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山東兩地爆出蜱蟲傷人致死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截至目前,河南累計監測557人遭蜱蟲叮咬後致病,其中18人死亡。這一病症的重災區河南信陽商城縣目前的情況如何?蜱蟲並非新鮮事物,怎麼會在近兩年內頻繁有人被蜱蟲所傷?這種病毒究竟怎樣傳播?來聽中國之聲記者白宇、劉黎今天凌晨從河南商城發回的報導:
信陽在河南的最南端,商城縣又是信陽所轄區縣中最遠的一個。商城縣南部山多林密,林子裡種著板慄、柿子樹、竹子等等,山邊丘陵地帶或者是稀少的平地上種的多是水稻。樹林的墨綠和水田的翠綠在這裡掩映成了美麗的風景畫。
一種只有芝麻大小的「蜱蟲」,打亂了這裡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商城鯰魚山鄉下馬河村委會主任嶽克志說,現在是林子裡的板慄收穫的季節,一些村民怕被蜱蟲咬,都不敢上山砍草、收慄子。
嶽克志:「為了避免(被咬)這個問題,莊家都拋荒了,都沒人種了。不敢上山了,山上板慄很多,但下面的雜草都不敢砍。
記者:那對慄子生產有影響嗎?
嶽克志:肯定有影響啊,因為雜草多了以後,慄子掉了以後撿不到啊。」
據河南省衛生廳的公告,商城縣是「蜱蟲傷人事件」的重點區域之一,記者昨天走訪商城鯰魚山鄉、伏山鄉等幾個鄉鎮,遇到的多數村民對蜱蟲都是避而不談。在鯰魚山鄉下馬河村,一位提著橡膠高筒雨鞋的村民正要去地裡幹農活,村裡有人被蜱蟲咬,她還是有些擔心。
記者:「你現在還下地幹活嗎?
村民:下地幹活。
記者:擔心嗎?
村民:擔心也沒辦法,不去幹活吃什麼?
記者:害怕嗎?
村民:害怕啊,現在山上多的很。」
這位村民告訴記者,現在村裡也沒什麼有效的防治辦法,當地政府讓大家少上山,甚至不要上山,但村裡人主要靠莊稼為生,所以一切的生活秩序還在既往的軌道上運轉。
對商城縣當地百姓來說,蜱蟲俗稱「草爬子,」並非新鮮事物,為什麼現在蜱蟲咬人就能致死?它究竟攜帶了什麼病毒,又是如何傳播?其實當地百姓有自己的認識。繼續來聽記者的報導:
鯰魚山鄉下馬河村村委會主任嶽克志講起蜱蟲頭頭是道,儼然是半個專家。他說,多年來蜱蟲在當地一直存在,也一直在咬人,但發現蜱蟲咬人致死還是最近幾年的事。由於長年在這裡生活,村裡人對蜱蟲咬人事件有著自己的推斷。
嶽克志:「前些年為什麼沒有這事呢?因為有飛機撒藥。專門治毛蟲的。那種藥對這個東西有一定抑制。但最近10年之內,我們這一帶沒有搞飛機治蟲了。所以對這裡面的這些蟲子,它其他的東西太多了。現在它變異了,帶著一種病毒,對人體有害。原來根本不存在的。」
嶽克志介紹,從去年10月份到現在,下馬河村先後有3個人出現被蜱蟲叮咬過的症狀後死亡,其中包括48歲的村婦女主任羅林英。
嶽克志:「前兩例死亡的人跟他都有親戚關係,一個是鄰居關係,一個是親戚關係,這兩個死者跟他都有親密的接觸,所以從這個角度懷疑,他是被傳染。」
究竟是直接被蜱蟲叮咬致死,還是間接感染了病毒,嶽克志說,從他們村的病例來講,還不能完全確認。不過,他根據經驗提醒,蜱蟲咬人後的症狀和感冒類似,這時,一定不能注射青黴素、頭孢類等針劑,否則醫院無法化驗出是單純的感冒還是蜱蟲咬人得的病,可能會耽誤治療。
目前,蜱蟲致命的病原體還沒有分離出來,當地老百姓很想知道究竟人和人之間有沒有傳播這種疾病的可能性?來聽記者的報導:
在商城縣伏山鄉南衝村衛生室,記者偶遇從鄭州趕來的河南農業大學專家,他們一行幾人要在南衝村的牛羊身上提取蜱蟲。
專家:「蜱傳疾病,我們以前也不做這種,發生這個病以後,我們從人獸共患的角度想看一下這個蜱到底有沒有帶這種病原。」
河南農業大學這位姓張的教授,始終不願意透露自己的名字。他介紹,要想弄清楚病原體的傳播途徑,必須先搞明白當地咬人的蜱蟲是什麼種類。按照蜱蟲寄生母體的數量劃分,蜱蟲有單宿主和多宿主之分,在分析「蜱蟲傷人事件」時,這些特性都應該有所考慮。
張教授:「加入這三個宿主,最早的一個可能是野生動物,比如老鼠;他可能叮咬過野生動物以後再去叮咬別的動物,
記者:最後肯能有叮咬了人了?
張教授:對,他可以叮咬別的動物,也可以叮咬人。」
「蜱蟲傷人事件」究竟存不存在人際傳播的可能性,張教授認為,不太可能。
張教授:「一般的蜱傳疾病必須經過蜱媒來傳播,像這種病源的話,它需要這個媒介,沒有這種媒介,這種病是傳播不了的。」
究竟蜱蟲致命的病原體是什麼,它會不會在人和人之間傳播,還有待專家的進一步科學論證。我們只是疑惑,記者走訪的商城縣多數村民都對蜱蟲諱莫如深,伏山鄉政府的工作人員和接受採訪的行業專家,甚至連姓名都不願意透露,他們究竟有什麼為難之處?河南省公布,從2007年5月到今年9月8號,河南共監測發現遭蜱蟲叮咬致病,也就是疑似無形體病例557例,死亡18例。蜱蟲重災區信陽的具體情況又是怎樣?中國之聲將繼續關注。
(責任編輯:梅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