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見人恨的蝗蟲,被科學家改造成排爆能手,準確率比專業儀器還高

2020-09-19 我很傻傻天真

系列徵文賽。

說起蝗蟲這種動物,很多人可能會很討厭,特別是非洲和亞洲部分地區的農民們。因為最近這段時間,一場規模空前的蝗災在非洲和亞洲一些地區爆發,蝗蟲群所到之處,遮天蔽日,把農田裡的作物和附近的植被都啃個精光。很多技術落後的地區的人們,面對這些除不盡的昆蟲,根本束手無策,只能望天哀嘆。

但是,萬物終有兩面性,蝗蟲對於農民來說是害蟲,但是對於一些專注於研發排爆設備的科學家們來說,可是寶貝。最近,來自美國密蘇裡州華盛頓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對一種蝗蟲進行「生物黑客入侵」並控制了它們,利用這種昆蟲身上複雜的嗅覺系統,用來檢測爆炸性化學物質。

傳統的化學傳感儀器,俗稱「電子鼻」,已經發展了幾十年,應用於醫學、安全和環境監測。這種傳統儀器的升級目前似乎已經到達了瓶頸階段,研發科學家們不得不另闢蹊徑,用新的方法開發出新一代的檢測儀器。

科學家巴拉尼·拉曼(Barani Raman)和他的同事們對當地的一種蝗蟲進行了研究,它們發現這種昆蟲的生物嗅覺系統的檢測能力完全優於傳統的工程設備。因此,他們希望能夠通過改造這種蝗蟲,來開發新的檢測手段。

在最近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中,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如何將蝗蟲暴露於不同的化學蒸氣中,包括炸藥三硝基甲苯(TNT)和2,4-二硝基甲苯(DNT),以及非熱爆炸物,如熱空氣和苯甲醛。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蝗蟲的每個觸角上大約有50000個嗅受體神經元(ORNs),這些嗅受體神經元能快速夠檢測到這些化學氣味。在檢測的過程中,電信號很快被傳送到昆蟲大腦的觸角葉。通過在大腦的這一部分連接電極,研究人員能夠區分蚱蜢的不同反應,並將它們與不同的化學氣味聯繫起來。

通過連接的電極,這些信號被放大,並通過一個被綁在蝗蟲身上的一個小儀器進行無線電傳輸,科學家們就能在電腦屏幕上很清楚地看到這些信號的變化。整個化學識別過程幾乎是瞬間完成的,只需幾百毫秒。

研究團隊在實驗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障礙。經過7個小時的炸彈探測,蝗蟲變得疲憊不堪並死亡,而且蝗蟲身上的小儀器會限制它的移動。因此,為了讓研究小組測試炸彈探測是否在不同的地點起作用,蝗蟲被安置在一輛可遙控的小車子上面。這輛小車子搭載著昆蟲「排爆小能手」,穿梭在化學氣味濃度不同的區域,科學家們就能檢測出蝗蟲感應到的信號的變化。

最終研究小組成功地證明了,每一隻蝗蟲的檢測準確率都比傳統的檢測儀器要高。研究人員還發現,蝗蟲群體發揮的作用更大。他們發現,只有一隻蝗蟲的準確率高於60%,但是結合多隻蝗蟲的數據可以顯著地改善檢測性能。當蝗蟲的數量超過7隻時,平均準確率達到了80%。

