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傑地靈的漳州
自古以來便人才輩出
到現在漳州的許多角落
都有當年的風流名士留下的痕跡
但你真的了解他們嗎
今天就跟著小編一起來走進真實的漳州名人們
★ 林語堂 ★
每當想到這位赫赫有名的大文豪是咱漳州人,
小編就覺得特別自豪哇!
記得當年小編在讀林語堂的代表作《京華煙雲》的時候,為主人公姚木蘭的人格魅力所讚嘆,但總覺得小說的字裡行間透露著些許西洋「腔調」。後來,仔細看了書的封面才懂了▽
原來這本小說是翻譯過來的!也就是說,林語堂的原著其實是英文版。
其實,林語堂長期在英美留學,獲得過英語專業語言學學位。他的英文造詣非常高,詞彙量大得驚人,這部英文版《京華煙雲》甚至獲得過諾貝爾獎的提名。此外,林語堂作品中有很多部也都是從英文翻譯過來的,比如《蘇東坡傳》、《生活的藝術》、《吾國與吾民》。
小編只想說,真是不明覺厲啊!
★ 沈錫純 ★
看到這個名字大家可能有點陌生,沈錫純是咱們漳州詔安人,民國時期國內很有名的畫家。
眾所周知,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在國畫界享有盛名。但其實,與之齊名的,還有沈錫純的虎。
沈錫純工寫實,擅半工寫、大寫意,長花鳥、草蟲、兼及山水、人物,尤以畫「活虎」見長而蜚聲藝壇,被稱為一代畫虎大師。1947年被載入民國時期《中國美術年鑑》並與齊白石、徐悲鴻、潘天壽、張大千同居著名國畫家一列。
★ 許地山 ★
多年前,許地山在漳州的故居被違規拆除,蕩然無存,令這位風格獨特的大作家更快地淡出了漳州人的視線。但其實,在漳州還能找到許多處許地山的痕跡。
龍師附小
許地山曾經在漳州教書,當時的學校就是如今龍師附小的前身,省立第二師範學校,許地山擔任該校主理(即校長)。《落花生》這篇著名的散文就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
漳州第二職業中專學校
當年,這所學校名叫華英中學。現在雖然學校改名了,但為了紀念許地山,學校將其中的一幢教學樓起名為華英樓。
★ 黃道周 ★
眾所周知,黃道周是著名的文學家、畫家、儒學家,還是明代最有創造性的書法家之一。他的書畫作品為人津津樂道,連乾隆皇帝都賞識。
除此之外,他還有另一重身份,那就是抗清志士。
崇禎十四年,河南已被李自成農民軍攻佔,關外大明領土也皆被清軍佔領,黃道周見朝廷昏庸無道,國運已盡,遂告病辭官,回到老家福建漳浦。
當清軍入關,在全國進行殘酷的武力徵服之時,黃道周毫不畏懼地加入抗清鬥爭的最前線,同時入任南京弘光政權的禮部尚書。弘光政權被滅之後,黃道周又聯合福建軍閥鄭芝龍(鄭成功之父)共擁唐王建立隆武政權,並出任首輔。但在此時,鄭芝龍卻密謀降清,屯兵不戰。黃道周沒有退縮,他以忠義之情激憤大眾,招募八千「扁擔兵」揮師北上抗清。經過多次英勇奮戰,「扁擔兵」最終難抵強大的清軍,戰敗於江西,黃道周也被清軍俘獲,誓死不降,從容赴刑,遇害於南京。
★ 潘振承 ★
十八世紀的世界首富竟然是漳州人,你們造嗎?
潘振承(1714~l788年,「承」一作成),字遜賢,福建龍溪人(今漳州臺商投資區角美鎮白礁村潘厝人)。潘振承早年家貧,習商賈。青年自閩入粵,從事海外貿易。由於誠信經營、眼界開闊、經營有方、敢為人先,積累了雄厚的財富足可敵國,被《法國雜誌》評為十八世紀「世界首富」。
(位於廣州海珠區的潘氏大院)
★ 吳夲 ★
大家都知道白礁慈濟宮和青礁慈濟宮,也知道保生大帝,那你知道保生大帝的原型是誰嗎?
