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名醫在內地偏遠地區義診25年:對赤腳醫生印象深

2020-12-04 觀察者網

1972年,香港學生梁秉中到內地走訪時,在西北農村遇到一位「赤腳醫生」。後者在艱難環境下服務山區人民,給梁秉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21年後,已經是香港一家醫院院長的他發起「關懷行動」,與其他香港醫務工作者一起,為內地偏遠地區義診25載,治療了2.5萬名患者,完成了4500臺手術。

今年77歲的梁秉中行醫數十載,學貫中西,既是香港骨科權威,也是香港中文大學中醫中藥研究所所長。他牽頭帶著香港醫務工作者來到內地偏遠地區,為以殘疾為主的貧困病人提供義務的醫療和康復服務。

有了香港群眾的捐款與支持,梁秉中做了件了不起的事。

香港優秀醫學青年梁秉中

據微信公眾號「中國日報雙語新聞」7月4日報導,父親是一名中醫,但梁秉中似乎與生俱來就有西醫的「動刀天分」,他回憶道:

中學的時候開始,我對動植物學興趣很濃厚,解剖動植物時,我的速度和準確度都比其他同學強。老師曾因此說:「你真該考慮當外科醫生。」

高中畢業後,梁秉中考入當時香港唯一一家醫學院:香港大學醫學院學習。

畢業從醫後,他又被公派去英國學醫,曾是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唯一的「土產教授」、香港第一個做接指手術(即將腳趾移植到手指)的醫生。

香港大學醫學院二年級,4排左3為梁秉中 本文圖片均自微信公號「中國日報雙語新聞」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1982年成立創院教授 前排右二為梁秉中

如今他77歲,依然在崗位上教學生、做研究、看病人,香港媒體稱他為「公立醫院最老醫生」。

被稱為「公立醫院最老醫生」的梁秉中

但梁秉中的「戰場」並沒有局限在香港。網絡資料顯示,梁秉中曾多次遠赴印尼、印度、錫蘭、孟加拉、坦尚尼亞、烏幹達等貧窮地方提供義務醫療服務,並於 2001年獲頒銀紫荊勳章,2009年獲香港紅十字會頒發香港人道年獎。

1993年的一天,梁秉中帶著外科醫生、物理治療師、康復用具技師等一行9人出發,去了四川省的大邑縣。

1972年遇見西北赤腳醫生

據報導,1993年,梁秉中在香港一家醫院擔任院長,也是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教授。那年他52歲,在醫生的黃金年齡來到內地,開始給偏遠地區病人進行治療和手術。

梁秉中是二代香港人,爺爺老家是廣東順德。但對於在香港土生土長的他來說,真正開始了解內地,要從他1972年被公派到英國學習時說起:

1972年梁秉中在英國學習時,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組織留學生回國走訪。「那時候我們都很關注國家發展,所以很快報了名。」梁秉中說。

他們一起坐火車到過不少城市、鄉村,走訪了很多學校、工廠。

在這次走訪中,他印象最深的是在農村遇到了一名「赤腳醫生」。從醫的梁秉中自然和他攀談起來:

「我還記得當時在西北地區農村,遇到了一位『赤腳醫生』,他之前讀過醫科學校。我那時候了解到他們是如何用有限的資源來全心服務山區人民的,讓我印象很深。」

後來,香港和內地間的醫學交流越來越多。梁秉中也因此認識不少內地醫生,給之後的「關懷行動」打下基礎。

「我們用另外一種方式,幫助提升國家醫療事業」

據報導,1993年,美國針對唇顎裂兒童的慈善團體「微笑行動」(Operation Smile)來到杭州,並向梁秉中進行諮詢,他也因此得以近距離觀察「微笑行動」的運作。

雖然之後梁秉中經常說,沒有「微笑行動」,便沒有「關懷行動」,但他也毫不諱言,「微笑行動」的「空降式」救助差強人意:

