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豇豆莢螟又名豆野螟、大豆螟蛾。分布北起吉林、內蒙古,南至臺灣、廣東、廣西、雲南。為害大豆(毛豆)、豇豆、菜豆、扁豆、豌豆、蠶豆等多種豆科植物。幼蟲食害葉片、嫩莖、花蕾、嫩莢。低齡幼蟲鑽入花蕾為害,引起花蕾和幼莢脫落,3齡幼蟲蛀入嫩莢內取食豆粒。蛀孔外堆積綠色糞粒,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華北地區1年發生3~4代,華南地區1年發生7代,華中地區1年發生4~5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翌年6月中下旬出現成蟲,6~10月為幼蟲為害期。成蟲晝伏夜出,有趨光性,卵散產於嫩莢、花蕾或葉柄上,卵期2~3d。幼蟲共5齡,初孵幼蟲蛀食嫩莢和花蕾,造成蕾莢脫落,3齡後蛀入莢內食害豆粒。幼蟲亦常吐絲綴葉為害,老熟幼蟲在葉背主脈兩側作繭化蛹,亦可吐絲下落土表和落葉中結繭化蛹。豇豆莢螟最適發育溫度為28℃,相對溼度為80%~85%。6~8月雨水多,發生重;開花結莢期與成蟲產卵期吻合,為害重。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約13mm,翅展24~26mm,暗黃褐色。前、後翅均有紫色閃光,前翅中室端部有1個白色透明帶狀斑,中室內和中室下各有1個白色透明小斑;後翅外緣黃褐色,其餘部分白色半透明,內有3條暗棕色波狀紋(圖)。
卵:橢圓形,淡綠色,表面有六角形網狀紋。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約18mm,黃綠色,頭部黃褐色,前胸背板黑褐色,中、後胸背板各有毛片2排,前排4個各生2根剛毛,後排2個無剛毛;腹部各節背面具同樣毛片6個,但各自只生l根剛毛。腹足趾鉤雙序缺環(圖)。
蛹:近紡錘形,黃褐色,腹末有6根鉤刺。
防治措施
1.農業防治 及時清除田間落花、落莢,並摘去被害帶虫部分,減少蟲源。2.生物防治 釋放赤眼蜂、繭蜂。3.物理防治 利用黑光燈、殺蟲燈誘殺成蟲。4.化學防治 從現蕾開始,抓住卵孵化高峰期施藥,可畝用10%溴氰蟲醯胺可分散油懸浮劑3000~35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噴霧防治,間隔7~10d噴1次。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豇豆莢螟防治的相關知識,對此廣大農民朋友有什麼看法呢?或需要補充相關知識內容?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如果你有什麼疑問可以關注私聊小編,謝謝各位的閱讀,喜歡小編的文章,就給個「贊」吧!
注: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