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高度敏感的生物雜交嗅覺傳感器

2021-01-17 科技報告與資訊

敏銳的嗅覺是許多生物共有的強大能力,很難通過人工手段進行複製。現在,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將生物學和工程學的元素結合起來,開發了所謂的生物雜交組件,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傳感器可以有效檢測氣態的氣味。研究人員希望將這一概念完善,然後用於醫療診斷和危險物質的檢測中。

研究人員將昆蟲的一組嗅覺受體移植到一個裝置中,將某些氣味傳給受體,同時讀取受體對這些氣味的反應。對來自嗅覺受體的電信號進行分析,就能知道是什麼分子觸發了這些信號。這種方法產生了很高的靈敏度,並且由於受體在脂質雙層內物理結合的方式而成為可能。在之前的實驗中,這樣的方法限制了氣味傳遞到受體的方式,但該團隊也為這個問題開發了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

受體會對液滴中的分子作出反應,因此主要挑戰之一是製造一種裝置,將空氣中的分子傳遞到這些液滴中,研究人員設計並製造了液滴通過的下方的微縫,以迫使這種分子的交換。通過將氣體引入微縫中,能夠增加氣體和液滴之間的接觸概率,並將目標分子有效地轉移到液體中。

通過這套系統,研究人員能夠在測試對象的呼吸中檢測到化學物質辛烯醇的痕跡,辛烯醇又稱蘑菇醇,它能吸引蚊子。不僅如此,VOC傳感器可以檢測到十億分之一的濃度。這雖然比狗鼻子的靈敏度低了一千倍,但仍是一項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並激勵著團隊不斷創新。

論文標題為《Highly sensitive VOC detectors using insect olfactory receptors reconstituted into lipid bilayers》,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

