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溼地發現「極危」物種黃胸鵐

2021-01-13 洛陽網

近日,河南黃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津管理局工作人員進行野外監測時,發現國家珍稀野生鳥類黃胸鵐(wú)(俗稱「禾花雀」)。據了解,這種鳥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極危」物種。

  雄性黃胸鵐肚子上亮黃色的羽毛很醒目

  近日,河南黃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津管理局工作人員進行野外監測時,發現國家珍稀野生鳥類黃胸鵐(wú)(俗稱「禾花雀」)。據了解,這種鳥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極危」物種。

  工作人員是在保護區內進行例行監測時,在一片草叢裡發現了這28隻黃胸鵐。

  「上體慄色、肚子亮黃色的是雄鳥,那隻顏色暗淡許多的是雌鳥。」保護區高級工程師馬朝紅介紹,黃胸鵐屬於雀形目鵐科鳥類,冬季在東南亞和南亞越冬,夏季在歐洲和我國東北繁殖,遷徙時主要經過我國東部,孟津保護區內發現的黃胸鵐應該是過境停留的,它們還會繼續南下。黃胸鵐常棲息在草叢、蘆葦叢和稻田裡,主要以草籽、稻穀為食,繁殖期也吃大量昆蟲。

  20世紀90年代,黃胸鵐在遷徙季節還像麻雀一樣隨處可見,有的地方甚至會有成百上千隻的大群。直到2000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還將它定為「無危」,僅在俄羅斯貝加爾觀察站,就發現了超過1萬隻黃胸鵐。當時在歐洲,人們認為黃胸鵐的種群規模少則六七萬隻,多則30多萬隻,但是到了2017年12月5日,黃胸鵐正式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極危」物種,距野外滅絕只有一步之遙。

  短短10餘年,一種鳥就即將走向滅絕。「生存的環境沒有發生大的改變,造成滅絕的原因是人們大量捕食。」馬朝紅說,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黃胸鵐被一些地方的人認為有一定滋補作用,因此遭到大量捕殺,很多鳥成為盤中餐,黃胸鵐的數量開始急劇減少。

  最近幾年,全社會開始關注這一「極危」物種,有關部門加大了打擊非法捕捉、運輸和販賣等行為的力度,讓黃胸鵐種群有了喘息的機會。「大家共同保護,不久的將來,這片溼地也許會經過更多的黃胸鵐。」馬朝紅說。(洛陽晚報記者 杜卿 通訊員 王文博 文/圖)

