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 5大經典心理學實驗,改變你的認知

2021-01-21 人民論壇網

來源 | 人民論壇網(rmltwz)

轉載請註明來源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關於人性的討論,從古至今不絕於耳。

來看看這5大經典心理學實驗,也許能改變你的自我認知。

1

延遲滿足更容易成功

上世紀60年代後期,斯坦福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測試學齡前兒童對即時誘惑的忍耐力。通過實驗,人們獲得了對於意志力和自律力的強大洞見。

實驗中,一群四歲的孩子被分別帶進一個房間。每個孩子面前都擺著一個棉花糖,並被告知:「你可以現在把糖吃了,也可以等15分鐘後再吃,但那時候你會得到兩個棉花糖。」雖然大部分孩子都答應要等待,但他們通常無法抵禦誘惑,在實驗員返回之前就將棉花糖吃掉。而那些能堅持15分鐘後再吃糖的孩子們,通常會使用迴避的戰術,比如轉身走開或者閉上眼睛等。

這些孩子的行為具有很強的預示性:那些能推遲享受的人,更不容易肥胖、吸毒上癮或者成為問題青年,而且更有可能日後獲得成功。

2

盲目服從變壞人

1961年,耶魯大學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做過一個著名實驗。實驗測試人們在權威人士授意下,能將一個人傷害到什麼程度。這是一次人性道德和盲從權威之間巨大的心理角力。

米爾格拉姆想通過這個實驗來了解為什麼納粹戰犯大屠殺能做出如此慘無人道的行為。於是,他設計了一個雙人試驗,一人做「老師」,另一個做「學生」。每次學生答錯問題時,老師可以用電擊來懲罰學生(學生被安置在另一個房間,現實中沒有受到任何電擊)。米爾格拉姆用事先準備的慘叫錄像來代替學生因痛苦發出的叫聲。如果「老師」在過程中想終止試驗的話,試驗組織者會鼓勵他繼續下去。第一組試驗中,雖然實驗對象對這麼做有明顯的壓力和不安,但65%的人最終施加了難以想像的450伏電擊(XXX強度標識)。

人性本身就是對同胞和團體親切和善,富有有同情心;對敵對個體偏於排斥、殘酷和心懷敵意。這驚人的試驗,不僅僅反映了盲從,也體現了人們內心潛在的道德對抗趨勢。

3

我們都有成為惡魔的潛在可能

可以說,心理學歷史上最著名的實驗,就是1971年史丹福大學的監獄實驗,研究了社會現狀對人行為的影響。

在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主導的實驗中,研究人員在斯坦福心理學系地下室改造成一個模擬監獄,選擇了24個(無犯罪記錄,均精神健康)本科生來分飾獄警和囚犯,然後利用隱形攝像機觀察囚犯(需24小時呆在牢房中)和獄警(八小時輪班制)的行為。由於獄警的虐待行為,有時甚至上升到精神折磨的地步,以及囚犯的極端情緒壓力和焦慮表現,原定為期兩周的實驗,不得不在進行六天之後被強制終止。

外部環境可以催生出邪惡,如果無辜的人在特定環境內擁有特權,這些人就會開始濫用權力,而那些沒有權力的人則會被迫屈服,最終瘋癲。

4

我們常常欺騙自己以避免心理衝突

認知失調理論認為,人類天生就傾向於避免由觀念衝突而引起的心理衝突。而1959年的一個實驗經常被人引用。

實驗中,心理學家費斯汀格要求參與者進行一系列無聊的任務,比如轉動木門把手一個小時,得到1美金或20美金,然後被要求去欺騙下一個實驗對象(即實驗人員),告訴他所做任務很有趣。相比拿20美金的,拿1美金的參與者會表示出這個任務更有意思。那結論呢?那些拿錢多的參與者覺得,他們從那個無趣的一小時工作中已經得到了足夠的補償,而那些只拿了1美金的參與者卻需要通過描述工作的有趣性,來為自己的經歷辯護(從而減少認知和行為之間的衝突)。

換句話說,我們經常欺騙自己,以此讓這世界變得更理性,更和諧。

5

愛能讓你更快樂

1938年,時任哈佛大學衛生系主任的阿列 博克開展了一項歷時76年,耗費2000多萬美元的宏大課題研究,為的就是解答「到底是什麼讓人成功」的問題。

1939年到1944 年間,這項研究選擇了 268名當年正在哈佛就讀的本科生作為研究對象。每隔 2年,這批人會接受調查,回答自己身體是否健康、精神是否正常、婚姻質量如何、事業成功失敗、退休後是否幸福等問題。最後滿足收入、壽命、健康、婚姻標準的人才能被稱作「人生贏家」。

