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極危物種-奇蹄目與偶蹄目

2021-01-16 動物世界

奇蹄目

Perissodactyla


奇蹄目是哺乳動物下的一個目,因趾數多為單數而得名。原始奇蹄動物的腳趾是前四後三,現生的奇蹄動物貘就是這樣的腳趾結構。

奇蹄目成員胃簡單,不具備偶蹄目部分成員那樣多的胃室,但盲腸大而呈囊狀可協助消化植物纖維。

現存奇蹄目只有馬科、貘科和犀牛科。


中文名:非洲野驢

英文名:African wild donkey

學名:Equus africanus

是馬科下的一種野生動物。體長200釐米,尾長42釐米,體重約275千克。身體是短少平滑的毛皮,呈淺灰色至淡黃褐色。是家驢的祖先。棲息於乾旱半乾旱的裸巖荒漠地區,耐熱和烈日暴曬,對水源要求不高,以沙漠植物為食。常10-15頭結成小群,圈養下壽命可達40年。分布於東非的衣索比亞,索馬利亞。



中文名:黑犀牛

英文名:Black rhinoceros

學名:Diceros bicornis

黑犀牛,又叫尖吻犀、黑犀,是犀科黑犀屬的唯一一種,產於非洲的肯亞、坦尚尼亞、喀麥隆、南非、納米比亞和辛巴威。儘管名叫黑犀,它們的體表顏色實際上更接近於灰白色,這個名字一般被用來區別於白犀,事實上這兩種犀牛的區別不在於顏色,而主要在於體型,黑犀要比白犀小許多,吻部尖且能伸縮捲曲,頭抬起,以樹葉為食。



中文名:爪哇犀
英文名:Javan rhinoceros
學名:Rhinoceros sondaicus
爪哇犀,又稱小獨角犀,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動物之一,屬奇蹄目犀科,與印度犀牛是近親。目前幾近絕種,只剩下五十至六十頭左右,主要生活在印尼爪哇島的烏戎庫隆國家公園。爪哇犀草食性,有泥浴的習慣,膽子小。



中文名:蘇門答臘犀牛
英文名:Sumatran rhinoceros
學名:Dicerorhinus sumatrensis
蘇門答臘犀牛,雙角犀屬的唯一一種,是現存最小的犀牛。身披厚厚的紅棕色的長毛。蘇門犀是獨居動物,僅在發情與扶養幼仔時相聚。它們是犀牛中最吵的。現僅在馬來半島,蘇門答臘與婆羅洲有零星分布,生活在雨林,沼澤和雲林中。



中文名:白犀牛
英文名:White rhinoceros
學名:Ceratotherium simum
白犀牛為食草動物,又叫方吻犀、寬吻犀等,體大威武,形態奇特,是體形最大的犀牛。僅棲息非洲赤道南北草原,常2-5隻成群。食草。喜泥水浴。

北方亞種(Ceratotherium simum cottoni),北白犀,主要分布於非洲東部和中部的烏幹達和尼羅河上遊,目前極度瀕臨滅絕。

南方亞種(Ceratotherium simum simum)主要分布於南非,種群情況較好,約有11,600頭,是數量最多的一種犀牛。



偶蹄目

Perissodactyla


偶蹄目是哺乳動物中的一個目,多為大型、中型的草食性陸生有蹄類哺乳動物。

由於第3和第4趾特別發達,長短相等;第1趾完全退化,第2和第5趾不發達或缺如,因趾為雙數,趾端又有鞘狀蹄,故稱為偶蹄目。

除澳大利亞外,野生的偶蹄類遍布世界各地。


中文名:高鼻羚羊
英文名:Saiga antelope
學名:Saiga tatarica
高鼻羚羊,又名塞加羚羊,分布於中亞的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蒙古。棲息在草原和半荒漠地區,群居,隨季節性遷移,植食性。奔跑速度極快,時速可達每小時100公裡。由於過多外在惡劣因素,高鼻羚羊平均壽命只有3-4歲。



