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 第2頁: 第3頁:
利豐100多年來,一直在亞洲貿易中扮演重要角色。資料圖片【香港這十年】利豐:從百年掮客到企業偶像
「利豐有個很厲害的武器,就是它的『三年計劃』。」馮邦彥解釋道,利豐的戰略規劃不是以現有資源為基礎,研究三年後自己發展到哪裡;而是從宏觀上研究三年後的世界將變成怎樣,那個世界中最需要什麼樣的企業,然後再倒推回自己今天該做什麼。
1990年代中期,利豐已經能夠根據客戶需求,從全球安排從設計、採購到生產、物流等全部流程。
以供應鏈管理的典範利豐為鏡,不僅可以看到香港整體經濟的大轉型,更可以看到「中國製造」擺脫「賣硬苦力」命運的路徑。
貝恩資本董事總經理竺稼最近有些吃驚——對於這位曾成功運作中國建設銀行上市的資深投行人士來說,能夠讓他感到意外的生意已經不太多了。
「最近我們在美國收購了幾家零售企業,發現他們長期合作對象居然同是來自香港的供應商——利豐集團。」竺稼表示,利豐集團所從事的供應鏈管理業務,無論在香港還是國際經濟中,都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利豐集團2006年整體營業額高達680億港元,合作夥伴包括遍布全球的7500家供應商和300家跨國企業,每年從中國內地採購的產品總額達60億美元。它的合作客戶既包括可口可樂、迪士尼這樣的全球頂尖品牌,也包括沃爾瑪這樣的跨國零售巨頭。
這家擁有1萬名員工的跨國企業背後,有150萬人在全球各地為其工作和服務,「利豐就像交響樂團的指揮,他本身可能不擅長各種樂器的演奏,但具有把所有演奏者組織起來演奏出最動聽樂曲的能力。」利豐發展(中國)有限公司研究經理錢慧敏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採訪時,這樣形容道。
更加令人意外的是,這家被視為深具「歐美企業」特徵、且四次入選哈佛管理案例的現代化企業,其根基竟發源於100年前廣州的一家傳統商行——1906年,馮柏燎與李道明創辦利豐公司,公司名稱即源於兩人姓氏的諧音。
今天利豐集團的掌舵者,正是馮柏燎的孫輩:馮國經、馮國倫兄弟。
在以香港經濟研究知名的馮邦彥教授看來,利豐集團從「百年老店」到「現代企業典範」的轉型,不僅反映了香港整體經濟結構的轉型,香港與內地日趨密切的經貿關係,而且就像萬花筒一樣,折射出了中國企業所面臨的種種挑戰與機遇。
「百年老店」艱難轉型
1970年代中期以後,以馮國經、馮國倫為代表的第三代管理層開始意識到作為傳統貿易商的利豐,正面臨著雙重挑戰:中介角色被淘汰和公司管理體制落後。1984年,馮國經下了一個「華人家族罕有的決定」,將利豐公開上市。
上市之後,利豐開始從單純的「貿易商」轉型,為客戶提供從管理流程到設計理念的一系列增值服務,逐漸奠定了利豐在香港貿易界的領導地位。與此同時,在香港企業界國際化、多元化發展潮流的影響下,利豐集團開始了多元化擴張。到1980年代後期,利豐的業務已經從進出口貿易擴展到製造業、地產、倉儲、航運及財務、保險等領域,被與多元化著稱的英資怡和集團相提並論,號稱「小怡和」。
然而多元化的業務並沒有給利豐帶來理想的收益,加上上市後家族股權的分散使得管理權分散,傳統華資家族企業的弊病日顯,馮國經兄弟在經過艱苦的談判後終於全部收購了其他家族成員股份,以「管理層收購」的方式將利豐退市,重組公司的管理及業務模式。
1992年,利豐集團將旗下貿易業務重組上市,此時的利豐集團已經成為一個專注於以進出口貿易為核心的供應鏈管理者,1994年利豐貿易營業額達61.25億港元,成為亞太地區首屈一指的出口貿易公司。
從1995年開始,利豐進入高速擴張期。在短短五年時間裡,連續收購英之傑、太古貿易、Colby等與自己齊名的強勁競爭對手,一舉躍居全球最大的採購貿易集團。
與此同時,利豐積極拓展美國之外的國際市場,以戰略合作、收購兼併等方式開拓歐洲和日本市場。
與國際市場上的縱橫馳騁相比,利豐在內地市場的拓展上卻面臨著重重阻力:據不完全統計,利豐自1980年代以來,在國內的直接投資項目達二十多個,投資金額超過5000萬美元。其中最重要的投資項目是廣州番禺的利聯倉行和廣東鶴山利豐食品城。
利聯倉行自1993年開始投資,其間經過多次調整方案,到1998年由於未取得中央政府相關批文,已投入近10億元人民幣的項目被迫中途停止;預計投資5億至6億元的鶴山食品城,由於受到亞洲金融風暴和國內宏觀經濟調控的影響,招商效果並不理想,發展計劃逐漸停頓。
(責任編輯:劉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