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發現:蝗蟲可感知鑑別爆炸物,為什麼很多動物都有「超能力」?
科學家發現蝗蟲可通過氣味鑑別不同種類的爆炸物,聽起來感覺非常的科幻,但它們的確可以做到這一點。來自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的一個科學家團隊,它們通過對美洲沙漠蝗(Schistocerca americana)進行研究發現,這些蝗蟲可以通過氣味來辨別區分不同種類的爆炸物,如
-
新疆理化所在爆炸物比色人工嗅覺系統方面取得進展
近期,材料領域國際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環境科學與技術研究室竇新存團隊以A Colorimetric Artificial Olfactory System for Airborne Improvised Explosive Identification 為題的研究成果,該成果設計開發出一種全新基於水凝膠的比色人工嗅覺系統
-
人見人恨的蝗蟲,被科學家改造成排爆能手,準確率比專業儀器還高
最近,來自美國密蘇裡州華盛頓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對一種蝗蟲進行「生物黑客入侵」並控制了它們,利用這種昆蟲身上複雜的嗅覺系統,用來檢測爆炸性化學物質。科學家巴拉尼·拉曼(Barani Raman)和他的同事們對當地的一種蝗蟲進行了研究,它們發現這種昆蟲的生物嗅覺系統的檢測能力完全優於傳統的工程設備。因此,他們希望能夠通過改造這種蝗蟲,來開發新的檢測手段。
-
蝗蟲如何聚群成災?臭味相投
通過分析群居型飛蝗與散居型飛蝗體表和糞便揮發物,研究團隊在35種化合物中鑑定到一種化學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並通過一系列行為實驗確定其無論對群居型飛蝗還是散居型飛蝗、雌性飛蝗還是雄性飛蝗、飛蝗幼蟲還是飛蝗成蟲,均具有很強吸引力,且能夠響應蝗蟲種群密度變化,隨著種群密度增加而增加。
-
我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之謎
一隻蝗蟲不過手指大小,但當這種小昆蟲聚集成群,會讓過處寸草不留,給農業和環境造成毀滅性災害。那麼,究竟是什麼讓蝗蟲聚群成災?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首次鑑定出一種由群居型飛蝗特異性揮發的化合物——4-乙烯基苯甲醚(4VA),被認為是導致飛蝗聚群的關鍵性群聚信息素之一。該發現使對蝗蟲的綠色和可持續防控成為可能。
-
科學家研製神奇人造狗鼻 可超越真實狗鼻靈敏性
,不管是單一氣味還是混合氣味,其靈敏度可精確到萬億分之一.但是狗的價格昂貴、訓狗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而且有些環境對狗來說非常危險.所以最近研究人 員已經開發了種種化學傳感技術,或人造狗鼻.到目前為止,儘管這些發明創造僅限於在一定範圍內使用或僅限於辨別某些化學製品,但它們還無法從混合化學製品中辨彆氣味.
-
AI四小龍排隊上市,AI嗅覺為何還沒有獨角獸?
高效低耗的AI鼻子模仿生物嗅覺系統的算法模型為人工智慧神經網絡學習扔下一顆火種,點燃了許多科學家的靈感。以仿生嗅覺算法為基礎,近年才逐漸有相關產品落地。2017年,奈及利亞的Oshiorenoya Agabi改造小鼠的神經元,製造了世界首個具有嗅覺並可以識別爆炸物等氣味的晶片Koniku Kore。
-
動物所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最近,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通過分析飛蝗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體表和糞便揮發物,在35種化合物中鑑定到了一種由群居型蝗蟲特異性揮發的氣味,釋放量低但生物活性非常高的化合物,4-vinylanisole(4VA,4-乙烯基苯甲醚)。通過一系列行為實驗確定4VA對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不同發育階段和性別都有很強的吸引力。
-
蝗蟲是如何聚群成災的?最新研究:「臭味相投」
通過分析群居型飛蝗和散居型飛蝗的體表和糞便揮發物,研究團隊在35種化合物中鑑定到了一種化學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並通過一系列行為實驗確定了其,無論是對群居型飛蝗還是散居型飛蝗、雌性飛蝗還是雄性飛蝗、飛蝗幼蟲還是飛蝗成蟲,都具有很強的吸引力,而且能夠響應蝗蟲種群密度的變化,隨著種群密度增加而增加。
-
中國科學院康樂院士團隊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通過分析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體表和糞便揮發物,在35種化合物中鑑定到了一種由群居型蝗蟲特異性揮發的氣味,釋放量低但生物活性非常高的化合物,4-vinylanisole(4VA,4-乙烯基苯甲醚)。通過一系列行為實驗確定4VA對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不同發育階段和性別都有很強的吸引力。
-
經過半個世紀「追兇」 ,蝗蟲聚群成災的禍首終於被發現!