中文名:黑馬羚
英文名:Sable antelope
學名:Hippotragus niger
黑馬羚,雄性體型大於雌性。雌性黑馬羚的體色為慄色或深褐色,雄性則為黑色。生活在非洲南部熱帶的稀樹草原。在白天活動,但天熱的時候活動能力有所下降,以中等長度的草和樹葉為食。

大黑馬羚 (Hippotragus niger varani),或稱安哥拉大貂羚,分布在安哥拉中部,極危。



中文名:姬豬

英文名:Pygmy hog

學名:Porcula salvania

姬豬,是一種在印度次大陸生活的小型豬,是豬科動物中最小的一種,體長55-71釐米;肩高20-30釐米;尾長2.5釐米;重量6.6-11.8公斤。

曾經遍布印度、尼泊爾和不丹,但目前只能在印度的阿薩姆邦找到。



中文名:捲毛野豬

英文名:Visayan warty pig

學名:Sus cebifrons

又稱米沙鄢(yān)疣豬,是菲律賓中部米沙鄢群島的特有種,棲息地的喪失,食物短缺和狩獵,是主要致危原因。

米沙鄢是菲律賓中部群島。位於呂宋島和棉蘭老島之間。



中文名:雙峰駱駝

英文名:Wild Bactrian camel

學名:Camelus bactrianus

特指野生雙峰駝,又稱蒙古野駱駝,適應力極強,其身體特徵非常適應於乾燥炎熱的沙漠氣候,主要以草、樹葉和穀物為食,一次最多可以喝下120升的水,在特殊環境下它們可以喝鹽水和吃冰雪來維持生命。2002年10月數據顯示,在中國西北和蒙古大約還有950頭野生雙峰駝。野生雙峰駝的壽命估計可達50歲以上。



中文名:旋角羚
英文名:Addax
學名:Addax nasomaculatus
旋角羚,又稱弓角羚羊,食草動物,是一種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區的羚羊,目前野外的旋角羚處於極度瀕危的狀況。不過全球有不少馴養於牧場中的旋角羚,常常用於捕獵的目標。旋角羚有著寬大的蹄子,這可以使它們笨重的身體在沙漠鬆軟的地面行走時不算困難。旋角羚因其頭上長著螺旋扭曲的角而得名,這樣的角在雄性和雌性身上都有。它們的毛色會隨著季節發生變化,夏季淺冬季深。



中文名:桑島麂(jǐ)羚

英文名:Aders' duiker

學名:Cephalophus adersi

桑島麂羚,體型較小,雄性具短小角。是白天活動的動物,由黎明時份至中午出沒覓食,在正午休息,並再次活躍直至黃昏。白天最活躍,覓食範圍為葉,種子,嫩芽和果實,常常跟隨猴群採食利用被丟棄的食物,或從樹冠掉下的花、樹葉及果實。僅分布於坦尚尼亞和肯亞桑海岸的桑巴爾島。



中文名:林牛

英文名:Kouprey

學名:Bos sauveli

林牛是產於東南亞的一種特別稀少的野牛,主要分布在柬埔寨、寮國、越南、泰國,棲息在叢林和森林之中。直到1937年,才被科學家發現。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已將該物種評為「極危」,但它可能已經滅絕了。



中文名:民都洛水牛
英文名:Tamaraw
學名:Bubalus mindorensis
民都洛水牛又名塔摩洛水牛、菲律賓水牛、棉蘭老水牛或明多羅水牛,是一種細小的水牛。它們是菲律賓民都洛的特有種,且是菲律賓內唯一的牛科。一般相信它們也曾在呂宋出沒。它們原先分布在整個民都洛,由海邊至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區,但因人類的發展及獵殺,現只限於一些偏遠的草原。民都洛水牛主要吃草及嫩竹,也會吃白茅及甜根子草。