結果出人意料,影響 「人生成功」的因素中, 「男子氣概」沒有作用;智商超過 110後就不再影響收入;家庭經濟社會地位高低也影響不大。

而真正影響成功的,是童年被愛、理解和尊重他人、青年時能建立親密關係等與「愛」有關的因素。

本期編輯 | 王思楠

資料 | 今日頭條、哈佛商業評論、生命時報

你最認同哪一個?

歡迎留言給思響哥

相關焦點

  • 一個比較燒腦的心理學實驗,你確定能看懂麼?|影響與改變
    鑑於上述情境已經在社會心理學實驗中被採用,直接放出答案:只得到1美元的湯姆將會相信自己的謊言。對於這樣的答案,你是否會感到吃驚和懷疑?的確,絕大多數剛接觸社會心理學的人可能都無法做出這樣的預測。但是根據認知不協調理論的觀點,這些答案都是很好理解的。誘因越多,依從越多。
  • 心理學常考實驗大匯總
    在整個心理學的學習過程中,對於很多學生而言除了那些晦澀難懂的心理現象之外,最令學生們頭疼的便是五花八門的心理學實驗了,對於實驗部分很多同學表示記不住哪一種理論匹配哪一個實驗,所以今天就給大家進行一個簡單的總結,希望對於備考教師招聘的考生有所助益:1.深度知覺:吉普森與沃克的「視崖實驗
  • 經典實驗現「信任危機」:心理學「倒退」或許是進步
    原標題:經典實驗接連出現「信任危機」:心理學的「倒退」或許是進步
  • 巴甫洛夫的狗:改變心理學的50個實驗(圖)
    (原標題:巴甫洛夫的狗:改變心理學的50個實驗(圖))
  • 應激與抑鬱:從經典心理學實驗談起
    作者:李凌江 馬寧 中南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1967年,著名的行為心理學家Seligman作了一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結果發現,第1組用於擠壓鞍墊終止電擊所需時間越來越短,而且在此後的情境中依然保持這種逃脫行為;第2組則在一定次數的嘗試後放棄中止電擊的行為,並在以後即使可以逃脫的情境中也放棄嘗試逃脫;這種現象稱為「習得性無助」;這一實驗此後在其他動物和人類的實驗心理學研究中也得到同樣的結果。
  • 經典心理學實驗匯總:視崖實驗
    經典心理學實驗匯總:視崖實驗 2015年07月09日發布   沃克和吉布森(Walk &
  • 傷痕實驗——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傷痕實驗。實驗組織者所有的參與者說:這個實驗的目的是——想觀察,人們對面部有傷痕的陌生人的感覺如何,態度如何。每一個參與者都被安排到不同的沒有鏡子的小房間裡。由專業的化妝師,在他們的左臉上,畫出一道觸目驚心的傷痕。
  • 積極心理學的經典實驗
    中國高校之窗這是一個有趣的心理學實驗,告訴你心理學的力量。積極心理治療理論中有這樣一個實驗:將一隻大白鼠丟入一個裝了水的器皿中,它會拼命地掙扎求生,而一般維持的時間是8分鐘左右。然後,他在同樣的器皿中放入另外一隻大白鼠,在它掙扎了5分鐘左右的時候,放入一個可以讓它爬出器皿的跳板,這一隻大白鼠得以活下來。
  • 學前心理學中常見的七種經典實驗研究
    學前心理學中常見的七種經典實驗研究 http://www.hteacher.net 2019-04-03 09:01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從心理學實驗到網際網路產品設計02:利用從眾效應,引導用戶行為
    本文介紹社會心理學的從眾效應,描述實驗設計並分析結果,展示從眾效應在產品設計中如何應用。一、前言前文中,筆者介紹了行為主義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定義和研究方向,追本溯源,我們再來看看心理學的定義和研究目的。心理學是關於個體行為及精神過程的科學研究,既是理論學科,也是應用學科。定義可以拆解為幾個關鍵詞:科學的,行為,個體,心理。
  • 7大駭人心理學實驗
