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蟲會咬我嗎 小龍蝦能吃否
楊於澤
這幾天,小龍蝦致食客肌溶解一事還沒收場,蜱蟲咬人致死的消息卻越來越生猛。原來是河南有蜱蟲咬人,現在又有報導,稱湖北等地也發現病例,而且蜱蟲傳播的疾病可以在人際傳播。都是新情況、新問題,讓人不能釋懷。
第一次聽說蜱蟲,是前天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節目,聽得蒙喳喳的,還以為是「皮蟲」。上網一查,才知道是「蜱蟲」,媒體還登出了它的「尊容」,是一種甲蟲。但蜱蟲是它的學名還是俗稱?不清楚。以中國之大,據說到處都有蜱蟲分布,那老百姓口語把它叫做什麼?不清楚。
同樣的,肌溶解綜合症被改稱「一種國際罕見的哈夫病」,我們不是明白了真相或事理,而是比以前更糊塗了。肌溶解綜合症,望文生義,多少還對小龍蝦帶來的毛病有點眉目;換成「哈夫病」,已經完全不知所云。
我是鳳凰衛視的忠實觀眾,從鳳凰衛視的節目知道,香港特區政府衛生部門經常聘請權威專家舉辦講座,對時疫消息作出發布並釋疑解惑,並向公眾提出建議。這是一項制度,講座是定期或不定期的,就我所知,已堅持多年。
如果點擊「香港特別行政區衛生署」、「香港特別行政區食物環境衛生署」兩個網站,就知道香港的衛生部門是如何服務民眾了。香港衛生署的主頁主體是「最新消息」,第一條是9月8日「流感樣病和手足口病每日匯報」,第二條是9月7日「衛生署提醒市民提防流感」。食物環境衛生署的主頁主體也是「最新消息」,第一條是「申請食肆牌照須知」講座預告。一個服務型政府的形象,就這樣躍然網上。
內地一些政府部門網站,名稱似乎統一叫「某局公眾信息網」,但主頁信息駁雜,瀏覽者如入迷宮,多是活動、視察、出席的報導,「公眾信息網」實則「內部活動介紹網」。比如打開某衛生局網站,主頁「頭條」叫「圖片新聞」,內容是「機關組織黨員幹部參觀中共五大舊址」、「衛生系統舉行『五五』普法法律知識考試」等,這除了自我宣傳介紹,與公眾何幹?
小龍蝦、蜱蟲致病事件發生後,一些地方衛生部門發布了若干信息,起到了某種釋疑解惑的作用。但很多信息發布完全是被動的,官員似乎在靜待「事態發展」,有媒體問上門來,於是作了一些問題答問。可笑的是,很多「衛生局公眾信息網」發布的信息,其實是媒體找專家訪談而來,是民間參考意見,決非官方態度。
現在,小龍蝦、蜱蟲致病已由地方事件演變成全國性公共衛生問題,有關部門絕對應當有所回應。據說,衛生部2008年就制定了「無形體病預防指南」,各地開展了醫務人員培訓,但公眾居然一無所知。在公眾急需知情之時,媒體「趁勢而上」,紛紛找專家打聽消息,報導「應運而生」,而主管機關卻總是慢半拍,甚至默然,儼然在等「事態發展」。
內地可否學學香港特區政府?少宣傳、介紹自己,多為公眾利益著想,和人民的心貼近一些。搞點公共衛生預警,做點釋疑解惑的工作,讓老百姓覺得「天塌下來有政府撐著」,社會將更穩定。我們現在想知道:蜱蟲是個什麼東東,會對我造成危害嗎?小龍蝦還可以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