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路西法效應」源於一個美國人做的一項實驗

2021-01-08 新咖說歷史

「斯坦福監獄實驗」其實是世界是被公認為最有爭議性的實驗。可能說到「斯坦福監獄實驗」大家都會感到陌生,但是對於這個轟動一時的實驗,其真實實驗的內幕與結果都會受到人類的譴責,這個實驗是善與惡的論證,這也是對於人性的極大考驗。策劃這個實驗的人是著名的史丹福大學的教授,同時也是擔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的津巴多博士。

整個實驗的目的就是為了探究人性,在社會不同的角色中存在的差異性,同時環境與權力的轉變使人有哪些影響。這一實驗帶來影響極大,一時間,津巴多成了焦點人物 。而他為什麼要做這個實驗呢?

1971年,津巴多團隊開始著手準備這項實驗。他們從大學的地下室開始,模擬出一間完整的監獄。同時在報紙上徵集志願者,詳細說明了時間,告知每個參與的人可以獲得高額報酬。

參加這次實驗徵集的志願者達到了70多名,經過團隊的嚴格篩選,留下了24名最適合做這項實驗的人。並將這24個人分成兩組,以獄警、罪犯、替補成員人數按:9、9、3的方式,並讓他們各自回家。

第二天一早,這些參加試驗的志願者們,無一例外都被警車帶走了,送到了監獄裡。志願者們通過嚴格的照相、錄入指紋、扒光衣服、消毒處理、戴上腳鐐手銬等一系列程序後,被送進了監舍中。實驗團隊的人也一個個身著警服,持警棍帶警哨、戴墨鏡,並為每一位志願者發編號。至此開始,志願者的身份就只有一個個編號。

實驗開始後的晚上,實驗者為了讓志願者儘快進入角色,在凌晨兩點讓預警粗暴的叫醒囚犯們,除了讓他們不斷重複自己的編號外,還要被罰做伏地挺身,這期間還伴隨著獄警們的大聲呵斥與肆無忌憚的辱罵。

因為實驗剛剛開始,所以這些志願者們都非常配合。但是,第一晚過後直至第二天凌晨,這其中的情況就開始發生了變化。有些囚犯開始做出反抗,大部分的人都開始違抗命令,並嘲笑預警,有的人甚至與預警發生肢體接觸。

至此之後,獄警想出了對策,就是將他們分成兩組,但兩組間的待遇不同。這一方法使兩組人之間無法形成團隊,大大減少了他們抗爭的力量,也使得兩者間的矛盾更加激化。

緊接著,獄警們又開始了對囚犯們的虐待。他們對囚犯除了辱罵、禁止他們上廁所,囚犯只能通過獄舍內馬桶方便,導致設內臭氣燻天外,還扒光他們的衣服,用滅火器噴他們強迫其跳舞,不止如此,清理馬桶不給手套,捆綁囚犯擺出搞笑造型等等這些事情不計其數。

此後獄警的扮演者們全部進入角色當中,他們利用自身擁有的權利,對囚犯進行身體和心理上的虐待。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實驗者津巴多也沉醉在實驗中,履行起自身監獄長的職責來。在日復一日的實驗中,終於有人不堪折磨要求退出實驗,但津巴多以為是偽裝的,並同他多次溝通,最後確認了此人幾近崩潰的狀態後,才同意了他的要求並離開。

實驗四天後,囚犯家屬可以探監,但整個探監過程與真實的監獄並無不同。在這一過程中,囚犯同家人提出放棄實驗,但家人們以為辛苦的原因不想堅持,還鼓勵他們完成實驗,並沒有家屬對這次實驗有異議。

同時,模擬監獄還對外開放監舍供人參觀,期間也並沒有人提出問題與異議。待實驗進行至第5天時,獄警們的虐待行為並沒有減輕,而是愈演愈烈,導致了流血事件的發生。但事情發生後,囚犯們並沒有反抗,而是逆來順受,不止心理狀態出現問題,就連精神上和思維上也出現了問題。

組織這次實驗的津巴多發現了問題,平時性格溫和的大學生,進到監獄後與平時判若兩人,而之前性格火爆的學生,進來之後卻是消極生活。這一切直到斯蒂娜教授的大聲提醒後,津巴多才清醒過來,意識到作為實驗者自身也入戲太深,將自己的學生真的當成了囚犯來看守。津巴多叫停了原本計劃14天的實驗,之後,對志願者們進行了心理治療與輔導,雖然實驗只進行到了第6天,但津巴多根據這實驗過程寫下了《路法西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的書。直至今日,提到這次實驗津巴多仍心有餘悸。

