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周文王「一石定中原」開始,河南就成了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在漫長的歲月中,這片土地下也埋藏了歷代王侯的「奇珍異寶」;去過河南博物館的朋友或許知道,這裡的鎮館之寶名字叫「雲紋銅禁」。或許在很多朋友看來,這僅是一件先秦青銅器,殊不知它還是「禁止出國境展覽」的國寶;更令人驚訝的是,雲紋銅禁出土時竟然是兩麻袋的「銅渣」,今天的樣子是修復專家「拼湊」出來的。
說這話還得回到河南南陽淅川縣「丹江口水庫」,1977年,南陽附近發生了罕見的三年大旱,水庫水位急劇下降,導致某些區域河床都露了出來。令人驚奇的是,水位下降還露出了河底的一座土丘,當地稱為「龍山」;有聰明的朋友或許已經猜到了,但凡與「龍」有關的地方,多與古代天子有關,「龍山」也不例外,傳說這座土丘是古代某位帝王陵寢。話雖這麼說,但「龍山」埋葬的究竟是誰,又屬於哪個年代,這些信息早已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在修築丹江口水庫時,「龍山」也被淹沒在水底,這一淹就是二十多年,如今再次出現倒成了孩子的遊樂場。
這天又有幾個孩子在土丘上追逐玩耍,誰成想居然發生了地面塌陷,幾個孩子嚇得跑回家找大人幫忙,這一消息也驚動了考古部門;其實這點不奇怪,如果「龍山」是實心的,就不該發生地面塌陷,如今證明是空心的,那就很可能印證「龍山是古墓」的千古傳言。簡單的說,考古隊趁水位較低,對龍山展開了全面勘測,結果不僅發現塌陷處是座古墓,在其附近居然還隱藏著數十座大大小小的墓葬;但遺憾的是,由於上遊降雨,水庫水位再次漲了起來,考古隊只能暫時放棄發掘,但可沒有忘記這裡。
此後,隨著水位的五漲五落,考古隊前後經歷一年多的時間進入龍山發掘,又數次掩埋以防止水淹古墓;不管怎麼說,龍山古墓終於發掘完畢,考古隊經歷的艱辛自不必說。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這次考古發掘收穫頗豐,共出土各類文物萬餘件,古墓年代也基本確定,居然是距今2500年前,曾問鼎中原的「楚國」貴族墓葬;其中的金銀玉器、兵器、青銅器等珍貴文物數以千計,但這裡要說的卻是考古專家從古墓裡拎出的兩個麻袋,裡面裝著十幾大塊和數不清的「銅渣」零件。說到這或有朋友猜測「這是清理古墓,需要丟棄的垃圾嗎?」
結果卻恰恰相反,考古專家並沒有將這兩麻袋「銅渣」丟棄,而是拿回博物館,直接交給了文物修復專家;修復專家看到這些東西後也嚇了一條,把這些碎成「渣渣」的東西拿給自己,是要修復嗎?想到這,修復專家不禁有些生氣,理由其實很簡單,所謂的「文物修復」其實就是修修補補,在文物大體原型的基礎上,將一些殘缺零件填補上即可;可如今這兩麻袋「銅渣」,別說修了,就是原型什麼樣都看不出來,讓自己「修復」出一件2500年前的青銅器,這幾乎等於「憑空再造」一件文物了。
據修復專家回憶「當時的文物原型就是個殘破不堪的『光板』銅案,長方形的,其中一個邊兒上還塌陷了大半拉子;整個案子裂為七八塊,就像經歷了一場大地震」。公正的說,如果僅「光板」銅案,尚有修復的希望,關鍵是「與銅案同時出土的,還有難以計數的彎彎曲曲的銅梗」,而這些「銅梗」又不是同一造型,究竟裝回到哪裡,該怎麼裝,這些在當時完全摸不著頭腦。當然,考古專家並不是故意出難題,而是這堆銅渣實在太珍貴了,經專家聯合鑑定,這應該是一件僅出現於史書的「酒禁」;更難得的是,其製作工藝很可能是傳說中的「失蠟法」,其重要意義自不必說,因此這才拿來「為難」文物修復專家。