微笑行動會替換當地醫院的全員,醫務人員走後,一切又恢復原狀,漫長的康復工作便無人擔負。梁秉中稱之為「空降式」救助。

回到香港,他和同事說:假如你們願意支持,我們用另外一種方式,幫助提升國家醫療事業,特別是康復事業。我們要走培訓的道路,我們要去了之後不走。

於是,關懷行動開始了。

香港群眾推著我們往前走

1993年,梁秉中帶著外科醫生、物理治療師、康復用具技師等一行9人出發了。他們去的第一個地方,是四川省的大邑縣。

由於之前醫院打出「香港專家免費看診」的廣告,周邊遠遠近近很多人慕名而來,當地醫院中擠滿了病人。一些當地人不了解「肢體康復」,因此人群中有不少其他疾病的病患,是「關懷行動」所不能解決的。

1993年,「關懷行動」初到四川,醫院裡擠滿病人

到達的當天下午,舟車勞頓的梁秉中一行人就投入工作,診斷了100餘位患者。

梁秉中說:「那時我們一共接待了五六百位病人,簡陋的醫院裡能開的手術室全部都打開了,過來看病的患者,凡是需要做手術的,我們都做完才走。」十天的時間內,他們做手術常常做到凌晨3、4點。

但讓梁秉中感到心痛的是,有些患者來得太遲了。一些身體的畸變已經變成了永久的缺陷,讓他們「這些遠方來客用心良苦卻愛莫能助」。

他們邊治療,邊儘可能地教當地醫生有關的治療方法。這樣一來,當地醫生們便可以擔負起患者漫長的康復過程。

梁秉中與同行醫務人員在工作間隙休息就餐

梁秉中後來在文章裡寫到了他們第一次嘗試培訓內地醫生的情況:

我們嘗試邊工作邊教學,使他們有機會把工作繼續下去。我們要在當地的塑料廠、木廠、鐵廠物色合適的材料,以應付將來的需要。雖然我們這次帶了足夠的物料,但之後繼續工作,非要本地材料和技術不可,否則仍要等待下一批的專家。

「關懷行動」是香港首個自發到內地進行慈善活動的醫生團體。當時和梁秉中他們同去的,還有香港媒體的記者。

三個年輕的香港記者深受感動,他們把這十天的經歷做成了兩小時的節目,在電視上播放。

令人意外的是,節目一播出之後,梁秉中收到了300張支票。「那都是收看節目的香港普通人寄來的支票。最低的20港幣,最多的10萬港幣。」

梁秉中知道,這件事非要繼續做下去不可。他說:「我感覺,是群眾在推著我們往前走。」

2008年,汶川地震牽動著全世界人民的心。震後,梁秉中接到了香港朋友的電話:「你們去,錢我們來出。」

為不負囑託,梁秉中帶著他的醫護小組又來到受災的大邑縣和崇州縣,幫助當地醫院治療病患,還將關懷行動的資金投入災後重建。

2008年汶川地震後,「關懷行動」到四川崇州當地醫院進行服務

崇州縣城中心的一個幼兒園因為地震倒塌,梁秉中聯繫了香港大學工程系的朋友,幫助小學進行義務處理重建中的工程問題。他們把環保和現代教育的概念都融入到這座新的建築中去,新建的幼兒園在當地傳為一段佳話。

