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在面臨脫貧攻堅的時代使命和疫情防控的特殊考驗中,青島西海岸新區以更聚焦民生、更充分就業、更促進發展為引領,運用平臺思維,創新推廣「黨建引領、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協會運作」的協會組織模式,在珠海街道成立了新區首家鎮街級公共就業協會,整合轄區100餘家規模以上企業資源,進行了「員工共享、信息共享、資源共享」等數字經濟背景下的創新探索,「共享員工」模式在央視《新聞聯播》、新華社等各級主流媒體相繼宣傳推廣。
建立員工共享平臺,打好就業「保衛戰」
面對疫情下的嚴峻就業形勢,在西海岸新區人社局的指導下,珠海街道經過充分摸底調研,率先試水「共享員工」模式,搭建「共享網絡線上用工平臺」,依託公共就業協會在全區700多家企業進行項目推廣,有效解決不同行業企業間人工閒置和用工短缺的矛盾問題。轄區有80餘家企業進行了共享員工「跨界」嘗試,涉及員工3000餘人次,未產生1起勞動糾紛。在此基礎上,採取信用認證、平臺擔保、大數據篩選、信用名錄通報等方式,進一步完善「共享員工」模式,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為常態化疫情防控下以「共享員工」模式實現穩就業、保就業、促發展進行了有益探索。
以「共享員工」為切入,盤活人力資源。通過「共享員工」模式,一方面解決特殊時期用工餘缺問題,另一方面探索破解「潮汐式」企業用工難問題。推廣企業員工註冊「共享網絡線上用工平臺」,全面掌握轄區企業「閒置員工」的現有崗位、年齡、技能、選擇意願、數量等情況,並通過平臺動態發布信息,促進企業和員工雙向選擇。轄區青島明梓東昱汽車公司與海信集團日立公司,通過共享平臺成功實現員工的「留任再就業」,另有近110家企業的800餘名員工表達參與意向,平臺累計為供需雙方提供信息360餘條。
以「共享協議」為支撐,保障用工權益。街道與協會全方位協助「共享員工」進行網上面試、籤訂電子勞動合同,由讓渡企業、使用企業、員工、西海岸新區公共就業服務協會共同籤訂「共享用工四方協議」,協議囊括了讓渡企業繳納社保,使用企業為職工支付工資、購買意外險,不改變原企業與勞動者之間的勞動關係等可預見的問題的解決方式,全方位維護三方權益。
以「常態化疫情」為背景,構建防控體系。為深入摸清常態化疫情防控期間可能出現的失業風險,珠海街道組織轄區37個村居、社區50餘名幹部,開展企業用工情況線上問卷調查,重點選取轄區683家有代表性的企業,根據企業管理及崗位數量、訂單、招聘、培訓、勞動關係等情況進行詳細摸底,從源頭著手幫助企業制定就業計劃,維護企業、員工合法權益。並將「共享員工」「靈活用工」模式作為就業的補充形式,推進跨區域、跨工種、跨企業就業,築牢轄區失業防線。
建立信息共享平臺,注入就業「穩定劑」
就業一頭連著企業生存、經濟發展,一頭連著千家萬戶、民生冷暖,而要穩固發展、就業、民生這一鏈條,離不開信息化的支撐。新區就實現政府惠企政策、企業間業務合作、求職者與企業間供需關係三方面信息共享採取了系列舉措,取得了較好成效。
建立微信平臺,打通就業「信息鏈」。從政務服務的供給側發力,以街道微信公眾號、找工作直通車群、企業群、幹部群以及職點貓微信小程序等平臺為載體,打造「雲就業」網絡服務平臺,具備崗位查詢、政策發布、交流互動等多項功能,實現惠企政策、企業招聘信息、求職者信息共享,變求職者盲目查找為政府主動推送,讓企業網上招聘、求職者網上應聘和就業信息「點對點」精準推送成為現實。以珠海街道為例,受疫情影響,轄區82%以上的求職者和91.4%的企業偏向於「雲就業」方式。截至目前,通過微信平臺達成就業意向的較去年同期增長9.7%,平臺推送招聘信息1萬餘條,為5000餘名無業人員提供求職信息,助力2000餘人實現就業再就業。
