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官網宣布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其中,黃胸鵐( 拼音:wú, 俗稱「禾花雀」)的評級從「瀕危」升為「極危」。
13年前,黃胸鵐的評級還是「無危」。「極危」,意味著其野生種群面臨即將滅絕的機率非常高。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官網公開的信息稱,在中國,為食用而對黃胸鵐進行的非法誘捕是主要威脅。
13年從「無危」到「極危」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編制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將物種受威脅程度依次分為6個等級,分別為:無危、近危、易危、瀕危、極危、野外滅絕。
根據紅色名錄官網公布的信息,2004年,黃胸鵐由「無危」改為「近危」,2008年為「易危」,2013年為「瀕危」,到本月5日變為「極危」。
「極危」,距離下一級「野外滅絕」只剩一步之遙。
▲黃胸鵐 資料圖(來源:視覺中國)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稱,此次黃胸鵐的升級是因為「觀測顯示,黃胸鵐的全球物種減少速度大大高於此前的預期,這一點在過去11年間尤甚。」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坦言,除了農業活動和棲息地受影響等因素外,黃胸鵐物種數量大幅減少的主因是人類為了食用黃胸鵐而進行的過度捕獵:大量黃胸鵐被用鳥網捕捉後,煮熟並以「麻雀」或「稻鳥」的名義出售。
這種做法以前只限於中國南方的一小部分地區,但現在變得更加普遍和流行。
儘管1997年中國政府禁止了黃胸鵐買賣,但仍有數額巨大的交易在私下進行。
瘋狂的捕殺
黃胸鵐屬小型鳴禽。每年8月開始,它們會從西伯利亞到中國東北的漫長地帶起飛,一路南下遷徙到中國的南方乃至東南亞地區,行程可達4000公裡以上。
漫長遷徙並不順利。很多人會在山裡田間架設鳥網,部分鳥網長達數公裡,一旦黃胸鵐被鳥網掛住就難以逃脫。
這些被抓住的黃胸鵐往往會以另一種方式抵達預定的終點:鳥販們將其催肥悶死後,裝箱運往南方。在那裡,它們會出現在餐桌上,成為人們口中的「天上人參」。
一位曾經參與捕獵黃胸鵐的人士告訴記者,黃胸鵐從10年前一天能抓50多隻,下降到如今兩三天只能抓到一兩隻。捕鳥成風的背後是暴利作祟,為了出售的品相,鳥販們會將捕獲的黃胸鵐活活悶死。
資料顯示,過去幾年破獲的非法販賣、運輸、飼養黃胸鵐案件中,不乏涉及數千乃至數萬隻的案例。
市場價格近年不斷攀升
據悉, 黃胸鵐最貴的時候,收鳥的人要花21元才能收到一隻 ,「一張鳥網的價格也就15元錢,捕到一隻黃胸鵐幾乎就能回本了。從收購到賣到南方,一隻黃胸鵐的價格要翻3倍。」
隨著黃胸鵐保護級別的上升,一盤黃胸鵐的價格也跟著水漲船高。在廣東一些餐廳,只有熟客才能吃到。
一位廣州護鳥志願者告訴記者,黃胸鵐在廣州市場上的價格近幾年不斷攀升,此前一些餐廳甚至會公然叫賣。後來經過幾次打擊行動,很少有餐廳敢把黃胸鵐寫在菜單上,而是改頭換面。
「黃胸鵐又被叫作禾花雀, 一些餐廳就在菜單上用『荷葉』指代它們,一般一隻可以賣到60多元錢,一盤大概12隻。所以你看到一道以『荷葉』為主題的菜要價700多元,就可以判定賣的是黃胸鵐了。 」
民間流傳的「天上人參」
民間流傳著黃胸鵐是「天上人參」,能壯筋骨、通經絡、壯陽補腎,冬季進食能「大補」,這也使它們面臨著滅種的危險。
