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胸鵐13年間從無危變「極危」 系因過度捕獵食用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黃胸鵐13年間從「無危」變「極危」

  系因過度捕獵食用 捕獵者稱野外捕獲越來越難 餐廳菜單用「黑話」售賣

  12月5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黃胸鵐(俗稱禾花雀)的評級從「瀕危」升級為「極危」,13年前,黃胸鵐還屬於「無危」狀態。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稱,中國部分地區為食用而過度捕獵黃胸鵐是其數量迅速減少的主因。一位曾經參與捕獵黃胸鵐的人士告訴北青報記者,黃胸鵐從10年前一天能抓50多隻,下降到如今兩三天只能抓到一兩隻,捕鳥成風的背後是暴利作祟,為了出售的品相,販鳥者會將捕獲的黃胸鵐活活悶死。資料顯示,過去幾年中破獲的非法販賣、運輸、飼養黃胸鵐案件中,不乏涉及數千乃至數萬隻黃胸鵐的案例。

  13年從「無危」到「極危」

  這是一隻身長只有十幾釐米的小鳥,如果不是胸前的一簇黃色羽毛,它和普通的麻雀似乎沒什麼區別,因為這簇黃毛,它被專家們命名為黃胸鵐。每年8月開始,它和它的同胞會從西伯利亞到中國東北的漫長地帶起飛,一路南下遷徙到中國的南方乃至東南亞地區,行程可達4000公裡以上。

  漫長遷徙並不順利,很多追逐暴利的人會在山裡田間架設鳥網,部分鳥網長達數公裡,一旦黃胸鵐被鳥網掛住就難以逃脫。這些被抓住的黃胸鵐往往會以另一種方式抵達預定的終點:鳥販將其催肥悶死後,裝箱運往南方,在那裡,它們會出現在餐桌上,成為人們口中的大補的「天上人參」。

  2017年12月5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更新了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黃胸鵐的評級被從「瀕危」升級為「極危」,距離下一級「野外滅絕」只剩一步之遙。而13年前的2004年,黃胸鵐的評級還是「無危」。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編制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是一項將物種受威脅程度依次分為6個等級的名錄,分別為:無危、近危、易危、瀕危、極危、野外滅絕。13年間,黃胸鵐的評級經歷了「五級跳」。2004年,黃胸鵐由「無危」改為「近危」,2008年「易危」,2013年「瀕危」,到本月5日變為「極危」。與之相比,大熊貓如今的數量已經恢復到「易危」的級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稱,此次黃胸鵐的升級是因為「觀測顯示,黃胸鵐的全球物種減少速度大大高於此前的預期,這一點在過去11年間尤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坦言,除了農業活動和棲息地受影響等因素外,黃胸鵐物種數量大幅減少的主因是人類為了食用黃胸鵐而進行的過度捕獵:大量黃胸鵐被用鳥網捕捉後,煮熟並以「麻雀」或「稻鳥」的形式出售。這種做法以前只限於中國南方的一小部分地區,但現在變得更加普遍和流行,捕鳥者現在必須廣泛活動才能獲得足夠的黃胸鵐。儘管1997年中國政府禁止了黃胸鵐買賣,但仍有數額巨大的交易在私下裡進行。

  瘋狂捕獵「天上人參」

  多名熟悉黃胸鵐的鳥類專家表示,黃胸鵐俗稱「禾花雀」,在廣東省的一些人的口中,禾花雀又被稱為「天上人參」,被認為有「補腎壯陽」的功效。「從清代開始,廣東的文獻中就有將禾花雀作為食物的記錄。但以前人們捕食的數量不大,直到上世紀90年代,食用禾花雀一度成風,很快廣東本地的禾花雀就供不應求了。」

  一位曾多次暗訪廣東酒樓、農貿市場黃胸鵐銷售情況的廣州護鳥志願者告訴北青報記者,如今當地私下銷售的黃胸鵐,基本都是從中國北方沿海被捕捉後,運到廣東的。

  家住河北東部某市的劉林(化名)在大約10年前曾參與收購、販賣過黃胸鵐,他曾經一天之內收購販賣過1萬多隻黃胸鵐。他告訴北青報記者:「我們這裡是從20年前開始有人捕獵禾花雀的,2000年左右,隨便在蘆葦溝子裡掛一張鳥網,用長鉤子『哄』一下,就能抓到400多隻禾花雀。最誇張的時候,我在一片田裡看到過三四百張鳥網,按一張鳥網12米長來算,就是將近5公裡的鳥網。」

  劉林說,黃胸鵐喜歡吃穀子,捕獵方面人們就根據它的這個習性,將專門的防風鳥網架設在高粱田裡。「2008年的時候我在田裡架10張網,一天大概能捕到50多隻,也有過一天110多隻的時候。到了2011年左右,一天也就能捕到五六隻了。據我了解,到現在用同樣的網子,大概兩三天才能捉到一兩隻。」