2013年的雅安地震,情況也是一樣。

在雅安,他們幫助救治了800名災民,其中200名傷勢較重的,他們請當地醫院進行配合,進行了長達一年的跟蹤,確保他們獲得良好的康復。

到1999年,「關懷行動」已經在已經在陝西、雲南、青海等11個省及自治區的偏遠地區建立了工作站,幫助當地村民進行治療、康復,培訓當地的醫生。

即便如此規模,直到今日,關懷行動只請了一位辦事人員,在香港的一間小小的辦公室裡,負責關懷行動所有的協調工作。

梁秉中說,他們沒有大型的籌款機器,在香港每月卻也有固定的捐款人,支持著他們的工作。

加入到關懷行動的香港醫護工作者也越來越多,到現在,參與過相關行動的義工已有500多人,這些醫生護士利用休假時間出差,沒有分毫報酬

我們要再去、再去、又再去

對於偏遠地區的醫療工作,梁秉中說:到國內偏遠地區工作,必須以培訓為主。工作地點也不應該選擇上規模的醫院。工作更必須持久。要再去、再去、又再去。

在陝西省富平縣,「關懷行動」建立了內地的第三個工作站。在那裡,記者見到了張金金。

張金金今年33歲,在富平的一個村子裡長大。她的肩膀有些微微凸起,走起路來晃動的幅度有些大。

張金金在富平縣第二人民醫院樓梯間練習行走

2015年,張金金被診斷為進行性肌營養不良。這是一種罕見病,主要症狀是進行性加重的肌肉無力和萎縮。為此,她幾乎一度不能直立和行走,直到後來裝上了支架,情況才有所改善。

偶然的一次機遇下,她見到了剛巧從香港北上的梁秉中。

2018年6月14日,張金金在富平縣第二人民醫院進行康復

這個被大家稱為「梁教授」的老人幫助她進行了檢查和診斷,了解了張金金的情況後,梁秉中告訴金金,「關懷行動」將會資助她。

「梁教授看見我的情況,幫我從香港定做了支架。雖然走起路來不好看,但起碼我能走。」

2018年6月14日,張金金在富平縣第二人民醫院進行康復

支架雖小,卻讓張金金基本能夠正常地生活。2016年,張金金被劃定為新農合健康扶貧政策下的參合貧困人口。之後的治療、住院費用基本可以全覆蓋,無法覆蓋的部分,關懷行動便會出資。

每年回來,梁秉中的團隊都會給張金金做檢查,看她的支架舒服不舒服,病情是否有發展。張金金清楚地記得每次香港醫生團隊們來看她的情景。

2018年6月14日,張金金按照香港醫生教給她的康復運動方式進行鍛鍊

而平日,富平縣第二人民醫院的醫生則擔負她的康復任務。

梁秉中說,治療從來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凡是看過的病人,只要病情嚴重的,「關懷行動」必會跟蹤。而康復是個漫長的工作,梁秉中在他的文章中就曾寫到:

正確而較好的辦法,仍是把他介紹到當地的適當中心去接受治療,繼而擔負起他的漫長的康復任務。

如果成功 那是當地人的功勞

進入21世紀,不少地區的醫院都已經具備了相當的規模,梁秉中說:「國家的醫療事業發展得很快,不能太保守,死跟以前的那一套。」

國家的外科發展迅速,他們從以「做手術救治」為主,轉向了見效緩慢、作用卻重要的「康復」上來。

農村地區有不少人在縣城的醫院看病之後回家,卻因為所住之地偏遠而不能把病養好,科學地康復。這也是最讓梁秉中感到擔心的。

2016年,關懷行動與當地殘聯、新農合組織、醫院以及當地的社工組織合作,在富平縣北陵村建立了「北陵村社區康復服務站」來服務當地村民,讓看完病之後回村的村民,也能得到好的照顧。

北陵村社區康復服務站

而平時來回奔忙於此的,則是陝西當地的社工組織「陝西秦懷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他們平日組織社區康復項目的運行,負責協調一切大大小小的事情。

「關懷行動」志願醫生、梁秉中學生郭慧良在教當地村民如何在家進行康復運動

「關懷行動」志願醫生方少麗教當村民如何在家進行康復運動

石銀虎是鄰村人,一年前,一場腦溢血後遺症使他臥床不起。他一度不能站立,也不能說話,右側肢體不能行動。

但他想要康復,想要恢復正常的生活。他一面用購物袋、泥土和鐵梯在家自製康復鍛鍊用具,一面在北陵康復中心進行鍛鍊。

石銀虎在家中用購物袋、泥土和鐵梯在家自製康復鍛鍊器具

石銀虎在康復站使用治療儀

右手不能寫字,他便開始練習用左手寫,練習了一年,也能寫得有模有樣。

石銀虎用紙杯、罐頭瓶磨墨、用左手練習寫字

每天,來北陵村服務的社工會讓他搭便車到康復站。寒也練,暑也練,現在,石銀虎可以開始做一些簡單的農活了。

康復後在自家田裡忙活的石銀虎

康復站剛建起時,登記的居民只有40個,而不到一年,已經增加到200多人了。這讓梁秉中很欣慰。雖然困難重重,但是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懂得「手術成功了,那不叫病治好了」;「做農活不叫鍛鍊」。

