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蜱蟲具體致病原因仍在查 有典型地域性

2020-11-29 搜狐網

  衛生部:蜱蟲病毒傳播可防可控

  具體致病原因仍在探查中;《人民軍醫》10年前載文提及,南通「季德勝蛇藥片」可治蜱蟲咬傷

  最近河南等出現由於蜱蟲叮咬使人發病甚至造成死亡病例的情況。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長李德新10日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此次河南發生的蜱傳疾病具體致病病原體尚未最後確定。衛生部專家表示,暫時把這個稱為是發熱伴血小板症候群,在當中發現了可引發出血熱、流感等等這類疫病的布尼亞病毒,但是總體來說這種病是可控的,公眾不必恐慌。「對於蜱傳疾病,我國已有成熟的預防控制措施。避免蜱蟲的叮咬是降低感染的最主要措施。」

  病原體不明,目前還不是法定傳染病

  中國疾控中心病毒所主任王世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商城縣發生的由蜱蟲傳播疾病具體致病病原體尚未最後確定,病原體明確還很困難,還需要進一步研究確定。事實上,由蜱蟲引起的這種病症具有典型的地域性,但目前國家還未劃出易發病的具體區域。

  在衛生部的例行記者會上,衛生部官員首先說明,2006年中國首次發現這種主要由蜱蟲傳播為主,細胞內寄生,沒有固定形狀的細菌。因為病人有發熱並且血小板減少,所以現在稱之為發熱伴血小板症候群。蜱蟲傳播疫病是比較常見的,只不過這次傳播了新的病原體,也是一種新發現的致病因素,並且在患者和蜱蟲身上分離出了布尼亞病毒。中國疾控中心病毒預防控制所所長李德新介紹說:「布尼亞病毒是一種RNA病毒。我們國家現在已經知道了,布尼亞病毒有像我們講的引起流行性出血熱汗含鉀病毒,引起新疆出血熱的克裡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都是布尼亞病毒。這個病毒到現在為止,真正的有效藥物可能很少。」據了解,目前我國已知蜱蟲可攜帶83種病毒、14種細菌、17種回歸熱螺旋體、32種原蟲等。多種病原體可引發「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包括無形體感染和病毒感染等。目前,它還屬於一種新發現的致病因素,不管是無形體也好,還是布尼亞病毒也好。按照有關規定,它還不是一個法定報告的傳染病,診斷標準、治療方法等都在進一步研究之中,發病情況包括發病率、致死率,都還需要時間來進行統計和分析。

  蜱蟲將隨天氣變冷逐漸減少

  不過參加發布會的專家一再強調,這種病並非有多可怕,只要降低和蜱蟲接觸的機會,同時如果感覺發燒情況立即就醫,就能夠在預防和治療上得以控制。而且隨著季節的變化,這種病也會逐漸減少。李德新說:「每年4月份到8月份以後,其實這段時間這種病是比較集中發生的,這個可能和它的媒介蜱蟲有關係,天氣冷了,這些媒介都不活動了,同時人的戶外活動、農業生產也少了,所以病人就少了,也就沒有了。」

  截至9月8日,河南省共監測發現此類症候群病例557例。記者在解放軍一五四醫院感染病房內看到,還有幾名患者正在接受救治。醫院感染科主任崔寧告訴記者,今年該醫院接收這種病人共計137人,病人大多來自商城縣,目前在醫院接受救治的共有7人。這些重症病人大多當初被誤診為感冒,到當地村衛所進行輸液治療以致耽擱了病情,發病七八天後才來到醫院。

  外國的疫苗不一定管用

  據悉,早在2008年2月份,衛生部就針對無形體病印發了《人粒細胞無形體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以提高醫務人員對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的認識和控制,而非針對此次多省出現的蜱蟲疫情。目前蜱蟲在河南引發的主要是無形體病,而北京多年前引發的則是萊姆病。「相比國內來說,歐美一些國家更是『重災區』,比如義大利、瑞士、奧地利以及美國等。山較多,草木茂密的環境是蜱蟲所喜歡的。」

  據北京市疾病控制中心發布的消息顯示,北京在多年前有過蜱蟲咬人傳播萊姆病的個別病例,近一二十年則沒有病例報告。不過,被咬的人不會直接把病毒傳播給別人,但是就像B肝病毒一樣,如果直接接觸到病人的血液等體液則就有感染的可能。

