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洲全稱北亞美利加洲,源於義大利人亞美利哥的名字。1502年他到達南美洲,並肯定地認為所到之處是「新大陸」。北美洲位於西半球北部,東臨大西洋,北瀕北冰洋,西臨太平洋,南以巴拿馬運河為界與南美洲相隔。面積約2422.8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6.2%,為世界第三大洲。人口總數約5.42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8%。世界上有11個人口在1億以上的國家,北美洲有2個:美國和墨西哥。全洲人口分布很不均衡,人口絕大部分分布在東南部地區,面積廣大的北部地區和美國西部內陸地區人口稀少北美洲大部分居民是歐洲移民的後裔,其中以盎格魯薩克遜人最多;其次是印第安人、黑人、混血種人。此外還有因紐特人、多黎各人、猶太人、日本人和華人等。
美洲絕大多數新興民族的語言分屬於印歐語系的兩大語族,拉丁語族和日耳曼語族。屬於拉丁語族的語言有西班牙語、萄牙語和法語,屬於日耳曼語族的主要是英語。北美洲主要使用英語,通用西班牙語法語、荷蘭語、印第安語等。居民主要信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在歐洲殖民者入侵前,印第安人世世代代生息在美洲大陸。他們在北美洲創造了美洲兩大文明之一的瑪雅一阿茲特克文明。北美洲大陸平均海拔約700米,平原和丘陵約佔總面積的42%,海拔5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約佔58%。地形的基本特徵是南北走向的山脈分布於東西兩側與海岸平行。
大平原分布於中部地形共分為三個區一是東部山地和高原,地勢南高北低,聖勞倫斯河以北為拉布拉多高原,以南為阿巴拉契亞山脈,東南沿海則分布著帶狀的沿岸平原;二是中部平原,位於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亞山脈與落基山脈之間,縱貫大陸中部。北部多湖泊和急流,南部為密西西比河平原,西部為世界著名的大平原;三是西部山地和高原,屬科迪勒拉山系的北段,從阿拉斯加伸展至墨西哥以南,東部山脈和中部山脈之間為高原和盆地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區是太平洋沿岸火山帶的一部分,是世界上地震頻繁和多強烈地震的地帶北美洲是個多湖泊的大陸,淡水湖總面積約40萬平方千米,居各洲首位。
湖泊主要分布在大陸的北半部。大陸海岸線長約6萬千米。部的北段、北部和東部海岸比較曲折,多島嶼和峽灣;南半部海岸較平直。半島總面積約為210萬平方千米,島嶼總面積約400萬平方千米,居各洲之首格陵蘭島為世界第一大島北美洲地跨熱帶、溫帶、寒帶,氣候覆雜多樣。北部在北極圈內,為冰雪世界;南部加勒比海受赤道暖流之益,但有熱帶颶風侵襲;大陸中部廣大地區位於北溫帶。南美洲南美洲全稱南亞美利加洲,同樣源於義大利人亞美利哥的名字;位於西半球的南部,東瀕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臨加勒比海,南隔德雷克海峽與南極洲相望。一般以巴拿馬運河為界同北美洲相分。
面積約1797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2%,世界第四大洲。人口總數約3.89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5.6%世界上11個人口在1億以上的國家中。南美洲大陸平均海拔約600米,北寬南窄,略似三角形。海拔300米以下的平原約佔全洲面積的60%,海拔300~3000米高原、丘陵和山地約佔全洲面積的33%,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約佔全洲面積的7%。地形簡單,可分為三個南北向縱列帶:西部為狹長的安第斯山區,以綿延於大陸北岸和西岸的安第斯山脈為主體,由幾條平行山嶺組成,安第斯山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它所在的科迪勒拉山系也是世界最高大的山系之一。
