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豇豆作為豇豆的主要類型,以嫩莢作蔬菜,是湖北省的主栽蔬菜之一。葉用芥菜在湖北冬春季節栽培面積較大,是加工醃製蔬菜的主要原料。
根據武漢地區豇豆、葉用芥菜種植習慣,利用豇豆作為豆科作物根部與根瘤菌共生具有較強固氮能力的特點,有機結合葉用芥菜喜氮肥,耐寒抗凍,喜歡低溫,最適宜秋季或越冬栽培的特點,總結出春、秋季長豇豆、越冬葉用芥菜設施大棚栽培模式。
每667㎡春、秋兩茬均可收豇豆1250~1500kg,產值約5760元;葉用芥菜每667㎡產量約4000kg,產值約4000元。全年每667㎡產值約9760元,經濟效益較為顯著。
1 茬口安排
春豇豆3月中下旬直播、7月上中旬採收完成。7月下旬直播秋豇豆,9月中下旬採收。9月上旬葉用芥菜育苗,10月上中旬移栽至豇豆田,翌年3月上旬開始收穫。
2 選地
選擇地勢較高、平整、排灌方便、土層深厚、肥沃的砂壤土或壤土的塑料大棚種植。塑料大棚宜頂高2.8~3.0m,跨度8~9m,長55~70m,透光無遮蔽,通風良好。
3 春豇豆栽培
3.1 品種選擇
選用生育期適宜、耐低溫弱光、抗早衰的品種,如造福、奇美高產玉、奇寶、鄂豇豆9號、鄂豇豆11號等。
3.2 整地施肥
每667㎡施腐熟有機肥2000~3000kg加餅肥100kg,或人糞尿1000~1500kg,或腐熟雞糞300~400kg,或三元複合肥(N∶P∶K=17∶17∶17)50kg。
忌用尿素或碳酸氫銨作底肥。施足底肥有利於促進土壤中根瘤菌的活動,形成更多的根瘤,有利於早髮根、早成苗。深翻20~25cm,耙平作畦。畦高15~20cm,寬80~85cm,溝寬45~50cm。整地後覆蓋黑色螢光地膜,地膜寬120cm,待播。
3.3 播種
播種前要把控土壤墒情,以土壤用手捏起成團、拋到地上會散開為準。豇豆一般採用幹籽直播。播種前先將種子精選待用,挑選籽粒飽滿完整、無病蟲害和未黴變的3年內的種子,于晴天陽光下曬1~2天,選晴天上午播種最佳。
播種時戳破地膜,每畦播種2行,行距40~50cm,穴距35~45cm,每穴播種3~5粒,播種深1.5~3.0cm,每667㎡用種量2.5~3.0 kg。播種後馬上噴灌或溝灌澆足底水,有利於加快種子發芽速度。
3.4 田間管理
春豇豆地膜覆蓋栽培,齊苗後保墒蹲苗促根,查苗補種,每穴留壯苗2~3株。及時清除大棚及種植穴內雜草,可在種植穴口適當覆土,提高地溫抑制畦面雜草生長。
出苗後控制大棚溫溼度,選晴天上午適當通風,降低棚內溼度,可預防病害的發生。春季遇陰雨天光照較弱時,應及時補光,保證秧苗的正常生長。
進入始花期後不可澆水過多,防止發生蔓葉徒長和爛根,以傍晚澆水為佳,同時應注意補充磷、鉀、硼、鋅和鉬肥,可每隔10~15天葉面噴施1次含有上述成分的優質葉面水溶肥,以及生物酵素來補充植株所需的微量元素和其他營養成分。
待第一花穗坐莢時需澆足水1次促進莢果生長,此後保持土壤墒情即可。待第一花穗所結豆莢長成後儘快採摘,並每667㎡追施硫酸鉀型複合肥15kg,以促進植株中上部坐莢。
豇豆進入結莢盛期後,待豇豆採摘到植株頂部時需結合採收加強追肥,可每隔4~5天衝施1次腐熟人糞尿,或每667㎡穴施尿素20kg、硫酸鉀10kg,促進豇豆腋芽與花芽的重新分化,避免落花、落莢,防止植株早衰,確保豇豆產量。