  「目前,只有美國和歐洲從蜱蟲咬傷患者體內分離出病原體。同時,美國還製作了疫苗,但雖然都是蜱蟲,到了不同的地方還會變異,所以這個疫苗到了歐洲並不太靈光,很多人接種了卻並沒有多大效果。」王福博士說道。

  連結 蜱蟲傳播的其他疾病

  森林腦炎是一種由森林腦炎病毒引起的神經系統急性傳染病,病毒在蜱蟲體內可長期保存,可經各變態期及經卵傳至下一代或第三、四代,並可在蜱蟲體內越冬。多發生在5~8月,主要分布於黑龍江和吉林兩省林區。

  新疆出血熱是一種蜱媒急性傳染病,病原體可在蜱蟲體內保存數月,並經卵傳遞。在我國流行於新疆,發病高峰期為4~5月。

  蜱媒回歸熱又稱地方性回歸熱,是由鈍緣蜱傳播的自然疫源性螺旋體病,不規則間歇發熱為其主要臨床特徵。我國新疆有該病流行,乳突鈍緣蜱可經卵傳遞8代,並能貯存14年。

  Q熱病原體為貝氏立克次體,常在野生動物與家畜之間傳播流行,牛、羊為人體的主要傳染源。本病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在我國已有十幾個省、市、自治區證實有其存在。

  北亞蜱傳立克次體病又稱西伯利亞蜱傳斑疹傷寒,病原體為西伯利亞立克次體。小齧齒動物為主要傳染源,草原革蜱為其主要媒介,邊緣革蜱也能傳播,我國新疆、內蒙、黑龍江有本病存在。

  細菌性疾病如鼠疫、布氏桿菌病、野兔熱。蜱蟲能長時間保存一些病原菌,並經卵傳遞。

  據新華社 新京報 法制晚報

  寵物醫生建議

  「貝裡爾」專殺寵物蜱蟲

  什麼藥能治療蜱蟲咬傷

  「季德勝蛇藥片」

  曾被證實治癒50例蜱蟲咬傷

  本報訊 在「蜱蟲咬死人」事件廣受議論之際,人們對治療蜱蟲咬傷的藥物充滿著強烈關注。昨天,多年前發表在權威醫學雜誌上的報導,所提及的一種「季德勝蛇藥片」,引起人們的關注。

  昨天,記者在發表於2000年43卷第6期的《人民軍醫》雜誌上看到,署名為「解放軍8660部隊醫院周秋華、李素鵬」的作者,在一篇《季德勝蛇藥片治療蜱咬傷50例》一文中稱,部隊地處新疆天山林區,戰士常被蜱蟲咬傷,採用季德勝蛇藥片治療蜱蟲咬傷50例,效果較好。文章稱,臨床選擇了50例病患,均在訓練中被蜱蟲咬傷,部分殘留有蜱蟲殘體。被咬傷後均有腫痛,其中部分出現繼發感染,且伴有頭痛、發熱、淋巴結腫大、周圍血白細胞輕度增高等,「但沒有神經系統症狀和體徵」,文中稱傷口用3%過氧化氫和生理鹽水衝洗後,有蜱蟲殘體先行清除,再用涼開水將季德勝蛇藥片調為糊狀外敷,每日一次。同時服蛇藥片5片,每日3次。結果為「50例全部治癒,均無不良反應」。

  昨天下午,記者從唯一生產季德勝蛇藥片的南通精華製藥公司了解到,季德勝蛇藥片曾叫「南通蛇藥片」,是蛇藥專家季德勝先生根據祖傳六代秘方研製的傳統中藥,被列為國家保密品種。解放軍總後勤部將季德勝蛇藥片廣泛用於毒蛇、毒蟲咬傷的治療。

  南通一家醫院專家告訴記者,季德勝蛇藥片治療蛇、蟲傷的療效明顯,蜱蟲咬傷也應在其列。但此次蜱蟲咬死人,是一種新發現的致病因素,季德勝蛇藥片能否有效治療,尚需論證。南通精華製藥公司董事長朱春林告訴本報記者,他們今天將派出專家趕赴河南信陽,和衛生部專家一起探討季德勝蛇藥片治療蜱蟲咬傷的可行性。 (郭小川)

