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中最大規模白刃戰,曾有三個小時聽不到槍聲,擊斃日軍7千人

2021-01-08 歷史參謀長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右上角關注,便於接收到小編每天編輯的文章,每天都有分享,完全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1943年,日軍為了速戰速決,完成三個月佔領中國的目的,展開了鄂西會戰。

為了確保鄂西會戰的勝利,日軍調動了7個師團,兩個野戰炮兵聯隊,外加航空隊,一共10萬兵力,妄想在長江沿線消滅中國守軍,直逼陪都重慶。

附近的石牌村就成了日軍的攔路虎,長江因為石排的阻攔在這裡突然右拐110度,構成了一個天然的防禦屏障,可以很好地據守長江沿線,阻攔日軍的進攻。

國民黨軍中有「二胡」,一個指的是胡宗南,另一個指的就是胡璉,號稱「不敗將軍」,為了打好石牌保衛戰,就像當年諸葛亮一樣立下了軍令狀,不成功便成仁,與石牌共存亡。這種英雄壯舉,不知道當年蔣介石感動沒有,史書上並沒有記載,不過後來蔣介石為表彰他死守石牌要塞有功,特地頒給了他一枚青天白日勳章,暫且不表。

1943年5月28日,石牌保衛戰打響。

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極其落後,彈藥也不足,相反日軍卻空軍和大炮狂轟濫炸,前線陣地中國軍隊損失巨大,不過他們為了民族大義,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不停地向前衝,倒下了又爬起來,後面的繼續往前衝,日軍也被中國軍隊的頑強意志所震驚到了,簡直不敢相信,這好像不是南京保衛戰中的國民黨軍隊,為什麼這支軍隊如此的強悍和不怕死呢?

沒過多久,兩支軍隊就交織在了一起,雙方爆發了大規模的白刃戰,刺刀上膛,大刀在手,喊殺聲震天動地,連續持續了三個多小時,在這三個多小時裡完全就聽不到了槍聲,此戰結束,中國軍隊共擊斃日軍7000餘人,佔鄂西會戰中日軍傷亡人數三成以上,徹底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和不可戰勝的神話。

此役粉碎了日軍進攻重慶的計劃,重振了中國軍民的信心,為奪取抗戰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基礎。