天氣等原因導致豇豆前期落花、落莢現象嚴重時,可適量噴施2mg/L對氯苯酚氧乙酸液或5~25mg/Lβ-萘氧乙酸液。用5~25mg/L赤黴素(GA3)液噴施莖葉頂端,促進開花、增加結莢數。
3.5 植株調整
豇豆具7~8片複葉時開始抽蔓,蔓長20~30cm時搭架、拉網、上蔓。網架置於每廂2行豇豆正中間,網高2.2~2.5m,網架下部固定在畦面上,以防棚內通風時橫掃風帶動網架掃斷豆蔓或頂芽。
網架上部需綁緊固定,避免網架在使用過程中發生傾斜或倒伏。應按逆時針方向引蔓,使莖葉均勻分布在網架上,更好地接受光照,積累營養物質。
3.6 病蟲害防治
設施大棚春豇豆一般以防治病蟲害為主。初春打藥時間宜選在晴天靠近中午的時間段。
①病害
春茬豇豆生長前期溫度低,苗期以防治疫病為主。重在預防,保持大棚乾燥,勿漬水。發病初期,可噴72%霜脲·錳鋅可溼性粉劑600~800倍液或25%甲霜靈可溼性粉劑500倍液,7~12天噴1次。低溫高溼環境易誘發細菌性角斑病,主要為害葉片,形成易穿孔的水漬狀不規則褐色病斑,發病初期可用3%中生菌素可溼性粉劑600倍液噴施。
蚜蟲是細菌性角斑病的主要傳播媒介,做好蚜蟲防治能有效管控該病的傳播。春豇豆生長中後期高溫高溼易發生煤黴病和銹病,煤黴病可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防治,噴2~3次;銹病可用65%代森鋅可溼性粉劑500倍液防治,每隔7天噴1次,或噴15%粉鏽寧(三唑酮)可溼性粉劑600倍液,10~12天噴1次。
②蟲害
春豇豆苗期溫度低,以防治地下害蟲地老虎及蚜蟲為主。可每667㎡用0.5%噻蟲胺顆粒劑2 kg混合細土撒施或播種前結合整地旋耕到田塊內防治地下害蟲。防治蚜蟲可噴20%呋蟲胺懸乳劑2000倍液,7天1次;或用4%阿維·啶蟲脒乳油500倍液防治,每隔7~10天噴1次。從現花期至開花期需重點防治豇豆螟的發生。
防治豇豆螟可輪換噴施8000 IU/mL蘇雲金桿菌懸浮劑1 000倍液、5%氟蟲脲乳油1600~2000倍液、1%苦皮藤素水乳劑1000~1500倍液或10%多殺黴素懸浮劑2000~3000倍液,掌握治花不治莢的原則,早晨豇豆開花前噴藥最佳。豇豆進入盛花期和結莢期後,隨著氣溫的升高需重點防治甜菜夜蛾、斜紋夜蛾和小菜蛾的發生。
藥劑防治甜菜夜蛾或斜紋夜蛾推薦選用20%氯蟲苯甲醯胺懸乳劑、10%溴氰蟲醯胺懸乳劑、10%蟲蟎腈懸乳劑或5%甲維鹽乳油。防治小菜蛾可選用10%溴氰蟲醯胺懸浮劑、20%氯蟲苯甲醯胺懸浮劑、5%甲維鹽乳油或15%茚蟲威乳油等。
3.7 採收
春播豇豆播種後55~65天始收嫩莢,花後7~12天,莢充分長成,組織柔嫩,種粒剛剛顯露凸起時採收。豇豆每花穗有2對以上花芽,通常只結1對或單個豆莢。
如植株長勢健壯,應及時採收花穗上已長成的豆莢,並注意不要碰傷花穗上的其他花蕾,應抓住豆莢基部,輕輕向左右扭動摘下。花穗上剩下的花芽可繼續生長,這樣可使一部分花穗多開花結莢,提高單個花穗上的結莢率。採摘初期每隔4~5天採1次,盛莢期每隔1~2天採1次,採收期30~40天。
4 秋豇豆栽培
4.1 品種選擇
選用生育期適宜、高產、耐熱、抗早衰的品種,比秀20、劍龍二號、白玉龍等。
4.2 整地施肥
