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也就是《路西法效應》對人性的啟示

2021-01-21 儒商學堂

「路西法」一詞來自於西方神話,本來是天堂裡的大天使,但卻墮落成了惡魔。

心理學界1971年的「斯坦福監獄實驗」,雖然從一發表就受世人爭議,但它非常可貴,因為它再也無法復現。這個實驗對被試者的心理影響很大,放在今天不可能被世人接受。

儒商學堂-斯坦福試驗

實驗目的:實驗者徵集了一群年輕人,把他們隨機分成「獄卒」「犯人」兩組,關進實驗用的「監獄」,按照一定規則要求度過兩周時間,看他們的心理變化。

實驗規矩: 「獄卒」穿統一制服、戴墨鏡,掩蓋掉自己的面目,被統稱為「獄卒先生」, 任務是每天定期巡邏,樂此不疲地維護秩序。「犯人」必須遵守嚴格的作息時間,還要定期向獄卒列隊報數等。如果違反,就會被懲罰關禁閉、打掃衛生、不能吃飯,甚至是羞辱和體罰。

實驗過程:「獄卒」雖然剛開始不太習慣使喚別人,但很快就變得強勢起來,開始暴躁、愛指揮、愛找茬。後來暴力升級,不僅把打人當成習慣,還把懲罰當成娛樂活動。「犯人」在實驗開始曾有一次「反抗」,但以失敗告終。後來,犯人們越來越沉默、麻木,逐漸接受了權力只屬於獄卒的現實。

實驗結果:實驗在第六天就不得不提前結束了,因為「獄卒」的暴力行為超出預期,導致多位「犯人」精神崩潰。

儒商學堂-斯坦福試驗

在實驗中,是什麼原因讓「路西法」侵蝕了人心?

一、 人的行為是被所處的環境、所扮演的角色塑造的。在特殊情境下,人的意志力無法和情境力量抗衡。

如果正確利用環境,也能達到正面效果。僧人出家都要有一個法號,目的就是為了隔離出家前塵世煩惱,達到人生的解脫,而後才更有資本來度化眾生。比如,有的公司員工之間不稱呼真名,只叫「花名」,這就是在利用「去個人化」,讓新員工能更快融入公司。再有,公司如果想培養一個員工,最好的方法就是儘快授予他更重要的職位,讓他去「扮演」那個角色。

儒商學堂-斯坦福試驗

二、人改變行為的因素有五種,包括:去個人化,服從權威,從眾需求,角色認同,自我辯護合理化。

1、去個人化:就是創造「匿名」的狀態。實驗中,全部穿制服,戴面具。這就容易給他們一個感覺:「沒人知道我的真實身份,我也不用為我做的壞事負責。這種情況在現實中也不少見,如網絡匿名留言謾罵等等。

2、從眾需求:人希望融入集體,來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這是最基本的人性需求,本來無可厚非,但在極端環境下,會讓人服從不合理的事。當身邊的獄卒全都在體罰「犯人」的時候,為了不被排斥,即使是好心的獄卒,也很難出頭制止,只能沉默。這樣的沉默,無形中縱容了暴力。

3、服從權威:人類有服從的天性,在一定情境下,甚至會屈服權威從而違背自己的道德原則。

4、角色認同:是指一個人的態度及行為,會趨向於與他扮演的角色一致。

5、自我辯護合理化:人們會自發地為自己的行為找理由,使自己的認知達成一致。

儒商學堂-斯坦福試驗

三、邪惡在最平凡的人中誕生,也由最平凡的人來施暴。我們必須拼命和它鬥爭,才能保有人性中的光輝。

我們不難發現:「壞」不是一開始就表現出來的,而是被動誘導出來的。邪惡的一個特點,來源於平凡——它在最平凡的人中存在,也由最平凡的人來實行。在誘導下,人們甚至不知道、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也不進行自我思考,只是屈從於情境。