相關焦點

  • 美國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也就是《路西法效應》對人性的啟示
    「路西法」一詞來自於西方神話,本來是天堂裡的大天使,但卻墮落成了惡魔。心理學界1971年的「斯坦福監獄實驗」,雖然從一發表就受世人爭議,但它非常可貴,因為它再也無法復現。這個實驗對被試者的心理影響很大,放在今天不可能被世人接受。
  • 橡皮手錯覺源於催眠暗示?又一項著名心理學實驗被質疑
    現在,又有一系列著名的心理學研究面臨著新的質疑。這些研究旨在為大腦如何處理我們身體「自我」的內部表徵提供一個窗口,而對它們的質疑來自一個不太可能的方面:催眠研究。這些實驗使用的方法可以被看作類似於催眠暗示。 暗示性與心理學中一個叫做「需求特徵」的概念密切相關,這個概念是指參與者想知道研究者期望什麼並做出相應的反應。「我們開始懷疑需求特徵是否在實驗中起到了隱含的暗示作用,」Lush說。該團隊開始著手檢視一些著名的「化身」實驗,以確定參與者是否接受了研究者的期望,並受到了相應影響。
  • 邪惡的特點之一便是平庸——論路西法效應
    說到這個問題,在心理學界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就是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在上世紀70年代主持的斯坦福監獄實驗。這個實驗的結果可以說讓人瞠目結舌,讓當時的心理學界不得不重新審視人性的複雜度。那這個斯坦福監獄實驗到底是怎麼進行的?得出了什麼結果,又揭示出什麼樣的深刻內涵呢?我們先說說路西法是誰。
  • 美國會要查萊姆病是否源於五角大樓蜱蟲武器實驗
    綜合英國《衛報》、「今日俄羅斯」(RT)報導,美國國會眾議院16日批准了一項針對2020美國國防預算案的修正案,指示國防部檢察長審查美國是否「在1950年至1975年間將蜱蟲和其他昆蟲實驗用作生物武器」。
  • 洞悉人性,解析自我,世界上著名的十大定律,你知道幾條?
    「瓦倫達效應」就是指人在巨大心理壓力下患得患失的心態,太在乎能不能把一件事做好,心理負擔過大,結果適得其反,把事情弄砸。03 庫裡肖夫效應「庫裡肖夫效應」得名於蘇聯導演庫裡肖夫,來自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有一天,庫裡肖夫給著名演員莫茲尤辛拍攝了一組沒有任何面部表情的特寫鏡頭。
  • 路西法
    路西法在美國,有接近8成的人都信仰不同的宗教。其中信基督教(新教)的大約佔50%,信天主教的大約佔25%。所以幾乎每一部美劇和電影都含有宗教元素。甚至有很多劇講的就是宗教的故事。最近有這樣一部宗教色彩很重的劇播出後,引起了相當不錯的反響,名叫《Lucifer》(路西法)IMdb評分8.7  而且是1萬多個評價後十分穩定的結果Lucifer這個詞還是很有意思的,在彌爾頓的《失樂園》中,Lucifer
  • 【薦讀】世界七大著名心理學效應,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了解這七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做個明白人。1飛輪效應假期過後,重新返回工作時總是異常艱難?面對工作,總覺得提不起精神,效率降低,甚至還會焦慮和神經衰弱?有人說,這是萬事開頭難的體現,「飛輪效應」的理論正支持了這一點。
  • 萊姆病源於五角大樓蜱蟲武器實驗?美國會終於要查了
    【文/觀察者網 趙挪亞】在美國,長久以來都有人懷疑,每年導致40萬美國人受害的萊姆病,最初是由政府的「生物武器」實驗所致。現在,終於有人呼籲,要將真相調查清楚。據「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7月16日報導,美國國會眾議院當天批准了一項針對2020美國國防預算案的修正案,指示國防部檢察長審查美國是否「在1950年至1975年間將蜱蟲和其他昆蟲實驗用作生物武器」。
  • 讓人知之恨晚的七大心理學效應!
    煤氣燈效應  煤氣燈效應這個效應的名稱來源於1944年美國的一部驚悚片《煤氣燈下》,這個電影講述了女主角因為繼承了大筆遺產而引來渣男蓄意進行心理迫害欲奪財產的經歷。心理學家根據這部電影,將「煤氣燈效應」定義為:「慢性心理中毒的狀態下認知被摧毀的過程」。其實自卑也源於這種心理效應。
  • Palomo Spain:時尚界的路西法,來自義大利的純正惡魔血統
    今天,獨一傳媒(UNIPX MEDIA)來帶您看一個戲劇味十足的惡魔品牌。「邪惡、荒誕與美輪美奐,是Palomo Spain的標誌。」Vogue的編輯用這樣的辭藻來形容Palomo Spain的與眾不同,並且在字裡行間毫不掩飾的透露出對Palomo Spain獨特風格的喜愛。