  網友以身試蟲

  自稱曾打過腦炎疫苗

  近日河南商城傳出多人被蜱蟲咬死的消息,讓很多網友都想知道對付這種蟲子的方法。貓撲網友「與時盡現」親自上陣,把蜱蟲放在手上,還拍了照片傳到了論壇上,並且附上自己對付蜱蟲的心得。

  「與時盡現」說,由於工作的原因,自己經常在東北三省的林區活動,早在10年前就接觸過這個東西。當地人對它是敬而遠之,也流傳出很多草爬子叮死人的故事,即使不死人,也成為植物人,確實很可怕。這個東西體型很小,經常分布於森林中,尤其是在一種雲冷杉林裡。

  他還介紹說,每年進入林區之前,他們都要打一種疫苗,叫森林腦炎疫苗,但這種東西的效果究竟怎樣,無從考據。此蟲叮咬後,吸血而亡,身體留於人體內,需要用力拔出,因為它的牙和前爪有倒鉤,經常把它身體拔出了,但是腦袋卻留在人體裡,有病毒的就是它的頭部,需要特別注意,一定要把它的頭部用鑷子甚至針挑出。 綜 合

  昨日記者走訪了南京安東寵物醫院,看到在各種寵物疾病的宣傳資料上,蜱蟲防治的宣傳一直就沒有鬆懈過。南京安東寵物醫院的姚醫生告訴記者,有一種名為「貝裡爾」的寵物藥品專殺蜱蟲。

  「剛開始在寵物身上流行的時候南京很多醫院都查不出病因,不少狗隨後嚴重貧血。有的還會發燒,口舌發白,甚至出現抽搐。當時很多醫生也沒有見過這樣的病。」寵物醫院的姚醫生告訴記者,04年到05年病例越來越多。一度似乎有暴發趨勢,06年開始南京的多家寵物醫院研究發現原來是蜱蟲在作怪,聯合加大了防治力度,近幾年在南京幾乎見不到了。現在還有名為「貝裡爾」的專殺蜱蟲的寵物藥品,而現在德國拜耳,福萊恩等藥都是專門針對這種蟲子的。劉 瀏

(責任編輯:黃珊)