雖然這個實驗備受爭議,但是也給我們提了個醒,讓我們對自己高度警惕。因為任何人在特殊情境下,都有可能變成「路西法」。我們必須拼命和邪惡鬥爭,才能保有人性中的光輝。

相關焦點

  • 著名的「路西法效應」源於一個美國人做的一項實驗
    「斯坦福監獄實驗」其實是世界是被公認為最有爭議性的實驗。可能說到「斯坦福監獄實驗」大家都會感到陌生,但是對於這個轟動一時的實驗,其真實實驗的內幕與結果都會受到人類的譴責,這個實驗是善與惡的論證,這也是對於人性的極大考驗。
  • 邪惡的特點之一便是平庸——論路西法效應
    說到這個問題,在心理學界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就是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在上世紀70年代主持的斯坦福監獄實驗。這個實驗的結果可以說讓人瞠目結舌,讓當時的心理學界不得不重新審視人性的複雜度。那這個斯坦福監獄實驗到底是怎麼進行的?得出了什麼結果,又揭示出什麼樣的深刻內涵呢?我們先說說路西法是誰。
  • 誰能逃過「 人性的拷問 」?——臭名昭著的斯坦福監獄實驗說明一切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什麼呢?也許這個名字你不是那麼熟悉,但是這個實驗的 " 劇情 " 你一定在什麼地方聽說過。在學術界,津巴多是個非常有潛力的教授,1971 年他才 38 歲,就當上了斯坦福心理學系的終身教授。
  • 洞悉人性,解析自我,世界上著名的十大定律,你知道幾條?
    洞悉人性,解析自我,世界上著名的十大定律,你知道幾條? 心理學是一門解析自我、洞悉人性的學科,探索各種社會現象背後的心理動因和形成機制,能讓我們更加清楚的了解自己,同時也了解他人,從而認清這個世界,更好的與自己、與他人相處。
  • 斯坦福監獄實驗的真實啟示錄
    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中的場景。這部新上映的電影源於這項極其著名卻又廣受誤解的研究,是一部劇情片,而非紀錄片。時值四十五年後的今天,許多人回顧這項研究,來說明阿布格萊布(Abu Ghraib)看守的所作所為以及美國濫觴的警察暴力何以會出現。斯坦福監獄實驗時常被引用,以此證明我們體內隱含的原始暴力衝動;據說這項實驗表明,只要稍許推動,我們便都會變成暴君。然而,斯坦福監獄實驗的真正教訓並沒有那麼清楚鮮明。從實驗伊始,種種歧義便令研究撲朔迷離。
  • 永遠不要去試探人性|心理學解析歷史上最著名的三大心理學實驗
    對於人性的看法,個體的社會經歷不同會產生不同的主觀感受。歷史上,曾經有很多心理學家或是社會機構進行過人性實驗,下面為大家選取了三個歷史上最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其中揭露了黑暗的人性。一、嘉士伯社會實驗丹麥嘉士伯啤酒公司曾進行過這樣一次社會實驗,研究人員讓一些毫不知情的情侶們進入預先準備好的電影院中。
  • 看完這部電影才發現,自詡聖人的我就是個渣丨毒藥推薦
    那麼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是否如世間傳聞的這麼可怕呢?《斯坦福監獄實驗》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實驗結束了,但斯坦福監獄實驗留給世人的啟示卻很多,至今仍多次被拿出來爭論。由於社會的幹擾,該實驗被迫提前結束,只進行了6天。
  • 根據20世紀最具爭議實驗改編:把人變成惡魔,只需6天和90美元
    1971年夏天,史丹福大學,一位名叫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的心理學教授發起了一項人性實驗。 他把大學地下室改造成一座虛擬監獄,以每天15美元的報酬找來24名志願者,12人扮演獄警,12人扮演囚犯,實驗期限為14天。
  • 心理學:3個展示人性之惡的心理學實驗,原來人性如此醜陋
    人性有多醜惡,看看下面這三個實驗你就明白了1.米爾格拉姆服從實驗社會心理學上最著名最有爭議的實驗。若論社會科學歷史上實證研究的貢獻,可能無出其右。這說明了什麼,對權威的服從是可以戰勝道德甚至法律的,上述的實驗成功的向我們證明了權威的力量。似乎我們就明白了,二戰時期,平常勤勤懇懇的小職員,可以變為屠殺猶太人的劊子手,婦女和兒童,可以變成自殺性襲擊的實施者。2.斯坦福監獄實驗1971年,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領導的研究小組開展了一項「斯坦福監獄實驗」。