  • 三年級同步作文《我做了一項小實驗》,細講實驗過程怎樣寫
    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同步作文《我做了一項小實驗》細緻講解。這次的同步作文講解,具體說到「寫作範圍」、「作文題目」、「習作要求」、「作文開頭」、「實驗過程」、「作文結尾」、「作文分段」,重點講解實驗過程怎樣寫。小學階段的作文以記敘文為主,總體上分為三大類「寫物」、「寫人」、「寫事」。
  • 傷痕實驗——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傷痕實驗。實驗組織者所有的參與者說:這個實驗的目的是——想觀察,人們對面部有傷痕的陌生人的感覺如何,態度如何。每一個參與者都被安排到不同的沒有鏡子的小房間裡。由專業的化妝師,在他們的左臉上,畫出一道觸目驚心的傷痕。
  • 10個有趣味的心理學效應,你知道幾個?
    1.蝴蝶效應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洛倫茲發現,任何一種微小的差異都能導致的巨大反差。她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表達這個發現,一隻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振動翅膀,它煽動起來的小小漩渦與其他氣流匯合,可能在一個月後的美國德克薩斯州會引起一場風暴——這就是混沌學中著名的「蝴蝶效應」。
  • 《路西法》第五季曝正式預告
    今日NETFLIX官方發布了《路西法》第五季正式預告,該劇第五季將於美國時間8月21日上線,《路西法》續訂第六季將為最終季
  • 蝴蝶效應:性格孤僻的人,如何成為「如魚得水」的社交達人
    於是他認為天氣是不能預測的,一些非常微小的事件,比如南美洲亞馬遜河上的一隻蝴蝶輕輕扇動了一下翅膀,在理論上也可能導致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兩年後,也就是1963年,Edward Lorenz正式提出了著名的「蝴蝶效應」。「蝴蝶效應」如何開啟社交生活「蝴蝶效應」雖然是一個氣象學上的概念,卻能夠運用到我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甚至能夠改變我們的一生。
  • 路西法點評
    >再附加視頻中後期路西法屬性展示:羈絆也預示著他是地獄魔人帶領下的陣營補充,有魔人的,這個英雄是逃避不了的要入手。總體強度適中,和雷伊黑衛一樣的萬能英雄水平,看後續活動,不著急的可以等開放萬能入手。符石所需:和黑衛、影龍、魔人、雷納德完全一致→5-1:   4閃、5命、5韌、5速5-2:5技、5暴、5生、5攻5-3:   5防、5技、5速、6生5-4:5暴、6生、5攻、6暴5-5:   5攻、6命、6攻、6命
  • 《大王不高興》路西法技能是什麼 路西法技能介紹
    導 讀 關於大王不高興這款手遊中的主角路西法想必大家不一定知道,因為我們一開始不能使用這個,每個主角都擁有多個技能,最多可同時攜帶3個技能進入戰鬥。
  • 日軍用美國大兵做活體解剖,美國人知道後,是怎麼做的?
    在二戰期間,日本不僅在戰爭中殘害無辜百姓,更是拿敵方活體做人體解剖。其中最著名的最家喻戶曉的就是日本在中國東北組建731部隊專門拿中國百姓做活體實驗和細菌實驗。無數中國百姓深受其害。其實受傷害的不僅是中國百姓,日本曾經還用美國戰俘做活體實驗。美方當時知道真相後暴跳如雷,主張嚴懲做實驗的人,然不久日本成為美方盟友。
  • 其他常見的心理學效應
    (一)類型登門檻效應:當個體先接受了一個小的要求後,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接受一項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這叫做登門檻效應,又稱登門坎效應、得寸進尺效應。天窗效應:又稱為拆屋效應,是指在談判過程中,先提出一個很大的、對方難以接受的要求,然後再降低條件,提出較小的、對方能夠接受的要求,如此一來,對方從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達成目的。
  • 《路西法》性感回歸,這一季倍兒甜
    乏善可陳的追劇時光中,這部老牌劇集的回歸倒是給人增添了許多期待。 一個意外的人物出現了,路西法的雙胞胎兄弟米迦勒。 和路西法長得一模一樣,比路西法更加邪惡,想要取代路西法的人生,而且竟然還將這對純情情侶滾床單的大事提上了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