設施秋播豇豆整地施肥的技術措施與春播類似,參見3.2。播種前進行土壤消毒,結合整地用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劑1 000倍液加5.7%甲維鹽水分散粒劑1000倍液噴施,衝施有抗重茬功能的生物菌肥預防土傳病害。
秋茬豇豆苗期正處於高溫多雨時期,易導致病蟲害發生。單純採用化學防治效果有限,春茬豇豆拉秧清棚後,秋茬豇豆播種之前高溫悶棚。用旋耕機旋耕大棚田塊,在大棚四周起壟灌水,用地膜蓋嚴壓實,將棚膜拉嚴密封大棚,7月中下旬強日照高溫條件下使白天棚內氣溫最高達到75℃,地溫達到55℃,悶棚15天。
4.3 播種
7月下旬播種,每667㎡播種量2.5~3.0kg,穴播。株行距同春豇豆。
4.4 田間管理
由於秋播豇豆苗期正值高溫,在播種後要灌水,此後澆水要勤,應搶在清晨或傍晚進行,每3~5天澆1次,保持土壤溼潤;另外大棚內過高的溫度不利於豇豆的萌發與幼苗的生長,前期一定要注意通風降溫。其他措施同春豇豆,參見3.4。
4.5 植株調整
同3.5。
4.6 病蟲害防治
初秋高溫,空氣乾燥,病蟲害發生嚴重,秋播一般以防止土壤乾旱和防治病蟲害為主。秋茬栽培蟲害和病害的發生相關性較強,控制好蟲害有利於降低設施大棚內病害的發生率。夏秋高溫時期宜選在晴天10:00前和17:00後打藥,避開晴天中午棚內高溫時段。
①病害
病害防治以防為主、治為輔,做好田間管理工作,儘量做到不發病、少發病。秋豇豆主要病害有疫病、煤黴病、銹病、立枯病和根腐病,其中疫病、煤黴病、銹病防治方法同春豇豆,參見3.6①。
秋茬豇豆前期所處高溫高溼環境,易誘發立枯病和根腐病。立枯病可用1%申嗪黴素懸浮劑800倍液或10億個/g哈茨木黴菌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於早晚避強光、避高溫噴淋防治。根腐病發病初期可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500倍液灌根,及時拔除病株。
②蟲害
秋豇豆前期溫度高,以防治甜菜夜蛾、斜紋夜蛾和小菜蛾為主。花期與結莢期隨著環境氣溫的下降以防治蚜蟲為主。具體防治措施同春豇豆,參見3.6②。
4.7 採收
秋豇豆播種40天後始收嫩莢。採收措施同3.7。
5 葉用芥菜栽培
5.1 品種選擇
選用生育期適宜、抗病、高產、耐寒、商品性好、適宜加工、耐貯運的本地新優品種,華芥1號、華芥2號、小獅子頭等。
5.2 育苗移栽
9月上旬播種,選土地肥沃、土層深厚、排水便利田塊作育苗田。播種前每667㎡需施用有機肥100kg,確保肥料充足。然後深翻土地、整細耙平,按照廂面寬80cm開廂作畦,畦溝深15~20 cm。
播種前需對苗床消毒,可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與50%福美雙可溼性粉劑按1∶1比例混合成消毒藥劑,按667㎡用5~6kg與過篩細土充分混合後製成藥土備用。葉用芥菜種子細小,需精細播種。每667㎡苗床用種550g左右,苗床播種前需澆足底水,然後將製備好的藥土按每667㎡用3.5~4.5kg均勻撒施在苗床表面後再播種,播後將剩下的藥土均勻覆蓋在種子表面,播種深度1.0cm左右。
育苗棚苗床土溫控制在24~26℃。芥菜種子細小,易受土壤含水量的影響,出苗前需注意澆水保墒,澆水時段以10:00前和17:00後為宜,中午不要澆水。
