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來首次5.08%負增長,1月7日北京開卷發布的2020年圖書市場數據,給出版市場帶來一抹新年陰影。
但以超級暢銷書《牛奶可樂經濟學》《上帝的手術刀》等在出版界攻城佔地的湛廬文化,卻交出一份不同的答卷,銷量和人員同比增長20%左右,工資待遇增幅10%以上。
「主要是我們從創立品牌開始,就沒把自己定義為一個傳統的出版社。」湛廬文化創始人陳曉暉說,不僅出版圖書,湛廬還將其轉換為有聲書,並做深度開發,專門開發的有聲書APP「湛廬閱讀」,經過3年多發展,付費會員已經超過100萬。
局外人與「無限遊戲」
老牌國有出版大社的總編輯都是一步步從編輯做起,陳曉暉則是典型的「局外人」,大學讀的理工科,涉獵過汽車、通信、軟體行業,後來才轉行出版,於2005年創建湛廬文化。
彼時,網際網路已開始改變國人的傳統閱讀習慣,此後每年都有各種出版新品牌誕生。半路出家的湛廬靠什麼與人競爭?
「長期主義。」陳曉暉脫口而出。
「長期主義」是湛廬出版的《價值:我對投資的思考》一書中的觀點,作者是高瓴創始人兼執行長張磊。張磊認為,堅持「長期主義」不僅能在投資和商業上取得巨大回報,這種思維對個人也很有價值,「長期主義是一種清醒,幫助人們建立理性的認知框架,不受短期誘惑和繁雜噪音的影響」。
陳曉暉喜歡長跑,取得過很多成績,跑步的經歷自然讓他認同《價值》的觀點。他說,《價值》的出版本身也是「長期主義」的成果,2015年開始編輯,六易其稿,直到2020年才推出。事實證明他的努力沒有白費,《價值》當選為湛廬文化的年度好書。
去年,湛廬還出版了《無限的遊戲》,這本書陳曉暉也很喜歡,會推薦給旁人。「有限的遊戲和無限的遊戲最大區別在哪兒呢?只講絕對的輸贏。現在很多企業就是這種思維,在做有限的遊戲。但《無限的遊戲》裡講的哲學思維是,如何讓遊戲持續不斷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對一個組織或者企業來說,重要的商業邏輯是讓企業不斷存活,邊界不斷擴展,隨著時間推移就贏了。」
他說,湛廬正是靠著「無限遊戲」的思維存在了15年,直到曾經的很多對手自己消失。
新知類書不賺錢也出
在這個什麼就求快、更快的網際網路經濟時代,「長期主義」顯得有點老派,也要為此付出代價,「失去一些短期的利益,也要克服一些短期的誘惑」。陳曉暉說,湛廬可能是少數幾家沒有融資的民營出版機構之一,也無上市計劃,「就是希望能夠保持初心去做事」。
所謂初心,是湛廬成立時許下的願景,希望能「引領大眾的思想」。雖然理工科出身的陳曉暉給人的印象是理性,採訪中也多次提到「商業邏輯」,「從不覺得自己是文化人」,但他說,湛廬和很多國有大出版社內部分化出來的新品牌不同,不唯發行量至上。
「有些書經濟效益不是唯一考量,哪怕短期內不會爆紅,只要認為對讀者和社會有用,不賺錢也會出,湛廬的很多新知類書就是這樣出來的。」從2017年到2019年,湛廬出版了「對話最偉大的頭腦·大問題」系列叢書共11種,與《牛奶可樂經濟學》相比,這套叢書確實銷量一般,但非常前沿,涉及宇宙、遺傳進化、腦科學等許多方面的新知識。
「短期的環境變化對我來說不重要,更關注未來商業和科學上的變化,這個過程有點像穿透迷霧,去找到所謂的『第一性原理』。」陳曉暉很喜歡湛廬今年元旦後出的新書《未來呼嘯而來》,講未來10年包括量子計算、虛擬實境與增強現實等在內的技術革新對商業的影響,他認為這種前瞻性的書對讀者是有幫助的,「一旦你提前了解了這些變化,就有點像在茫茫大海當中找到了地圖和燈塔,不會那麼焦慮」。
