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蝦畝產上千斤,咋一看,什麼?這像是在吹牛,不,這簡直就是在吹牛,而不是「像不像」的問題。
我必須要聲明一下,我作為養蝦人也是頭一回聽說的,湖北有些地方真的做到了,而且搞得像玩似的,那究竟是如何做到畝產上千斤的,請聽我娓娓道來,華揚動物保健集團所推廣是325模式(即3個月的時間,放養2批蝦,畝產500斤),而按照之前大量真實的養殖情況,畝產300斤都不錯了,是按照放養兩批蝦的模式(即3月下旬至4月初放一批早苗,4月下旬至5月初放第二批苗),最後在6月下旬幹水種稻,目前我這邊都是按照這種模式養蝦,還有一點就是很多養殖戶養殖細節仍然做得不夠到位,仍缺乏養殖技術,無非就是從1.0時代過渡到2.0時代,再從2.0時代過渡到3.0時代就無所適從。這樣一來在養殖模式化上很難有所創新和開拓精神,大家都想賺錢,而養蝦本身就要逆向思維且精細化管理。
那麼接下來說說畝產上千斤是如何煉成的,我們都知道,為了應對糧食安全問題,從去年開始政府硬性要求稻蝦田必須要種稻,不得全程養蝦而不種稻。當然這對於那些養全年蝦的養殖戶來說是必須要做調整的,而有些地方早都出現這種——種一季早稻,養三季蝦模式,這麼一操作,稻也種了,蝦也養了,還畝產上千斤(請注意,是三季蝦累計畝產上千斤),其實這對於之前那種養兩批蝦的養殖者來說又是個挑戰。
本來兩批蝦都快養不好,現在又出現這種真正的稻蝦輪作模式,不過,我明年倒是要試一試。
種一季早稻,養三季蝦是這麼操作的,當然這是今年所推廣的育養分區的升級版,這個必須要有育苗區(存苗區),且相應要種草(以種輪葉黑藻為主):
1.種早稻那個時候氣溫還不高,早稻的種植要適當空出一行行可以放地籠的行間距,以便於放地籠捕蝦;
2.早稻種好且關好水後,等到早稻秧發顆正常生長就可以放第一批蝦苗,環溝裡適當種伊樂藻,第一批蝦一直養到可以捕上來賣,就開始下地籠,此時哪怕氣溫高了也不怕,因為稻穀也相應長高了,可以為龍蝦遮陰,一直捕到早稻收割垮水,此時已經到了6月底,然後再在環溝裡繼續捕撈,直至基本上捕完,然後就曬田曬環溝10天左右;
3.田曬好後,就開始上水,把水上到位,該消毒時消毒,還解毒時解毒,然後再把之前在育苗區所栽種的輪葉黑藻移栽過來,把水肥一下,開始投第二批蝦苗,此時的蝦苗已經是大苗了,養十多天左右就開始捕蝦賣了,十天左右賣得差不多,就又開始垮水曬田曬環溝,曬十天左右;


4.曬田完畢後,就又開始上水,把水上到位,一樣該解毒時解毒,該肥水時肥水,把育苗區的輪葉黑藻移栽過來,把水質調整好後,就開始放第三死蝦苗,此時的蝦苗嚴格上來說都是庫蝦了,差不多養一個星期就又可以賣蝦了,直至把蝦捕完,就打石灰曬很長一段時間的田。
這就是種一季早稻養三季蝦的流程,過程寫得很簡潔,關於水質管理和養殖管理細節可以參考之前的技術文章,在此我需要補充說明一下的就是,這是一篇「紙上談兵」的雛形(不要盲目參考),這是先勾勒出的框架,在養的過程中必然也有大量的細節需要注意,在實踐途中後續還會做調整。
那麼這種養蝦模式我也要好好醞釀醞釀,作為之前按照養兩批蝦再種稻的這種蝦稻輪作模式的我也要開始著手現在這種稻蝦輪作模式了,無論如何都要嘗試一下,畢竟手握560畝養殖面積,先拿出一部分面積試試,看看效果究竟如何,如果這種模式一旦搞成功了,且成熟了,養蝦畝產上千斤何難之有。