  • 心理學最著名的實驗之一有嚴重缺陷?
    博科園:科學科普-心理學類一項新的研究顯示斯坦福監獄實驗(1971年臭名昭著的實驗)普通大學生被關進模擬監獄,突然變成了好鬥的看守和歇斯底裡的囚犯——存在嚴重缺陷。一名名叫道格拉斯·科爾皮(Douglas Korpi)的學生告訴布盧姆,他謊報了故障,以便能早點從實驗中出來,為研究生院的考試做準備。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因1971年在史丹福大學(Stanford)的監獄實驗而聞名。
  • 薛丁格的貓與人性
    薛丁格堅定站在愛因斯坦一方,「薛丁格的貓」的思想實驗就是在他與愛因斯坦討論量子力學哥本哈根詮釋問題的過程中構想出來的,用以說明哥本哈根詮釋的荒謬。他的貓比他的方程式更為廣大科普愛好者所熟知。就像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所揭示的讓人驚駭的事實:實驗所模擬的極端現實情境可以喚醒藏匿於人性深處的墮落天使,從而影響人的行為。斯坦福監獄實驗是由斯坦福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於1971年領導的人性實驗項目。
  • 心理學實驗之四服從權威實驗
    最後 15 名工人、16 名售貨員或商人、9 名在校專家成為這次實驗的被試。此外,米爾格蘭姆還聘請了幾位演員,在實驗中扮演兩個相當重要的角色。其中一個扮演權威角色,在實驗中對被試下達實驗的各種命令,這個人在實驗中表情嚴肅,且著裝講究,一看就是一個權威人士。而另一個人則扮演受到電擊的受害人。實驗地點被安排在耶魯大學社會互動實驗室內。
  • 每天學點心理學:糖果效應
    糖果效應 要善於抵制誘惑,不被眼前利益所迷惑 1960年,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設計了一個著名的關於「延遲滿足」的實驗,這個實驗是在史丹福大學校園裡的一間幼兒園進行的。
  • 盤點歷史上有名的心理實驗,真實的人性讓人震驚
    「心理實驗」,或者叫「行為實驗」,一般是科學家在安全可控的條件下,用真人進行的各種科學實驗,用來了解人類心理與行為的規律。一般來說,這些實驗,都是安全到萬無一失的,但偶爾也會發生一些意外。這些意外,背後的深刻意義,會讓人背脊發涼。1. 斯坦福監獄實驗(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 哲思| 5大經典心理學實驗,改變你的認知
    關於人性的討論,從古至今不絕於耳。來看看這5大經典心理學實驗,也許能改變你的自我認知。1延遲滿足更容易成功上世紀60年代後期,斯坦福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測試學齡前兒童對即時誘惑的忍耐力。通過實驗,人們獲得了對於意志力和自律力的強大洞見。
  • 心理學實驗告訴你:永遠不要考驗人性!
    無意中看到一個視頻,是關於人性考驗的。說的是一位記者在人流較多的路上假意丟掉錢包,裡面有錢,銀行卡和各種證件,視頻中看到的人大多交給了警察,甚至有人在原地等待失主許久。乍一看覺得挺好的,似乎證明人們的整體素質提高了,都拾金不昧了。不過細想起來感到奇怪,這樣去考驗總覺得不妥。
  • 心理學:史上最經典 的心理學實驗
    一.羅森塔爾實驗。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來到一所偏遠的鄉村小學,並對學生們進行了一次小小的測試,並隨機選出了其中20%的學生。測試結束後,羅森塔爾告訴他們的老師, 這20%的學生比其他學生更有潛力,將來能取得更高的成就。
  • 深入世界最著名監獄 美國加州「惡魔島」
    俄羅斯一網站5月30日文章向讀者揭秘世界最著名監獄——「惡魔」。它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舊金山灣的一座小島。這座風景優美的小島29年來一直用作囚禁重刑犯的監獄,因此又有「監獄島」、「惡魔島」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