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榆林米脂杜氏家族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在米脂杜氏族委會會長杜自強帶領下,發動省內外十餘萬杜氏人捐資600多萬元,修建了民辦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杜氏紀念館。該館位於米脂縣杜家石溝鎮,佔地1600平方米,於2013年5月23日建成開館。同年,該館經中共米脂縣委、縣人民政府批准為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外接待遊客。
該館分九個展區分別展示了京兆杜氏家族中的各方面英傑人物。他們有:杜康、杜如晦、杜牧,以及明清兩朝的抗倭名將、辛亥志士、老紅軍、老八路、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戰鬥英雄、革命烈士和解放後的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巾幗精英及對國家作出突出貢獻的專家、企業家等共180餘人。
同時,該館突出展示了京兆杜氏家族為民族解放和國家建設事業做出的貢獻。其中延安、西安、榆林的我族企業家杜修義、杜埃均、杜海江、杜飛、杜世恭、杜世讓、杜修喜、杜善忠、杜方平、杜承鑫、杜鵬等人每人帶頭捐資十萬元,還有杜彥、杜丕強、杜文軍、杜溫中、杜承洲、杜成挺、杜紅、杜進魁等眾多族人捐資三萬元、二萬元、一萬元、幾千元、幾百元不等,集中體現了米脂杜氏人繼承先祖遺願,為打造民辦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拳拳報國心。
參與京兆米脂杜氏族委會的全體成員表示,舉辦這樣的活動,並不是為了歌功頌德,而是希望社會各界人士,能從杜氏族人湧現出來的傑出英雄人物成長曆程中得到啟發和教育,杜氏宗親點擊加入:杜氏家族群從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貢獻。作為米脂的「四大家族」之一,自金正定年間(1217-1222)始祖杜欽以來,米脂杜氏在米脂已經生活了700餘年,綿延族孫30世,現有族丁十餘萬眾,分布於晉、陝、冀、魯諸省及海外。一直以來,米脂杜氏家族都是英傑輩出,並在我國歷史上書寫了一筆筆的濃墨重彩,實可謂是陝北地區的名門望族。走近米脂萬豐裡杜氏家族,從京兆府到萬豐裡,杜姓的起源很早。有人認為「酒聖」杜康是杜姓的始祖。《世本》中有「杜康作酒」的記載,《說文解字》也稱:「古者少康(夏朝第五代君王)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
另有研究表明,在古代的西安地區生長有杜梨樹,是神農氏其中一支擅長栽培的樹,杜梨樹也因此成為該氏族的社樹。這支氏族以杜梨樹為圖騰,並以杜命氏族名和居所地名,他們將建立的城堡稱「杜城」,國家稱「杜國」,國人逐漸也就以杜為姓。這就是為何今日全國各地的杜氏家族仍視京兆府(西安)為郡望的原因。杜姓得自杜國(位於今西安境內),而新修《米脂杜氏宗譜》中還記載了杜國國君杜伯(名桓,前830—前785年)。從三國時期的杜畿、杜預,到唐代的杜淹、杜如晦、杜牧,京兆杜氏可謂是人才輩出。而米脂杜氏的起源,同京兆杜氏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米脂杜氏始祖杜欽,字繼先,廩生,為山西省永寧州離石縣戴武鎮(今方山縣大武鎮)人。金宣宗興定年間(1217年—1222年),杜欽因科考不笫,渡河來到了銀州圁川驛(米脂上城)。