相關焦點

  • 生物傳感器的原理、種類及其應用
    一、生物傳感器研究起源   20世紀的60年代, Updike和 Hicks把葡萄糖氧化酶 (GOD)固定化膜和氧電極組裝在一起,首先製成了第一種生物傳感器,即葡萄糖酶電極。到 80年代生物傳感器研究領域已基本形成。
  • NTU研究人員模仿哺乳動物的嗅覺系統,發明人工「電子鼻」
    前言:人類對於嗅覺的研究也從最早的化學分析方法逐漸發展成儀器分析方法,尤其是採用了仿生技術的機器嗅覺時代的到來,對氣體的識別能力越來越強,識別率也逐漸得到穩步提升。作者 | 方文萬分靈敏的「電子鼻」很大一部分模擬電子產品都與現實世界的傳感器及訊號處理密切相關。在所有的感官功能中,氣味識別是AI最不擅長的一個,但如果從突破這個關鍵點,將可以為設計更高效、穩定的機器智能提供重要靈感。仿生嗅覺系統可以分辨和識別成千上萬種不同的氣味分子,具有很好的靈敏度和特異性。
  • 研究人員開發出檢測空氣中SARS-CoV-2的高靈敏度系統
    瓦倫西亞理工大學(UPV)與瓦倫西亞大學(UV)的研究人員合作,在高靈敏度質量生物傳感器的基礎上開發了一個新系統,該系統可連續監測信號,直接檢測環境氣溶膠中的SARS-CoV-2。該裝置目前處於原型階段,可以評估空氣的質量,還可以在家庭、教室、餐廳、電影院或交通工具等內部空間及早發現病毒。
  • 新神經算法晶片有了「嗅覺」
    英國《自然·機器智能》雜誌16日發表的一項人工智慧研究,英特爾神經形態計算實驗室以及康奈爾大學的聯合團隊報告稱,他們實現了一種設計用來模擬生物嗅覺的神經算法。這項成果意味著一種強大方法的出現,在此基礎上,未來可開發出超越當前人工智慧趨勢的新算法。
  • 傳感器突破:廉價打造超級敏感的電子肌膚
    以色列理工學院的一組科學家們近日採用微小的黃金顆粒研製出一種新型柔性傳感器他們表示這種電子肌膚將比現有技術敏感10倍以上。那麼這種肌膚能做什麼呢?跟以往的傳感器相比,新型傳感器敏感度大增的原因是它能夠同時感知3種環境數據。現有的電子肌膚基本上只能感知觸覺——也就是壓力,而這組科學家的技術成果能像真膚一樣同時感知觸覺、溼度和溫度。此次研究的負責人Hossam Haick表示這種新型的電子肌膚會比現有的同類技術敏感10倍以上。
  • 受跳蛛啟發,哈佛大學開發緊湊高效的深度傳感器
    來源:映維網 作者 吳羽樺跳蛛進化出了一種有效的深度感知系統,這使得它們能夠精確地突擊毫無戒心的獵物。生物進化是一個令人沉醉的領域,而這方面的研究同時啟發了一系列的科技進步。以跳蛛為例,儘管大腦細小,但其依然具備令人印象深刻的深度感知能力,這使得它們能夠精確地突擊毫無戒心的獵物。
  • 模擬生物嗅覺的神經算法,能讓電腦晶片識彆氣味
    受哺乳動物嗅覺系統的啟發,美國英特爾神經形態計算實驗室的 Nabil Imam 和美國康奈爾大學心理系計算生理實驗室的 Thomas Cleland 在最新一期《自然-機器智能》發表了一篇論文,該論文報告了一種設計用來模擬生物嗅覺的神經算法,這項成果或有助於未來在應用程式中,訓練人工鼻子在存在未知背景氣味的情景下,識別特定氣味。
  • 英特爾開發出神經形態晶片,能模仿動物嗅覺,識別特定氣味
    英特爾公司稱開發出一種能探測炸彈、毒品甚至疾病的新晶片,這款名為Loihi的神經形態測試晶片通過模擬大腦運轉的算法來識別特定氣味。周一,英特爾的科學家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提出一種新的神經形態晶片設計,模仿哺乳動物嗅覺系統所特有的嗅球的結構和功能。
  • 紙基電化學傳感器:5分鐘內測出新冠病毒
    據《每日科學》雜誌7日最新消息,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格蘭傑工程學院生物工程研究生瑪哈·阿拉菲夫所在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快速、超靈敏的檢測方法,使用一種紙基電化學傳感器,可在5分鐘內檢測出病毒的存在。  利用類石墨烯二維納米材料製造生物傳感器主要優點是靈敏度高、生產成本低、檢測周期快。
  • 哈佛大學研發可嵌入紡織品和軟機器人的智能傳感器
    哈佛大學約翰·保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和威斯生物啟發工程學院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超靈敏,彈性極強的應變傳感器,該傳感器可以嵌入紡織品和軟機器人系統中。  這項研究發表在《 自然》上。  SEAS和Wyss研究所材料科學與機械工程研究助理,論文的第一作者Oluwaseun Araromi說:「當前的軟應變儀確實很敏感,但也很脆弱。」
  • 靜電敏感器件,靜電敏感器件是什麼意思
    拓寬開發領域 目前,全行業研究開發領域由單一的品種擴展到有光敏、熱敏、力敏、電壓敏、磁敏、氣敏、溼敏、聲敏、射線敏、離子敏、生物敏以及各種傳感器、變送器、二次儀表等多種類、多形式,與國外研製領域相當。 通過"七五""八五"《傳感器技術研究》國家重點科技攻關,形成了近40個院校、研究所的科技攻關骨幹隊伍。"七五"研究開發基型品種76個,共計取得了103項科研成果;"八五"又新增基型品種100多個。