  據劉林介紹,黃胸鵐最貴的時候,收鳥的人要花21元才能收到一隻,「一張鳥網的價格也就是15元錢,捕到一隻黃胸鵐幾乎就回本了,以前黃胸鵐多的時候,捕鳥的收益非常可觀。」

  被捕到的黃胸鵐被收鳥的販子收走後,會被運到天津等地催肥。「黃胸鵐從更北的地方飛過來,到了我們這裡,胸前的脂肪都快沒了,因此就要被送到專門的催肥籠裡育肥,等養到一定分量再賣到南方。」劉林說,育肥的飼料除了一些含油量較大的穀物,還會用到一種激素類藥物 「速達肥」,在這樣的餵養下,黃胸鵐在20天左右就會達到適合販賣的重量。

  為了保證黃胸鵐的「品相」,鳥販要將鳥活活悶死。「摸著籠子裡的鳥,如果覺得分量到了,就取出來放到一個不透風的塑膠袋裡,這個塑膠袋大概有米袋子那麼大,等裝進差不多100隻了,就紮上口子,悶死裡面的鳥。等到裡面的鳥沒有呼吸了,要馬上將鳥倒在地上晾涼。不然鳥的肚子會發黑,那樣影響 『品相』,賣不出價。」

  最終,這些達到出售分量的黃胸鵐被分袋,隨後100隻一箱地包裝起來,運往南方。「從收購到賣去南方,一隻黃胸鵐的價格要翻3倍。」

  菜單寫「黑話」偷梁換柱

  北青報記者查詢資料發現,目前已經查處的收購、販賣黃胸鵐的案件中,黃胸鵐的數量可達數千隻乃至數萬隻。

  河北的一名護鳥志願者表示,2016年,在唐山一處收購、飼養、販賣野生鳥類的大型窩點裡,她發現了數千隻黃胸鵐。關於執法人員查處這處窩點的媒體報導顯示,此次行動解救野鳥3.6萬隻,其中黃胸鵐約6000隻。

  據公開資料顯示,2000年到2013年,僅媒體報導的查獲捕殺黃胸鵐的案例就有28宗,最多時,廣州和韶關查獲的被捕殺黃胸鵐數量達到10萬多隻。

  2013年,有廣州媒體報導,廣州的部分酒樓出售野生黃胸鵐,面對執法人員的檢查,一家餐廳總經理稱是「熟客拿些貨(黃胸鵐)過來,我們加工處理,現在所有的禾花雀全部處理完了。」

  前述廣州護鳥志願者告訴北青報記者,黃胸鵐在廣州市場上的價格近幾年不斷攀升,此前一些餐廳甚至會公然叫賣黃胸鵐,後來經過幾次打擊行動,很少有餐廳會把黃胸鵐寫在菜單上公開賣了,而是改頭換面。「黃胸鵐又被叫作禾花雀,一些餐廳就在菜單上用『荷葉』指代禾花雀,一般一隻禾花雀可以賣到60多元錢,一盤子上12隻。所以你看到有的餐廳一道以『荷葉』為主題的菜要價700多元錢,就可以判斷賣的是黃胸鵐了。這種菜也只有有錢的人才吃得起。」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朱毅告訴北青報記者,所謂的「天上人參」,只是傳說而已,沒有任何科學依據,黃胸鵐的營養價值與鵪鶉、鴿子差不多。從食品安全的角度來看,黃胸鵐屬於候鳥,可能和不同地域的鳥類接觸,捕捉、宰殺、食用這類飛鳥,增加了感染不明病毒的風險。此外,黃胸鵐體內的一些寄生蟲在烹煮不徹底的情況下可能進入人類體內。最後,這類野鳥都是通過非法手段捕獲的,其捕獲手段不排除使用毒餌,此前曾有人類食用用毒餌捕獲的野鳥後中毒的案例。「食用來歷不明的野鳥,徒增食品安全風險,不可取。」

