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盤水市鐘山區大灣鎮韭菜坪腳下,一座氣勢恢宏的建築拔地而起,它就是大灣鎮關門山水庫。今年,關門山水庫將達到蓄水條件,今後為供水區域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提供水源支撐,彰顯社會、經濟、生態、旅遊等綜合效益。 3月25日,在關門山水庫大壩施工現場,機械轟鳴,運輸車輛川流不息,處處展現著轟轟烈烈的施工場面。工程建設各方抓住當前枯水期施工有利時機,投入大量的技術力量、機械設備、開展立體化作業,晝夜施工,確保項目建設如期完工。
關門山水庫是一座主要以城鎮和農村居民供水,兼顧大灣鎮工業供水的多功能型綜合利用水利工程。壩址位於大河左岸支流關門山小河的中遊河段,水庫距大灣鎮3公裡,距六盤水市33公裡,主河道長12.94千米,總庫容908萬立方米。該工程不僅是鐘山區乃至貴州省重點工程項目之一,也是六盤水首個成功實現PPP模式的水利項目,水庫建成後將提高大灣鎮及周邊鄉鎮百姓生活質量。 作為鐘山區目前庫容最大的水庫,今年受疫情影響,關門山水庫工程建設項目復工時間較原計劃推遲了半個月。作為重要的民生保障性水源工程,為保證工程按計劃完工,早日發揮效益,現關門山水庫工程正快馬加鞭追補進程。
時間回到1個月前,原定於2月初的復工時間,被推遲到2月20日,工期延誤半月有餘,使得緊張的工期倒逼項目部進一步實施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的「雙線」戰略,提質增效加速工程建設,預計10月達到蓄水條件。 「疫情期間,我們增加人力、財力、物力的投入,確保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目前各項工作都根據施工進度計劃在有序地推進。」負責該項目建設的貴州中核水利水電建設責任有限公司關門山水庫項目經理部經理袁映告訴記者。
事實上,關門山水庫剛開工就是高標準、高質量、嚴要求規範施工,注重過程控制,精細管理。項目部以質量、安全為核心思想,層層聯動,推動管理精密化。為針對各種施工難點,項目部首先細化工程節點,優化施工方案,逐漸「蠶食」各類施工障礙,不僅保證了工程施工的順利開展,而且保證了施工質量。 「由於做好最基礎的工作,工程建設順利,進展令人欣喜,但取得這些成績並非易事。關門山水庫地基屬軟基地,原計劃設計使用20萬方混凝土,現已使用了30餘萬方,比預計多出10多萬方,但作為一項利民工程,一點都不『浪費』。」袁映坦言,奮戰的日子是艱苦的,但戰線上的職工卻咬緊牙根勇往直前。
記者走進施工區域內看到,有的工人像「蜘蛛俠」一樣,系這安全帶在大壩的中央作業。從安徽返崗的工人張平林,一心撲在工地,頂著太陽默默地工作,不訴苦,不退縮。「我2月29日到崗,到大灣醫院做了相關的檢測,檢測回來就自我隔離15天後正式上崗。上班期間,每天我們這裡都會消毒,然後醫護人員每天早上晚上都來檢查,我們在這裡上班是比較安全放心的。」張平林說。此外,整個施工現場,基坑臨邊防護、危險區域警示標識、宣傳教育標牌等錯落有秩;場內渣土車輛、灑水車、裝載機穿梭有序;機械、機電器具、材料擺放整齊,科學有據;設備上醒目位置張貼的操作章程內容充實,責任明確。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項目部含施工、管理人員共109名,其中有2/3是外省人員,對此,項目部嚴格按照疫情期間復工要求,加強人員管理篩查,同時,對已返崗復工的工作人員進行每日早晚兩次的體溫檢測,還以分開辦公、分散食宿的方式,強效防控疫情,以保障人員健康保證生產效率。 近年來,這些建設者們眾志成城,同舟共濟,不負重託,不辱使命,按計劃完成了各階段建設任務,譜寫了一曲勞動之歌,彰顯了水利人的風採。無論是嚴寒還是酷暑,白晝還是黑夜,他們都堅守在崗位上丈量土地、測量放樣、挖掘土石、鑽孔灌漿、澆築混凝土。為搶工期、抓進度、保質量、築安全,他們放棄與家人和親友團聚的無數個假期和周末,在施工現場度過一個又一個不眠之夜。
據了解,關門山水庫建成蓄水後,還將做好「後半篇文章」,「我們將按照『一體兩翼』的發展戰略,安全引水入城,把鐘山區境內已建成或今後建成的水庫管網聯通改造,實現區域化飲水綜合改造工程,實現鐘山區30萬百姓的用水安全和用水保障。」六盤水市鐘山水務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黨支部書記兼事劉華說。不僅如此,鐘山水務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還將依託水庫資源,打造一流的健康養生基地、一流的優質水源基地、一流的魚類繁殖基地……「謀篇布水」,形成人文景觀,走一條農旅融合、綠色生態、民族特色的發展之路。可以預見,對鐘山區乃至六盤水市都將產生較大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黃瑤 謝勇勇
編輯 屠琪編審 陳詩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