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鱖魚人工飼料養殖技術
基金項目:重慶市生態漁產業技術體系項目(2020)。
徐杭忠
鱖魚是我國傳統的名貴淡水魚,俗稱「桂花魚」,屬於鱸形目、鱖亞科。鱖魚肉質豐腴細嫩,味道鮮美可口,無肌間刺,膽固醇低,營養價值高,市場需求大。目前,我國鱖魚產量已增至30多萬噸,產值200多億元,是國內最具發展潛力的養殖品種之一。但相比之下,鱖魚長期以餌料魚養殖為主,隨之而來的是高養殖投入、高病害風險及藥殘問題,嚴重製約了鱖魚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基於鱖魚傳統餌料魚養殖模式的短板,鱖魚養殖亟須轉型升級。近兩年,隨著鱖魚人工配合飼料的面世,鱖魚的飼料養殖迎來突破與發展。本文結合重慶市生態漁產業技術體系鱖魚飼料養殖試驗示範項目的經驗,闡述鱖魚的飼料養殖技術,供大家參考。
一、養殖模式
鱖魚是典型的肉食性底棲魚,對養殖水體的溶氧和池塘底部環境要求高。鱖魚膽小懼強光,要求養殖環境較為安靜,建議鱖魚養殖池搭建簡易遮陽棚,避免陽光直曬。同時,用飼料養殖鱖魚需進行馴化,使鱖魚集群攝食,不適宜大水域養殖。鱖魚養殖模式有池塘養殖、網箱養殖、流水槽養殖、溫泉水養殖和圍網養殖等。
溫泉水養殖是指利用地熱溫泉、工廠降溫排水等水資源進行養殖的一種模式。符合養殖要求的溫泉水水溫恆定,水質條件好,用以養殖鱖魚具有天然優勢,且能反季節養殖,在魚高價時期出魚,效益十分可觀。溫泉水資源多為梯級開發,鱖魚對水質要求高,建議使用距水源近、水質好、水溫穩定的池塘進行養殖。重慶市生態漁產業技術體系鱖魚飼料養殖試驗示範項目基地採用了溫泉水養殖模式。
二、馴化技術
1.優質苗種的選擇
苗種質量好是馴化養殖的基礎,建議在正規的鱖魚苗種生產單位購買品種純正、體質健壯的鱖魚苗。優質的鱖魚苗應是規格整齊,體色鮮豔富有光澤,體表被鱗完整,黏液正常,鰭條完整,尾柄伸展,活力強勁。
我國主要的鱖魚養殖種類是翹嘴鱖(生長最快)。經過長時間的人工養殖,鱖魚產業存在養殖品種種質退化、病害日趨嚴重的問題,因此,購買苗種時應選擇抗病力強、生長速度快的鱖魚新品種。目前鱖魚人工育成品種包括翹嘴鱖「華康1號」「華康3號」、秋浦雜交斑鱖(抗病力強,較易馴化攝食冰鮮魚)、長珠雜交鱖(俗稱金錢鱖,抗病力強,生長快,餌料係數低)及翹嘴鱖「廣清1 號」(病毒病發病率低,肉質肥厚,餌料係數低,生長速度快)。
2.鱖魚苗種的飼料馴化
鱖魚畏懼強光,在室內飼養和存在隱蔽物時全天均會攝食,但室外養殖條件下攝食高峰在傍晚和清晨,建議在這兩個時間段進行飼料馴化。鱖魚攝食反應主要依靠對運動刺激敏感的視覺和側線進行,飼料養殖需加裝衝水設施,刺激鱖魚集群攝食。衝水設施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底增氧盤、衝水管等,主要目的是使飼料動起來,刺激鱖魚前來攝食,馴化完成後鱖魚感受到衝水信號就會自行集群等待投喂。馴化的同時應注意恢復鱖魚運輸後的體質,以保證存活率。馴化要循序漸進,逐步達到鱖魚攝食商品料的目的。重慶市生態漁產業技術體系鱖魚飼料養殖試驗示範項目的鱖魚馴化過程介紹如下(苗種為「廣清1號」翹嘴鱖,規格90尾/千克,溫泉流水池塘馴養)。
第1天:鱖魚苗下塘,適量活餌料魚一併下塘,全池潑灑V C 類抗應激產品,減輕鱖魚長途運輸後應激反應。
第2天:傍晚水面上已見不到大群餌料魚遊動,開始投餵冷凍餌料魚(保肝產品拌料投餵),全池潑灑V C 類抗應激產品,減輕鱖魚長途運輸後的應激反應。
第3~4天:進行軟顆粒飼料與冷凍餌料魚的混合投喂,並逐頓減少冷凍餌料魚的投餵量,增加投餵軟顆粒飼料(保肝產品拌料投餵)。
第5~7天:冷凍餌料魚已完全被替代,開始增加浮性膨化料投餵量,替代軟顆粒飼料(保肝產品拌料投餵),浮性膨化料馴化期間發現其硬度大,部分鱖魚易排斥吐料,經分析後以適量添加清水軟化後投餵的方法解決,效果顯著。
第8~10天:軟顆粒飼料基本被替代,可完全投餵浮性膨化料,試驗的1萬尾鱖魚投餵時間在20分鐘左右,連續3天攝食量穩定。
第14天早上打樣稱重:養殖13天後,鱖魚增重率達到96.89%,體色正常,體質健康。
三、病害防治
1.鱖魚常見病害
真菌性疾病、細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寄生蟲疾病在鱖魚養殖中均有報導。其中在魚種階段高發寄生蟲病,如車輪蟲病、斜管蟲病等;在成魚階段則主要發生細菌性病,如爛鰓、腸炎等。少數魚還暴發虹彩病毒病(傳染性脾腎壞死症候群),此病傳染性強,發病率高,死亡率在90%以上,近年來虹彩病毒病發生情況趨於嚴重,已成為鱖魚養殖的頭號殺手。
2.防治措施
(1)放養鱖魚良種:避開病毒病高發區購買苗種,放養的鱖魚種要規格整齊、體質健壯,經抽檢不帶寄生蟲和病毒。
(2)池塘清整消毒:清除過多的淤泥,修整好池埂,用藥物殺滅塘內的野雜魚和病原體。魚種下塘前半個月左右,每畝用250千克生石灰幹法清塘,生石灰要全池潑灑均勻。清塘兩天後注水50釐米,注水時注水口要用篩絹網過濾。
(3)使用優質飼料:選擇大品牌適口飼料,以滿足鱖魚正常生長的營養需求,確保養殖的鱖魚健康生長。
(4)維護養殖池塘水質環境:合理使用增氧設備,定期投放生物製劑、水質保護劑,定向培育單胞藻,定期加注新水以及更換池水,降低水體中的氨氮含量,保持池水有較高的溶氧,從而有效地改善池塘水體環境,降低魚發病概率。
(5)全程堅持「預防為主、防重於治」的原則:養殖期間要定期使用保肝、護腸、驅蟲類產品增強鱖魚體質。養殖工具要經常消毒,控制好傳染源。
(6)勤巡塘:每天巡塘,觀察魚的活動情況、攝食情況、水質狀況等,定期打樣解剖觀察魚健康程度,發現病蟲害要及時準確用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