相關焦點

  • 衛生部專家組:新型病毒或為蜱蟲致病元兇
    最近,河南省信陽市商城縣出現蜱蟲叮咬致人發病甚至死亡的情況,衛生部派出專家組赴當地調查。  專家組有關人士介紹,蜱傳疾病病患多為農民,年齡相對較大,致病元兇或將鎖定為一種新型的布尼亞病毒。  9月13日下午,在調研3天後,衛生部專家組及河南省衛生廳專家組從商城縣返回。
  • 我省未發現蜱蟲叮人致病事件
    蘭州市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防控專家、副主任醫師王芸介紹,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動史者,一旦出現發熱伴全身不適、頭痛、乏力、肌肉酸痛等疑似症狀,應及早就醫。如果發現停留在皮膚上的蜱蟲時,切勿用力撕拉,以防撕傷組織或蜱蟲口器折斷而產生的皮膚繼發性損害。可用夾子夾,或用菸頭、蚊香燙等方式讓其脫離體表。
  • 寵物狗身上也有蜱蟲 這類蜱蟲一般不會傷人
    「我家狗的身上也有蜱蟲」  家住鄞州鹹祥鎮的金女士致電本報熱線,稱自家養的寵物狗身上有蜱蟲,據她介紹,近6年來,狗身上一直有蟲子,此前她並未在意,以為是普通的蝨子,只是每星期用手把它們抓掉。夏入秋時節由於天氣潮溼,是寵物寄生蟲繁殖的高發期,他們醫院每年在這時節會收治大量生了蜱蟲的寵物狗,多的時候一天好幾例。  做好寵物清潔是防治關鍵  洪醫師認為用藥劑是最好的,如德國拜耳殺蜱蟲劑就非常有效果,能使寵物有效抗蜱蟲2月之久,在全市各大寵物醫院均有銷售。
  • 蜱蟲鑽入皮膚可用酒精殺死 疾病治療方法未定
    北京晨報訊 (首席記者 崔紅)衛生部昨天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小小的蜱蟲成了大家關注的熱點話題。衛生部新聞發言人鄧海華表示,蜱蟲傳疾病是常見的疾病,以前就有,只不過是這次傳播了新的病原體。目前,它還屬於一種新發現的致病因素,還不是一個法定報告的傳染病。
  • 蜱蟲作亂元兇或為新型病毒 可治療病死率低(圖)
    新華社記者 趙鵬 攝      12日,在西安市一家寵物店,工作人員為寵物剪毛,防止蜱蟲寄生。丁一 攝  本報訊 (記者吳鵬)「河南蜱蟲叮咬事件」的元兇或將鎖定為一種新型的布尼亞病毒,而衛生部也正在組織專家制訂「人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病診療方案」,從臨床診斷和治療方法上,對發現的感染病例,進行有效的界定和治療。
  • 蜱蟲會咬我嗎 小龍蝦能吃否
    蜱蟲會咬我嗎 小龍蝦能吃否 楊於澤     這幾天,小龍蝦致食客肌溶解一事還沒收場,蜱蟲咬人致死的消息卻越來越生猛。原來是河南有蜱蟲咬人,現在又有報導,稱湖北等地也發現病例,而且蜱蟲傳播的疾病可以在人際傳播。都是新情況、新問題,讓人不能釋懷。    第一次聽說蜱蟲,是前天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節目,聽得蒙喳喳的,還以為是「皮蟲」。上網一查,才知道是「蜱蟲」,媒體還登出了它的「尊容」,是一種甲蟲。但蜱蟲是它的學名還是俗稱?不清楚。以中國之大,據說到處都有蜱蟲分布,那老百姓口語把它叫做什麼?不清楚。
  • 蜱蟲病診療方案已上報衛生部
    晨報訊 (記者 徐晶晶)「河南蜱蟲叮咬事件」的元兇可能是一種新型的布尼亞病毒。記者昨日獲悉,專家組已將「人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病診療方案」上報衛生部。  昨晚,記者再次連線專家組成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科主任王貴強教授。
  • 河南等多省市發生蜱蟲咬人致死事件
    由蜱蟲引起的疑似無形體病已在6省市發現 2006年,安徽出現首例疑似無形體病。在之後的研究中發現,該病可通過蜱蟲傳播,也可通過血液傳播。感染後,一些免疫力低下人群會產生併發症,最後死亡。衛生部於2008年2月已制定了「無形體病的預防指南」,各地開展醫務人員的培訓,提高識別能力,規範治療行為。
  • 內地12省份至少33人因被蜱蟲叮咬染病死亡
    國內有12個省份發現疑似無形體病例,這些地區的特點都是山區或水域豐富的地方。對於信陽市未公布具體蜱蟲咬傷病例遭質疑一事,前日,河南省衛生廳回應信陽蜱蟲傳疾病疫情疑問時表示,不存在瞞報疫情,信陽等地衛生部門從2007年就已將疑似無形體病例納入網絡直報範疇。
  • 被蜱蟲叮咬引發心肌炎!這種病毒夏天要小心……
    沒有吸血的蜱蟲乾癟如綠豆般大小,吸飽血後,有飽滿如黃豆的,也有如指甲蓋大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頒布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防治指南(2010)》(下文簡稱「2010防治指南」),布尼亞病毒感染急性期患者血液可能有傳染性[1]。