在這個簡單的小站裡,富平二院的醫生每周會來兩次,給當地患者進行康復指導。如果你去醫院的康復科找馬建國醫生,同事經常會告訴你「他下鄉去了」。

除了醫院的定點幫扶對象,馬醫生下鄉工作最多的地方就是富平縣的北陵村。

在北陵村裡,梁秉中向當地醫生馬建國演示如何為病人進行康復

自從與關懷行動合作以來,馬建國和同事多次在關懷行動的資金支持下到香港、杭州等醫院進行培訓。香港當地醫院的治療方法和管理制度讓他學到不少東西。

何佳玫醫生也是富平二院到香港培訓的成員之一,她對香港醫院醫治腦癱兒童的引導式教育方法印象深刻:

不同於我們傳統的打針吃藥,他是將引導娛樂與治療融為一體的一種先進的教育治療理念。

2015年,何醫生與同事在香港醫療機構培訓時合影

自1993年起,「關懷行動」已經安排超過350名內地醫務人員到香港受訓,並進行醫學交流。他們在香港的相關醫院,少則一個月,多則半年。

農村醫療體系的完善,讓「關懷行動」有了新的工作方向。除了身體力行,救助病人,2006年開始,「關懷行動」還與新農合合作,為偏遠地區人們的看病狀況「查漏補缺」:

「關懷行動」把援助範圍擴展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他們為農村特困農民繳納年金。特困農民如果有大病入院,「關懷行動」便會在政府報銷之外補貼。

