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生活在河南農村,每到麥收季節,割麥、打場、耕種伴隨著炎熱還有一種鳥兒不停的鳴叫。後來我才知道這種鳥兒叫布穀,聽媽媽跟我講過一個布穀鳥悽慘的故事:在豫東平原上有一戶人家,一位母親帶著兩個兒子,大兒子大谷,不是親生的;小兒子叫小谷,母親對小兒子疼愛有加卻又一心想置大兒子於死地。
一天母親把兩個孩子叫到身旁,每人給了他們一些乾糧和一包蓖麻種子並讓他們去北方很遠的地方去各自找一片地種蓖麻,等蓖麻發了芽他們才可以回家。
兄弟倆走了很遠,路上弟弟看到哥哥的種子又大又圓,就提出和哥哥交換,哥哥在家已經習慣了讓著弟弟二話不說就換了,後來他們各自找了一片地把種子種下了。
過了幾天,他們的乾糧都吃完了,哥哥的蓖麻發出一棵棵嫩芽。而弟弟種的卻沒出來一棵苗。哥哥順利回家了,弟弟在地裡苦熬了好幾天,在又氣又餓中死去。
原來,母親本是想餓死哥哥的,出發之前把分給哥哥的蓖麻種子炒熟了,炒熟後的蓖麻籽膨脹變大,這才有了弟弟和哥哥交換種子那一幕。母親聽哥哥說了緣由後又悔又恨,死後化作了一隻布穀鳥去找他的小兒子了,所以每到六七月份,她都會不停的朝著北方叫喊:我找小谷!我找小谷!晝夜不止。
直到現在,媽媽給我講的這個故事還在影響著我,每每聽到布穀鳥的叫聲,不禁就有些悲傷。後來了解到布穀鳥又名杜鵑,主要吃樹上的害蟲,它也是臭名昭著的巢寄生鳥類,成語鳩佔鵲巢中的鳩指的就是它。
它的一生不築巢、不孵卵,專挑別的正在孵化的鳥類巢中產卵,它會通過等候、幹擾、模仿天敵叫聲等待其他鳥類離巢後迅速進入產下一個卵,並把巢中原本的卵吃掉一個或者推出巢外,而布穀鳥的卵比養父母的卵孵化要早,小布穀孵出後即刻就會把其他未孵化的卵推出巢外,若出現比自己早孵化的也能靠爭食把其他小鳥餓死,因為杜鵑幼鳥的嘴非常鮮豔,叫聲悽厲,食量多,在養父母餵食時嘴張的最大,而普通鳥類判斷幼鳥的飢餓程度是根據餵食幼鳥時其嘴張大的程度。
因為杜鵑個頭較大,有些個頭小的鳥類到最後往往巢裡已經放不下它了,而養父母還在不知疲倦的來回叼食餵養待在巢外樹枝上的小布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