  文/本報記者 屈暢

相關焦點

  • 黃胸鵐13年間從「無危」變「極危」
    今年8月31日,被查獲的一處黃胸鵐催肥窩點12月5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黃胸鵐(俗稱禾花雀)的評級從「瀕危」升級為「極危」,13年前,黃胸鵐還屬於「無危」狀態。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稱,中國部分地區為食用而過度捕獵黃胸鵐是其數量迅速減少的主因。一位曾經參與捕獵黃胸鵐的人士告訴北青報記者,黃胸鵐從10年前一天能抓50多隻,下降到如今兩三天只能抓到一兩隻,捕鳥成風的背後是暴利作祟,為了出售的品相,販鳥者會將捕獲的黃胸鵐活活悶死。資料顯示,過去幾年中破獲的非法販賣、運輸、飼養黃胸鵐案件中,不乏涉及數千乃至數萬隻黃胸鵐的案例。
  • 禾花雀(黃胸鵐)擬增為一級保護動物,遭捕獵食用致數量銳減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注意到,《名錄》中此前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宣布「極危」的物種黃胸鵐(讀wú)新增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兩部門在關於《名錄》的說明中指出,黃胸鵐在鳥類貿易中佔有很大份額,由於錯誤的宣傳其藥用功效,導致野外黃胸鵐遭到過度獵捕造成野生種群數量大幅度下降,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本次調整考慮將其新增為國家一級保護。
  • 黃河溼地發現極危物種黃胸鵐
    在黃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河南孟津管理中心科研人員在稻田裡發現了世界極危物種黃胸鵐。 郭 準攝(中經視覺)近日,黃河溼地河南孟津管理中心科研監測人員在保護區進行日常監測過程中,發現80餘只世界極危物種黃胸鵐。黃胸鵐俗稱「禾花雀」,屬雀形目,鵐科,為小型鳴禽。
  • 寧夏六盤山地區記錄到極危鳥類黃胸鵐
    寧夏自然觀察記錄愛好者在六盤山地區記錄到的極危鳥類黃胸鵐何志遠 攝中新網銀川5月20日電 (楊迪)記者20日從寧夏觀鳥協會獲悉,近日,寧夏自然觀察記錄愛好者何志遠在六盤山地區用鏡頭記錄到極危鳥類黃胸鵐。黃胸鵐(學名:Emberizaaureola)屬小型鳴禽,體長14釐米—15釐米。
  • 極危物種黃胸鵐現身連雲港
    黃胸鵐現身連雲港。 揚子晚報訊(通訊員 蘇小環 記者 曹盧傑)近日,受連雲港市灌雲生態環境局委託的生態環境部南京環科所生物多樣性調查團隊,在灌雲縣下車鎮四五河附近調查期間,記錄到2隻黃胸鵐(俗稱:禾花雀),經查證,該鳥種於2017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級為「極危(CR)」物種。 黃胸鵐(音wú)為中等體型(15釐米)而色彩鮮亮的鵐。
  • 極危物種黃胸鵐現身連雲港
    黃胸鵐現身連雲港。揚子晚報訊(通訊員 蘇小環 記者 曹盧傑)近日,受連雲港市灌雲生態環境局委託的生態環境部南京環科所生物多樣性調查團隊,在灌雲縣下車鎮四五河附近調查期間,記錄到2隻黃胸鵐(俗稱:禾花雀),經查證,該鳥種於2017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級為「極危(CR)」物種。黃胸鵐(音wú)為中等體型(15釐米)而色彩鮮亮的鵐。
  • 「極危」鳥類黃胸鵐現身呆鷹嶺鎮
    27日,攝影愛好者「古道青雲」向「掌上衡陽」客戶端新聞熱線8611110爆料他的「新發現」,他在蒸湘區呆鷹嶺鎮中心村拍攝時,驚喜地發現了十八隻黃胸鵐,這種鳥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評級為「極危」物種,在世界上存活數量極少。「『極危』鳥兒集體亮相,表明環境得以改善,難得一見的黃胸鵐種群正在逐步恢復。」報料人「古道青雲」興奮地說,並將他抓拍的「鳥圖」與記者分享。
  • 黃河溼地發現「極危」物種黃胸鵐
    近日,河南黃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津管理局工作人員進行野外監測時,發現國家珍稀野生鳥類黃胸鵐(wú)(俗稱「禾花雀」)。據了解,這種鳥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極危」物種。據了解,這種鳥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極危」物種。  工作人員是在保護區內進行例行監測時,在一片草叢裡發現了這28隻黃胸鵐。  「上體慄色、肚子亮黃色的是雄鳥,那隻顏色暗淡許多的是雌鳥。」
  • 看,六盤山上,極危物種黃胸鵐飛來
    黃胸鵐 何志遠 攝5月17日,寧夏鳥友何志遠在寧夏六盤山地區拍攝到了極危物種黃胸鵐。消息一出,引起了觀鳥人士的廣泛關注。要知道黃胸鵐別說在寧夏觀鳥圈十幾年來不曾出現過,就算在國內,也只是在遷徙季節極少地出現在江蘇和廣東等地。
  • 秋來風蕭,「極危」物種黃胸鵐現身衡陽
    國慶長假期間,6隻黃胸鵐(wú)小群被攝影者「領主熊」發現並發布到網上。鳥類專家、中山大學環境科學博士瞿俊雄稱,這或為今秋湖南、廣東首筆記錄,該鳥種於2017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評級為「極危」物種。黃胸鵐是北方的一種鳥,它們冬季遷徙的路線大部分在中國東、中、北部一線。但西南、華南地區在越冬季節也可以見到它們!