富平縣第二人民醫院的新農合窗口

梁秉中有一個願望,那就是能夠把在農村做的各種疾病的康復經驗寫成書,保留下來,指導當地的農民和醫生。

他說:希望能把20幾年的經驗、能力、資金,用幾年的時間交給他們,讓他們來幹。

「如果成功了,那是當地人的功勞,不是我們的功勞。」

相關焦點

  • 張炳良倡在香港偏遠地區建公屋 增加市民居住面積
    原標題:張炳良倡在香港偏遠地區建公屋 增加市民居住面積  中新網9月9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香港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上周發表諮詢文件,提出未來10年提供47萬個單位的目標,同時要改善居住環境。香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8日表示,房委會可研究在偏遠地區公共屋邨提高編配的面積,改善市民的居住面積和質素。
  • 大家樂內地營收增速超香港地區 內地業務將聚焦華南市場
    大家樂集團(00341,HK)日前發布了最新一個財年(2017年4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的業績:實現年收入84.27億港元,同比增長6.7%。值得注意的是,在內地市場,大家樂營收增幅為10%,顯著超出在香港地區6.3%的營收增長幅度。
  • 《名醫匯》社區義診走進南關區華陽社區
    9月16日,長春新聞綜合廣播《名醫匯》欄目走進長春市南關區南嶺街道華陽社區開展義診活動。 德芯中醫門診義診臺前,醫生的診療和講解十分詳細。
  • 口述| 一個在內地工作的香港人,望鄉20年
    受訪者供圖硬幣上,英國女王換成了紫荊花我最早對回歸的印象要追溯到1984年。一天,跟爸爸一起看到一條新聞:《中英聯合聲明》籤訂,1997年7月1日,中國將恢復對香港地區行使主權。那時我只有7歲,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到了90年代,我在電視上聽到了一首內地歌曲《我的1997》,開始擔心。歌裡唱:「1997快些到吧!
  • 丹霞山下的「香港民宿」老闆:多年做教育義工 見證內地巨變
    中新網韶關1月5日電 題:丹霞山下的「香港民宿」老闆:多年做教育義工 見證內地巨變 作者 蔡敏婕 在位於廣東韶關的世界自然遺產地丹霞山下,有一家名為「香港民宿」的客棧,客棧內的「照片牆」講述64歲香港市民龐志華遊歷世界的故事。
  • 丹霞山下的「香港民宿」老闆:多年做教育義工 望港青珍惜內地機遇
    【解說】在位於廣東韶關的世界自然遺產地丹霞山下,有一家名為「香港民宿」的客棧,老闆是64歲香港市民龐志華。客棧顯眼處有一面「照片牆」,有不少是他這些年在韶關開設民宿期間,到貴州、青海等地做義工或在當地免費教學的照片。
  • 中山大學眼耳鼻喉頭頸外科名醫團隊在黃江醫院開展惠民義診
    當天下午2:00-4:00,廣東省眼耳鼻喉頭頸外科領域專家名醫將在黃江醫院開展惠民義診活動,他們分別是: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史劍波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耳鼻咽喉科醫院副院長、鼻專科主任技術專長:自1991年開始從事鼻內鏡外科的臨床研究,是國內最早從事該領域的鼻科專家之一,至今已經獨立完成鼻內鏡外科手術10000餘例。
  • 香港大學:2019年計劃內地招生300人 與內地報考無衝突
    近日,香港大學協理副校長黃依倩、香港大學法律系大四學生劉逸衝做客央廣網,為廣大考生學子介紹香港大學2019年招生信息。香港大學的排名穩居世界前列,根據2019年QS世界大學排名,香港大學位列世界第25名。在QS世界大學48個學科排名中,港大有包括牙醫、教育、建築、法律、土木工程等10個學科進入全球前20強,32個學科進入全球前50強。
  • 澳洲首都也是偏遠地區?扒一扒澳洲自帶移民加分的「偏遠地區」!
    大家對澳洲「偏遠地區」有深深的誤解! 今天就來扒一扒,那些年,被你誤會的「偏遠地區」。 偏遠地區,英文為Regional Australia,包括全澳境內所有的小城鎮以及其他地區,這個稱呼可以用來幫助區別雪梨、墨爾本、布裡斯班、珀斯等首府城市。 澳洲的偏遠地區更不是因為地理位置偏僻或者經濟落後而命名,而是根據出生率來定義的。
  • 「扶貧故事」心系革命老區 義診傳遞真情
    編者按2020年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中國科協信息中心策劃推出「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系列廣播,講述科技扶貧路上的動人故事,傳遞科技工作者全力拼搏、接續奮鬥的堅定信心,匯聚薪火傳、展未來,砥礪前行、乘風破浪的磅礴力量!
  • ...出入境管理局暫停辦理疫情防控期間內地居民前往香港地區商務籤注
