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牌保衛戰——抗戰中最大規模白刃戰,用血肉戰勝日軍

2021-01-09 閒人說史

大家在電視裡經常看到一些抗戰神劇,每當我軍發起衝鋒進行白刃戰的時候,日軍都會退出子彈進行接戰。當然這樣的編劇是不嚴謹的,只有極少數的時候才會發生。不過日本人自恃後勤補給好,身體素質強,即便是白刃戰也不把中國軍隊放在眼裡。在鄂西的這場石牌保衛戰終於讓日軍看到了中國軍隊的頑強毅力,不屈的精神。

石牌保衛戰是指1943年5月至6月間,在湖北宜昌發生的一場中國軍隊對日本軍隊以弱勝強的一次著名戰役。

為什麼日軍要進攻石牌?

石牌只是長江三峽西陵峽右岸的一個小村莊,距離宜昌城約20公裡,因為峽江南象鼻山中一類似令牌的巨石而得名。長江因石牌的阻攔在這裡突然右拐110度,構成天然戰爭天塹,是據守長江的天險,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1938年日軍佔領了武漢以後,國民政府遷都重慶以後,長江三峽成為了守衛重慶的天然屏障。日軍要想進取重慶就必須越過這道屏障,除非日軍從貴州或者從漢中繞道,但是路途太過遙遠,日軍實在沒有這麼多兵力層層突破,而且道路曲折日軍的補給也無法運送上來。那麼就只有一條路,就是沿長江西進,藉助長江水運行軍。

石牌就成了日軍的攔路虎,成了國軍的前哨,成為了拱衛陪都重慶的第一道門戶,戰略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為此國民政府也是在此駐紮重兵防守。不僅設置了炮臺,而且還有相配套的還有川江漂雷隊、煙幕隊,中國僅存的海軍也在此駐紮。

為了消滅國民政府,滅亡中國,日軍在1943年發動了鄂西會戰,意圖消滅中國在鄂西的軍隊,一旦日軍得逞,那麼重慶便暴露在日軍的鐵騎之下了。

為了確保鄂西會戰的勝利,日軍調來了7個師團、1個旅團、1個航空戰隊、2個野戰重炮兵聯隊,近十萬人,可謂是兵力十分強大,對長江防線勢在必得。

鄂西會戰打響後,日軍第39師團及其配屬部隊1萬餘人馬,從長江北岸向江南中國守軍發動正面強渡作戰,分別向國軍第86軍第13師茶店子、紅花套及沙套子海軍第一直屬炮臺陣地發起攻擊,石牌保衛戰由此開始。

守衛石牌的軍隊是,第六戰區的第十八軍第十一師,師長胡璉號稱"不敗將軍",作戰勇敢,膽識過人,不懼生死。

大戰前,胡璉將軍決心以身殉國,不僅自己留下了遺書,還讓全軍將士都留下遺書,以必死之志來守衛石牌。

石牌保衛戰前夕,胡璉將軍決心以身殉國,讓全軍將士都留下遺書,而且率全軍將士宣誓,原文如下:

陸軍第十一師師長胡璉,謹以至誠,昭告山川神靈:   我今率堂堂之師,保衛我祖宗艱苦經營遺留吾人之土地,名正言順, 鬼伏神欽,決心至堅,誓死不渝。漢賊不兩立,古有明訓;華夷須嚴辨,春秋存義。生為軍人,死為軍魂。後人視今,亦尤今人之視昔,吾何惴焉!今賊來犯,決予痛殲!力盡,以身殉之。然吾堅信蒼蒼者天,必佑忠誠,吾人於血戰之際,勝利即在握,此誓! 大中華民國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七日正午