感謝您的閱讀,請點擊右上角的關注,便於您每天接受到最新文章,天天有分享,請放心關注,再次感謝您發財的金手指。

相關焦點

  • 石牌保衛戰——抗戰中最大規模白刃戰,用血肉戰勝日軍
    大家在電視裡經常看到一些抗戰神劇,每當我軍發起衝鋒進行白刃戰的時候,日軍都會退出子彈進行接戰。當然這樣的編劇是不嚴謹的,只有極少數的時候才會發生。不過日本人自恃後勤補給好,身體素質強,即便是白刃戰也不把中國軍隊放在眼裡。在鄂西的這場石牌保衛戰終於讓日軍看到了中國軍隊的頑強毅力,不屈的精神。
  • 二戰中規模空前的白刃戰,石牌保衛戰擊斃兩千日寇,胡璉一語動情
    在抗日戰爭時期,1943年起日軍開始在中國加緊侵略的步伐,想要儘快逼迫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投降,於是發動了鄂西會戰,想要奪取長江三峽的石牌要塞,因為一旦能控制長江三峽就能逆流而上順利的攻擊陪都重慶。換句話來說,一旦石牌要塞失守,日軍就能長驅直入,重慶危在旦夕,於是在鄂西會戰當中,日本侵略軍派出了兩個師團加上一個旅團十萬人的兵力開始對石牌要塞發動進攻,石牌要塞的守軍正是國民黨名將胡璉。
  • 曾3小時聽不到槍炮聲,日軍屍體堆成金字塔,網友;爭氣!
    日軍拿下天台觀後,向11師二線陣地進攻試圖逼近石牌,這一帶地形不利於重炮攻擊,敵人便使用飛機低空轟炸,5月30日,戰鬥打的最為激烈的時候,陳誠打電話問胡璉,有沒有把握守住石牌,
  • 抗日戰爭這場長達3小時戰鬥,沒開一槍1500將士陣亡,日本人卻慫了
    今天的話題:抗日戰爭這場3小時戰鬥,沒開一槍1500將士陣亡,日本卻慫了 1943年,日本為迫使國民政府投降,集中10餘萬人西進,意圖攻陷重慶,5月,日軍攻陷宜昌,兵鋒直指石牌要塞,面對日本陸軍中野戰能力最強悍的11軍,中國軍隊主防石牌的正是日後成為五大王牌主力之一18軍下屬的11師。
  • 石牌保衛戰:子彈用盡,與日軍肉搏三小時,陣前屍體堆成金字塔
    為了最大程度地發揮地理優勢,中國軍隊派遣擅長山地作戰的胡璉將軍,利用石碑周圍的有利地形構築堅固的軍事要塞,但是儘管如此,日軍的軍事實力還是明顯的高於我國。戰爭不可避免地打響了,雙方激烈戰鬥,我軍苦戰多日,傷亡慘重,只能一節一節的撤退,但是敵軍第五次衝鋒,右翼陣地被突破,左翼陣地也相繼被突破,連長陣亡……但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在日軍又一次利用飛機低空轟炸的時候,戰鬥到最激烈的時候,陳誠打電話問胡璉:「守住要塞有無把握?」胡璉回答:「成功雖無把握,成仁確有決心!」
  • 二戰中中日最大的一次拼刺刀戰,日本完敗死傷7000餘人
    二戰在中國戰場上,中日之間就頻繁爆發白刃戰,雖然這成就了中國大刀隊的威名,但今天還有多少人知道,發生在古鎮石牌大戰,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場血戰,也是中日最大的一次拼刺刀戰。石牌在宜昌縣境內,位於長江三峽西陵峽右岸,依山傍水。抗戰期間石牌是當時的軍事重鎮,六戰區指揮部、江防軍總部等均設於此。自日軍侵佔宜昌後,石牌便成為拱衛陪都重慶的第一道門戶,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 中國有一座村莊,十萬日軍猛攻不下,中日上演二戰規模最大白刃戰
    在長江三峽西陵峽的右側,有這樣一個小鎮(村),準確說是一個要塞。這裡曾是中國抗日的鐵血要塞,日軍曾集結10萬重兵進攻也未能將其攻下,這個要塞的名字叫石牌要塞。當年一場被人稱為「中國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的戰鬥,就是在這個要塞前展開的。
  • 抗戰中,此役我軍傷亡8000日軍全軍覆滅,堪稱最有血性的戰役
    抗戰爆發之後,由於敵我雙方在軍事力量上具有明顯的差距,因此我軍付出的傷亡代價是十分慘重的,可以說整個抗日戰爭的勝利就是無數軍民用血肉之軀換來的。幾場大規模的會戰,比如淞滬會戰、長沙會戰等等,幾乎每場戰爭都要犧牲好幾萬士兵,今天咱們就講講整個抗日戰爭中最有血性的一場戰役,松山戰役。
  • 擊斃日軍大將,2萬草鞋兵迎戰15萬精銳
    擊斃日軍大將,2萬草鞋兵迎戰15萬精銳》 在抗日戰爭中,桂軍為抗擊日軍侵略者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同時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據國民政府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統計的數據顯示,自1937年以來的8年抗戰中,廣西徵募士兵及勞工共計450萬。而當時廣西人口僅有1200萬人,也就是說直接參加或者間接參加抗日戰爭的就佔到了總人口的37.5%。
  • 八路軍抗戰消滅40萬日軍:真實可信,看看日本人怎麼說
