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人民論壇網(rmltwz)
轉載請註明來源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關於人性的討論,從古至今不絕於耳。
來看看這5大經典心理學實驗,也許能改變你的自我認知。
1
延遲滿足更容易成功
上世紀60年代後期,斯坦福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測試學齡前兒童對即時誘惑的忍耐力。通過實驗,人們獲得了對於意志力和自律力的強大洞見。
實驗中,一群四歲的孩子被分別帶進一個房間。每個孩子面前都擺著一個棉花糖,並被告知:「你可以現在把糖吃了,也可以等15分鐘後再吃,但那時候你會得到兩個棉花糖。」雖然大部分孩子都答應要等待,但他們通常無法抵禦誘惑,在實驗員返回之前就將棉花糖吃掉。而那些能堅持15分鐘後再吃糖的孩子們,通常會使用迴避的戰術,比如轉身走開或者閉上眼睛等。
這些孩子的行為具有很強的預示性:那些能推遲享受的人,更不容易肥胖、吸毒上癮或者成為問題青年,而且更有可能日後獲得成功。
2
盲目服從變壞人
1961年,耶魯大學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做過一個著名實驗。實驗測試人們在權威人士授意下,能將一個人傷害到什麼程度。這是一次人性道德和盲從權威之間巨大的心理角力。
米爾格拉姆想通過這個實驗來了解為什麼納粹戰犯大屠殺能做出如此慘無人道的行為。於是,他設計了一個雙人試驗,一人做「老師」,另一個做「學生」。每次學生答錯問題時,老師可以用電擊來懲罰學生(學生被安置在另一個房間,現實中沒有受到任何電擊)。米爾格拉姆用事先準備的慘叫錄像來代替學生因痛苦發出的叫聲。如果「老師」在過程中想終止試驗的話,試驗組織者會鼓勵他繼續下去。第一組試驗中,雖然實驗對象對這麼做有明顯的壓力和不安,但65%的人最終施加了難以想像的450伏電擊(XXX強度標識)。
人性本身就是對同胞和團體親切和善,富有有同情心;對敵對個體偏於排斥、殘酷和心懷敵意。這驚人的試驗,不僅僅反映了盲從,也體現了人們內心潛在的道德對抗趨勢。
3
我們都有成為惡魔的潛在可能
可以說,心理學歷史上最著名的實驗,就是1971年史丹福大學的監獄實驗,研究了社會現狀對人行為的影響。
在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主導的實驗中,研究人員在斯坦福心理學系地下室改造成一個模擬監獄,選擇了24個(無犯罪記錄,均精神健康)本科生來分飾獄警和囚犯,然後利用隱形攝像機觀察囚犯(需24小時呆在牢房中)和獄警(八小時輪班制)的行為。由於獄警的虐待行為,有時甚至上升到精神折磨的地步,以及囚犯的極端情緒壓力和焦慮表現,原定為期兩周的實驗,不得不在進行六天之後被強制終止。
外部環境可以催生出邪惡,如果無辜的人在特定環境內擁有特權,這些人就會開始濫用權力,而那些沒有權力的人則會被迫屈服,最終瘋癲。
4
我們常常欺騙自己以避免心理衝突
認知失調理論認為,人類天生就傾向於避免由觀念衝突而引起的心理衝突。而1959年的一個實驗經常被人引用。
實驗中,心理學家費斯汀格要求參與者進行一系列無聊的任務,比如轉動木門把手一個小時,得到1美金或20美金,然後被要求去欺騙下一個實驗對象(即實驗人員),告訴他所做任務很有趣。相比拿20美金的,拿1美金的參與者會表示出這個任務更有意思。那結論呢?那些拿錢多的參與者覺得,他們從那個無趣的一小時工作中已經得到了足夠的補償,而那些只拿了1美金的參與者卻需要通過描述工作的有趣性,來為自己的經歷辯護(從而減少認知和行為之間的衝突)。
換句話說,我們經常欺騙自己,以此讓這世界變得更理性,更和諧。
5
愛能讓你更快樂
1938年,時任哈佛大學衛生系主任的阿列 博克開展了一項歷時76年,耗費2000多萬美元的宏大課題研究,為的就是解答「到底是什麼讓人成功」的問題。
1939年到1944 年間,這項研究選擇了 268名當年正在哈佛就讀的本科生作為研究對象。每隔 2年,這批人會接受調查,回答自己身體是否健康、精神是否正常、婚姻質量如何、事業成功失敗、退休後是否幸福等問題。最後滿足收入、壽命、健康、婚姻標準的人才能被稱作「人生贏家」。
結果出人意料,影響 「人生成功」的因素中, 「男子氣概」沒有作用;智商超過 110後就不再影響收入;家庭經濟社會地位高低也影響不大。
而真正影響成功的,是童年被愛、理解和尊重他人、青年時能建立親密關係等與「愛」有關的因素。
本期編輯 | 王思楠
資料 | 今日頭條、哈佛商業評論、生命時報
你最認同哪一個?
歡迎留言給思響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