在宣誓完的第二天,也就是5月28日,石牌爭奪戰打響了。比武器自然比不過日軍,日軍飛機、大炮不停地轟炸石牌要塞,守軍傷亡慘重。隨後日軍發動了5次衝鋒,但都被擊退,

戰至黃昏時候,石牌要塞始終掌握在中國軍隊手中,並給予日軍以重大殺傷。

在這場石牌保衛戰中,雙方爆發了大規模的白刃戰,都知道日軍裝備精良,而他們的拼刺技術也是一流的,在二戰時期,堪稱是世界第一,中國軍隊缺乏訓練,往往要犧牲幾個士兵才能擊斃一名日軍士兵。但雙方都殺紅了眼,數萬人拿起刺刀近身肉搏。這是14年的抗戰中,爆發的最大規模的白刃戰,讓我們見證了中國軍人的精神。

在《石牌偉紀》是這樣描寫這場白刃戰的:

在曹家畈附近的大小高家嶺戰場上,曾經有3個小時聽不到槍聲。這是因為兩軍已經完全膠著在一起,根本無法開槍!只有拔刀相向,白刃肉搏!

這場保衛戰又被稱為「中國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當然這可能有點誇大的,為什麼呢,因為此時反法西斯戰爭在全世界的戰場都在好轉,法西斯國家走向失敗是必然的,而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卻發生在戰局不明的時候。因此有一些人在質疑石牌保衛戰,但是中國軍人用血來捍衛中國的尊嚴,來保衛中國的領土的精神是可歌可涕的。

石牌保衛戰以中國軍隊的徹底勝利而告終,此次戰役,我軍共斃傷日軍7000人,佔鄂西會戰中日軍死傷總數的三成以上。粉碎了日軍進攻重慶的計劃,遏制住了日軍肆意踐踏的鐵蹄。