藉助協會平臺,擴大企業「朋友圈」。充分利用公共就業服務協會豐富的會員企業資源,通過常態化交流機制,實現會員之間信息共享、互助共贏。以珠海街道轄區瀾盟實業為例,因企業訂單不足,導致產能過剩、人員閒置,存在虧損、裁員風險和不穩定因素。街道通過協會平臺進行業務匹配、精準推介,成功的促成通用汽車、柳州五菱汽車、竹內機械等企業到瀾盟實業實地考察洽談,並達成初步合作意向。此外,青島奧合源服裝有限公司也是協會平臺受益的典型,該企業因中美貿易摩擦導致定單縮減近80%,企業面臨倒閉,街道及時與協會組成服務專班到企業了解情況。在企業具備較高水平製作工藝和管理模式的基礎上,引導企業建立自有品牌,並積極對接境內外電商平臺和線下實體店,使企業由全部依賴出口成功轉型為內銷和線下銷售,並創建自主品牌,成功擺脫了因中美貿易摩擦導致的停工停產,企業不但沒有裁員,反而增長了近100個崗位。
聯合業務平臺,打出政策「組合拳」。企業作為就業的「容納器」,穩就業就必須穩企業。通過「線上+線下」「定期+流動」的形式,區人社局和珠海街道聯合開展「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民營企業政策行」宣講活動,重點圍繞民營企業密切相關的優惠、補貼政策進行深入講解,把政策真正滴灌到企業的最渴望處,充分釋放重點政策效力,用惠企政策為企業發展加上「聚能環」,保障企業應享盡享政策「禮包」,惠及轄區企業2000餘家,幫助轄區1300餘家個體、企業落實創業、就業及用工等政府補貼款項3000餘萬元。
建立資源共享平臺,畫好就業「同心圓」
隨著共享經濟的出現,資源共享已悄然成為企業間深挖潛能、激發動能的新合作模式,企業「單打獨鬥」的模式已不能適應聯合時代的發展要求。新區根據企業特點建立完善資源共享平臺,致力打破資源壁壘、利用資源賦能。
包容多元,擴大共享空間。資源流動為企業創造價值,街道通過「總會+分會+企業+資源」的資源流動模式,實現企業間資源對接。聚焦「引導資源流動、完善供需銜接」的目標導向,進一步加大對轄區企業宣傳力度,吸引各類企業加入公共就業服務協會珠海分會,並依託區公共就業服務協會會員企業資源,建立涵蓋房地產開發、廣告傳媒、機械製造、汽車銷售、文化傳播、服裝製作、金融業、智能科技、建築工程等13個行業1700餘家企業的全方位、多行業的共享平臺,促進企業「跨界合作」。
匯聚優勢,創新共享方式。聚合優勢力量,探索「資源嫁接」模式。根據調研,會員企業中鑄造設備企業較多,因設備安裝隊伍人員緊缺,項目後續安裝、調試、維護工作量大,導致企業售後人工成本大。街道與協會協調恆林機械與翰昌機械為試點,計劃將企業內的安裝技術人員進行整合,成立新的股份公司,既承接目前幾家企業的設備售後工作,又對外承接其他同行業企業的安裝訂單,既可解決技術人員缺乏和能動性較低的問題,又能開拓新的產業服務,拓寬企業盈利模式。目前,雙方已開展初步合作,營業收入增加近500萬元。下一步將繼續服務對接,促進企業間實現更深層次的合作,推進項目的創新孵化。
盤活資源,創造共享價值。針對部分企業存在資源閒置的問題,探索出以共享平臺激活閒置資源市場的新思路。青島盛美機械有限公司、青島翰昌機械有限公司、青島海西龍泰機械有限公司均為機械設備生產企業,產線工藝相近,但各企業的訂單狀況不一致,企業生產的「忙閒時」不同,面臨訂單高峰期增加臨時用工難、訂單低谷期用工成本高的矛盾問題。街道聯合協會共同牽線搭橋,共享利用閒置資源,使企業間實現充分的信息交流、生產線共享,共同應對成本和訂單挑戰,實現抱團合作、共贏發展。
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六穩」「六保」之首。就業穩則人心安,人心安則社會穩,經濟社會發展才能行穩致遠。西海岸新區在實踐中抓住就業這一「牛鼻子」,深耕就業服務、做好共享文章,充分發揮公共就業服務協會的協調和指導作用,精準發力、持續用力、凝聚合力,讓居民安其職、樂其業,讓企業深挖潛、賦新能,為高質量發展、和諧穩定發展提供堅強助力。信網記者 楊宇宣
[來源:信網編輯: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