萬物皆有兩面性,科學研究的目的就是將世間一切事物的好的一面發揮到極致,將壞的一面的影響降到最低。很顯然,在對蝗蟲的研究上,我們看到了這一點。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一種獨特的氣味,讓獨居的蝗蟲聚集,形成蝗災
    從今年年初開始,蝗蟲已經在世界的一些地區泛濫,它們遮天蔽日,所到之處,農作物和植被幾乎全被它們啃光。現在,科學家們正在研究,是什麼讓本來習慣獨居的蝗蟲聚集成如此龐大的極具破壞性的群體。最近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信息素的秘密。對於蝗蟲來說,信息素這種化合物就像一種不可抗拒的香水,當蝗蟲發現自己靠近其他蝗蟲時,就會散發出這種化合物。
  • 蝗蟲的天敵是誰?科學家提到一種生物,很多人認為是恐龍的後代
    其實,蝗蟲的確是一種獨居的昆蟲,不過,在它們的後足上卻有個非常敏感的器官,當蝗蟲的數量增多,它們的獨居環境受到威脅,多隻蝗蟲聚集在一起,就會因為不小心觸碰到後足,所以改變了自己獨居的習慣,變成了群居的昆蟲。那麼,面對形成蝗災的螞蚱,人們該如何治理它?特別是過去科技不發達,沒有殺蟲藥的時候,人們又是如何消滅它們的呢?
  • 我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之謎
    一隻蝗蟲不過手指大小,但當這種小昆蟲聚集成群,會讓過處寸草不留,給農業和環境造成毀滅性災害。那麼,究竟是什麼讓蝗蟲聚群成災?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首次鑑定出一種由群居型飛蝗特異性揮發的化合物——4-乙烯基苯甲醚(4VA),被認為是導致飛蝗聚群的關鍵性群聚信息素之一。該發現使對蝗蟲的綠色和可持續防控成為可能。
  • 蝗蟲不可怕蝗蟲成群才可怕 科學家發現導致蝗蟲成群的化學物質
    科學家發現蝗蟲釋放的一種化學物質,導致蝗蟲聚集成群。單個蝗蟲大多是無害的。但是如果聚集成群後,就會極具破壞力。這一新發現可能有助於找到新辦法,來防止蝗蟲聚集成群後大面積破壞農作物。這種信息素名為醚(4VA),是從世界上分布最廣的一種蝗蟲——飛蝗蟲身上發現的。這種化學物質從飛蝗蟲後腿釋放出來,可被其他飛蝗蟲的觸角感知到。研究發現,這種信息素可以有效地吸引雌性、雄性和所有年齡層的飛蝗蟲。只要四、五隻蝗蟲聚集在一起就可以產生這種化學物質。蝗蟲群的數量可壯大到數十億隻,覆蓋數百平方公裡。
  • 蝗蟲,蝗災與人類
    ) 明末時期,中國著名的科學家徐光啟撰寫《除蝗疏》,共計24章,3萬多字。 (加拿大克朗代克地區的淘金熱潮) 大量人口湧入美國西部與加拿大地區,不但有大量礦工,還有大量農民去開墾原本無人問津的土地,改造成農田來養活這些礦工
  • 合肥現疑似炸彈警方現場排爆 炸彈是玩具(組圖)
    特警動用專業設備查看木盒內部狀況 兩條排爆犬從一輛警車上跳下,現場緊張的氣氛讓這兩條排爆犬顯得有些不安,不停在警戒線周邊嗅來嗅去。  增援的特警從警車上卸下一個設備,之後一個豎著一米多長天線的機器在離木盒十幾米外被安裝好,並被接上電源。  圍觀的居民紛紛伸長脖子,「那是什麼東西?……我的手機怎麼沒信號了?」一位居民準備拿手機拍照,忽然發現手機沒有了信號。「我的手機也沒信號了。
  • 蝗蟲害怕什麼?科學家給出3個答案,你認同嗎?
    科學家表示,這是因為這次蝗災是由沙漠蝗蟲形成的,它們是地球上最危險的一種蝗蟲,而且耐力極強、食量驚人。此前,東非曾經經歷過長時間的乾旱,所以為沙漠蝗蟲提供了一個非常適合繁殖的氣候條件,因此,才會迎來蝗蟲的大爆發,出現這種聚集行為。
  • 新發現:狗狗能聞到血液中的癌細胞,準確率還比較高?有依據嗎?
    狗,在很多人眼裡,是朋友,是家人,也是好幫手。早前美國人提出了新的研究,認為狗狗的嗅覺可以識別血液中的癌細胞,準確率非常的高,甚至可以達到百分之九十七,很多人看到這個說法之後感覺非常的不可思議,人們自身都很難察覺到癌症,真的能靠狗狗發現嗎?是否有真實依據?
  • 4000億隻東非蝗蟲逼近我國?要緊嗎?以前有3萬隻鴨子救過災
    蝗蟲過境只能用「慘烈」二字形容:1平方公裡的蝗群一天就能吃掉3.5萬人的口糧,極大地威脅著當地居民的生存。我國的鄰國——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國同樣壓力山大。巴基斯坦遭遇了非洲蝗蟲與伊朗蝗蟲雙重入侵,創下該國27年未見的蝗災。巴官方表示:如任其發展,國家將會無糧可收。目前,該國已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 誰能想到,我國人民治理蝗蟲的方法是養雞鴨……
    網友:哨聲一響,蝗蟲萬兩……對於牧民來講,牧雞治蝗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等蝗蟲治理完了,雞的肉和蛋可以售賣,直接變成現鈔收益。這些吃蝗蟲長大的牧雞不用餵養太多飼料,而且身體健康,肉質緊實,在草原旅遊市場,一隻賣100元左右。而且,雞苗是國家免費發放的,還有專業人員全程提供技術服務。
  • 《生死排爆》正式開機 致敬生死線上的公安英雄