  • 科學家受蜘蛛盅毛啟發開發出傳感器
    而現實世界中蜘蛛的步足上有細長的、敏感的盅毛,可以幫助它們避開掠食者或捕食獵物。現在,普渡大學的工程師受此啟發開發出了一種新的傳感器,可用於自動駕駛汽車或無人機。在自然界中,像那些蜘蛛盅毛一樣的「機械傳感器」被完美地調整為僅關注蜘蛛生存所需的數據。
  • 心理所開發中國人群嗅覺識別測驗
    較之閾限和分辨,嗅覺識別需要高級嗅覺加工階段的參與,對帕金森、阿爾茲海默病等疾病更為敏感,具有更高的臨床價值。但是,對氣味的識別依賴於個體的經驗,天然帶有文化烙印。  為了填補這一空白,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人類嗅覺實驗室開發了基於中國人群的嗅覺識別測驗(CSIT, Chinese Smell Identification Test)。它包含40種中國人群熟悉的氣味項目,半年重測信度為0.92,與UPSIT持平,高於國際上其他的嗅覺識別測驗,效標關聯效度優秀,對嗅覺功能的年齡和性別差異敏感。
  • 有「嗅覺」的電腦:英特爾神經擬態晶片能嗅出危險化學品氣味
    英特爾研究院與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自然-機器智能》(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雜誌上聯合發表的一篇論文,展示了英特爾神經擬態研究晶片Loihi在存在明顯噪聲和遮蓋的情況下學習和識別危險化學品的能力。
  • 擁有「嗅覺」 的新神經算法晶片
    前言: 人類除視覺、聽覺之外,在嗅覺研究上有新突破,帶來新想像空間和應用空間,人類對大腦的認知以及類腦晶片、AI晶片又跨上新臺階,未來的晶片發展之路又有可能另闢蹊徑。Loihi幹擾環境下可嗅出10種有害物質而此次在英特爾「Loihi」神經形態系統上,描述了一種基於哺乳動物嗅覺系統的神經算法,可以學習並鑑別氣味樣本。通過測量動物聞到氣味時的腦電波活動,然後Intel根據這些電路圖與電脈衝,導出一套算法,並將其配置在神經擬態晶片上。
  • 蝗蟲可通過嗅覺辨別爆炸物
    據外媒報導稱,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研究人員表示,已掌握利用蝗蟲嗅覺系統辨別爆炸物氣味的技術,在機械蝗蟲嗅探炸彈項目上取得重大進展。此項研究是該大學機器昆蟲傳感器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人員希望利用蝗蟲嗅覺系統研發新型生物嗅覺傳感系統,用於爆炸物探測等安全領域。
  • 研究發現狗的鼻子能像紅外線傳感器一樣「感知」微弱的熱輻射
    眾所周知,狗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嗅覺,但是新的研究發現了狗狗用它們的鼻子尋找出路的另一種方式。科學家發現了所謂的狗狗的「全新感官」,觀察它們的溼鼻尖如何被用來感知附近物體的熱量,就像熱紅外傳感器一樣。這項研究是由瑞典隆德大學的科學家以及匈牙利羅蘭大學的一個團隊進行的,他們進行了兩次實驗,發現了這種令人驚奇的新犬科動物技能。隆德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行為研究,向三隻狗展示了兩個物體,一個中性物體的溫度大約為環境溫度,一個具有毛茸茸哺乳動物的表面溫度。
  • 日本利用納米網狀壓力傳感器研發人體皮膚觸覺的貼片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日本東京大學研究人員近日開發出一款人造皮膚貼片,該貼片不會影響其接觸的人體皮膚的觸覺靈敏度。日本東京大學Takao Someya研究團隊成員、該論文第一作者Sunghoon Lee解釋道,「但這顯然會讓傳感器變得非常脆弱,容易因摩擦或反覆物理作用而受到損壞。」Lee補充道,正是由於該原因,迄今為止開發的多數電子皮膚都相對較厚,如由集成納米線的傳感器陣列或微結構橡膠層製成的電子皮膚,它們可以根據壓力而改變電容或電阻。
  • AI四小龍排隊上市,AI嗅覺為何還沒有獨角獸?
    同一種氣味可以形容為「甜膩」也能說是「香濃」,故氣味識別也是一個多標籤分類問題。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本來就抽象,加上難以描述,氣味本身的特殊性為氣味數據的採集和分類建立了一道難以攻克的城牆。人工智慧嗅覺研究起步原本就晚於AI視覺和語音,技術上的困境讓AI嗅覺研究更加遲緩、不受重視,直至近年才逐漸「開花結果」。
  • 嗅覺AI:為減少食物浪費出點力
    另外一種是聽覺智能,主要應用是在語音語義識別,其他類型的聲音識別也有一些應用出現,而其他感知智能的開發佔比就更小的多了。根據最近幾年的觀察,研究人員已經對氣體的AI識別,特別是對氣體或液體的有害性識別上有所進展。現在研究人員對於食物的氣味識別,有了新的嗅覺智能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