  • 江蘇已有4例疑似蜱叮咬死亡 並非所有被咬均致病
    這次衛生部專家組共有3人,其中有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教授王貴強,他曾多次到河南、山東等地,為蜱蟲咬傷患者進行會診,具有豐富的臨床診斷經驗。記者:蜱蟲以前也有,為什麼今年咬了人就死人呢?李德新:這可能與一些生態的改變有關,也許還有其他的原因。記者:被蜱蟲咬了以後的致死率高不高?李德新:不算高。記者:蜱蟲會在城市裡出現嗎?李德新:城市裡基本上沒有。記者:寵物身上有可能出現蜱蟲嗎?李德新:可能性很小。
  • 被蜱蟲咬傷喪命 致命蜱蟲長什麼樣子
    夏天到了,戶外活動的人喜歡去樹木、草叢較多的陰涼處躲避太陽,但在外遊玩或者進行農耕時要警惕一種可以致病甚至危及生命的蜱蟲。專家提醒,夏天潮溼悶熱,各類蛇蟲出沒,市民萬一被咬傷,應謹慎對待,出現不舒服時要及時就醫。
  • 一家三人被蜱蟲叮咬兩人身亡
    一家三人被蜱蟲叮咬兩人身亡  鼓樓醫院今年已收治17例「蜱蟲病」,目前已到每年疾病的高峰期  夏天到了,戶外活動的人越來越多,大家出行時多會選擇樹木、草叢較多的陰涼處躲避太陽,但在外遊玩或者進行農耕的戶外活動時要警惕一種可以致病甚至危及生命的蜱蟲
  • 河南蜱蟲叮咬病例調查 定點醫院有特效藥可治
    餘芳說,蜱蟲叮咬而導致不適者並不只在今年發現。2009年,商城縣通過網絡直報87例,無一例死亡。  餘芳說,發病人群多在40歲至70歲之間,這與他們的體質差有一定的關係。但目前為止,尚未能確定致人發病的病原體病源到底在哪裡。  據了解,蜱蟲有幾十種,在商城縣常見的有多種,根據其生存的地方可分為草蜱蟲、狗蜱蟲、牛蜱蟲等。
  • 河南蜱蟲傷人或緣起布尼亞病毒 診療方案已上報
    蜱蟲傷人或緣起布尼亞病毒  本報訊 河南蜱蟲傷人事件的元兇有可能是一種新型的布尼亞病毒,記者昨日上午從衛生部專家組獲悉,目前專家組已將「人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病診療方案」上報衛生部。
  • 蜱蟲病診療方案上報衛生部 專家稱已過發病高峰
    本報訊 (記者範維) 記者上午從衛生部專家組獲悉,河南蜱蟲傷人事件的元兇有可能是一種新型的布尼亞病毒,目前專家組已將「人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病診療方案」上報衛生部。「專家組已經將方案上報到衛生部,衛生部批准後這個方案就可出臺了。」王貴強教授說。  「其實不必對蜱蟲叮咬過於驚慌,蜱蟲病的發病高峰期一般是在4月至10月。」王貴強教授說,蜱蟲叮咬的季節性較強,隨著天氣轉冷,蜱蟲的數量也會逐漸減少,「最近幾天已無新發病例。」
  • 較真| 20多人被叮咬,4人身亡,小小蜱蟲應該怎麼治?
    查證者:白衣山貓 | 外科醫生又到了一年的蜱蟲叮咬高峰期。有媒體報導青島最近有20多人因為蜱蟲叮咬住院,4人不幸死亡。蜱蟲真有這麼大危害嗎?被蜱蟲叮咬後應該怎麼辦?一、蜱蟲如何叮咬人?蜱蟲是蛛形綱動物。蜱蟲會叮咬是因為要吸食血液。
  • 北京昌平確認龍澤苑西區出現蜱蟲已全面排查
    自2006年在安徽省發現首例人粒細胞無形體病以來,對於這種病毒的研究一直在進行,至今只能確定蜱蟲叮咬可能引起這種病症的出現,但仍無法找到真正的致病原因,後改稱這種病症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2008年2月19日,衛生部曾向各級衛生部門下發《人粒細胞無形體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試行)》。其中指出,蜱蟲叮咬後的無形體病屬於傳染病,人對此病普遍易感,與危重患者有密切接觸、直接接觸病人血液等體液的醫務人員或其陪護者,如不注意防護,也有感染的可能。而實際情況是,由於治病心切,一些家屬幾乎每天24小時陪護在病人旁邊,並無法顧及危險的存在。
  • 比蜱蟲更讓人恐懼的是「維穩」
    當9月9日,快報記者趕赴那個如今「聞名全國」的商城時,發現蜱蟲帶來的恐懼已經徹底抓住了當地人——在外地打工的不少成年男子返回當地,以照顧老人和孩子;更有不少婦女選擇了進城打工,遠離蜱蟲較多的鄉村;繼續留守在農村的老人婦女和兒童,上山下地時,也都是「全副武裝」,恐慌的情緒就如同病毒一樣,在村民中蔓延。
  • 春夏之交謹防被蜱蟲叮咬 蜱蟲棲息在草地樹林也寄宿在貓狗等動物身上
    長沙晚報訊(全媒體記者 徐媛 通訊員 寧斌 李雅雯)前兩日,長沙1歲4個月的涵涵(化名)正和媽媽開心地玩耍,涵涵媽媽突然摸到孩子後腦勺有個小疙瘩,送醫檢查後發現,居然是只蜱蟲一動不動地叮咬在孩子頭皮上。湖南省兒童醫院醫生提醒,蜱蟲攜帶的致病微生物種類眾多,春夏季是蜱蟲的繁殖季節,是蜱蟲密度最高的一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