩都緊抿著嘴角一言不發。阿呷立即將他帶入宿營車,打來熱水,蓋上棉被。此時男孩大哭起來。在阿呷的輕聲寬慰下,他道出緣由,原來是和家裡人鬧矛盾後離家出走。阿呷立即聯繫普雄站,並發動大家一起尋找男孩家人。經過兩個小時的各方努力終於找到了。到達西昌站後,阿呷將男孩交到了守候在站臺上的爺爺手中。

  為彝族老哥找回丟失的物品、悉心照料喪夫的懷孕婦女、資助路費總是拮据的年輕人……日復一日,一件件暖心的小事,讓阿呷成為大家最信任的人。

  她的手機號18年沒有變過,裡面存著100多個彝族鄉親的號碼,病人需要特殊照顧、產婦要去醫院生產、學生獨自上學……遇到困難,她的手機就是老鄉們的求助熱線。

  慢悠悠的火車,成了大涼山崇山峻岭間的「和諧號」。 一趟車,一輩子

  5633/5634次列車沿線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在過去千百年裡,受制於交通的閉塞,這裡曾被認為是「中國最窮的地方」。

  直到今天,鐵路沿線的一些小站都還沒有通公路,「小慢車」是當地百姓與外界溝通唯一的橋梁。

  51歲的阿依來自普雄鎮,是5633/5634次列車的常客。她每隔兩三天就要坐火車到西昌批發蔬菜。車廂的一頭,放著她剛進回的番茄、青椒、折耳根。賣菜利潤微薄,卻是一家人的主要生活來源,「小慢車」是家人的希望。

  如今的車廂,為了方便群眾專門做了改造——每節車廂的兩頭拆除了兩排座位,用於堆放行李和貨物。

  列車上還有一節專門運牲畜和大件行李的車廂。每逢彝族新年,這裡豬、牛、羊的聲音此起彼伏,如同一個小型動物園。最稀奇的一次是在紅峰站,一位老鄉竟拉上來了一匹馬。

  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彝族老鄉開始建新房。由於部分地區還不通公路,慢火車也成了他們運送建材的唯一途徑。

  列車到達喜德站時,兩個背著書包的小女孩上了車,她們打從記事起就坐著火車結伴出行。15jia歲的吉克果果說,這趟列車就是她和夥伴的校車,風雨無阻,絕不晚點。阿呷車長則如同一位老師,總是在路上問寒問暖。

  「小慢車」上23年,歲月緩緩流淌。

  越來越多的變化降臨在車裡車外:女童們背上書包,踏上火車去上學;孩子們越來越習慣用普通話交流;年輕人走出大山,開創新的生活;人們的衣著更加整潔,攜帶的乾糧更加豐富;成昆線沿途的治安好了,過去扒火車的現象已經絕跡。

  只有鄉音依舊,重山依舊。

  如今,阿西阿呷的班組有30多人,他們中有的已和阿呷共事20多年,也有新招聘的大學生,其中包括5名彝族年輕人,在阿呷的言傳身教下,他們也成了「和諧號」上的幸福使者。

  阿呷的家在西昌市,愛人工作在會理縣,而她一直「在路上」。20多年來,她極少能在節假日相伴家人。「春節有春運,暑假有暑運,這就是鐵路人的職責。」

  她說,兩個兒子都是從小跟著爺爺奶奶,夫妻倆連去開家長會的時間都很少。「我這個人,當妻子、當媽媽都不稱職,虧欠父母也很多。」講到這裡,她的聲音變得低沉起來。

  因為小而慢,坐在列車上,能清楚地看到成昆鐵路沿線的風景。

  一路上,有許多鐵道兵墓園。

  50年來,他們注視著鐵路和列車,阿西阿呷也在列車上注視著他們。「我常常在想,只有把列車值乘好,才對得起他們拼過的命。」

  在這裡,無論時代進程多快,高鐵速度多快,「小慢車」依然是彝族百姓的生命線,阿西阿呷的生命已經與它融為一體。「『以慢為快』『服務鄉親』一直是我的初心,火車只要繼續開,這顆心就不會變。」她說。

