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它!科學家發現一種獨特的氣味,讓獨居的蝗蟲聚集,形成蝗災

2021-01-08 寰宇科學新觀察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對於整個世界來說,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冠狀病毒並不是今年唯一一個成為頭條新聞的瘟疫。從今年年初開始,蝗蟲已經在世界的一些地區泛濫,它們遮天蔽日,所到之處,農作物和植被幾乎全被它們啃光。

現在,科學家們正在研究,是什麼讓本來習慣獨居的蝗蟲聚集成如此龐大的極具破壞性的群體。最近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信息素的秘密。

對於蝗蟲來說,信息素這種化合物就像一種不可抗拒的香水,當蝗蟲發現自己靠近其他蝗蟲時,就會散發出這種化合物。這種化學物質吸引了其他蝗蟲,使得越來越多的蝗蟲加入了蝗蟲的行列,並開始散發更多的信息素,形成了一個反饋迴路,使得它們隊伍規模成指數級增長,最終形成一個「遮天蔽日」的巨大蝗蟲群。

科學家們這一發現提供了幾個驅除蝗災的可能性,包括使用基因工程來改造蝗蟲,讓它們沒有受體來檢測成群的信息素,或者使用人造信息素來吸引和誘捕這些蝗蟲。

研究發現,一種特別的4-乙烯基醇,或4VA在釋放時似乎能吸引蝗蟲,聚集在一起的蝗蟲越多,釋放的4VA就越多。由中國科學院教授樂康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當四隻蝗蟲被放在籠子裡時,它們就開始釋放4VA。研究小組隨後研究了蝗蟲是如何嗅出氣味的,並分離出了蝗蟲觸角中負責檢測蜂擁信息素的部分。

從那裡,他們發現了檢測過程中所需的基因,並生產出缺少Or35關鍵基因的轉基因蝗蟲。研究稱,「與野生型蝗蟲相比,突變體蝗蟲失去了對4VA的吸引力」。

這些發現為解決這些貪婪的害蟲提供了多種可能性,包括使用基因改造,或跟蹤4VA來預測蝗蟲群可能在哪裡形成。還有其他的途徑,包括人造的信息素,使用合成的形式,誘餌陷阱捕捉蝗蟲。樂康和他的團隊嘗試了這種方法,在控制的環境和田間設置了陷阱,在這兩種情況下,都發現蝗蟲被有效地引誘了。

洛克菲勒大學神經遺傳學和行為實驗室的負責人萊斯利·沃斯霍爾(Leslie Vosshall)說,也許最令人興奮的應用將是找到一種能阻斷4VA信號接收的化學物質。她在《自然》雜誌委託撰寫的一篇評論中寫道:「這種分子的發現可能為昆蟲聚集提供了一種化學解毒劑,並導致蝗蟲『退卻』,回到它們平靜、獨居的生活方式。」

沃斯霍爾指出,目前仍有幾個未知數,包括4VA是否是導致蝗蟲群形成的唯一因素,以及其他蝗蟲物種是否對這種化合物有類似的反應。樂康教授對蝗蟲進行基因改造可以提供「可持續的綠色控制」,但他承認這樣的項目需要大規模和長期的努力。「這是一種長期防治蝗蟲的方法,在應用前需要嚴格的生物安全評估。」