宜輕澆勤澆,不可一次澆透,以免土壤含水量過大,導致種子缺氧影響正常萌發。一般播後3~4天出苗。苗期適量噴灑植物酵素促進幼苗根部生長,有效抵禦病蟲害侵染。幼苗2片真葉時,進行第一次追肥,每667㎡施0.3%尿素液1000kg。當幼苗長至4葉1心時可以移栽。
在前茬豇豆收穫後,芥菜移栽定植前應及時深耕30cm左右炕地,並清除田間及大棚四周的雜草。移栽前3~5天每667㎡均勻撒施500 kg生石灰後開溝起壟,按照包溝寬2.0m開廂作畦,每個大棚開4廂,溝寬0.5m,畦面高15~20cm。10月下旬11月初移栽於整理好的田塊,移栽時應除去病苗弱苗,帶護根土移栽,並立刻澆足定根水。每667㎡視品種不同,可移栽芥菜苗4000~5000株。
5.3 肥水管理
豇豆是豆科作物,根部具有固氮能力,豇豆大棚有機質含量高,氮、磷肥充足,鈣、鉀肥較缺。豇豆大棚輪作葉用芥菜,應多施鈣、鉀肥,適當減少氮肥。
因此豇豆大棚移栽葉用芥菜後,可省去1次追肥,但移栽後2~3天內需每天澆水,待葉用芥菜長出10~12片真葉,再進行追肥,每667㎡可將硫酸鉀型複合肥10kg、尿素5kg充分溶解後隨水溝施。後視長勢施用硫酸鉀複合肥和尿素,每667㎡每次用量不超過15kg。
冬季氣溫低於10℃時葉用芥菜生長緩慢應停止施肥和澆水,防止凍害。春季變暖應及早灌溉施肥,既可早生長,又防提早抽薹開花。採收前10~15天停止施肥。
5.4 病蟲害防治
越冬茬大棚葉用芥菜栽培易髮根腫病、霜黴病、軟腐病,蚜蟲、菜青蟲等。秋茬豇豆採收結束後及時清除殘枝敗葉,並深翻土壤,利用冬季低溫殺死土壤中準備越冬的病原體和蟲卵,能有效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機率。
芥菜根腫病屬真菌性病害,該病以預防為主,可於移栽後5~7天內用有效活性菌數≥6億個/g的特銳菌劑(哈茨木黴)可溼性粉劑500倍液灌根預防。
芥菜霜黴病可用72%百菌清可溼性粉劑600~800倍液預防。發病時,可用20%唑嘧酯懸浮劑2000~3000倍液或枯草芽孢桿菌(100億個/mL)可溼性粉劑500~800倍液每隔3~5天噴霧防治1次,連續用藥3~4次。霜黴病帶病田塊遇初春濃霧天氣會加重發病,應在霧氣消散後立刻噴施1次清水,可防止病害暴發。
芥菜軟腐病病原體可在土壤中越冬,成為來年初侵染源。可用枯草芽孢桿菌(100億個/mL)可溼性粉劑800倍液預防。發現病株後應立即連根拔起清除棚外,並在病株所在田塊四周撒上適量生石灰防止二次感染。
芥菜蚜蟲發生較重時,可用10%吡蟲啉可溼性粉劑1500~2000倍液噴霧,視蟲情間隔7天左右加噴1次。做好病蟲防治同時應注意葉用芥菜田園清潔,及時清除病株殘體。
菜青蟲以蛹在棚間雜草或土縫內越冬,來年開春羽化產卵,以幼蟲為害。可用高效氯氰菊酯加甲維鹽或Bt和除蟲菊素噴霧防治。
5.5 凍害防治
受凍害較輕的葉用芥菜,可葉面噴施0.5%~1.0%葡萄(蔗)糖或0.1%~0.2%磷酸二氫鉀液,促進恢復生長。
5.6 採收
葉用芥菜主要用於加工製作乾菜,不可過早採收。生長周期較長,組織老化適當的葉用芥菜,製作乾菜產量較高。收割前可視長勢進行剝葉,12月下旬剝葉1次,翌年2月中旬再剝葉1次,既可以提高產量,又可以減少病害發生。3月上中旬選晴朗天氣收割葉用芥菜,收割後注意保存,避免堆疊造成腐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