「成功學」與「成功的科學」
說到焦慮,自然聊起教育,以及去年特別火的一個詞「內卷」。湛廬的教育類圖書連續7年入圍中國教育網發起的「影響教師的100本書」評選。
隨著「雞娃」之風越刮越烈,教育類暢銷書越來越多。看過湛廬的出版書目會發現,它們也是相對理性的,沒有育兒速成或名校「上岸」實操步驟之類,讀起來還比較燒腦,像「天生學習家系列」的《孩子如何學習》《孩子如何思考》《園丁與木匠》,作者都是美國頂級心理學家,介紹的都是前沿發展心理學、腦科學研究。
「我們的書不是簡單教方法,更多是教你如何從底層去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陳曉暉說,這種思路同樣適用於商業書出版。
縱觀國內圖書市場,商業類圖書遭遇的誤解很多。一聽到商業、經濟這些字眼,就容易給人高深的印象,無形中抬高了閱讀門檻。在機場書店、VIP候機廳、休息室,商業類圖書往往佔據C位,很多書還在封面或腰封上印著「成功」「財富」「巴菲特」等吸引眼球,實質無非是販賣「成功學」。
湛廬出的商業類圖書中,某些書名也有類似字眼,但讀者反饋整體不錯。2008年出版的《牛奶可樂經濟學》是超級暢銷書,至今很多要培養財商的家長都會推薦給孩子看。另一本暢銷書《巴拉巴西成功定律》,還被評為年度好書。
「很多人都認為《巴拉巴西成功定律》是一本『成功學』的書,其實我們在封面就解釋了,裡面講的是一種成功的科學,揭示了成功背後普遍的科學規律。」陳曉暉解釋,「成功學」和「成功的科學」完全不同,「成功學」更多是從精神方面激勵,沒有辦法複製。而「成功的科學」有體系、有論證,能在一定環境和場景下複製,「所以我們選題最重要的一個角度就是希望是授之以漁,教讀者些方法論」。
機長也受邀去錄有聲書
有聲書是這兩年比較熱門的出版物開發項目。在喜馬拉雅音頻平臺,除了新經典、理想國、磨鐵、果麥等新出版機構,老牌的人民文學、作家、譯林等出版社都試圖在有聲書市場分一杯羹,包括《百年孤獨》《了不起的蓋茨比》《魔戒》三部曲等經典作品都被製成了有聲書。
湛廬在有聲書領域的試水,走在眾多同行的前列。早在2017年5月,就上線了「湛廬閱讀」APP,同時還有自己的演播室、錄音棚,專業的錄音團隊和有聲書編輯。「其實在處理一本書轉化到有聲書的時候,要進行很多文本改變。特別是非虛構類書難度更大,比如圖表怎麼與原文銜接處理,這些都需要聲音編輯重新進行聲音文稿的分解,然後才去製作。」
很多出版社在錄製有聲書時,往往選擇將錄製業務外包給第三方公司,或者與音頻平臺合作,這樣的效果參差不齊。以白先勇的《臺北人》有聲書為例,雖然平臺收聽率不低,但有喜馬拉雅網友留言指出,播講者的方式太過雷同,不管是《臺北人》《平凡的世界》《戰爭與和平》還是日系、英系偵探故事,聽上去都差不多,「反而消解掉故事本來的特質」。
「我們很多的有聲書是專門找適合的人來朗誦。」陳曉暉說。湛廬文化出過一本《最高職責》,作者是創下「哈得孫河奇蹟」的傳奇機長切斯利·薩倫伯格。趁著電影《薩利機長》熱映的東風,《最高職責》也被製成有聲書。為了契合作者的飛行員身份,當時湛廬邀請來的朗讀者是有20年飛機經驗的南航機長姚永強。「硬漢」姚永強在一篇文章中說,真正走近書中內容後,他在錄音時流淚了,「反反覆覆誦讀薩倫伯格機長的內心自白,慢慢對於何為職業飛行員有了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