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鳩佔鵲巢」,字面上很容易理解,就是斑鳩佔據了喜鵲的鳥巢,比喻不勞而獲,強佔別人的住所或勝利果實。
但是,這個看起來簡單的成語也是來自於古老的《詩經》,已經有著幾千年的歷史了。
-1-
讓我們先看這個成語的出處——《國風·召南·鵲巢》
維鵲有巢,維鳩居之。之子于歸,百兩御之。
喜鵲築好巢,布穀來居住。姑娘要出嫁,百車來迎娶。
維鵲有巢,維鳩方之。之子于歸,百兩將之。
喜鵲築好巢,布穀來佔距。姑娘要出嫁,百車來恭送。
維鵲有巢,維鳩盈之。之子于歸,百兩成之。
喜鵲築好巢,布穀來住滿。姑娘要出嫁,百車來成就。
字面上來看,《鵲巢》描述了一場盛大的婚禮。那天一個姑娘要遠嫁,賓客和隨從人等眾多,需要一百輛車來迎娶,恭送,最後姑娘來到夫家,禮畢婚成。這場盛大的婚禮由百輛車來成就,想來一定是貴族家的婚禮,或者就是權貴甚至王族的婚禮。
-2-
那麼姑娘出嫁和鳩佔鵲巢有何關係呢?難道是諷刺新娘子不勞而獲嗎?
關於這首詩向來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解釋。
一種是說,新郎是喜鵲,築好巢,靜待新娘這隻布穀鳥來住,因此並無貶義,反而是對婚禮的歌頌和祝福。
另一種則是,新郎已有原配,這首詩是原配夫人所作。當她心情酸澀地看著丈夫迎娶新人,不禁回憶起辛苦的過往。她想著自己營造建設的溫暖鵲巢,如今將被新人像布穀鳥那樣佔據,不由得又氣又悲。
看起來第二種解釋更符合「鳩佔鵲巢」的故事。不然新娘為何被形容是鳩,直接形容是雌鵲不就行了,雄鵲築巢,雌鵲來居,夫唱婦隨,攜手白頭,豈不浪漫的多。
《詩經》裡還有一首詩《國風·邶風·谷風》,就是原配對丈夫和新人鳩佔鵲巢的控訴。那首詩更為直接,最後一句「宴爾新昏,以我御窮。有洸有潰,既詒我肄。不念昔者,伊餘來塈」就是舊人聲嘶力竭的聲討和哭訴,「你們新婚多快樂,拿我積蓄來擋窮。粗聲惡氣欺負我,粗活重活我擔承。當初情意全不念,往日恩愛一場空」。不僅鳩佔鵲巢,還要舊鵲來勞作、來御窮。
看來在古時一夫多妻的制度下,鳩佔鵲巢的事例屢見不鮮啊。
-3-
關於這首詩的另一個知識點是,鳩是何鳥?
一般解釋為杜鵑鳥中的布穀鳥。杜鵑是一種鳥類中的寄生蟲,它最大的特性就是孵卵寄生性。它們將卵產於其他種類的鳥的巢中,讓其他的鳥類孵化和育雛。而且,它們還會因為擔心聰明的寄主看出了鳥蛋的數量不同,從而把寄主的一枚卵叼出來運走,或者全部推出巢外。
因此自然界中的鳩佔鵲巢更加無情,不僅佔你的巢,還要殺你的子,還要進一步哄騙你繼續撫養仇人的孩子。
逐漸長大的小杜鵑鳥幼雛也不是什麼省油的燈,它們羽翼尚未長齊的時候,就會將寄主的卵和幼雛推出巢外,獨佔撫養。
這樣蠻橫無理的父母和它們的幼雛,被某些人冠上了「惡鳥」的稱謂。
也有一種說法是這樣解釋的:雄杜鵑鳥十分兇殘,它們甚至會吃掉自己的後代。雌杜鵑鳥把蛋生在別的鳥的巢穴裡,是為了躲避來自雄杜鵑鳥的傷害。這種解釋有點勉強,雄杜鵑既然都能吃自己的後代,自然也會吃喜鵲的後代,更不會因為雌杜鵑鳥把蛋生在別的鳥的巢穴裡就放過啊。
不管怎樣,自然界的鳩佔鵲巢更為血腥,是赤裸裸的生存競爭。
曾經看到過一部譯為《鳩佔鵲巢》的電影,講述亨利八世與他的妻子們的故事。其中兩人是波琳家的姐妹,妹妹瑪麗受寵懷上了國王骨肉,姐姐安妮藉機闖入皇宮,精心布局並如願封后。而妹妹只能以「另一個波琳家的女孩」的身份苟延殘喘。有時候人世間鳩佔鵲巢的兇殘一點也不亞於自然界啊。
所以,現在看來,鳩佔鵲巢雖然憊懶,鵲還可另築巢另育雛,結果似乎還可原諒。但是,如果鳩殺鵲卵、鳩殺鵲雛,就真地令人憎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