相關焦點

  • 寶成鐵路線上的小慢車,火車迷的情懷6063次(寶雞-廣元)
    我是不折不扣的火車迷,坐火車去過了中國太多地方,火車經過了多次大提速,絕大多數都是快車及高鐵,慢速小火車已經不多了,但是它代表著一種情懷,在日漸冷落的寶成鐵路上,依舊存在著一列寶雞至廣元的6063次列車。
  • 在綠皮火車的年代,餐車上都吃些什麼
    著名詩人、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顧問、中國飲食類非遺傳承與保護課題組專家(文化部和中國烹協)、中國飲食文獻收藏家。1987年直至現在,先後在重慶、成都和北京創立文化餐飲品牌「川東老家」和「天下鹽」。著有《碗裡江山》《媽媽的柴火灶》《味的道》《民國吃家》等美食著作。
  • 一趟趟綠皮慢火車,開出希望之路
    5633/4次列車是一趟連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普雄鎮和攀枝花市的綠皮慢火車,全程353公裡,自1970年以來就一直穿行於我國西南地區的大涼山中。停靠的26個站臺中,不少是涼山州彝族地區的小站臺。這些小站臺快車不停,汽車開不上去,當地人出行多半依靠這趟慢火車。
  • 在綠皮火車上幹這個,讓瀋陽復原兵小哥火了
    在火車上只能吃泡麵和火腿腸?你OUT了!這不,在鐵西區一處老式綠皮火車車廂內,9張桌子坐滿了人,正熱火朝天地吃著烤肉,窗外稻田間的風景美不勝收……其實,這樣的場景是一家烤肉店,開業僅十幾天就異常火爆。門市的老闆是一名退伍兵,起初四處打工,經歷了多次創業,終於想到了這個懷舊主題的策劃,真實還原了綠皮火車的情景。「別在你堅持了百分之八十的時候放棄,只要不放棄夢想,堅持初心,就一定會有回報!」心中有夢 他從部隊走上社會每日15時開始,鐵西區這處門市前就會排起長隊,老闆說裡面就9張桌,目測要排3個小時,但是長隊依然不散。
  • 花3元錢,坐綠皮火車去秦嶺看雪,沿途邂逅太多風景和感動
    在現代交通高速發展的今天,有多少人還會選擇坐一次綠皮火車呢?於是,當我坐上6603次——號稱「秦嶺最美小慢車」的綠皮火車奔赴秦嶺時,內心多少懷揣著某種懷舊情愫。
  • 夜行綠皮火車開往青島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宜慶那一晚,指針指向八點半,火車喘息了一下,由靜止開始了緩慢的運行。火車漸漸加速,萬家燈火的濟南漸漸成為背影。前方是無限延長的膠濟鐵路,夜幕之下,並行的線條,交錯的軌道,「咔嚓」的聲音,晃動的奔馳……由現在向未來出發,未來是什麼?
  • 我國高鐵普及,為何還保留有綠皮火車?這一點原因很感人
    綠色是涼爽的顏色,感覺像春天特有的代名詞,很多人喜歡綠色,清新,自然的顏色,是生命繁榮的象徵,所以在高鐵出現之前,大部分列車的外觀都是綠色的,所以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綠皮列車都是鐵路運輸的象徵。現在還有很多人好奇,為什麼高鐵通車全國,綠皮列車還存在呢?
  • 越西縣普雄鎮呷古村95%的村民用上衝水式廁所
    8月6日10時45分,當記者來到涼山州越西縣普雄鎮呷古村一組貧困戶曲木五日木家時,曲木五日木的小女兒阿加秀花,正在院子裡和嫂子一起做午飯。看到客人到來,阿加秀花趕緊放下手中的菜刀,在圍裙上擦了擦雙手,招呼我們到客廳坐下。距阿加秀花和嫂子切豆腐地方不遠處,是她家的衛生間。與以前不同,衛生間裡乾淨衛生,再也沒有成群結隊的蒼蠅。「旱廁變成了水衝式廁所。」
  • 獨佔4項中國之最的火車:行程近1000公裡,票價才40多!
    中國的火車現在已經更新換代了好幾次,最早的火車還是那種需要人力向鍋爐裡面鏟煤的火車,後來我們慢慢的有了綠皮火車,有了新空調硬座,到了現在我們的高鐵已經越來越完善,甚至於很多人都沒坐過綠皮火車了。
  • 跟隨民謠歌手周雲蓬的《綠皮火車》,越過山丘跨過河川
    作者 | 古蔡書店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動態我終於看完民謠歌手周雲蓬的隨筆集《綠皮火車》。周雲蓬被媒體稱為中國最具人文精神的中國民謠音樂代表。周雲蓬15歲彈吉他,19歲上大學(長春大學),21歲寫詩,24歲開始隨處漂泊。他雖然視力基本消失,但他寫出的文字卻很有畫面感,「房東的女兒,長得很漂亮,總有些人假裝探討藝術來找我套近乎,然後就坐在門前,盼望著姑娘出來好過眼癮。」「鍋裡的羊排熟了,我摸索著掀開鍋蓋,鍋沿旁左邊一隻貓頭,右邊一隻狗頭,都躍躍欲試。」