《米脂杜氏宗譜》總編杜自強告訴記者:「始祖杜欽經常與本地文人講習討論,因才學出眾深得鄉眾景仰,被奉為社學先生,遂定居於此。1226年撤銀州改設米脂縣.欽公正式入籍米脂縣城,立堂號為『萬豐裡』,這便是米脂杜氏家族也稱萬豐裡杜氏的原因。米脂杜氏家族還傳說始祖杜欽曾再度遷回山西,在今臨縣兔坂鎮居住數年,後又返回米脂石坡定居,並在石坡館塾以教書為業。」杜氏五支遍布全國,在今日的米脂縣境內,保存有很多以杜姓命名的地方,如杜家石溝鎮杜家石溝、杜新莊、善家溝村杜渠、西杜家溝,李家站鄉杜家塬,印鬥鎮杜家溝,龍鎮杜家陽坬、杜家畔,銀州鎮杜家溝。米脂縣境周邊還有諸如佳縣烏鎮杜家老莊、子洲縣三川口鎮杜家溝岔、杜石畔、杜家山等地名。正是這些地名,記錄了米脂杜氏家族從元朝初年至今日700餘年生生不息的發展史。杜家石溝村黨支部書記杜崔強告訴記者:「在杜氏來到杜家石溝之前,這裡只是一個無名之地,十裡不見人煙。而今日的杜家石溝村,人口已經超過了700人。在籍的260餘戶居民中,絕大多數都為杜姓。外姓僅有曹姓兩家,常姓一家,高姓一家,還是和杜家有姻親關係。」
杜修勝、杜芳順、杜承榮、杜君等各位長者向記者歷數米脂杜氏在米脂縣各地的分布:杜新莊近400人,杜渠400餘人,西杜家溝200人,花石崖300人,十裡堡300人,張家溝400人……「據我們的最新調查顯示,目前米脂縣境內的杜姓同族為18078人,佔米脂全縣人口的的7.5%。其中輩分最高的為17世「為」(汝)字輩,最低為28世『應』字輩。」杜修勝說道。在米脂杜氏家族自始祖杜欽定居米之後,曾經歷了一次大的分支。「據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編纂的《米脂杜氏宗譜》記載,米脂杜氏四世祖杜敬庸生五子,分別名福、萬、興、喜、廣。正是此五位先祖,構建了今日米脂杜氏家族『五支』的框架。其中長支始祖萬福定居印鬥鎮紅崖窪;二支始祖杜萬定居杜家石溝鎮杜家石溝村;三支始祖杜興定居十里舖鎮十里舖村;四支始祖杜喜定居今子洲縣三川口鎮杜家溝岔村;五世祖杜廣後裔,現分布於山西陽邑、河北、山東各地。」杜家石溝村杜氏族人杜承祥說道。民國本《米脂杜氏宗譜》中,看到了五支杜廣後裔的遷徙過程:「一因宦遊入籍直隸(今河北、京津地區),一緣命案流落山東。」杜承祥告訴記者,今日米脂杜氏族人已經分布在陝西、山西、內蒙古、新疆、寧夏、甘肅、青海、北京等13個省、市、區,22個縣。
「尤其是地處陝北的榆林、延安兩地,每個區縣都有大量的米脂萬豐裡杜姓族人分布。」修譜建館凝聚族心,「夫水有源,遵其源則流長;木有本,培其本則枝榮。祖宗者,子孫之本源也。夫追本溯源,莫如編纂譜牒……」這是民國本《米脂杜氏宗譜》中的一段序言。《米脂杜氏宗譜》創修於杜氏16世祖杜建南,推算距今應有近200年的歷史,杜氏宗親點擊加入:杜氏家族群其後17世祖汝南重修,清光緒二年(1876年)杜席珍續修。民國本《米脂杜氏宗譜》修纂於1946年,當時擔任「尊美祥」掌柜的杜蔭堂作為米脂杜氏家族的族長,從1941年開始便利用業餘時間,與族人杜良寶一同主持續修米脂杜氏家乘。
2005年開始,杜自強與族人杜修義、杜江海、杜承九、杜旭平、杜方平等人開始倡導成立米脂杜氏家族族務委員會,並著手米脂杜氏家族的第五次重修家譜工作。杜自強告訴記者:「一次大家偶然聽聞家住西安的族人手中還保存有一部完整的民國本家譜時,都是欣喜不已,族務委員會立即著人趕赴西安將族譜複印下來,為本次修譜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6年10月,經米脂縣人民政府相關部門批准,米脂杜氏家族族務委員會正式成立,《米脂杜氏宗譜》的纂修工作便正式拉開了帷幕。記者也是在米脂採訪時才獲悉《米脂杜氏宗譜》和《米脂杜氏人物傳》第一卷剛剛印刷完成。這部50餘萬字的家譜,進譜人數從上次的八千餘人增至近六萬之眾。用杜自強的話來說:「看到族譜的組版,我們都感覺很欣慰。有數萬同族人的支持,再大的困難我們都能克服。而我們做的一切,只是對祖先表達的尊崇,給後世留下的記憶。」
米脂婆姨杜嵐是傑出的教育家
這又是咱老杜家的大喜事!
願年年有今日,歲歲有今朝!
杜氏大繁榮!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