  • 是什麼原因導致禾花雀在13年間從無危到極危?
    「空中人參」的美名,導致禾花雀從無危到極危。禾花雀在13年間從無危到極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官網公開信息認為在中國,為食用而對禾花雀進行的非法誘捕是對禾花雀最主要威脅。禾花雀學名黃胸鸝,是一種候鳥。曾有文詳敘禾花雀捕獵過程:。落日時分,來到預先選定的地點,左右兩邊各豎一根竹竿,竹竿上掛著特製的網,網一般用尼龍絲繩織結而成,傾斜約45度角。網眼尺寸與禾花雀頭部一般大小,網的長短要視捕捉範圍而定。網布完畢,三人分工合作,一人守候在網前,二人從蘆葦叢另一端,各抓住麻繩一頭,將麻繩上下晃動,把禾花雀一步一步驅趕到網前。這時,守候在網前的人,抓準時機燃放一串鞭炮。
  • 新疆啟動「極危」物種黃胸鵐保護行動
    為了保護國家珍稀野生鳥類黃胸鵐和其繁殖地,日前,新疆觀鳥會和新疆山水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中心聯合發起以「保護黃胸鵐,守住那片田」為主題的行動計劃,啟動對這種「極危」物種的保護行動。黃胸鵐,又名禾花雀,是一種體型和麻雀相仿的小鳥,繁殖期的雄鳥有著醒目的黑腦袋,雌鳥羽色相對暗淡,但它們都有鮮豔的黃色胸腹部。黃胸鵐繁殖於西伯利亞至中國東北,越冬至中國南方及東南亞,喜歡棲息在大面積的稻田、蘆葦地、高草叢及溼潤的荊棘叢。曾廣泛分布於中國多數省區,遷徙季節,像麻雀一樣隨處可見。
  • 13年間從低危到極危,禾花雀到底經歷了什麼?
    禾花雀早在20世紀還是一種我國常見的鳥類,進入21世紀後,禾花雀的數量持續的下降,從2004年的近危物種,到2008年的易危物種,再到2013年的瀕危物種,最後到2017年的極危物種。也就是說禾花雀從04年到17年這13年的時間內從近危一路到了極危,瀕危等級等同於亞洲獅、中華鱘。那麼,是什麼讓禾花雀在13年間,從近危到了極危呢?我們簡單的來聊一下這個問題。
  • 世界極危物種鳥類黃胸鵐(wú)現身孟津
    近日,黃河溼地孟津管理中心高級工程師馬朝紅,意外發現了大約八十餘只的黃胸鵐(wú),這種鳥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定義為「極危」物種,在世界上存活很少。據了解,早在20世紀90年代,黃胸鵐和麻雀一樣種群規模較大,世界範圍內有數十萬隻。
  • 禾花雀被吃到極危,還有多少生靈將因「壯陽」滅絕?
    澎湃評論員 甘瓊芳「給我一個物種,我能吃到瀕危」,很多「吃貨」都曾這樣自黑過。
  • 禾花雀被吃到極危,還有多少生靈要因「壯陽」滅絕?
    現在,調侃正變為現實:近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更新了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黃胸鵐(俗稱「禾花雀」)從「瀕危」升為「極危」。這意味著,13年間,這一可愛的黃色小精靈,已從「無危」變成了比大熊貓還珍稀的物種,且很有可能即將從地球上消失。
  • 13年評級從無危變「極危」……
    13年評級從無危變「極危」…… 2017-12-07 22: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馬上評|禾花雀被吃到極危,還有多少生靈要因「壯陽」滅絕?
    馬上評|禾花雀被吃到極危,還有多少生靈要因「壯陽」滅絕?現在,調侃正變為現實:近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更新了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黃胸鵐(俗稱「禾花雀」)從「瀕危」升為「極危」。這意味著,13年間,這一可愛的黃色小精靈,已從「無危」變成了比大熊貓還珍稀的物種,且很有可能即將從地球上消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稱,我國部分地區因食用而過度捕獵,是禾花雀數量銳減的主因。據報導,上世紀90年代,吃禾花雀之風從南方擴散。
  • 只用13年,它們就被中國食客吃到瀕臨滅絕
    12月5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官網宣布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其中,黃胸鵐( 拼音:wú, 俗稱「禾花雀」)的評級從「瀕危」升為「極危」。13年前,黃胸鵐的評級還是「無危」。「極危」,意味著其野生種群面臨即將滅絕的機率非常高。
  • 80餘只世界「極危」鳥類現身孟津溼地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李曼通訊員郭準文圖本報訊日前,黃河溼地孟津管理中心高級工程師馬朝紅,在黃河溼地意外發現80餘只黃胸鵐(wú)。黃胸鵐俗稱「禾花雀」是國家珍稀野生鳥類,目前世界上存活量很少,2017年12月5日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正式列入「極危」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