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出現四例疑似恙蟲病病例,其中兩例經搶救無效死亡,且出事前曾在公園活動。時值夏日,市民紛紛選擇外出遊玩,這則新聞讓人擔心出遊安全性的同時,不禁想起另一種被咬後容易致病的小蟲:蜱蟲。
昨天,武漢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蜱蟲的活動期一般在每年的4月至10月,有野外活動史者,一旦出現發熱等蜱蟲咬傷疑似症狀,應當及早就醫。
蜱蟲叮咬之後怎麼辦?
千萬不要使勁摳下來
餘濱告訴記者,頭部、頸部、後背、前胸、腰腹部等位置最容易被蜱蟲咬傷。「蜱蟲叮咬時會釋放一種麻醉劑。因此被蜱蟲咬傷後,病人沒有任何感覺,所以很難被發現。蜱蟲吸了血之後會變得很大,很多蜱蟲都是在這個時候被發現的。」
「一旦市民被蜱蟲叮咬,不要自行將蜱蟲摳下。」
餘濱提醒說,對付蜱蟲,千萬別用手自己拔出來。因為蜱蟲體上可能含有傳染性病原體,在受到刺激後,蜱蟲會越發往體內鑽,並加大劑量釋放蜱蟲唾液。
一旦發現有蜱已叮咬、鑽入皮膚,可用酒精塗在蜱身上,使蜱頭部放鬆或死亡,再用尖頭鑷子取出蜱,或用菸頭、香頭輕輕燙蜱露在體外的部分,使其頭部自行慢慢退出。燙蜱時要注意安全。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傷皮膚,或將蜱的頭部留在皮膚內。
取出後,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處理,並隨時觀察身體狀況,如出現發熱、叮咬部位發炎破潰及紅斑等症狀,要及時就診,診斷是否患上蜱傳疾病,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即使未發現被蜱叮咬,從疫區旅行回來的人員也應隨時觀察身體狀況,如出現發熱等症狀,應對疫區的蜱傳疾病保持警惕。
無論蜱蟲是在人體或動物體表,還是游離在牆面、地面,不要用手直接接觸,甚至擠破,要用鑷子或其他工具夾取然後燒死;如不慎皮膚接觸蜱,尤其是蜱擠破後的流出物,要進行消毒。
專家支招防蜱蟲 塗抹驅蚊劑有效驅蜱蟲
餘濱提醒,到野外勞動和遊玩,一定要做好個人防護,要穿緊口長褲長袖,也可在暴露的皮膚上噴塗驅蚊液。到山上遊玩時,要穿緊口、光滑的長袖衣服,尤其是要防止蜱蟲從衣服的袖口、褲腳、領口和腰部等進入身體,切記不要走草木密集的地方,儘量避免在野外長時間坐臥。另外,女孩子上山遊玩時,千萬不要穿裙子和開口的涼鞋。
裸露的皮膚塗抹驅避劑,如避蚊胺(只推薦2歲以上年齡的人員使用),可維持數小時有效。當使用遮光劑或防曬用品時,先塗抹遮光劑或防曬用品,然後再塗抹驅避劑,睡覺前應把驅避劑洗去。衣服和帳篷等露營裝備用殺蟲劑浸泡,如氯菊酯、含DEET的驅避劑等。
怎樣識別蜱蟲?
吸飽血膨脹後 形如蓖麻子
蜱俗稱壁蝨、扁蝨、草爬子、狗豆子等,是寄生在家畜、鼠類等體表的蟲子。它呈紅褐色或灰褐色,長卵圓形,背腹扁平,從芝麻粒大到米粒大。
全世界已知蜱類800餘種,我國已發現110餘種。中原地區常見的有長角血蜱、血紅扇頭蜱、微小牛蜱等。
蜱蟲的一生包括卵、幼蟲、若蟲和成蟲4個階段,其中成蜱、若蜱有8條腿,而幼蜱只有6條腿。春秋季是蜱的活動高峰,夏天較活躍,冬天基本不活動。
蜱一般寄生在動物的皮膚較薄、不易被搔動的部位,游離動物體後附著在草上,可叮人、吸血。雌蟲吸飽血膨脹後形狀如同蓖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