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電視裡經常看到一些抗戰神劇,每當我軍發起衝鋒進行白刃戰的時候,日軍都會退出子彈進行接戰。當然這樣的編劇是不嚴謹的,只有極少數的時候才會發生。不過日本人自恃後勤補給好,身體素質強,即便是白刃戰也不把中國軍隊放在眼裡。在鄂西的這場石牌保衛戰終於讓日軍看到了中國軍隊的頑強毅力,不屈的精神。
石牌保衛戰是指1943年5月至6月間,在湖北宜昌發生的一場中國軍隊對日本軍隊以弱勝強的一次著名戰役。
為什麼日軍要進攻石牌?
石牌只是長江三峽西陵峽右岸的一個小村莊,距離宜昌城約20公裡,因為峽江南象鼻山中一類似令牌的巨石而得名。長江因石牌的阻攔在這裡突然右拐110度,構成天然戰爭天塹,是據守長江的天險,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1938年日軍佔領了武漢以後,國民政府遷都重慶以後,長江三峽成為了守衛重慶的天然屏障。日軍要想進取重慶就必須越過這道屏障,除非日軍從貴州或者從漢中繞道,但是路途太過遙遠,日軍實在沒有這麼多兵力層層突破,而且道路曲折日軍的補給也無法運送上來。那麼就只有一條路,就是沿長江西進,藉助長江水運行軍。
石牌就成了日軍的攔路虎,成了國軍的前哨,成為了拱衛陪都重慶的第一道門戶,戰略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為此國民政府也是在此駐紮重兵防守。不僅設置了炮臺,而且還有相配套的還有川江漂雷隊、煙幕隊,中國僅存的海軍也在此駐紮。
為了消滅國民政府,滅亡中國,日軍在1943年發動了鄂西會戰,意圖消滅中國在鄂西的軍隊,一旦日軍得逞,那麼重慶便暴露在日軍的鐵騎之下了。
為了確保鄂西會戰的勝利,日軍調來了7個師團、1個旅團、1個航空戰隊、2個野戰重炮兵聯隊,近十萬人,可謂是兵力十分強大,對長江防線勢在必得。
鄂西會戰打響後,日軍第39師團及其配屬部隊1萬餘人馬,從長江北岸向江南中國守軍發動正面強渡作戰,分別向國軍第86軍第13師茶店子、紅花套及沙套子海軍第一直屬炮臺陣地發起攻擊,石牌保衛戰由此開始。
守衛石牌的軍隊是,第六戰區的第十八軍第十一師,師長胡璉號稱"不敗將軍",作戰勇敢,膽識過人,不懼生死。
大戰前,胡璉將軍決心以身殉國,不僅自己留下了遺書,還讓全軍將士都留下遺書,以必死之志來守衛石牌。
石牌保衛戰前夕,胡璉將軍決心以身殉國,讓全軍將士都留下遺書,而且率全軍將士宣誓,原文如下:
陸軍第十一師師長胡璉,謹以至誠,昭告山川神靈: 我今率堂堂之師,保衛我祖宗艱苦經營遺留吾人之土地,名正言順, 鬼伏神欽,決心至堅,誓死不渝。漢賊不兩立,古有明訓;華夷須嚴辨,春秋存義。生為軍人,死為軍魂。後人視今,亦尤今人之視昔,吾何惴焉!今賊來犯,決予痛殲!力盡,以身殉之。然吾堅信蒼蒼者天,必佑忠誠,吾人於血戰之際,勝利即在握,此誓! 大中華民國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七日正午
在宣誓完的第二天,也就是5月28日,石牌爭奪戰打響了。比武器自然比不過日軍,日軍飛機、大炮不停地轟炸石牌要塞,守軍傷亡慘重。隨後日軍發動了5次衝鋒,但都被擊退,
戰至黃昏時候,石牌要塞始終掌握在中國軍隊手中,並給予日軍以重大殺傷。
在這場石牌保衛戰中,雙方爆發了大規模的白刃戰,都知道日軍裝備精良,而他們的拼刺技術也是一流的,在二戰時期,堪稱是世界第一,中國軍隊缺乏訓練,往往要犧牲幾個士兵才能擊斃一名日軍士兵。但雙方都殺紅了眼,數萬人拿起刺刀近身肉搏。這是14年的抗戰中,爆發的最大規模的白刃戰,讓我們見證了中國軍人的精神。
在《石牌偉紀》是這樣描寫這場白刃戰的:
在曹家畈附近的大小高家嶺戰場上,曾經有3個小時聽不到槍聲。這是因為兩軍已經完全膠著在一起,根本無法開槍!只有拔刀相向,白刃肉搏!
這場保衛戰又被稱為「中國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當然這可能有點誇大的,為什麼呢,因為此時反法西斯戰爭在全世界的戰場都在好轉,法西斯國家走向失敗是必然的,而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卻發生在戰局不明的時候。因此有一些人在質疑石牌保衛戰,但是中國軍人用血來捍衛中國的尊嚴,來保衛中國的領土的精神是可歌可涕的。
石牌保衛戰以中國軍隊的徹底勝利而告終,此次戰役,我軍共斃傷日軍7000人,佔鄂西會戰中日軍死傷總數的三成以上。粉碎了日軍進攻重慶的計劃,遏制住了日軍肆意踐踏的鐵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