    作者:Eleanor CumminsCredit:HW心理學入門教科書通常包括該學科的歷史故事。當中記錄了創造性的實驗和古老的、令人眼花繚亂的實驗結果。但是,我們認為自己對人類思維方式所了解的許多內容——比如親子關係的深度,或者即使感覺不道德也傾向於服從權威——來自於後來被發現的脆弱、帶有偏見或過於不道德的、今日無法復現的研究。
  • 《心理學百科》解讀,第12講:巴甫洛夫的狗實驗,行為主義的基礎
    接下來,我們要依次介紹心理學的6大流派:行為主義、心理治療、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差異心理學。我們會分流派,詳細介紹這些流派的發展歷程、代表性的理論和心理學家、對日常生活的影響等。等系統地學完這6大流派,相信大家就會對整個心理學的脈絡、內容、應用,有一個很好的把握。
  • 人格心理學「棉花糖實驗」,性格決定未來
    在人格心理學的研究裡面有一個很經典的研究,你一定聽過叫做棉花糖實驗他的也就是就是找一群孩子在他們面前放了棉花糖,然後告訴他們,如果你能夠等我回來的時候你都忍著不吃,你呢?除了眼前的棉花糖之外,我還另外再多給你。
  • 通過製造認知不協調,不打不罵,改變孩子不良行為
    本章是《肯定式教養》專欄的第5章。肯定式教養,一種顛覆你原有教育理念的教養方式。一直以來,我們父母們都是習慣採用「否定式教育」,就是通過指出孩子都錯誤缺點,讓孩子認識到自己到錯誤,然後要求改正。通俗到說,就是先改變孩子的錯誤認知,然後讓孩子修正錯誤的行為。
  • 他們試圖重複心理學的多個經典實驗,竟然只有一半成功了
    過去幾年間,該項目背後的200多名心理學家試圖重複28項高引用和轟動性的研究,最終發現只有一半的重複實驗能得出和原始研究一致的結論。如果這發生在六年前,或許是震撼學術界的大新聞。而現在,結果已然在預料之中 。
  • 他們試圖重複心理學的多個經典實驗,竟然只有一半成功了-虎嗅網
    過去幾年間,該項目背後的200多名心理學家試圖重複28項高引用和轟動性的研究,最終發現只有一半的重複實驗能得出和原始研究一致的結論。如果這發生在六年前,或許是震撼學術界的大新聞。而現在,結果已然在預料之中 。
  • 心理學:你的「認知力」不夠,無法提升自身的潛力
    作者臥龍心術,燃夢文化執行董事兼經理,創始人:專欄結合個體、微行為、社會、發展、情緒以及性格等一系列的心理學內容,同時附加方式和技巧,解析人性之中「陰暗面」的特點,幫助你認知人性的醜陋,認知自我,掌控自己的人生,開發自身的潛能
  • 考研心理學衝刺複習:西方心理學必背考點
    5、關於人格的理論   人格是一切動作的總和,是各種習慣系統的最後產物。人格是可以改變的。既可以通過人的思維、信念和期待等認知過程預測人類的行為,也可以通過改變人的認知來改變人類的行為,通過行為的改變也可改變人的信念、期待等認知過程;   3、強調自我調節的作用。傳統的行為主義強調外在強化對行為的影響,忽視了「自我」在行為調節中的作用。
  • 教育心理學的重要人物
    很多考生在備考中會抱怨說教育領域裡的人物和觀點太多了,很容易混淆,張冠李戴,那在這裡幫大家整理一下教育心理學的重要人物和事,希望能有助於大家備考。1、桑代克,教育心理學之父——《教育心理學》-試誤學習論——餓貓的實驗2、廖世承——我國編寫第一本《教育心理學》3、勞倫茲——印刻現象——關鍵期的發現4、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四階段:感覺動作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
  • 心理學:越長大越自卑怎麼辦?改變自卑的兩個方法
    心理學家曾做過電擊狗的實驗,將狗關進鐵籠裡,並把門打開。只要狗想逃跑就施以電擊,狗當即被電趴倒在鐵籠裡。重複數次電擊後,狗不再想逃跑,只好無奈地趴在原地不動。同樣,當人頻繁受到打擊和重創,總是被現實擊垮時,就產生了什麼事都做不成的極度消極心理,一蹶不振。尤其是成了家有了孩子後,承受不住屢次失敗帶來的打擊和所要承擔的家庭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