中文名:亨氏牛羚
英文名:Hirola
學名:Damaliscus hunteri
亨氏牛羚,又稱為四眼狷羚,這是因它們那大型的眶下腺。生活在肯亞及索馬利亞邊界的乾燥草原上。群居,是暮晨出沒的動物,清晨和傍晚覓食,可以長時間不飲水。



中文名:蒼羚
英文名:Dama gazelle
學名:Nanger dama
蒼羚,生活於非洲撒哈拉沙漠內,現在僅分布在查德、馬裡和尼日境內。通常棲息於草原和半沙漠地區,群居,植食性,以灌木的枝葉、草和漿果為主食。它們是季節性遷移,會形成較大的群體。



中文名:中南大羚

英文名:Saola

學名:Pseudoryx nghetinhensis

別稱武廣牛、分布於東南亞的寮國和越南。頭頂長有兩隻長達半米的尖角,狀似羚羊,而側臉看時好像只有一隻角,因此又被稱為「亞洲獨角獸」。中南大羚棲息於海拔200-1200m的常綠闊葉林中,生性溫和,獨居性,遷移時會組成2-3隻的小隊伍,喜歡吃無花果樹和灌木的葉子,有季節性繁殖的現象。

中南大羚於1992年在越南安南山脈首次發現,它的發現當時被認為是20世紀最驚人的動物物種發現之一。但是其種群數量十分稀少,面臨滅絕,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危物種。



中文名:巴島花鹿

英文名:Saola

學名:Axis kuhlii

也被稱為庫爾豚鹿或巴韋安島豚鹿,是印度尼西亞巴韋安島上特有的鹿。是草食動物,生活在林地和山地森林茂密的灌木叢中。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因巴島花鹿的數量稀少、分布地有限及失去棲息地的緣故,而將它們列為極危。



世界極危物種專題

愛護動物,關注動物世界




動物世界-微信公眾平臺



回複數字查看相應的動物

「3」搜索動物
「5」虎「6」豹「7」猴「8」鯨「9」海豚「10」企鵝「11」海馬「12」大象「13」熊「14」獅子「15」狼「16」鱷魚「17」兔「18」長頸鹿「19」猩猩「20」野牛「21」鸚鵡「22」斑馬「23」松鼠「24」貓「25」狐狸「26」犀鳥「27」鷺「28」伯勞「29」翠鳥「30」蠑螈「31」蛙「32」眼鏡蛇「33」變色龍「34」羚羊「35」鹿「36」珊瑚「37」狐獴「38」山羊「39」貂「40」犰狳「41」視頻「42」犀牛「43」鯊魚「44」鸚嘴魚「45」鱘魚「46」犬「47」蟹「48」水母「49」海龜「50」鷹「51」隼「52」海雕「53」兀鷲「54」蜥蜴「55」河馬


討論動物知識,請加入動物世界QQ群

群號:211689174


歡迎投稿!

e_mail: iltaw_tg@sina.com


訪問動物世界主站(www.iltaw.com)

