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成交量,也叫量能,是技術分析「價、量、時空」三要素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
如果說,技術分析中,最基礎的部分是K線(價),最簡單的部分是均線(價和時空),那麼成交量,可以說就是最玄妙的部分。
一直以來,特別是對國內的技術分析愛好者而言,成交量,承擔了太多太多希冀。
比如,「量在價先」、「看量跟莊」、「天量天價」、「成交量是不會騙人的」,仿佛只要掌握了成交量的秘密,就可以洞察先機,勝券在握。
成交量真的有這麼厲害的作用?縮量上漲,放量下跌分別有什麼含義?流傳的成交量用法是否正確?還是另有不為人知的玄機所在?名噪一時的籌碼分布理論是否真的如傳說中般神奇?
這一篇,投帥將為大家一句話講明成交量的奧義。
成交量的特點
從理論上來說:成交量的特點是,買賣雙方對等;這一點是和價格,比如K線的多空交戰不同。
K線收陽就是多方佔優,收陰就是空方佔優。
而成交量,無論放量還是縮量,買賣雙方都是對等的,有多少買入量,就是有多少賣出量,不然不可能成交啊。
所以,在教科書上,成交量,只是代表市場對當前價格的認同度。
買家為什麼要在這個價格買入?因為他覺得當前價格,足夠低,未來還有上漲空間,是個合理的買入價位;賣家為什麼會在這個價格賣出呢?因為他覺得當前價格,足夠高,未來存在下跌空間,是個合理的賣出價位。無論是買家還是賣家,多頭還是空頭,都是出於對當前價格的滿意,認為有利可圖,才會下單。
從單次交易看,這個理論沒有什麼毛病。
買賣雙方,價格相同,方向相反;當行情變化,一方盈利,必然就意味著另一方虧損;反之亦然。
但是,各位老鐵不妨先思考下,如果長期看也是這樣,那麼我們會得出一個什麼結論呢?
那就是,股市中投資者的盈虧比,應該差不多是,一半對一半。(雖然不同投資者之間有資金量的差別,但是不同資金量的投資者不可能每次都處於對立面。)
但實際上呢,俗話說,「一賺兩平七虧本」,雖然不是什麼精確統計的數據,但至少直觀上,大家都能感覺到,股市裡,虧錢的股民,比賺錢的要多得多。這一點應該是沒有什麼爭議的吧。
為什麼理論與實際存在這如此巨大矛盾?難道入市的股民全都自帶「賠錢天賦」加成麼?這其中的原因,就是我們找到成交量奧義的重要線索。
真傳一句話
理論中,都是把投資者假設成理性客觀的經濟學人,但實際上呢?投資者,特別是個人投資者,也就是散戶啦,在投資行為中存在明顯的傾向性。
那就是,「盈利兌現,虧損掛起」。
這也註定了,散戶通常是拿不住盈利的股票的。
散戶有可能憑膽識抄到大底,有可能憑運氣騎上黑馬,但是一旦帳面出現浮盈,他們就總是急不可待地兌現利潤,從而完美地錯過後面波瀾壯闊的大行情。
反過來,如果買入的股票被套,散戶又很難按計劃止損,即使他事先設好了止損點,也總會找各種理由勸自己再扛上一扛;最後往往越套越深,變成死扛。
也就是說,除非被套牢,否則散戶很難耐住性子,安坐不動;不管是盈利的時候,還是空倉的時候,只有手頭帳戶有餘額,就好像錯失了賺錢良機一樣。
即使在牛市末期成功逃頂的散戶,最終還是會早早地殺回去,被初來乍到的熊市一網打盡。
那麼,如果從成交量上來歸納散戶的這種行為,那就是,散戶永遠在交易,直到被套牢。
所以,成交量的核心奧義是什麼?真傳一句話,我們看成交量,看的就是「散戶的參與程度」。
在這個市場上,大多數散戶,都可以歸為兩種:虧錢的和即將虧錢的。
甚至可以說,長期來看,散戶虧錢的概率要遠遠大於機構賺錢的概率。一輪熊牛下來,不賺錢的莊家,比比皆是,但是真正從股市掙到錢的散戶,只佔很少一部分。
所以,如果能夠識別大多數散戶的交易行為,並且及時採取反向操作,那麼要比所謂「跟莊」更有價值,更能帶來財富。
而這就是成交量的核心奧義所在,也是成交量相對其他技術指標,無可替代的地方。
成交量的應用
在技術分析三要素「量、價、時空」中,投資者可以只看「價格」(K線)下單,也可以只看「」價格和「時空」(均線)就下單,但是不可能只看「成交量」就決定買入賣出。
所以,成交量不是一個可以單獨進行決策的指標,只能為其他決策指標提供參考;並且根據時間框架的不同,成交量參考意義的重要性也不盡相同。