多名熟悉黃胸鵐的鳥類專家表示:「從清代開始,廣東的文獻中就有將禾花雀作為食物的記錄。但以前人們捕食的數量不大,直到上世紀90年代,食用禾花雀一度成風,很快廣東本地的禾花雀就供不應求了。」
據公開資料顯示,從2000年到2013年,僅媒體報導的查獲捕殺禾花雀的案例就有28宗。最多時,廣州和韶關查獲的數量達到10萬多隻。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朱毅告訴記者,所謂的「天上人參」,只是傳說而已,沒有任何科學依據。黃胸鵐的營養價值與鵪鶉、鴿子差不多。
從食品安全的角度來看,黃胸鵐屬於候鳥,可能與不同地域的鳥類接觸,食用增加了感染不明病毒的風險。
此外,這類野鳥都是通過非法手段捕獲的,其捕獲手段不排除使用毒餌。此前就有人類食用用毒餌捕獲的野鳥後中毒的案例。
「 食用來歷不明的野鳥,徒增食品安全風險,不可取。 」
那些被人類「迫害」到瀕臨滅絕的動物
穿山甲
穿山甲,主要分布於中國雲南、廣西等地,由於穿山甲鱗片具有藥用價值,一直以來遭到大肆捕殺,現已瀕臨滅絕。
海南長臂猿
海南長臂猿,僅生存在海南霸王嶺原始熱帶雨林中,由於捕殺和生態破壞等因素,一度瀕臨滅絕。
普氏野馬
普氏野馬,是世界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馬,目前全球僅存一千多匹。由於過度獵捕、畜牧業迅速發展等人類活動對其棲息地的破壞,普氏野馬種群數量逐漸減少並瀕臨滅絕。
蘇眉魚
蘇眉魚,中文學名為波紋唇魚,在中國主要分布於南海諸島及臺灣附近海域。由於其肉質鮮美而遭到過度捕撈,短短幾年時間,野生蘇眉魚已成瀕臨絕種。世界自然基金會將其列為10種瀕臨滅絕的生物。
而這些,還僅僅是冰山一角……
在物種資源豐富的長江,曾有「千斤臘子(中華鱘)萬斤象(白鱘)、黃排(胭脂魚)大了不像樣」的說法。
現如今,白鱘已經多年難覓蹤跡,白鰭豚被宣布功能性滅絕,以中華鱘、江豚為代表的長江旗艦物種,受環境汙染、濫捕濫撈、航運發展等因素影響,種群數量正逐年大幅度減少,瀕臨滅絕。
據法新社報導,2016年出爐的世界第一份野生動物評估報告稱,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大約300種野生哺乳動物,因為人類對「野味」的喜愛,正逐漸瀕臨滅絕。
中國是美食大國,很多食材都能成為餐桌上的美味佳餚。
近年來,每當哪個國家出現物種入侵危機,諸如美國的亞洲鯉魚、丹麥的太平洋生蠔等泛濫成災,網上就會掀起「中國人組團去吃」的段子,甚至揚言「要將其吃到滅絕」。
雖然只是網絡段子,卻也能說明中國「吃貨」的戰鬥力。 但是,會吃並不意味著任何物種都是可以食用的。 就如一段公益廣告中所說:
作為一名父親, 我希望我們的孩子不只是從圖片中看到犀牛; 我希望我們的孩子有機會與鯊魚遊泳,而不是食用魚翅羹; 我希望我的孩子有機會在野外看到大象…… 保護野生動物,已成為全人類的使命和責任,這不僅僅需要法律的支持,更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關注。 拒絕購買和食用野生動物,讓它們回歸於自然,便是我們對它們最好的保護。
每經編輯 趙雲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id:cns2012)
綜合北京青年報 記者:屈暢、央視新聞等
其他用 戶正在看
1、 可怕!野蠻施工擊穿深圳地鐵隧道,樁頭撞上高速行駛的列車…
2、 阿里18年轉型80次,騰訊內部3隊競爭,還有1件事,馬雲馬化騰都在講
3、湯臣一品豪宅「白菜價」起拍5014萬!幕後主人曾涉案400億
4、年銷量超300億,進口佔了7成,外國紙尿褲更適合中國寶寶的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