相關焦點

  • 蝗蟲的天敵是誰?科學家提到一種生物,很多人認為是恐龍的後代
    說起來,蝗蟲就是我們最熟悉的螞蚱,在鄉村田間,經常可以它們的身影,很多小孩子也非常喜歡捉它們玩耍,一些膽大的還會烤螞蚱來此。不過,這裡可能很多朋友會感到疑惑,因為我們記憶中的螞蚱,它們往往都是單獨行動的,並不像是螞蟻一般成群出洞,那麼,為何這些獨居的螞蚱會形成蝗災呢?
  • 蝗蟲是怎麼從聚集到形成蝗災的?西瓜視頻來科普
    如果你有密集恐懼症,千萬不要觀看網絡上關於蝗災的新聞,鋪天蓋地的蝗蟲如同一層網一樣,肆無忌憚地肆虐著各種植物。前幾年曾經報導過的沙漠蝗災,正是這種蝗災的典型,有人問,為什麼蝗蟲的數量這麼多,今天我們就來看看蝗災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 蝗蟲如何聚群成災?臭味相投
    ,習慣獨處的飛蝗之所以放棄「自由生活」,是因為一種來自群居型飛蝗特異性揮發的氣味。這種氣味中含有一種釋放量低但生物活性非常高的化合物,名為4-vinylanisole(4VA,4-乙烯基苯甲醚),它能夠響應飛蝗種群密度變化,隨著種群密度增加而增加。受其「蠱惑」,「欲罷不能」的飛蝗開始成群結隊聚集,最終釀成毀滅性蝗災。  「這些發現使我們第一次真正認識到蝗蟲的群聚信息素。
  • 我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之謎
    一隻蝗蟲不過手指大小,但當這種小昆蟲聚集成群,會讓過處寸草不留,給農業和環境造成毀滅性災害。那麼,究竟是什麼讓蝗蟲聚群成災?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首次鑑定出一種由群居型飛蝗特異性揮發的化合物——4-乙烯基苯甲醚(4VA),被認為是導致飛蝗聚群的關鍵性群聚信息素之一。該發現使對蝗蟲的綠色和可持續防控成為可能。
  • 蝗蟲是如何聚群成災的?最新研究:「臭味相投」
    8月12日,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在《自然》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揭示了飛蝗「群體作惡」的奧秘:從三三兩兩散居的飛蝗到成千上萬隻大規模聚集的蝗群,習慣獨處的飛蝗之所以放棄「自由生活」,是因為一種來自群居型飛蝗特異性揮發的氣味。這種氣味中含有一種釋放量低但生物活性非常高的化合物,名為4-vinylanisole(4VA,4-乙烯基苯甲醚),它能夠響應飛蝗種群密度的變化,隨著種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 蝗蟲緣何聚群成災?最新研究:「臭味相投」……
    8月12日,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在《自然》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揭示了飛蝗「群體作惡」的奧秘:從三三兩兩散居的飛蝗到成千上萬隻大規模聚集的蝗群,習慣獨處的飛蝗之所以放棄「自由生活」,是因為一種來自群居型飛蝗特異性揮發的氣味。
  • 1平方公裡蝗群1天吃掉3.5萬人口糧,蝗蟲是如何聚群成災的?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發表研究成果,揭示了飛蝗「群體作惡」的奧秘:從三三兩兩散居的飛蝗到成千上萬隻大規模聚集的蝗群,習慣獨處的飛蝗之所以放棄「自由生活」,是因為一種來自群居型飛蝗特異性揮發的氣味。
  • 半個世紀「追兇」科學家終發現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蝗災與旱災、洪災並稱我國歷史上的三大自然災害,曾造成嚴重的農業和經濟損失。13日,中國科學院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在《自然》上發表的一項揭示蝗蟲聚群成災奧秘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鑑定出飛蝗群聚的信息素4VA(4-乙烯基苯甲醚),正是它導致了蝗蟲聚群成災。
  • 1平方公裡蝗群1天吃掉3.5萬人口糧 蝗蟲如何聚群成災?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發表研究成果,揭示了飛蝗「群體作惡」的奧秘:從三三兩兩散居的飛蝗到成千上萬隻大規模聚集的蝗群,習慣獨處的飛蝗之所以放棄「自由生活」,是因為一種來自群居型飛蝗特異性揮發的氣味。
  • 1平方公裡蝗群1天吃掉3.5萬人口糧 蝗蟲如何聚群成災
    這些「吃糧不眨眼」的蝗蟲是如何聚群成災的?一起聽聽專家怎麼說。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發表研究成果,揭示了飛蝗「群體作惡」的奧秘:從三三兩兩散居的飛蝗到成千上萬隻大規模聚集的蝗群,習慣獨處的飛蝗之所以放棄「自由生活」,是因為一種來自群居型飛蝗特異性揮發的氣味。
  • 1平方公裡蝗群1天吃掉3.5萬人口糧,蝗蟲如何聚群成災