相關焦點

  • 黃河溼地發現極危物種黃胸鵐
    在黃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河南孟津管理中心科研人員在稻田裡發現了世界極危物種黃胸鵐。 郭 準攝(中經視覺)近日,黃河溼地河南孟津管理中心科研監測人員在保護區進行日常監測過程中,發現80餘只世界極危物種黃胸鵐。黃胸鵐俗稱「禾花雀」,屬雀形目,鵐科,為小型鳴禽。
  • 洛陽孟津黃河溼地驚現「極危」物種——黃胸鵐
    近日,河南黃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津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在野外監測時,發現80餘只珍稀野生鳥類黃胸鵐(wú)(俗稱「禾花雀」),這種鳥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極危」物種。  近日,河南黃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津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在野外監測時,發現80餘只珍稀野生鳥類黃胸鵐(wú)(俗稱「禾花雀」),這種鳥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極危」物種。
  • 世界極危物種鳥類黃胸鵐(wú)現身孟津
    近日,黃河溼地孟津管理中心高級工程師馬朝紅,意外發現了大約八十餘只的黃胸鵐(wú),這種鳥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定義為「極危」物種,在世界上存活很少。據了解,早在20世紀90年代,黃胸鵐和麻雀一樣種群規模較大,世界範圍內有數十萬隻。
  • 「極危」鳥類黃胸鵐再現孟津黃河溼地
    圖片由鳥友王大勇提供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李曼文圖片由鳥友王大勇提供  大河報訊 日前,在河南黃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津管理局的工作人員在進行野外監測時,再一次發現了國家珍稀野生鳥類黃胸鵐(wú)(俗稱「禾花雀」)的身影,這也是自2017年12月5日黃胸鵐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正式列入「極危」物種後,黃胸鵐第二次現身孟津黃河溼地。
  • 極危物種黃胸鵐現身連雲港
    黃胸鵐現身連雲港。 揚子晚報訊(通訊員 蘇小環 記者 曹盧傑)近日,受連雲港市灌雲生態環境局委託的生態環境部南京環科所生物多樣性調查團隊,在灌雲縣下車鎮四五河附近調查期間,記錄到2隻黃胸鵐(俗稱:禾花雀),經查證,該鳥種於2017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級為「極危(CR)」物種。 黃胸鵐(音wú)為中等體型(15釐米)而色彩鮮亮的鵐。
  • 極危物種黃胸鵐現身連雲港
    黃胸鵐現身連雲港。揚子晚報訊(通訊員 蘇小環 記者 曹盧傑)近日,受連雲港市灌雲生態環境局委託的生態環境部南京環科所生物多樣性調查團隊,在灌雲縣下車鎮四五河附近調查期間,記錄到2隻黃胸鵐(俗稱:禾花雀),經查證,該鳥種於2017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級為「極危(CR)」物種。黃胸鵐(音wú)為中等體型(15釐米)而色彩鮮亮的鵐。
  • 「極危」鳥類黃胸鵐現身呆鷹嶺鎮
    27日,攝影愛好者「古道青雲」向「掌上衡陽」客戶端新聞熱線8611110爆料他的「新發現」,他在蒸湘區呆鷹嶺鎮中心村拍攝時,驚喜地發現了十八隻黃胸鵐,這種鳥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評級為「極危」物種,在世界上存活數量極少。「『極危』鳥兒集體亮相,表明環境得以改善,難得一見的黃胸鵐種群正在逐步恢復。」報料人「古道青雲」興奮地說,並將他抓拍的「鳥圖」與記者分享。
  • 看,六盤山上,極危物種黃胸鵐飛來
    黃胸鵐 何志遠 攝5月17日,寧夏鳥友何志遠在寧夏六盤山地區拍攝到了極危物種黃胸鵐。消息一出,引起了觀鳥人士的廣泛關注。要知道黃胸鵐別說在寧夏觀鳥圈十幾年來不曾出現過,就算在國內,也只是在遷徙季節極少地出現在江蘇和廣東等地。
  • 新疆啟動「極危」物種黃胸鵐保護行動
    為了保護國家珍稀野生鳥類黃胸鵐和其繁殖地,日前,新疆觀鳥會和新疆山水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中心聯合發起以「保護黃胸鵐,守住那片田」為主題的行動計劃,啟動對這種「極危」物種的保護行動。黃胸鵐,又名禾花雀,是一種體型和麻雀相仿的小鳥,繁殖期的雄鳥有著醒目的黑腦袋,雌鳥羽色相對暗淡,但它們都有鮮豔的黃色胸腹部。黃胸鵐繁殖於西伯利亞至中國東北,越冬至中國南方及東南亞,喜歡棲息在大面積的稻田、蘆葦地、高草叢及溼潤的荊棘叢。曾廣泛分布於中國多數省區,遷徙季節,像麻雀一樣隨處可見。
  • 秋來風蕭,「極危」物種黃胸鵐現身衡陽
    國慶長假期間,6隻黃胸鵐(wú)小群被攝影者「領主熊」發現並發布到網上。鳥類專家、中山大學環境科學博士瞿俊雄稱,這或為今秋湖南、廣東首筆記錄,該鳥種於2017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評級為「極危」物種。黃胸鵐是北方的一種鳥,它們冬季遷徙的路線大部分在中國東、中、北部一線。但西南、華南地區在越冬季節也可以見到它們!
  • 黃胸鵐13年間從「無危」變「極危」