請點擊「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世界極危物種-偶蹄目
    偶蹄目Perissodactyla偶蹄目是哺乳動物中的一個目,多為大型、中型的草食性陸生有蹄類哺乳動物
  • 世界極危物種-龜鱉目
    極危物種指其在保護現狀中被列為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的生物,它們的野生種群面臨即將絕滅的概率非常高。
  • 世界十大極危物種排名榜單揭曉
    極危物種指其在保護現狀中被列為極危的生物,它們的野生種群面臨即將絕滅的機率非常高。瀕危動物很多人都比較了解,而相比瀕危動物更稀少的極危(CR)級別的動物,了解的人恐怕不多了,這個等級的物種隨時可能從世界上消失。那麼,你知道世界上極危動物有哪些?下面為你公布世界十大極危物種,快來看看哪些動物列入極危物種榜單。
  • 全球極危物種現身淮北!
    全球極危物種現身淮北!青頭潛鴨是雁形目鴨科潛鴨屬的鳥類,體圓,頭大,頭和頸近黑色,並具有綠色光澤,以水草、水生昆蟲、小型螺貝類等底棲動物和魚蝦等為食。春夏時節在俄羅斯遠東地區繁殖,秋季於10月中旬開始遷往南方越冬。
  • 全球極危物種——青頭潛鴨現身崑承湖
    繼2019年9月鳥類調查員在常熟市鐵黃沙發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頭鶴後,1月11日又在崑承湖發現了全球極危物種——青頭潛鴨。   青頭潛鴨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目前數量不足1000隻,屬於全球極危物種。
  • 黃河溼地發現極危物種黃胸鵐
    在黃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河南孟津管理中心科研人員在稻田裡發現了世界極危物種黃胸鵐。 郭 準攝(中經視覺)近日,黃河溼地河南孟津管理中心科研監測人員在保護區進行日常監測過程中,發現80餘只世界極危物種黃胸鵐。黃胸鵐俗稱「禾花雀」,屬雀形目,鵐科,為小型鳴禽。
  • 巨大的生物群分類(域、界、門、綱、目、科、屬、種)?
    動物的基本分類為域、界、門、綱、目、科、屬、種。動物的分類方法有很多種的,可以按照生活環境來分、按等級分、按形態分、按食性分、按哺乳方式分等。不同的分類方式,結果也不同。按生活環境分:陸生動物,水生動物,兩棲動物。
  • 黃河溼地發現「極危」物種黃胸鵐
    據了解,這種鳥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極危」物種。據了解,這種鳥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極危」物種。  工作人員是在保護區內進行例行監測時,在一片草叢裡發現了這28隻黃胸鵐。  「上體慄色、肚子亮黃色的是雄鳥,那隻顏色暗淡許多的是雌鳥。」
  • 洛陽孟津黃河溼地驚現「極危」物種——黃胸鵐
    近日,河南黃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津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在野外監測時,發現80餘只珍稀野生鳥類黃胸鵐(wú)(俗稱「禾花雀」),這種鳥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極危」物種。  近日,河南黃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津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在野外監測時,發現80餘只珍稀野生鳥類黃胸鵐(wú)(俗稱「禾花雀」),這種鳥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極危」物種。
  • 世界極危物種鳥類黃胸鵐(wú)現身孟津
    「極危」物種,在世界上存活很少。據了解,早在20世紀90年代,黃胸鵐和麻雀一樣種群規模較大,世界範圍內有數十萬隻。不過,隨著人們的捕殺和生態環境的改變,黃胸鵐的數量逐年減少,2004年,黃胸鵐由「無危」改為「近危」,2013年改為「瀕危」,直到2017年12月5日又升級為「極危」物種。
  • 生態孟津|極危物種鳥類現身孟津
    近日,黃河溼地孟津管理中心高級工程師馬朝紅,意外發現了大約八十餘只的黃胸鵐(wú),這種鳥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定義為「極危」物種,在世界上存活很少。據了解,早在20世紀90年代,黃胸鵐和麻雀一樣種群規模較大,世界範圍內有數十萬隻。
  • 極危物種黃胸鵐現身連雲港
    揚子晚報訊(通訊員 蘇小環 記者 曹盧傑)近日,受連雲港市灌雲生態環境局委託的生態環境部南京環科所生物多樣性調查團隊,在灌雲縣下車鎮四五河附近調查期間,記錄到2隻黃胸鵐(俗稱:禾花雀),經查證,該鳥種於2017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級為「極危(CR)」物種。 黃胸鵐(音wú)為中等體型(15釐米)而色彩鮮亮的鵐。