吳夲又稱大道公,吳真人,(公元979—1036年),字華基,北宋福建路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今屬漳州臺商投資區白礁村)。曾任宋代首席御醫,後懸壺濟世,醫德高尚,深受人們敬仰。去世後被朝廷追封為大道真人、保生大帝。保生大帝是福建省歷史悠久的漢族民間信仰。
★ 藍鼎元 ★
古代的漳州,曾經也有一位如神探狄仁傑般的斷案高手,他就是藍鼎元。
「籌臺宗匠」藍鼎元 (一六八零至一七三三),字玉霖,號鹿洲,漳浦縣赤嶺人。清代知名學者和經世之材,是一位對臺灣歷史有很大影響的官吏。
藍鼎元的審案紀實《藍公案》當時無人不知,更為人稱道的是他的一件傳奇故事——「夜招冤魂」破大案。
這一年八九月間,潮陽縣大旱,有姓江和姓羅的兩家在楊姓人家引水灌田的日期,用吊杆汲水灌田。楊家人上去阻攔,雙方大打出手,一個叫楊仙友的人在混亂中被殺。
這種刀棍齊下的「群毆」殺人,很難查出誰是造成致命傷亡的正兇。藍鼎元使出了「夜招冤魂」大招斷了這個案件。
首先,藍鼎元在城隍廟的正殿裡坐定,讓江羅兩家的犯罪嫌疑人齊齊跪好,然後對著天空呼喚楊仙友的鬼魂上堂審訊,裝模作樣說了幾句話之後,突然對著殿上跪著的眾人說:「楊仙友的鬼魂就在這裡,要與你們對質,你們現在都抬起頭仔細看,那個懸在半空中,身穿被鮮血染紅的衣服,用雙手捧著一顆心的人就是他!」
眾人有的抬頭觀看,有的斜著眼偷看,只有羅明珠、江子千和江立清三個人,低著頭不敢看。情況就這樣搞清楚了:剛才沒有抬頭看冤魂的三個人,兩個是殺人的實施者,一個是罪案的幕後指使者。這件公案當時在民間流傳甚廣。
小編覺得漳州真的是人才輩出
除了這些名人
還有好幾位歷史上的名人
他們雖然不是漳州人
但曾經為漳州做出過很大的貢獻
☟
★ 朱熹 ★
宋代理學家朱熹(1130-1200年),於紹熙元年(1190年)在漳州任知州。
朱熹對漳州的社會改革頗有建樹,故漳州州署又有「紫陽古署」之稱。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知府魏荔彤為紀念朱熹治漳功績,遂改建府衙後樓,並將其命名為仰文樓,此後仰文樓成為漳州文人、墨客的主要活動場所。解放後,仰文樓曾作為文化館、圖書館使用,如今仰文樓作為展示漳州經濟文化建設的一個窗口,經常舉辦各種展覽活動。
★ 蕭國梁 ★
在市區九龍城小區內,有一處很大蕭狀元墓。盆友們可能會以為蕭狀元是漳州歷史上的狀元,其實蕭狀元是福州人,但是他與漳州有不解之緣哦。
蕭國梁,閩(今福建閩侯)人,一說為永福(今福建永泰)人,字挺之。生卒年不詳。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丙戌科狀元。
中狀元後,他曾任漳州郡守等官職,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受百姓愛戴,最後卒於任上。逝後祀鄉賢祠。
★ 陳炯明 ★
民國時期援閩粵軍總司令陳炯明真的是漳州人不能忘記的一位歷史名人。
1918年起,陳炯明在漳州駐紮兩年,建立聞名的閩南護法區,為漳州現代史添上光輝的一頁。當時的美國駐廈門領事凱利頓看來,陳炯明統治下的閩南二十六縣,堪稱「模範小中國」。
當時的漳州到處可見到建設的顯象……道路拓寬,新屋不少;街道清潔,治安良好。還有幾大市政工程:公園、公共菜市場、屠宰場、河堤、漳廈公路……1920年,在遊歷漳州之後,一小群北大的學生以無比激動的語氣,宣稱他們看到了一個「閩南的俄羅斯」。
為了培養建設人才,進行實業救國和科學救國,他通令各縣選派優秀學生公費出國學習機電、工程、化學、礦業、紡織等專業。全區先後派出兩批男女學生八十三人出國留學,此舉被稱為教育界的盛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