  • 東北不知名的小鎮,有東北虎,有綠皮火車,風光迷人!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個東北消沉,曾在《美國國家地理》的封面上登場,國內主流媒體也報導過它,許多經典影視作品也曾在這裡取景,比如《闖關東》《智取威虎山》《紅樓夢》等。  這個小鎮就是橫道河子。    綠皮火車,曾是許多人的記憶,但是現如今早已銷聲匿跡。
  • 全國受歡迎的綠皮火車,到達終點站需要131個小時,欣賞三國風光
    現在中國的交通網絡很發達,飛機、高鐵、輪船等空、海、陸、空交通工具都很方便,過去,人們遠行時不得不乘坐的綠皮火車已經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這樣一個科技發達的時代,還有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綠皮火車,它的票價不僅是中國最高的,也是中國第一列火車。
  • 四川昭覺縣日哈鄉覺呷村︰好日子加了「雙保險」
    用好無息貸款和扶貧政策,四川昭覺縣日哈鄉覺呷村好日子加了「雙保險」(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一線見聞)
  • 我國高鐵如此普及,那為何還在運行綠皮火車?這個原因很感人
    綠色皮革火車有許多缺點,但是在炎熱的夏天,例如,汽車中沒有空調,因此有很多人,尤其是在桑拿房中,冬天汽車會變暖,程度還不夠,我覺得風像冰箱一樣從車的側面吹來。綠色火車有其缺點,但仍具有許多優點,綠色火車的成本很低,使用設施的成本也相對較低,因此價格非常低,綠色火車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許多農民,移民工人的朋友,學生和其他工人的收入水平較低,收入有限,許多遊客喜歡乘坐綠色火車,許多旅行是為了享受悠閒的生活,所以度過了悠閒的時光,綠色火車比高速鐵路慢得多,但是非常慢,您可以在火車兩邊欣賞風景,以滿足遊客的需求。
  • 拆解和連接火車的現場指揮家
    車務段調車操作技能崗位,簡稱「調車員」。他們的工作就是把需要編組的火車車輛連接在一起形成列車,把到站或需要另行編組的火車車輛從整列火車中分離出來。他們就是拆解和連接火車車輛的現場指揮家。
  • 武漢郊區人還記得當年的綠皮火車嗎?站站停的市郊鐵路要回來了!
    年紀在35歲以上的黃陂和江夏人,應該都聽說或者搭乘過當年京廣鐵路的站站停綠皮火車吧。在上世紀京廣鐵路還沒有提速之前,黃陂的祁家灣、橫店和灄口火車站每天準時有綠皮客運列車停靠,小編模糊記得其中一趟往返的列車是廣水-江岸的區間車,早上從廣水始發,黃昏時從江岸返回,除了搭乘黃陂這三個地方的人進出漢口外,主要還方便大批菜販子坐火車去漢口販售。
  • 綠皮火車上,徐州這群剽悍的鄉村大媽,欲奔赴他鄉,尋找詩和遠方
    那天我從2號站臺進入4號車廂44號座位,請鄰座的小夥子幫我把沉重的行李箱放上行李架,剛坐下抿了一口自帶的涼開水,就聽到一陣喧譁聲從背後洶湧而來。聲浪到處,人的耳廓立即被喧囂聲灌滿,你再難聽到別的聲音。隨即看到一群大媽提著包,推著箱,一邊張大嘴巴呼朋喚友,一邊左顧右盼地湧過來。過來就問:這是**號座位嗎?這是**號座位嗎?聲音強度之大,持續時間之久,讓置身其間的人煩躁不安。
  • 中國最古老的火車,運行19公裡卻需2小時,今成觀光路線
    最近幾年,國家的發展速度真的是飛快,而且我國高鐵的興建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越來越多的人出行都為了速度快方便就會選擇乘坐高鐵。不過高鐵好處真的是太多了,既方便又乾淨。而今天小編要介紹的不是我國的高鐵,是我國的一趟蒸汽火車。
  • 飛彈工程兵沙子呷:沒有戰爭的年代,我還在戰爭中
    成為解放軍,是沙子呷從小的夢想。小時候,沙子呷家裡很窮。用他的話說,「餵豬的同時餵飽自己」。鞋子小了,腳趾露在外面,沙子呷並不在意。他寧願不穿鞋,也想穿上一身綠色「小軍裝」。可母親只能拿得出買一頂「小軍帽」的錢。兒時的沙子呷戴上這頂軍帽,在村子裡扮演解放軍。如今,這個在四川大涼山長大的放牛娃,成長為火箭軍某旅一名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