相關焦點

  • 二戰中規模空前的白刃戰,石牌保衛戰擊斃兩千日寇,胡璉一語動情
    在抗日戰爭時期,1943年起日軍開始在中國加緊侵略的步伐,想要儘快逼迫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投降,於是發動了鄂西會戰,想要奪取長江三峽的石牌要塞,因為一旦能控制長江三峽就能逆流而上順利的攻擊陪都重慶。換句話來說,一旦石牌要塞失守,日軍就能長驅直入,重慶危在旦夕,於是在鄂西會戰當中,日本侵略軍派出了兩個師團加上一個旅團十萬人的兵力開始對石牌要塞發動進攻,石牌要塞的守軍正是國民黨名將胡璉。
  • 抗戰中最大規模白刃戰,曾有三個小時聽不到槍聲,擊斃日軍7千人
    1943年,日軍為了速戰速決,完成三個月佔領中國的目的,展開了鄂西會戰。為了確保鄂西會戰的勝利,日軍調動了7個師團,兩個野戰炮兵聯隊,外加航空隊,一共10萬兵力,妄想在長江沿線消滅中國守軍,直逼陪都重慶。附近的石牌村就成了日軍的攔路虎,長江因為石排的阻攔在這裡突然右拐110度,構成了一個天然的防禦屏障,可以很好地據守長江沿線,阻攔日軍的進攻。
  • 石牌保衛戰,碧血照青天
    在戰爭中,由於日軍佔有裝備優勢,中國軍隊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仍然幾次面臨著巨大的威脅,今天小編來介紹一下1943年發生的事關生死存亡的戰役——石牌保衛戰。石牌保衛戰打響,第一天,國軍第十一師和十八師就和日軍展開了殊死搏鬥,戰鬥之激烈,為八年抗戰中鄂西戰事所絕有。為了中華民族的尊嚴,為了每一寸神聖的國土,十八軍將士以血肉之軀築就抵禦外敵的鋼鐵長城。
  • 石牌保衛戰:日軍唯一一次威脅陪都重慶的試探性進攻
    答案很簡單,延安幾乎沒有戰略價值,遊擊戰本身是一種沒有後方、沒有中心的作戰方式,即使攻佔了延安,對八路軍和新四軍也不會產生重大影響,這一點從解放戰爭中胡宗南攻佔延安就可以看出來。至於重慶,對採取正規作戰的國軍而言,重慶的安危關乎中國的抗戰命運,日軍也明白這一點,但是他們有心無力,始終無法集中力量進攻重慶。
  • 石牌保衛戰:子彈用盡,與日軍肉搏三小時,陣前屍體堆成金字塔
    中國人民為了這場偉大的勝利付出了太多的代價,石牌保衛戰就是其中著名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被西方軍事家譽為「東方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它對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取得了深遠的影響。石牌保衛戰石碑保衛戰發生在1943年的湖北宜昌,是一場中國軍隊以弱勝強,並最終以較小的代價取得較大的勝利的一次著名的戰役。湖北地處中原,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 石牌保衛戰!曾3小時聽不到槍炮聲,日軍屍體堆成金字塔,網友;爭氣!
    1940年,日軍攻佔宜昌後,作為重慶的第一門戶石牌危在旦夕,在鄂西會戰打響的十多天後,日軍第39師團和配屬部隊10000多人,從北岸的古老背向江南我江防部隊正面強攻,第86軍13師在茶店子和紅花套的海軍炮臺受到日軍襲擊,石牌保衛戰由此打響。
  • 中國有一座村莊,十萬日軍猛攻不下,中日上演二戰規模最大白刃戰
    這裡曾是中國抗日的鐵血要塞,日軍曾集結10萬重兵進攻也未能將其攻下,這個要塞的名字叫石牌要塞。當年一場被人稱為「中國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的戰鬥,就是在這個要塞前展開的。石牌要塞位於宜昌市夷陵區三鬥坪鎮石牌村境內,在漫長的歷史中這裡一直是繁華的古鎮,五代後周時期峽州州治和南宋建炎峽州夷陵郡治一度設於石牌,使得這裡成為一個政治中心。當然,這裡自古就是兵家的一個必爭之地。
  • 最後的國門:石牌保衛戰七十五周年
    抗戰中的胡璉自武漢會戰以後,為阻止日軍沿江上攻,第六戰區利用有利地形設防,破壞前線道路,在宜都至萬流江岸,設置宜巴要塞區,石牌要塞設有第一總臺第一臺,主要是以海軍拆卸艦炮,配合十五公分重迫擊炮,以及山野炮、戰防炮、高射炮等
  • 二戰中中日最大的一次拼刺刀戰,日本完敗死傷7000餘人
    二戰在中國戰場上,中日之間就頻繁爆發白刃戰,雖然這成就了中國大刀隊的威名,但今天還有多少人知道,發生在古鎮石牌大戰,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場血戰,也是中日最大的一次拼刺刀戰。石牌在宜昌縣境內,位於長江三峽西陵峽右岸,依山傍水。抗戰期間石牌是當時的軍事重鎮,六戰區指揮部、江防軍總部等均設於此。自日軍侵佔宜昌後,石牌便成為拱衛陪都重慶的第一道門戶,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 石牌保衛戰,陳誠問:守住陣地有沒有把握?胡璉答:成仁有把握!