    今年8月31日,被查獲的一處黃胸鵐催肥窩點12月5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黃胸鵐(俗稱禾花雀)的評級從「瀕危」升級為「極危」,13年前,黃胸鵐還屬於「無危」狀態。2017年12月5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更新了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黃胸鵐的評級被從「瀕危」升級為「極危」,距離下一級「野外滅絕」只剩一步之遙。而13年前的2004年,黃胸鵐的評級還是「無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編制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是一項將物種受威脅程度依次分為6個等級的名錄,分別為:無危、近危、易危、瀕危、極危、野外滅絕。13年間,黃胸鵐的評級經歷了「五級跳」。
  • 80餘只世界「極危」鳥類現身孟津溼地
    左為黃胸鵐雄鳥,右為黃胸鵐雌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李曼通訊員郭準文圖本報訊日前,黃河溼地孟津管理中心高級工程師馬朝紅,在黃河溼地意外發現80餘只黃胸鵐(wú)。黃胸鵐俗稱「禾花雀」是國家珍稀野生鳥類,目前世界上存活量很少,2017年12月5日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正式列入「極危」物種。
  • 80餘只世界「極危」鳥類現身孟津溼地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李曼通訊員郭準文圖本報訊日前,黃河溼地孟津管理中心高級工程師馬朝紅,在黃河溼地意外發現80餘只黃胸鵐(wú)。黃胸鵐俗稱「禾花雀」是國家珍稀野生鳥類,目前世界上存活量很少,2017年12月5日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正式列入「極危」物種。
  • 生態孟津|極危物種鳥類現身孟津
    近日,黃河溼地孟津管理中心高級工程師馬朝紅,意外發現了大約八十餘只的黃胸鵐(wú),這種鳥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定義為「極危」物種,在世界上存活很少。據了解,早在20世紀90年代,黃胸鵐和麻雀一樣種群規模較大,世界範圍內有數十萬隻。
  • 寧夏六盤山地區記錄到極危鳥類黃胸鵐
    寧夏自然觀察記錄愛好者在六盤山地區記錄到的極危鳥類黃胸鵐何志遠 攝中新網銀川5月20日電 (楊迪)記者20日從寧夏觀鳥協會獲悉,近日,寧夏自然觀察記錄愛好者何志遠在六盤山地區用鏡頭記錄到極危鳥類黃胸鵐。黃胸鵐(學名:Emberizaaureola)屬小型鳴禽,體長14釐米—15釐米。
  • 黃胸鵐13年間從無危變「極危」 系因過度捕獵食用
    黃胸鵐13年間從「無危」變「極危」  系因過度捕獵食用 捕獵者稱野外捕獲越來越難 餐廳菜單用「黑話」售賣  12月5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黃胸鵐(俗稱禾花雀)的評級從「瀕危」升級為「極危」,13年前,黃胸鵐還屬於「無危」狀態。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稱,中國部分地區為食用而過度捕獵黃胸鵐是其數量迅速減少的主因。
  • 世界極危物種!民權黃河故道溼地迎來「稀客」
    李傑是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黃河故道國家溼地公園管理中心主任,他口中「稀客」指的是世界極危物種青頭潛鴨。青頭潛鴨的傳統繁殖地位於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以東地區,在朝鮮、日本、緬甸、印度、泰國等多地越冬。因為十分珍稀,所以李傑對青頭潛鴨首次「登門」的日子記得很清,「2017年1月4日第一次發現4隻,現在監測到266隻。」短短三年多,數量增長60多倍,青頭潛鴨為何對黃河故道溼地如此鍾愛?李傑認為,這跟民權黃河故道溼地環境的改善密切相關。
  • 禾花雀(黃胸鵐)擬增為一級保護動物,遭捕獵食用致數量銳減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注意到,《名錄》中此前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宣布「極危」的物種黃胸鵐(讀wú)新增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兩部門在關於《名錄》的說明中指出,黃胸鵐在鳥類貿易中佔有很大份額,由於錯誤的宣傳其藥用功效,導致野外黃胸鵐遭到過度獵捕造成野生種群數量大幅度下降,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本次調整考慮將其新增為國家一級保護。
  • 青島膠州灣溼地成鳥類天堂,5種極危鳥類都能在這裡看到
    記者從青島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站獲悉,截至目前,在膠州灣溼地觀測到的野生鳥類極危物種已經達到5種,包括青頭潛鴨、黃胸鵐、中華鳳頭燕鷗、白鶴、勺嘴鷸等。據了解,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鳥類紅色名錄上被列為極危物種,是極端接近絕種危險的最嚴重等級。而在同一區域同時觀測到5種鳥類極危物種,極為罕見。青島市觀鳥協會會長薛琳表示,這說明膠州灣的生態保護非常好,適合各種鳥類棲息生活。
  • 東莞三地發現世界級「極危」鳥類禾花雀!數量為近年之最
    近日,東莞這三地發現了黃胸鵐[wú],這種鳥就是東莞人十分熟悉的「禾花雀」,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定義為「極危」物種,在世界上存活很少。黃胸鵐 攝影:李銳洪黃胸鵐——禾花雀,一種曾經被人類的舌尖推向瀕危的鳥類,不但成為了全世界鳥類保護者關心愛護的物種,它也成為了東莞鳥人們追求記錄的目標,這種與稻田有著千絲萬縷關係的鳥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