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觀鳥活動風靡全球。2000年以後,在中國,觀鳥愛好者群體也開始迅速壯大。凡是觀鳥愛好者,都喜歡給自己見過的鳥類列一個清單,每增加一個新的目擊記錄,則欣欣然頗為自得。古達如何觀鳥呢?仔細查看《詩經》中提到的鳥類,結果發現,這個清單所顯示的成績是頗為驕人的。要知道,那是古人在沒有望遠鏡的情況下看到的鳥兒。
《詩經》305篇,明確提到鳥兒的地方累計多達76處。合併重複的鳥類,整部《詩經》中實際提到的鳥兒至少有33種(類)。當然,以上統計很難嚴格依照現代鳥類分類學來進行,也只是一個大致情況。今天我們來看看《詩經》中的鳥兒。
「維鵲有巢,維鳩居之」、「燕燕於飛」、「鶉之奔奔」、「雄雉於飛」、「七月鳴鵙」、「瞻烏爰止,於誰之屋」、「脊令在原」等詩句中提到的鳥包括喜鵲、斑鳩、白鶺鴒等鳥兒。其中白鶺鴒是城市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小鳥。這種鳥喜歡在淺水邊活動,在離水源較近的草坪上也比較容易看到。
白鶺鴒長約16-20釐米,通體黑白灰相間,身體纖小輕盈,線條簡潔明快,易於識別。不過,白鶺鴒在我國一共有4個亞種,想把它們一一區分開來可沒那麼容易。白鶺鴒的動作行為很有特點。詩經朱公遷疏義云:「鶺鴒,飛則鳴,行則搖」,準確而又簡潔地描繪出白鶺鴒的行動特徵。
白鶺鴒飛行速度很快,成波浪式向上飛的時候,常常連聲鳴叫,鳴聲尖銳清脆,聲音好像「鶺鴒、鶺鴒」,「鶺鴒」這兩個字就是對它們鳴叫聲音的描述。在地上的時候,白鶺鴒幾乎是在不停地走動,走路時尾部經常上下左右做有規律的擺動。
這種飛鳴行搖,互相聯繫的特性,常被古代人視為兄弟友悌的象徵。《詩經》中既有「鶺鴒在原,兄弟急難」一語,後又以「鶺鴒在原」比喻兄弟友愛之情。據稱唐詩中有30多首詩提到了鶺鴒,多與兄弟之情相關。
「短耳鴞是什麼?」很多人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但對「貓頭鷹」「夜貓子」沒幾個人感到陌生。俗語「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說的是人們認為夜貓子進宅,家裡就會發生不幸的事。而在日本,一些鴞類(主要是沒有耳羽簇的種類)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其實這完全沒有任何的科學依據,人的好運或者厄運不會由一隻鳥來決定。
「夜貓子」「貓頭鷹」是鴞形目鳥的俗稱。鴞形目鳥多數具有一個比較大的面盤,兩隻眼睛向前看,很多種類還具有耳羽簇,又因為它們的臉很像貓的臉,所以人們就把鴞類叫貓頭鷹。同時,大部分鴞類為夜行性,因此又被稱為「夜貓子」。《詩經》中,「墓門有梅,有鴞萃止。」(《陳風·墓門》)提到的鴞,其實就是俗稱的貓頭鷹。
其中,短耳鴞是分布最廣的鴞類之一,屬鴟鴞科。體長38~40釐米,黃褐色。它的頭頂兩側染有黑褐色,兩簇耳羽簇短小、不甚顯露,腹部羽毛具有縱紋。嘴和爪均為黑色。短耳鴞與一般的鴞類不同,喜有草的開闊地,不喜歡上樹,主要棲息在山林的灌木叢和草叢中,愛結成小群集居。它們常貼近地面滑翔,悄然無聲。
它是控制鼠害的能手,主要以鼠類為食,也吃小鳥、蜥蜴、昆蟲等,偶爾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有人曾對40隻短耳鴞及其幼鳥的食量進行了研究,發現它們在100多天中,共吃掉了44000多隻鼠類。為此,必須大力開展宣傳鴞類的益處,切實做好保護工作。
「鳧鷖在涇,公屍來燕來寧。」(《大雅·鳧鷖》)這句詩大意是說,野鴨、鷗鳥棲息在流淌的水中,(受祭的)神主前來赴宴,多麼安詳平和。目前已知有好多鷗類在秋冬時節會進行遷徙,主要飛向南方沿海地區,如銀鷗、黑尾鷗、紅嘴鷗等。
其中,銀鷗作為冬候鳥,常常千裡迢迢在每年10月從遙遠的北方飛來南方,度過寒冬,來年開春了再飛回北方,一年又一年。長江口灘涂溼地或大型水庫都是它們的越冬地之一。它們又名黑背鷗、魚鷹子和叼魚狼等,全長約60釐米。銀鷗體型厚重,頭部平坦,數量較普遍,主要消滅有害嚙齒類的益鳥。銀鷗一般會在陸地上或懸崖上生蛋,通常為三隻。
銀鷗一般成對或成小群活動在水面上,或者翱翔在天空。銀鷗的飛行輕快敏捷,極為優雅,一般輕輕煽動翅膀利用氣流滑翔在海面的上空。銀鷗善於遊泳,發現獵物,可俯衝而下,一頭扎入水中捕獵,飛翔時腳向後伸直或懸垂於下。
銀鷗亦善遊泳,在地上行走亦很好,休息時多棲於懸巖或地上。由於銀鷗主要以魚、蝦和腐食為主食,因此被稱為「大自然的清道夫」。銀鷗的叫聲響亮,不同於紅嘴鷗的「啾、啾」聲,而是發出像家鵝或大天鵝般的「嘎嘎」聲,響亮而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