一句話概括,成交量的應用原則就是:「量」為「價」提供決策參考,同時隨著「時空」的拓展,這個參考價值越來越重大。
目前流傳的成交量使用方法,大多圍繞著一根或是幾根K線的「放量」和「縮量」打轉。這種方法,看他們精選出的例子,仿佛神奇無比,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幾乎沒有什麼價值。
原因很簡單,一個指標能不能在實戰中應用,不但要看符合指標時,成功的概率;還要看到不符合指標時,失敗的概率。
一、時間點
如果把「時空」收縮到一個時間點,那麼成交量的參考意義其實相當有限。
以日K線為例,根據前面成交量的奧義,我們可以理解為:
縮量,代表這支股票當天交易的散戶參與度低。放量,代表這支股票當天交易的散戶參與度高。但是,這對我們的投資決策,並沒有太大的裨益。
如果行情上破了預設的關鍵點位,無論有沒有量的配合,都是個值得下單的機會;同樣的,如果行情下破了事先的止損點,不管放量還是縮量,都應該按計劃先止損離場。
既然他們給出的場景,看不看成交量,操作方向都不會有變化,那麼看成交量的意義在哪?
或許有量配合的機會,成功率高一些;無量下跌的走勢,假摔的概率大一些。
但投帥並不贊成,把希望寄托在無可控制的可能性上。放量暴跌傷人,無量陰跌一樣傷人;無非是利刃和鈍刀的區別。
曾經多少散戶,都栽在把縮量下跌當成不止損的理由上。
一旦投資者放棄事先制定的交易計劃,那麼行情突變時,他能做的就只剩下祈禱了。
紀律是投資者生存的保障,在買賣時點的把握上,價格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上漲就是買入的理由,下跌就是賣出的理由」;不容置喙。
二、時間段
但如果把「時空」放寬到一段時間,成交量的參考意義就逐步凸顯出來了。
比如,一支股票,在一段時間內,價格一路走高,而成交量卻逐步降低,說明什麼?
說明隨著價格的上漲,獲利出局的散戶越來越多。這支股票的散戶參與程度,越來越低,如果用籌碼分布理論來看,就是籌碼越來越集中。
這時候一定要住,不要急於兌現浮盈,通常都可以在短時間內取得滿意的收益。
而如果漲到一定程度,又放出量(通常是回調放量),說明早期離場的散戶,又忍不住「逢低」殺了進來,這時候就要做好出局的準備了。
這就是老鳥通常所說的「天量天價」。
同樣的,如果一支股票,在一段時間內,價格一路走低,而成交量卻逐步上升,說明什麼?
說明隨著價格的下跌,進場抄底的散戶越來越多。這支股票的散戶參與程度,越來越高,如果用籌碼分布理論來看,就是籌碼越來越分散。
這時候一定要管住自己的手,不要想著佔市場的便宜,接下落的飛刀。
而如果跌到一定程度,成交量也開始降低,直到越來越低,並最終穩定在一個低水平,就說明能折騰的散戶基本都被套牢了,開始就地臥倒裝死。
那麼,價格自然也就跌無可跌了。這就是所謂的「地量地價」。
值得注意的是:
天量和地量都是一段時間範圍而言,並不是單一時點的成交量。出現天量和地量也不意味這行情馬上反轉,還是要以價格突破為準。一般來說,對上漲而言,行情可能需要相對大的成交量來推動;但是整理和反轉,則不一定。三、一輪熊牛
各位老鐵是否還記得,我們在第五章「圖形形態」的奧義中,曾經講過,量價同步,量並不在價先,在行情未走出來之前,單靠成交量,是無法提前做出準確預判的。(忘了的老鐵,回頭要複習啊)
但是,如果把「時空」放寬到一輪熊牛,成交量則的確有著價格所不具備的前瞻性。
比如,按波浪理論,一輪完整的熊牛更替,包括上升五浪和下跌三浪。
技術分析的理論有很多種,波浪理論,屬於看上去很美的那種。
也就是說,事後回過頭,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市場的確是按照波浪理論的規律升降運行;但是如果想用波浪理論來預測後市,卻又難免陷入千人千浪的困惑中。
這時候,如果參考成交量,特別是對大盤而言,則可以撥雲見日,更加清晰地判斷出當前行情所處的位置,避免了只看價格導致「身在此山中」所帶來的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