中部為廣闊平坦的平原低地,由奧裡諾科平原、亞馬孫平原和拉普拉塔平原三大平原組成,其中亞馬孫平原面積約56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衝積平原;東部為波狀起伏的高原,包括蓋亞那高原、巴西高原和巴塔哥尼亞高原三大高原,其中巴西高原面積500多萬平方千米,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南美洲是世界上火山較多、地震頻繁且多強烈地震的一個洲。科迪勒拉山系是太平洋東岸火山帶的主要組成部分,地震以太平洋沿岸地區最為頻繁。南美洲湖泊不多,安第斯山區的荒漠高原地區多構造湖,南部巴塔哥尼亞高原區多冰川湖,內流區多內陸鹽沼。
其大陸海岸線長約2.87萬千米,較平直,多為與山脈走向一致的侵蝕海岸。缺少大半島和大海灣。島嶼不多,主要分布在大陸南部沿海地區。南美洲大部分地區屬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氣候特點是溫暖溼潤,以熱帶氣候為主,大陸性氣候不顯著。大洋洲大洋洲原名澳洲,源於西班牙文,意為「南方大陸」。「大洋洲」的名稱最早出現於1812年前後,由丹麥地理學家馬爾特·布龍命名,意為「大洋中的陸地」大洋洲是指介於亞洲、南極洲和南北美洲之間的西南太平洋上的陸地和島嶼,西瀕印度洋,東部和北部臨太平洋,位於太平洋西南部和南部的赤道南北廣大海域中約有1萬多個大小形狀各異的島嶼,散落在1900多萬平方千米的太平洋上。大洋洲陸地總面積約897萬平方千米,約佔地球陸地總面積的6%,是世界上最小的一個洲。
人口總數約為3500萬。約佔世界人口的0.5%,是除南極洲外人口最少的洲。各島人口密度差異顯著,全洲65%的人口分布在澳大利亞大陸。大洋洲的現代居民主要由兩部分人組成——土著居民和外來居民。土著居民屬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包括澳大利亞土著、巴布亞人、美拉尼西亞人和密克羅尼西亞人等,約佔總人口的20%;歐洲人後裔佔0%以上,此外還有混血種人、印度人、華人和日本人等。絕大部分居民使用英語,三大島群上的當地居民分別使用美拉尼西亞語、密克羅尼西亞語和玻里尼西亞語絕大部分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少數信奉天主教、印度教。
歐洲殖民者入侵前,大洋洲土著居民形成許多部落(如毛利人等),從事農業、漁業、狩獵、採集,並發展了自己的文化。大洋洲地勢低緩,除少數山地海拔超過2000米外大部分海拔在600米以下。澳大利亞大陸是大洋洲的主體,西部為高原,平均海拔450~500米,佔有整個大陸的西半部,多為沙漠和半沙漠,也有一些海拔000米以上的山脈;中部為沉降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北艾爾湖為大洋洲的最低點;東部為斷塊山地,一般海拔800~1000米,東坡較陡,西坡緩斜。眾多島嶼分為大陸島和海洋島兩類。大陸型島嶼區包括紐幾內亞島、新不列顛群島、索羅門群島、新喀裡多尼亞群島以及紐西蘭的北島和南島。
這類島嶼面積較大,與大陸地質構造一致,原狹小,多丘陵、山地,山勢高峻。海洋島主要為海底熔巖噴發物和珊瑚礁構成的火山島和珊瑚島,遠離大陸,面積較小。絕大部分島嶼集中分布在澳大利亞大陸多呈弧形,平東、北兩側,從西北向東南呈弧狀分布。大洋洲的河流與其他洲比較顯得十分稀少,河流短小,水量較少,雨季暴漲,旱季有時斷流,大多不利於航行,但所有河流幾乎終年不凍。澳大利亞大陸東部和北部沿海島嶼是太平洋西岸火山帶的組成部分。大洋洲大部分地區處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絕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和亞熱帶,除澳大利亞的內陸地區屬大陸性氣候外,其餘地區均屬海洋性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