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山縣塔峰鎮五裡坪村,近期發現的東漢紀年磚室墓。組圖/受訪者提供
出土的器物。
出土的東漢紀年磚。
今年7月,湖南省永州市藍山縣在建設幼兒園時發現古墓,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人員對此進行了考古調查與鑽探,共發現古墓30餘座,隨即對其進行搶救性發掘。
11月3日,記者從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目前共搶救發掘漢唐時期墓葬28座,其中土坑墓10座,磚室墓18座。其中,在磚室墓中有8座為紀年磚室墓。
出土器物數量較少,以陶器為主
此次發現的古墓與五裡坪古墓群中心區相距800米,位於塔峰鎮五裡坪村五裡小學東北300米的一處低矮山崗上,已發掘的紀年磚室墓主要位於山崗東西兩側,其中的紀年磚分別發現了「永元七年八月造工」「永康元年作」「永平十六年造」「喜平三年」「喜平元年作氏」「元嘉元年」「建和元年」「永康元年作」「熹平三年八月作」等字樣。
考古專家表示,墓葬中發現的銘文磚在墓內分布無規律,紀年銘文在條形磚和楔形磚上都有發現,銘文均為模印、陽文、隸書,字或正或反。字體大小不一,字體較小的紀年文字多與紋飾一起位於磚的一個側面,字體較大的紀年文字單獨位於磚的一個側面。所發現的紀年磚多數位於墓室,在甬道和封門也有零星發現。
就五裡坪古墓群整體來看,此次發現的紀年磚室墓在墓群內分布無明顯規律,均為帶斜坡墓道的單室磚墓,由墓道、封門、甬道和墓室組成。甬道、墓室壁均用條形磚平鋪順砌而成。甬道一般高出墓底近30釐米,墓底底磚均為單層磚,鋪設方式多樣。墓底無排水溝,但中部高四周略低,以便排水。
根據墓道的位置不同,紀年磚室墓又可進一步分為「凸」字形和「刀」形兩種。墓葬出土器物數量較少,除其中一座因盜擾無遺物出土外,其餘墓葬出土器物數量在2~24件(套)之間,基本以陶器為主,另有少量鐵器、青銅器。陶器基本為泥質硬陶,有少許泥質軟陶,多灰陶或灰褐陶,有少許紅褐、黃褐陶。器類以罐、釜、缽為主,有少量模型明器,如陶屋、雞、狗、豬、鴨。墓葬隨葬鐵器、銅器數量很少,且保存較差。鐵器主要是鐵刀和削刀,銅器主要為銅鏡,還有少量銅錢、青銅短劍等。
從東漢早期凸形墓到東漢晚期刀形墓
專家認為,紀年磚室墓的墓葬結構、形制和隨葬陶器具有比較明顯的漢代特徵。具體而言,紀念文字「永平十六年」是漢明帝在位期間使用年號,為公元73年。「永元七年」是漢和帝在位期間使用年號,為公元95年。「建和元年」、「元嘉元年」是漢桓帝在位期間使用年號,分別為公元147年和151年。「永康元年」是漢桓帝在位期間使用年號,為公元167年。「喜平元年」「喜平三年」中的「喜」字通「熹」字,其與「熹平三年」均為漢靈帝在位期間使用的年號,分別為公元172年和174年。年代跨度從東漢早期到東漢晚期。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東漢早中期磚室墓基本為『凸』字形墓葬,其形制在東漢晚期還在沿用,而東漢晚期開始出現『刀』形墓。」專家表示,此次發現的墓葬之中,其中兩座還出現了使用兩個和三個不同年號的紀年磚,這些年號之間跨度有7年。「這種現象的出現一來與當時墓主的經濟實力相關,可能限於財力,只能多年積累分批購買。二來說明南平故城東漢晚期居民仍遵循『事死如事生』的埋葬習俗,在生前重視墓葬的修造,以致需用較長時間來準備。」
專家認為,在藍山五裡坪臨近地區,諸如湘江中上遊地區的耒陽市、資興舊市以及珠江流域的廣州地區都發掘過大量的東漢墓,但是所發現的紀年磚室墓很稀少。因缺少明確而連續的紀年墓,一直以來都難以區分出東漢中晚期墓葬之間的差異。五裡坪新發現的八座紀年磚室墓年代從東漢早期延續至東漢晚期,不僅為五裡坪古墓群分期斷代提供了直接證據,也對湘南地區乃至嶺南地區東漢墓葬的分期研究具有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