  • 極危物種黃胸鵐現身連雲港
    揚子晚報訊(通訊員 蘇小環 記者 曹盧傑)近日,受連雲港市灌雲生態環境局委託的生態環境部南京環科所生物多樣性調查團隊,在灌雲縣下車鎮四五河附近調查期間,記錄到2隻黃胸鵐(俗稱:禾花雀),經查證,該鳥種於2017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級為「極危(CR)」物種。黃胸鵐(音wú)為中等體型(15釐米)而色彩鮮亮的鵐。
  • 全球不到1000隻,世界極危物種!
    (天太冷了,鴨鴨不想抬頭鴨)經過反覆觀察比對,觀測人員確定這是全球極危物種——青頭潛鴨目前數量不足1000隻隨後,第二隻青頭潛鴨也出現在了觀測鏡頭內。這讓觀測人員十分激動!▼蘇州溼地學校自2018年在常熟進行觀測以來,首次發現青頭潛鴨,此前常熟也沒有觀測記錄。
  • 極危物種霍山石斛成功回歸江西
    原標題:極危物種霍山石斛成功回歸江西    贛深攜手繁育8000餘株種苗進行野外栽種    12月13日,在婺源大鄣山林場海拔六七百米的山谷中,工作人員將最後一批霍山石斛種苗回歸野外栽種,這些種苗均由生長在婺源縣境內的霍山石斛野生種源繁育而成。據介紹,近兩年,回歸婺源野外的總量已突破8000株,且長勢良好。
  • 世界極危物種!民權黃河故道溼地迎來「稀客」
    李傑是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黃河故道國家溼地公園管理中心主任,他口中「稀客」指的是世界極危物種青頭潛鴨。青頭潛鴨的傳統繁殖地位於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以東地區,在朝鮮、日本、緬甸、印度、泰國等多地越冬。更可喜的是,2019年6月,民權黃河故道溼地首次發現青頭潛鴨繁殖巢,今年又發現12個繁殖巢,共成功繁殖青頭潛鴨28隻,標誌著民權黃河故道溼地已成為世界極危物種青頭潛鴨的重要棲息地和繁殖地。
  • 極危物種玳瑁海龜「回家」
    昨天,南京市紅山森林動物園舉辦了海龜放歸儀式,將救助的極危物種玳瑁海龜、瀕危物種綠海龜送上「專車」,前往廣東惠東港口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回到它們大自然的「家」。記者在現場看到,兩隻海龜均為成年雌性,體型都十分碩大。「綠海龜背甲寬約80釐米,體重近60公斤,比較穩重;玳瑁海龜背甲寬60釐米左右,體重約30公斤,比較活潑。在放歸前的體檢中,兩隻都很健康。」
  • 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極危種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1998年 ver 2.3——極危(CR)。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極危。列入《中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工程規劃》(2011-2015年)——極小種群(狹域分布)保護物種。
  • 身邊總是出現「極危」物種是什麼體驗?雲南前來謝邀作答
    極危物種——青頭潛鴨今年2月,保山市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在青華海東湖巡護時,監測到一隻全球極度瀕危物種青頭潛鴨。據介紹,20世紀90年代以來,受棲息地喪失、過度捕獵、人為幹擾等因素影響,青頭潛鴨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因此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極危(CR)」物種。極危物種——白腹鷺去年11月10日,昌寧縣一位村民周正富發現了一隻虛弱的大鳥,正被幾個孩子追著玩。救助後鑑定發現,此次發現的鳥類為白腹鷺。
  • 世界最稀有鳥類之一、極危物種勺嘴鷸現身溫州灣!
    2019-04-17 07:14 | 溫州新聞客戶端眼下正值候鳥春季遷徙季節,多年未見的國際明星候鳥、世界極危物種勺嘴鷸再次現身溫州灣。勺嘴鷸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涉禽之一,也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鳥類之一。這是一種在俄羅斯東北部凍土層地帶上繁殖、並在東南亞的溼地越冬的小型涉禽,成鳥體型大概與麻雀相近(長約15釐米),其外表最獨特的地方就是它那湯匙形狀的嘴,國內觀鳥人喜歡稱呼它為「勺子」。勺嘴鷸到底有多珍稀?據相關研究人員研究,目前世界上可繁殖的勺嘴鷸總量大概只有210 對到228對,數量遠少於大熊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