    這些「吃糧不眨眼」的蝗蟲是如何聚群成災的?一起聽聽專家怎麼說。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發表研究成果,揭示了飛蝗「群體作惡」的奧秘:從三三兩兩散居的飛蝗到成千上萬隻大規模聚集的蝗群,習慣獨處的飛蝗之所以放棄「自由生活」,是因為一種來自群居型飛蝗特異性揮發的氣味。
  • 蝗蟲,蝗災,東非超級大蝗災
    中國是一個蝗蟲災害十分嚴重的國家。據統計,兩千多年來,有記載的重大蝗蟲災害就超過800次,平均3年左右一次大蝗災!每次蝗災過後,都是赤地千裡、餓殍遍野。,中國再沒有爆發大規模蝗災,但是小區域、小規模的蝗災仍時有發生,如1998年、1999年,東亞飛蝗的夏季蟲在山東、河南、河北和天津等省發生群集,造成災害,受災面積在80萬公頃以上;1983年、1984年、1986年新疆的塔城地區發生群居型飛蝗危害,1987年在阿勒泰地區發生群居型飛蝗危害,發生面積約5.15萬公頃;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初,西藏飛蝗在西藏的林芝、米林、白朗、拉薩、林周和達孜等地暴發危害
  • 半個世紀「追兇」科學家終發現蝗蟲聚群成災禍首
    本報記者 陸成寬蝗災與旱災、洪災並稱我國歷史上的三大自然災害,曾造成嚴重的農業和經濟損失。13日,中國科學院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在《自然》上發表的一項揭示蝗蟲聚群成災奧秘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鑑定出飛蝗群聚的信息素4VA(4-乙烯基苯甲醚),正是它導致了蝗蟲聚群成災。
  • 蝗蟲為何聚集成災?中國研究團隊發現了關鍵的信息素
    蝗蟲災害的新聞裡,成千上萬的蝗蟲總是集群而來,遮天蔽日,為害植物。但事實上,蝗蟲並非生來就是群居狀態。來自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蝗蟲的聚集依賴於一種信息素——4-甲氧基苯乙烯(4VA)。這項研究發表於本周《自然》雜誌上。
  • 蝗蟲不可怕蝗蟲成群才可怕 科學家發現導致蝗蟲成群的化學物質
    科學家發現蝗蟲釋放的一種化學物質,導致蝗蟲聚集成群。單個蝗蟲大多是無害的。但是如果聚集成群後,就會極具破壞力。這一新發現可能有助於找到新辦法,來防止蝗蟲聚集成群後大面積破壞農作物。這種信息素名為醚(4VA),是從世界上分布最廣的一種蝗蟲——飛蝗蟲身上發現的。這種化學物質從飛蝗蟲後腿釋放出來,可被其他飛蝗蟲的觸角感知到。研究發現,這種信息素可以有效地吸引雌性、雄性和所有年齡層的飛蝗蟲。只要四、五隻蝗蟲聚集在一起就可以產生這種化學物質。蝗蟲群的數量可壯大到數十億隻,覆蓋數百平方公裡。
  • 科研|半個世紀「追兇」,科學家終發現蝗蟲聚群成災禍首
    研究人員鑑定出飛蝗群聚的信息素4VA(4-乙烯基苯甲醚),正是它導致了蝗蟲聚群成災。飛蝗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蝗蟲,我國的歷史記載顯示,大規模的蝗災發生過800多次。儘管蝗災與人類發展歷史長期相伴,但科學家一直沒有搞清楚蝗災的成因。近80年來,對蝗群如何形成有許多的假說,比如食物、繁殖地、群集信息素等假說,但是究竟是哪一個因素起主要作用以及其中的奧秘和機理並沒有在科學上被揭示。
  • 重新認識一下蝗蟲,蝗災中的蝗蟲為什麼不能吃?
    糧農組織官員表示,蝗蟲數量在一年半內增加了6400萬倍,據估計,肯亞、衣索比亞和索馬利亞三國的蝗蟲已達到3600億隻。這些蝗蟲破壞力空前,多地出現糧食短缺。2月11日,聯合國糧農組織就向全球預警,希望全球高度戒備當前肆虐的黃宅,防止入侵國家出現糧食危機。因為此次蝗災的破壞力可謂是太過強烈,FAO 表示,本次蝗災是東非地區25年之最,是肯亞70年之最。
  • 「衢州今日雜談」半個世紀「追兇」科學家終發現蝗蟲聚群成災禍首
    半個世紀「追兇」 科學家終發現蝗蟲聚群成災禍首本報記者 陸成寬蝗災與旱災、洪災並稱我國歷史上的三大自然災害,曾造成嚴重的農業和經濟損失。13日,中國科學院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在《自然》上發表的一項揭示蝗蟲聚群成災奧秘的研究成果。
  • 蝗蟲,蝗災與人類
    ) 明末時期,中國著名的科學家徐光啟撰寫《除蝗疏》,共計24章,3萬多字。為什麼聲勢浩大的落基山蝗蟲會突然滅絕?專家研究後認為,當時美國西部發現金礦引發的淘金熱潮可能無意中導致了蝗蟲的滅絕。
  • 1平方公裡蝗群1天吃掉3.5萬人口糧 罪魁禍首原來是它
    這些「吃糧不眨眼」的蝗蟲是如何聚群成災的?一起聽聽專家怎麼說。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發表研究成果,揭示了飛蝗「群體作惡」的奧秘:從三三兩兩散居的飛蝗到成千上萬隻大規模聚集的蝗群,習慣獨處的飛蝗之所以放棄「自由生活」,是因為一種來自群居型飛蝗特異性揮發的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