    石牌保衛戰,陳誠問:守住陣地有沒有把握?胡璉答:成仁有把握!文/無計讀史陳誠曾經問過胡璉一個問題:「守住陣地成功有沒有把握?」胡璉是這樣回答的:「成功不知道有沒有把握,但是成仁一定有把握。」是什麼給了胡璉這樣的底氣?是抗日戰爭中那些為了民族拋頭顱灑熱血的中國軍隊戰士們。
  • 中日戰爭中最慘烈的肉搏戰,中國以一萬人代價斃掉日軍2.5萬人
    中日兩軍在湖北夷陵爆發了史上最大規模的肉搏戰!一開始的國民政府在南京,之後又選在了武漢,然而基於當時的考慮,基於重慶這邊有自然天險作為屏障,蔣介石決定遷都南下,將重慶作為陪都。為了防止日本人的進攻,蔣介石專門設立了重重防線,而其中最為要塞,最為關鍵的地方,便是石牌要塞。
  • 最大的一場中日肉搏戰:師長慷慨陳詞,字字鏗鏘
    湖北石牌是重慶的第一要塞,是一道天然屏障,在抗日戰爭時期具有很重要的戰略地位,發生在石牌的石牌保衛戰是中國軍隊以少勝多的一次戰役,石牌保衛戰堪稱二戰中最大的一場肉搏戰。胡璉做戰前誓詞敵方軍隊打進宜昌後日軍對重慶地區虎視眈眈,早就覬覦石牌這個戰略重地,對於中國士兵來說,保衛石牌是不可推卸的責任,應蔣介石的要求,保衛石牌這個重大任務落到了國軍十一師師長胡璉身上。
  • 石牌保衛戰中,陳誠給起家的11師下令:縱全軍陣亡,也在所不惜
    ▲石牌保衛戰形勢圖橫山勇指揮的第11軍,是日寇在中國戰場上戰鬥力最強的1個軍,也是唯一一支純粹由野戰師團組成的部隊,抗戰進入相持階段以來,該軍兩次進犯長沙,並掃蕩大別山區,保持著強大的突擊能力。▲第11師登船第11師成立於1928年6月,陳誠當時雖然是副師長,卻行使師長職權,並調來大批黃埔學生充實部隊,在軍閥混戰期間尤其是中原大戰中,陳誠率第11師連克徐州、濟南等要點,戰功赫赫,在步步高升的同時也收編了大批雜牌部隊
  • 抗戰勝利日 犧牲與戰鬥,讓這場偉大勝利如此沉甸甸
    提起四行倉庫保衛戰,便不得不說淞滬會戰。在這場中日雙方第一次大型會戰中,3個月的時間裡,無論是國民黨精銳的德械「樣板師」,還是地方軍閥操控的武裝力量,紛紛聞義赴難,在上海以血肉之軀築成保家衛國的壕塹。
  • 日軍白刃戰很厲害,為何面對蘇軍士兵就慫了?身高是硬傷
    導語:日軍白刃戰很厲害,為何面對蘇軍士兵就慫了?身高是硬傷日本是個尊崇武士道精神的國家,對於近身搏鬥有很高的造詣,給他們一把武士刀,他們都覺得自己是無敵的存在,沒有人是對手,這樣的自信使得日軍士兵在實戰中無往不利。
  • 四行倉庫戰役一年後,中國雜牌軍狠挫日軍銳氣,堅定國人抗戰信念
    四行倉庫保衛戰是近來最熱的話題之一,可是當年這場戰鬥爆發的時候,關注的人其實並不是太多。不是因為中國人冷血,而是抗戰以來,激烈而又血腥的戰鬥實在太多,幾百人規模的戰鬥數不勝數,沒有被記錄在案的都不知道有多少。
  • 抗戰八路軍與日軍進行白刃戰時,為何刺刀不能太銳利?這關乎生命
    為了增強槍械的殺傷威力,後來慢慢的軍隊中也開始在槍械前端安裝刺刀,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當兩軍的子彈都打完的時候,刺刀無疑是白刃戰最威猛、最實用的殺傷武器。刺刀作為一款殺傷兇猛、造價低廉、製作簡單的冷兵器,被大量使用在戰場上是規模巨大的一戰、二戰時期,主要作為軍隊的輔助武器裝備。一般安裝在步槍、衝鋒鎗的前端使用,有少量的也裝置在輕機槍上。
  • 不是抗日神劇,八路軍步兵連血拼日軍,夥夫敲死日軍小隊長
    抗日戰爭中,因為中國軍隊缺少彈藥,而日軍又有拼刺刀的習慣,因此在中國戰場上出現了非常多拼刺刀的戰例。 全面抗戰初期,由於日軍的三八式步槍上刺刀後較長,而且其士兵體質及訓練好於我軍。因此在白刃戰中,除原西北軍部隊能佔一定優勢外,其餘的中國軍隊均比較吃虧。
  • 抗戰·裝備①|日軍手槍為何叫王八盒子?三八大蓋又是什麼?
    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同時中國的抗日戰爭也創造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多項之最:開始時間最早(1931年9月18日)、持續時間最長(14年)、為各個同盟國抗擊日軍數量最多(抗擊日軍達60萬以上)、傷亡最慘重(3500萬之巨)……為最終戰勝法西斯這一人類共同的敵人,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作出了巨大的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