這裡稍作說明,所謂「酒禁」是一種先秦時代的青銅器,史載起源於商滅周興,周代統治者認為夏、商兩代之所以會滅亡,其主要原因就是「酒」,因此西周曾頒布「禁酒令」,規定只有祭祀時才能飲酒;當然,這堆「銅渣」的年代是春秋時期,但嚴格來說仍隸屬「東周」,專家推測,春秋時雖然已經可以自由喝酒,但表面上依然奉行「西周」的禁酒令,如今發現的這件殘缺文物,或許就是提醒世人不要貪杯的「青銅酒禁」,其本身又相當於一個放置酒杯的桌子。
簡要的說,河南博物院高級技師王長青,帶著他的幾位徒弟「臨危受命」,在沒有見過文物原型的情況下,硬是將這些「銅渣」一個一個對比著找出原來的位置;說起來很容易,但「兩麻袋」的零件,這麼一點點的對比拼接,其「工程浩大」的程度還是能想像的出來; 還不止這些,之後專家弄清全部結構和鑄造方法,又先後採用整形、加固、雕制石膏樣版、補缺配件、鏨花、大焊、鑄接、粘接、著色、作鏽等多種修複方法,歷經4年時間,終於完成了這件「幾乎不可能完成」的文物修復任務。
大體來說,修復後的「銅禁」由禁體、12條龍形附獸、12條虎形座獸三部分組成。在銅禁不足5釐米厚度中又有五層結構:第五層由特粗直銅梗組成口字型、第四層細銅梗,一端附著在第五層口字型銅梗上,平伸後彎曲向上或向上分叉後支撐第三層銅梗、第三層銅梗為較細直梗、第二層立於第三層銅梗上,是逐漸變細的小圓立柱或下面分叉的人字形立柱;這四層銅梗穿插連接,形成一個長方形的框架,支撐著雲紋圖案,起到穩定及承重作用,第一層也是最外一層「雲紋」,大多由C形、變形人字紋、X形紋組成,它們互相交錯卻又互不交叉,形成了透雕的雲紋平面。
這麼說或許「枯燥無味」了,整體來看,原來的兩麻袋渣渣,如今變成了青銅器上的朵朵「雲彩」;銅禁四周又攀附12隻怪獸,有序排列,曲腰卷尾,探首吐舌,呈「群龍拱衛」造型;禁體下又蹲伏著12隻虎形異獸,張口吐舌,好似不堪重負,又似氣喘籲籲,更加烘託出了「銅禁」的莊嚴與神聖。尤其是24隻「怪獸」,像虎又似龍,再加朵朵「祥雲」襯託,將整個銅禁裝點得恰似騰雲駕霧,似夢如幻;正因為青銅器以「祥雲」為主,因此專家一致將其命名為「雲紋銅禁」。
還要說明一點,「雲紋銅禁」的橫空出世震驚考古界,誰能想到一堆「渣渣」居然會被修復到這種美輪美奐的地步,在充分體現修復專家功力的同時,也證明了2500年前古人的超凡智慧;因此「雲紋銅禁」剛剛修復完成便代表國家遠赴海外展覽,並再次引起轟動,可載譽歸來時卻被攔在了北京。理由很簡單,就因為「雲紋銅禁」的歷史意義和複雜的鑄造工藝,北京的專家說:這麼珍貴的東西一定要留在首都,但河南專家卻犯了難。
河南專家說「『雲紋銅禁』價值是很大,一位年邁抱病的老師傅,帶著4位徒弟,沒日沒夜費4年時間,花了河南4萬元,修復好之後,別說河南人,就是河南博物院很多人都還沒有見過它,如果就這樣留在北京,恐怕不只是我受不了,將近一個億的河南人都受不了。」這話說得軟中帶硬,當然也是事實,無奈北京的專家只好放行,「雲紋銅禁」再次回到河南;說到這或有朋友會說「至於那麼麻煩嗎,原件留在北京,再複製一件給河南不就完了嗎?」
這種理論上這是可行的,但事實卻完全不可能。或許有朋友會想到如今火爆的「3D列印」,其實專家也曾有這樣的想法,但經過掃描後發現,電腦居然不能完全掃描出銅禁的整體構成圖,原因是文物結構太過複雜,僅無數「雲彩」的掃描就難以完成;沒有構成圖,想「複製」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這也是以後數十年都無人敢於嘗試的主要原因;這裡還有個關鍵點,2500年前的古代,論科技不可能與今天相提並論,現在都做不出的東西,古人又是怎麼做出來的呢?
或許正是這個原因,雲紋銅禁也被國家認定為「不可複製的」、「禁止出國(境)展覽」的國寶級文物;如今就陳列在河南博物館內,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