    由兔子洞文化、公安部金盾影視文化中心、鯊魚幫、風海兄弟出品,耐飛影視、藤蔓傳媒、覓態影視聯合出品,兔子洞文化獨家宣發,張博執導,段博文、胡浩博、趙燕國彰、王玉璋、鄧欽芳等聯袂出演的電影《生死排爆》於寧波正式開機。
  • 鬧市現「炸彈」驚魂 專業拆封竟是飲水機底座(圖)
    她本想拿回家當廢紙賣,正準備拿去找人幫忙打開時,卻被修車的夏師傅發現上面赫然寫著「炸藥勿動」四個大字……  擁堵  事發地在宿州路與阜南路交口處東南側的信號燈下。當天下午6時許,記者趕到事發現場時警方已經在現場拉上了警戒線,將宿州路兩側以及阜南路全部封閉。
  • 讓人又愛又恨的杜鵑鳥
    大家刷抖音的時候都會看到長的比杜鵑鳥還小的葦鳥給杜鵑鳥餵食的視頻,葦鳥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的給杜鵑鳥投餵食物,然後杜鵑鳥轉個身將排洩物噴出,葦鳥將它的排洩物銜起來丟到巢外。而小鳥的父母還傻乎乎的將敵人的孩子撫養長大,自己的後代全軍覆沒,截然不知。
  • 重新認識一下蝗蟲,蝗災中的蝗蟲為什麼不能吃?
    對於這個說法可不是空穴來風,中國人民可是有過先例的,曾把小龍蝦這種入侵物種活生生吃成了「保護動物」,使其成為了史上「最丟臉」入侵物種。那我們來看看這次的蝗蟲究竟能不能吃呢?蝗蟲演變又有人要說了,既然人不可以吃,那能不能讓雞、鴨、還有專門吃蟲子的鳥類去吃,使用生物防治法
  • 半個世紀「追兇」科學家終發現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13日,中國科學院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在《自然》上發表的一項揭示蝗蟲聚群成災奧秘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鑑定出飛蝗群聚的信息素4VA(4-乙烯基苯甲醚),正是它導致了蝗蟲聚群成災。飛蝗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蝗蟲,我國的歷史記載顯示,大規模的蝗災發生過800多次。2019年至2020年6月,沙漠蝗在東非及西亞暴發,並蔓延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
  • 林黛玉為什麼說劉姥姥是「母蝗蟲」?很多人都誤解她了!
    今天我們分析一個熱點話題:劉姥姥二進榮國府時,林黛玉曾說劉姥姥是「母蝗蟲」,還為惜春作畫起了個名字叫「攜蝗大嚼圖」,兩句玩笑都直指劉姥姥,這麼說是否含有諷刺意味?一直以來,許多人都認為這是林黛玉最刻薄的一次,說她嘲諷劉姥姥不合適;甚至有人表示,這是黛玉最令人討厭的一次。
  • 科學家認為,人類能實現「瞬間轉移」,但是首先要能有一種儀器!
    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科幻宇宙,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是科學家認為,人類能實現「瞬間轉移」,但是首先要能有一種儀器。相信有很多人看過科幻片的,也都看到過「瞬間轉移」這項技能,簡單來說「瞬間轉移」就像是人類從某一個地方,在不到一秒鐘的時間內突然改變位置,來到了距離很遠的地方。
  • 4000億隻蝗蟲快速逼近中國?浙江曾派3萬隻坐飛機的鴨子滅蝗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科學家結合黃淮海治理,改造了我國大部分蝗區,蝗區面積大幅度縮小。在過去的40多年裡,局部蝗災時有發生,但沒有形成遷飛危害和嚴重的經濟損失。非洲、中西亞和南亞發生的蝗災是由沙漠蝗造成的。康樂說,中國不是沙漠蝗的分布區。據2011年出版的《中國蝗蟲預測預報與綜合防治》,中國常見的蝗蟲是東亞飛蝗、亞洲飛蝗和西藏飛蝗。
  • 半個世紀「追兇」科學家終發現蝗蟲聚群成災禍首
    13日,中國科學院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在《自然》上發表的一項揭示蝗蟲聚群成災奧秘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鑑定出飛蝗群聚的信息素4VA(4-乙烯基苯甲醚),正是它導致了蝗蟲聚群成災。飛蝗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蝗蟲,我國的歷史記載顯示,大規模的蝗災發生過800多次。2019年至2020年6月,沙漠蝗在東非及西亞暴發,並蔓延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
  • 科學家把蟑螂變成家政小幫手,還準備開發一個團隊
    改造後的蟑螂可以運輸物品,變成顯示器或在紙上進行畫畫,在將來可能還會充當「輸入接口或音頻設備」。據悉,研究人員通過對蟑螂腿部的自然三維動作進行分析,了解其行走動作順序後,通過設計好的電流刺激順序,刺激蟑螂從而精確改變蟑螂邁步頻率及調整步伐。有研究人員還計劃將蟑螂開發出一個團隊,來更好的服務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