    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管理局暫停辦理疫情防控期間內地居民前往香港地區商務籤注 2020-02-08 18: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出入境管理局公布2019年內地居民赴港澳地區定居審批分數線
    記者從公安部獲悉,日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管理局公布了2019年內地居民赴港澳地區定居審批分數線。2019年,內地居民赴港澳地區定居夫妻團聚類審批分數線為146.1分,即2015年12月31日之前夫妻分居;子女照顧父母類審批分數線為60分,即申請人年齡為18-59周歲,在香港或者澳門定居的父母年齡均為60周歲以上且在香港或者澳門無子女;子女投靠父母類審批分數線為1分,即申請人未滿18周歲,父母均在香港或者澳門定居;父母投靠子女類審批分數線為1分,即申請人年齡為60周歲以上且在內地無子女,需要投靠在香港或者澳門定居的
  • 知青下鄉當「赤腳醫生」
    [摘要]一列把送到史鐵生和孫立哲送到陝西延安地區。路上,史鐵生開玩笑說孫立哲「是醫生」,沒想到進村的第二天真有人來找立哲看病了。《赤腳醫生往事》「赤腳醫生」這個詞,對今天的人來說,是那麼遙遠。新出版的《赤腳醫生往事》一書又把當年的赤腳醫生標兵孫立哲和他的小夥伴們帶回了讀者的視野。2015年12月18日,著名作家史鐵生五周年紀念祭暨《赤腳醫生往事》、《延川插隊往事》首發式在北京舉行。這兩本書的題材均來自史鐵生插隊的陝北延川的清平灣。
  • 寵物保護,內地比香港落後至少20年
    內地立法空白VS香港精細化立法範本2018年介紹人大立法工作的記者會上,有媒體問起我國動物保護方面的問題,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王超英在回應時表示:「目前一些地方在研究這方面的地方法規,但是在國家層面的立法,現在為止還處在研究和探討階段,還沒有形成足夠的共識
  • 康雅醫院走上街頭開展「用心愛心、健康益陽」義診活動
    康雅醫院為助力國家衛生城市覆審,特邀國家名醫廖二元領銜,率湘雅醫院和康雅醫院共30餘名知名專家教授走出醫院、走上街頭為800餘名市民提供了義診和健康諮詢服務,受到了政府和市民的一致好評。此次義診康雅還把B超機和心電圖機等大型檢查設備搬到義診現場,發放了讓市民在現場就能實現全科室、全方位、高規格的健康檢查和諮詢。來自安化的趙阿姨早上6點多就從家裡出發了,驅車兩個多小時前來找廖二元看病,當諮詢完後,趙阿姨開心的表示今天不虛此行,平時掛個廖二元的號要等一個星期左右,這次一下子就看到廖二元了。
  • 一位臺南醫師的大陸義診足跡
    新華社臺北7月16日電(記者查文曄、鍾群)雲南石林、貴州黔西南、江西廣昌、四川松潘、陝西銅川、甘肅臨夏……臺南醫師王正坤和同事們5年來在大陸義診,留下深深足跡。每次義診結束,他都會把工作照放到網站上,看見自己的服務能幫助大陸同胞緩解、解除病痛,他很開心。
  • 香港人應包容內地人
    在任何國家和地區,外來人口和本地人口難以融合,產生嫌隙、誤解、繼而互相排斥、對立,甚至摩擦、衝突,幾乎是無可避免的事。在經濟好景時,問題不大,畢竟移民對社會有貢獻。可是,一旦經濟發展停滯,或出現不景氣,外來人口和本地人口的關係便會惡化。社會出現排外、排他情緒,無須小事化大。  近年,香港社會有個趨勢,就是美化過去,忘記回歸前醜惡的歷史。
  • 香港電視劇為何能完爆內地作品,原來背後還有這些故事
    隨著最近港劇《飛虎之潛行極戰》在網絡播出的同時,讓人們再次見證了香港電視劇的傳奇,收視率在再創新高的同時,也不禁有人問,為什麼香港電視劇一直以來的口碑都完爆內地的作品呢?今天小編就給各位來聊一聊,其實對於香港電視臺的TVB經典作品,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由於他們的編劇製作非常的精良,對於現在中國內地電視劇暴漲的同時,很多的網絡作家都能夠當編劇,而對於拍攝一部電視劇來講,不光是能寫出好的作品,關鍵是要把自己的作品打磨成一個真正適合出演的電視劇劇本,在這裡就非常考驗編劇的功力,對於內地來說,有這樣功底的編劇確實少之又少,方對於香港來講,幾乎可以看到很多優秀的作品
  • 9月25日上海九院舉行多學科聯合義診活動「百年九院 義診行動...
    【百年九院 義診行動】2020年「服務百姓健康行動」全國大型義診活動周為積極響應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後勤保障部衛生局關於開展2020年「服務百姓健康行動」全國大型義診活動周的號召,時值百年院慶之際,上海第九人醫院將於2020年9月25日舉行義診活動,進一步提高民眾保健意識
  • 從金隅股份看盤踞香港的內地資金
    按照美銀美林的說法,預計未來五年相關投資規模約1萬億人民幣,額外增加水泥需求7000萬至1億噸,每年平均約2000萬噸(即京津冀地區同比內生增長18%,全中國計增長0.8%),那麼港股的龍頭股非金隅股份(02009)無疑,畢竟其在京津冀地區市佔率約50%,在該地區土儲佔比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