    眾所周知,中國抗戰分為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兩個戰場。正面戰場主要是國軍與日軍進行的會戰,戰役規模堪稱宏大,動則幾十萬人在戰場上與日軍殊死拼殺。當然與正面戰場相比,八路軍為主導的敵後戰場就顯得不那麼引人注目。甚至之前還有人在網上說,八路軍抗戰的成績是八年時間擊斃日軍851名。
  • 抗戰中日本鬼子到底有多狡詐?從槍聲上就能摸清我們軍隊的底!
    要這樣抗戰還能打八年?日本四島都要被我們佔領了!實際上,日本鬼子精著呢,總能讓我們吃大虧。日本鬼子精在哪呢?  抗戰期間,中國軍隊的武器真可謂是五花八門。究其原因在於1911年以後,中國長期處於軍閥割據的狀態,政出多門。每個軍閥都有自己的武器來源,自製武器各式各樣,全然沒有統一標準。而狡猾的日本人根據這一缺點卻經常讓中國軍隊傷亡慘重!
  • 合肥首部抗戰電影《圩堡槍聲》全國首映
    抗戰電影的佼佼者《圩堡槍聲》是今年合肥市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獻禮影片,由八一電影製片廠、中共合肥市委宣傳部、肥西縣委縣政府、合肥市廣播電視臺和中藝光影(北京)文化傳媒公司聯合攝製。該片故事內容是根據歷史史實和真實人物原型加工創作。
  • 不是抗日神劇,八路軍步兵連血拼日軍,夥夫敲死日軍小隊長
    抗日戰爭中,因為中國軍隊缺少彈藥,而日軍又有拼刺刀的習慣,因此在中國戰場上出現了非常多拼刺刀的戰例。 全面抗戰初期,由於日軍的三八式步槍上刺刀後較長,而且其士兵體質及訓練好於我軍。因此在白刃戰中,除原西北軍部隊能佔一定優勢外,其餘的中國軍隊均比較吃虧。
  • 抗戰中的國軍,竟然有個軍長操槍參加肉搏!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如果轉載請務必註明豫湘桂會戰中的豫中會戰,並不是一潰千裡,有過很多大規模激戰。期間,犧牲包括集團軍司令官李家鈺在內的多名高級軍官,甚至還有軍長直接參加和鬼子的肉搏。這個敢操槍和鬼子肉搏的軍長,叫做劉昌義。聽薩沙說一說吧!這個劉昌義軍長名氣很大,之前竟然還當過偽軍!
  • 日軍白刃戰很厲害,為何面對蘇軍士兵就慫了?身高是硬傷
    導語:日軍白刃戰很厲害,為何面對蘇軍士兵就慫了?身高是硬傷日本是個尊崇武士道精神的國家,對於近身搏鬥有很高的造詣,給他們一把武士刀,他們都覺得自己是無敵的存在,沒有人是對手,這樣的自信使得日軍士兵在實戰中無往不利。
  • 抗戰勝利日 犧牲與戰鬥,讓這場偉大勝利如此沉甸甸
    日軍精銳部隊第五師團一部乘汽車百餘輛,沿靈丘至平型關公路西進。 拂曉時分,日軍進入八路軍115師伏擊圈,一時間,槍聲大作,白刃紛飛。 (資料圖) 據日本1973年出版的《浜田聯隊史》記載:「100餘輛汽車慘遭燒毀……公路上有新莊中佐等無數陣亡者,及被燒焦躺在駕駛室裡的屍體,一片慘狀,目不忍睹。」 是役,八路軍以傷亡600餘人的代價,擊斃日軍1000餘人,擊毀汽車100餘輛,馬車200餘輛,繳獲步槍1000餘支,機槍20餘挺,火炮一門,以及大批的軍用物資。
  • 五本抗戰軍事小說,黑龍江畔炮聲槍聲大作,東北軍撂倒蘇軍士兵!
    五本抗戰軍事小說,黑龍江畔炮聲槍聲大作,東北軍撂倒蘇軍士兵!大家好,我是巖巖聊影視,非常感謝小可愛們在百忙之中點開小編的這篇文章,小編真的是榮幸之至。廢話就不多說了,今天推薦的是五本抗戰軍事小說,黑龍江畔炮聲槍聲大作,東北軍撂倒蘇軍士兵!
  • 敵後抗戰兵法之二:平原伏擊
    擔任主攻的八路軍第7團趕到韓集後,連以上幹部連夜察看地形,決定將公路南頭攔腰挖斷,在公路東西兩側和南頭三面構築工事,等日軍一進伏擊圈就收攏口袋,來個「關門打狗」。  於是,部隊和當地群眾連夜挖溝,修築工事,利用寨牆和天然道溝構成一道道火力網,同時還在公路兩旁挖了許多有深有淺的坑。
  • 抗戰八路軍與日軍進行白刃戰時,為何刺刀不能太銳利?這關乎生命
    為了增強槍械的殺傷威力,後來慢慢的軍隊中也開始在槍械前端安裝刺刀,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當兩軍的子彈都打完的時候,刺刀無疑是白刃戰最威猛、最實用的殺傷武器。刺刀作為一款殺傷兇猛、造價低廉、製作簡單的冷兵器,被大量使用在戰場上是規模巨大的一戰、二戰時期,主要作為軍隊的輔助武器裝備。一般安裝在步槍、衝鋒鎗的前端使用,有少量的也裝置在輕機槍上。
  • 文化抗戰題材劇《紙上的槍聲》在山西開機
    日前,由成都市廣播電視臺電視劇製作中心出品,溫成林執導,王駿毅、戰菁一、張笑君、秋燁、李琦、楊常青、褚翰等演員出演的文化抗戰題材劇《紙上的槍聲》在山西榆次常家莊園舉行了開機儀式。據了解,《紙上的槍聲》根據作家韓徵天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七七事變之後,戰地記者高一銘因揭露日軍陰謀與日本侵略者的「筆部隊」進行了一場艱苦卓絕的鬥爭。最終,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消滅日本「筆部隊」的故事。該劇具有強烈的紀實風格,將軍事題材的表現空間,以更加前瞻深邃的思想、宏闊高遠的視角拓展至一個全新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