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倭人來說拼刺刀是他們的「特長」,因為白刃戰相當殘酷慘烈,所以倭人說這是他們「武士道精神」的一種表現,其實這種說法只有他們自己才信。
二戰在中國戰場上,中日之間就頻繁爆發白刃戰,雖然這成就了中國大刀隊的威名,但今天還有多少人知道,發生在古鎮石牌大戰,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場血戰,也是中日最大的一次拼刺刀戰。
石牌在宜昌縣境內,位於長江三峽西陵峽右岸,依山傍水。抗戰期間石牌是當時的軍事重鎮,六戰區指揮部、江防軍總部等均設於此。自日軍侵佔宜昌後,石牌便成為拱衛陪都重慶的第一道門戶,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因此日軍如要溯江而上,必先取石牌。
1943年,日軍迫於在太平洋戰場上日益惡化的局勢,孤注一擲,集結了約十萬地面部隊,試圖打開石牌天險,進逼重慶,儘早結束在中國久拖不決的戰局。在這種大背景下,本來名不見經傳的石牌頓時成了兵家必爭之地。而石牌一役關係著整個戰局的發展和演變,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中國與日本的命運。
5月25日,日寇第三十九師團數萬兵力向石牌要塞陣地發動進攻,第十八軍陣地被日軍突破,而第六戰區派來支援的部隊,又被日軍阻擊,這樣石牌要塞陣地就陷於孤立境地。
在此關鍵時刻,蔣指出,石牌乃中國的史達林格勒,是關係陪都安危之要地。並嚴令江防軍胡璉等諸將領,英勇殺敵,堅守石牌要塞,勿失聚殲敵軍之良機。我三軍將士鬥志倍增,死守石牌要塞的第十一師師長胡璉當即立下遺囑,決心與石牌共存亡,並把師指揮所推進到離火線很近的地方,親臨指揮。
決戰前夕,胡璉帶領十一師全體官兵,對天宣誓:「陸軍第十一師師長胡璉,謹以至誠昭告山川神靈。我今率堂堂之師,保衛我祖宗艱苦經營遺留吾人之土地,名正言順。生為軍人,死為軍魂——今賊來犯,決予痛殲力盡,以身殉之。此誓!」
在日軍強大的火力攻擊下,胡部巋然不動。當戰鬥最激烈時,日軍幾乎動用所有的攻擊武器和攻擊手段,炮擊、空襲、突襲、強攻、施放毒氣……還是久攻不克。
石牌戰鬥之慘烈程度至今令人唏噓。在大小高家嶺戰場上,曾有3個小時聽不到槍聲。這不是雙方在停戰,而是敵我兩軍扭作一團展開白刃戰、肉搏戰。
此時,槍炮已經顯得多餘。在山谷中,雙方糾結在一起,幾萬把刺刀寒光閃閃,幾萬顆喉嚨一齊吶喊,幾萬條軀體激烈碰撞,中日雙方幾萬名士兵展開了最原始,最殘酷,最血腥的白刃戰。人類自從發明了槍械後,再沒有過這樣慘烈的場面,幾萬人手持上了刺刀的鋼槍,用最原始的血液和本能,在殊死相搏,第十一師浴血奮戰,拼死守土。這場戰鬥被後人稱為二戰中最血腥的刺刀戰。
此次刺刀大戰嚴挫日軍銳氣,第三十九師團官兵已經不再敢和十一師肉搏。可以說打到此時,日軍雖然還保持著對石牌的攻勢,其實戰鬥已經結束了。至5月31日晚,日軍紛紛掉頭逃跑,此役,我軍打死打傷日軍達7000人,繳獲器械無數。
石牌保衛戰中國軍隊在數量超出自己的日本王牌陸軍面前,依靠難以想像的意志毅力,像釘死在大地上一樣,一步也沒有後退。此後,日軍再也無力打通通往陪都的道路,直到抗戰勝利,重慶都安然無恙。石牌要塞保衛戰不僅僅是挫敗了日軍的進攻企圖,更極大地振奮了國人的禦侮勇氣和抗日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