研究人員通過一系列行為實驗確定4VA對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不同發育階段和性別都有很強的吸引力。同時,在飛蝗觸角上的四種主要感器類型中,研究人員發現4VA特異引起錐形感器的反應。在蝗蟲的上百個嗅覺受體中,他們發現定位在錐形感器中的嗅覺受體OR35是4VA的特異性受體。
-
半個世紀「追兇」科學家終發現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康樂院士團隊通過分析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體表和糞便揮發物,在35種化合物中鑑定到了一種由群居型蝗蟲特異性揮發的化合物4VA。研究人員通過一系列行為實驗確定4VA對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不同發育階段和性別都有很強的吸引力。同時,在飛蝗觸角上的四種主要感器類型中,研究人員發現4VA特異引起錐形感器的反應。
-
經過半個世紀「追兇」,蝗蟲聚群成災的禍首終於被發現
研究人員通過一系列行為實驗確定4VA對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不同發育階段和性別都有很強的吸引力。同時,在飛蝗觸角上的四種主要感器類型中,研究人員發現4VA特異引起錐形感器的反應。在蝗蟲的上百個嗅覺受體中,他們發現定位在錐形感器中的嗅覺受體OR35是4VA的特異性受體。
-
蝗蟲緣何聚群成災?最新研究:「臭味相投」……
通過分析群居型飛蝗和散居型飛蝗的體表和糞便揮發物,研究團隊在35種化合物中鑑定到了一種化學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並通過一系列行為實驗確定了其,無論是對群居型飛蝗還是散居型飛蝗、雌性飛蝗還是雄性飛蝗、飛蝗幼蟲還是飛蝗成蟲,都具有很強的吸引力,而且能夠響應蝗蟲種群密度的變化,隨著種群密度增加而增加。
-
半個世紀「追兇」科學家終發現蝗蟲聚群成災禍首
康樂院士團隊通過分析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體表和糞便揮發物,在35種化合物中鑑定到了一種由群居型蝗蟲特異性揮發的化合物4VA。研究人員通過一系列行為實驗確定4VA對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不同發育階段和性別都有很強的吸引力。同時,在飛蝗觸角上的四種主要感器類型中,研究人員發現4VA特異引起錐形感器的反應。
-
科研|半個世紀「追兇」,科學家終發現蝗蟲聚群成災禍首
康樂院士團隊通過分析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體表和糞便揮發物,在35種化合物中鑑定到了一種由群居型蝗蟲特異性揮發的化合物4VA。研究人員通過一系列行為實驗確定4VA對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不同發育階段和性別都有很強的吸引力。
-
狗狗的嗅覺
大體說來,嘴巴長的嗅覺都靈敏,嘴巴短的稍差些。例如,尋血獵狗的嗅覺是狗中的佼佼者,巴賽特狗及臘腸狗次之。但不論是哪個品種的狗,其嗅覺的靈敏度都是人類所無法比擬的。人的嗅細胞為500萬個,而狗中的靈梗為12500-15000萬個,德國牧羊狗為20000萬個,因此狗的嗅細胞是人的30到40倍。但若是以此估計狗的嗅覺優於人的30-4O倍,那就大錯特錯了。
-
蝗災來時,史書記載通過「吃」消滅蝗蟲,可煮著吃,也可餵鴨和豬
然而蝗蟲有個可怕的特性,就是一旦同一區域蝗蟲的數量達到一定值後,它們就會朝著一個方向猛飛,就跟遷徙一樣。而且一邊遷徙,一邊繁殖,越來越多。於是蝗災就來了。 拿起蝗蟲就吃,周圍的人忙勸道:「不能吃啊!」太宗說道:「我真希望它把給百姓的災難移給我一個人!」於是就把蝗蟲吃了。
-
大象嗅覺比人類強2.8萬倍 可發現生物武器和偷獵者
在高度發達的嗅覺器官幫助下,嗅探大象的表現非常出色,它們不僅可以嗅出地雷、爆炸物、生物武器,還能發現偷獵者。該項計劃前景看好,而警犬也將遇到有力的競爭對手。 在美國陸軍研究辦公室的支持下,訓練嗅探大象的計劃已經進行了5年。在最近進行的訓練成果測試中,17歲的公象「齊蘇魯」表現良好。體重2.5噸的它走過成排的木桶,其中一個下面放有TNT藥籤。齊蘇魯的任務就是找出這個會帶來危險的木桶。
-
《自然》發表中科院研究成果,揭示導致蝗蟲群聚的信息素
最近,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院士康樂的研究團隊通過分析飛蝗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體表和糞便揮發物,在35種化合物中鑑定到了一種由群居型蝗蟲特異性揮發的氣味,這是一種釋放量低但生物活性非常高的化合物,名為4-乙烯基苯甲醚(4VA)。4VA對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不同發育階段和性別都有很強的吸引力,能夠響應蝗蟲種群密度的變化,隨著種群密度增加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